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学认为胸腔积液(胸水)属于"悬饮"范畴.因水液代谢过程中肺脾肾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胸胁,不能敛降,故孙思邈称"僻饮".芜花、大戟、甘遂三味药都是攻逐水饮结聚的峻品,再配以白芥子行气,助积液从二便而去.后期用桂枝、茯苓、附子、泽泻温阳利水,熟地、山药、枣皮滋阴,丹皮凉血,使积液从小便而去.  相似文献   

2.
十枣汤及其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束汤为苦寒峻下逐水之剂,主治水饮澼积停聚胸腹及水肿属实证之要方。水饮为有形之邪,其中悬饮在治疗上,既非发汗所能散,又非一般淡渗剂所能利。非选逐水至峻之品则不足以为功,十枣汤为治悬饮之主方,即据此立法原则而创方。方中,以甘逐、大戟、芫花为主组成。其中甘遂善行经隧之水湿,大戟善泻脏腑之水湿,芫花善  相似文献   

3.
白芥子辛温,味厚气锐,内而逐寒痰水饮,宽利胸膈,用于咳嗽气喘,痰多不利,胸胁咳唾引痛;外而走经络,消痰结,止痹痛,除麻木。诚如《本草经疏》曰:“搜剔内外痰结及胸膈寒痰、冷涎壅塞者殊效。”朱老指出:“白芥子含有脂肪油、白芥子甙、杏仁酶等成分,除作为祛痰平喘咳之剂(如三子养亲汤)外,对机体组织中不正常的渗出物之吸收,尤有殊功”。朱老曾用白芥子、甘遂、大戟组成的古方控涎丹(又名子龙丸)治疗慢性淋巴腺炎、湿性胸膜炎、胸水、腹水、气管炎或肺炎痰涎壅盛者,以及瘰疬、流注有较好疗效。近20余年,又用白芥子为主药,治疗各种结节病取得良…  相似文献   

4.
控涎丹,出自宋·陈无择《三因方》,以甘遂、大戟、白芥子等分为丸,姜汤下。大戟味辛苦寒,入肝脾肾三经血分,功专泻水散结;甘遂味苦、性寒能泄,直达水气所结之处,乃泻水之圣药;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惟善用者能收奇功也。兹介绍案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控涎丹新用     
李志广 《新中医》2004,36(6):67-68
控涎丹方出自《三因极-病证方论》,又名子龙丸.妙应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份组成,具有祛痰逐饮、消癞破瘀之功。因恐其峻利,现医者少有人用之。笔者近年来用此方治疗外科杂症,疗效满意,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6.
十枣汤的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十枣汤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一张名方。《伤寒论》云:“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电,十枣汤主之”。《金匮要略》云:“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吐引痛,谓之悬饮,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后世医家继承和阐发仲景该方之意,运用于临床,颇有效验。十枣汤由大戟、甘遂、芫花、大枣四味组成。大戟苦寒有毒,能泻三焦脏腑之水;甘遂性味苦寒,能逐经隧之水;芫花辛温有毒,善攻胸胁之癖饮,三药合用,其荡涤水饮之力更峻,故配伍大枣十枚,一则保其脾精,预培脾  相似文献   

7.
<正> 控涎丹又名妙应丹、子龙丸,见于宗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组成,一般适用于水饮停于胸膈、胁肋隐痛、舌苔粘腻、脉弦或滑,或水肿形气俱实者,乃祛痰逐饮之力方。原方为丸剂,饭后临卧淡姜汤送服。笔者易为散剂,成人每次用量5~7g,冷开水加适量蜜糖调匀,晨起空腹顿服,服后勿进食,得泻后略进糜粥,隔日一次,连续服用一般不超过7次。笔者脂其治疗因痰浊所致的一些奇难杂症,效果满  相似文献   

8.
十枣汤新用     
赵文研  陈荣 《新中医》2006,38(10):85-86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组成,具有攻逐水饮的功效。用于治疗悬饮、实水停留胸胁、脘腹,水肿胀满等证。笔者临床应用此方加减,治疗妇科疑难杂症,疗效满意,举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控涎丹又名妙应丸,由大戟、甘遂、白芥子三味药组成。该方如自陈无择的《三因方》。李时珍说:“此乃治痰之本,……大戟能泻脏腑水湿,甘遂能行经隧水湿,白芥子能散皮里膜外痰气,唯善用者,能收奇  相似文献   

10.
十枣汤新用     
刘彩民 《新中医》2002,34(7):69-69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组成。具攻逐水饮之功,主治悬饮,胁下有水气,以及水肿腹胀属实证者。笔者临床中运用十枣汤治疗疑难杂症,收效甚佳。兹举验案2则如下。  相似文献   

11.
<正> 十枣汤出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四味药组成。适用悬饮、水肿、腹胀等水饮实证。实为药精力宏的逐水方剂,本文就十枣汤的用法,药理及其临床应用的研究作一探讨,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控涎丹出自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方。又名子片丸、妙应丸。由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组成。功能祛痰逐饮。治痰饮伏在胸膈上下,忽然颈项、胸背、腰胯隐痛不可忍,筋骨牵引作痛,走而不定,或手足冷痹,或头痛不可忍或神志昏倦多  相似文献   

13.
答:十枣汤用大戟、甘遂、芫花攻逐水饮,峻猛性烈且有毒,用之每伤人正气。《本经》注:大枣“安中养脾,……平胃气,……,补少气,少津液……和百药”。故方中以其既能培土制水,又能缓解诸药之峻烈及毒性,保摄津液,减少药后反应,使攻邪面不伤正。之所以以“十枣”为方名,一方面基于大枣有上述作用,而告诫人们服用大戟、甘遂、芫花等逐水之  相似文献   

14.
控涎丹治疗高脂血症30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成果  刘峰 《陕西中医》2006,27(7):823-824
目的:观察攻逐水饮、利气豁痰类中药配伍治疗高脂血症的疗效。方法:治疗组30例采用控涎丹(甘遂、大戟、白芥子),对照组30例采用吉非罗齐胶囊治疗。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降低TC、TG,升高HDL-C,但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本丸剂有峻逐痰饮水湿,利气豁痰,温中开胃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南宋陈无择著《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控涎丹,乃十枣汤衍化而出,为大戟、甘遂、白芥子三味组成.历代医家运用控涎丹治疗内、外、妇科多种疾病,疗效显著.作者在临证时,对形体丰满肥胖,痰湿体质所致的痰饮水湿证,久治难愈的疑难痛证、肿瘤等,应用控涎丹治疗,常收捷效. 1方法 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研细末装胶囊,每粒0.25g.  相似文献   

16.
例1 余××,女,60岁。咳嗽10余年,白天不咳,每晚临睡前则剧烈干咳,但只需饮冷水一杯,其咳渐止,一夜安然无恙。若不喝冷水,则大咳不止,以致一夜不能安卧,诸药罔效。诊其脉,左手弦细,右手弦滑大。因夜间油灯昏暗,故舌象未诊.处方:甘遂3克、大戟4.5克、芫花3克、大枣10只,水煎服。2剂后,所苦若失。8个月后随访未复发。按《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喜虚。脉偏弦者饮也。”“咳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本例主要从偏弦脉象及咳欲饮冷悟出。咳嗽10余年,可谓“咳家”了;欲饮水者,津不上承也;欲饮冷而不欲饮热者,水饮久郁,郁而化热也。甘遂、大戟味苦性寒,芫花辛温,三药合用为苦寒攻下逐水猛剂,寒药乃是对证之品。水饮咳嗽,咳嗽是其标,水饮为其本。未得其本,徒  相似文献   

17.
邓磊 《山西中医》2004,20(5):51-52
控涎丹,一名妙应丸,出自南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大戟、甘遂、白芥子各等份,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是治疗顽痰积饮的良方。笔者在临证实践中,对许多顽固性疾病属痰瘀互结者,投以控涎丹而获效。  相似文献   

18.
医案二则     
一、加味十枣汤治疗胸膜炎张××,女,40岁。1983年4月4日初诊。患者因咳嗽痰多,色黄质稠,左侧胸痛被诊断为“左侧胸膜炎”。经中西医治疗,罔效。延余诊时见:心下痞硬,食少短气,痰多色黄,便干口苦,左侧胸胁咳引牵痛,脉沉弦滑,舌淡红无苔。此因饮流胁下,证属悬饮。治用十枣汤加白芥子、干姜:芫花5克,大戟5克,甘遂5克,白芥子9克,干姜9克,  相似文献   

19.
十枣汤出自《伤寒论》,为逐水峻剂,用于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方由芫花、甘遂、大戟、大枣组成。笔者用此方制成胶囊治疗结核性胸膜炎4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配制方法及服法 (1)芫花、甘遂、大戟各10克,醋制,共为细末,装入胶囊内,每粒0.5克。 (2)首次1粒,以大枣十枚煎汤,于清晨空腹时送服,日服1次。如无腹泻,加至1克,以大便稀溏微泻每日2~4次为适度。  相似文献   

20.
方名释义     
<正> 十枣汤(《伤寒论》) 本方由芫花、甘遂、大戟三药为末,用大枣煎汤冲服。用于悬饮,胁下有水气,以致咳唾胸胁引痛、心下痞硬、干呕短气,头痛目眩,或胸背掣痛不得息,舌苔滑,脉沉弦者;也常用于水肿腹胀之实证。有攻逐水饮之功。本方中用三味主药分别具有逐水饮、除积聚、消肿满等作用,其性皆猛峻,故用大枣十枚以益气护胃、缓和峻药之毒,防止或减轻药后反应,达到寓攻于补、下不伤正之目的。方名十枣者,一是说明方中用大枣十枚;二是强调大枣在该方中顾护胃气的特殊作用。二至丸(《证治准绳》) 本方由旱莲草、女贞子两味药物组成。用于肝肾阴虚,虚火上炎所致之骨蒸潮热、盗汗,咳嗽咯血、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