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苦参碱凝胶剂的制备及体外释药特性考察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优选苦参碱凝胶剂的处方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释药特性。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碱含量,流动相乙腈-0.02 mol·L-1磷酸二氢钾溶液(6:94),检测波长210 nm。利用动态透析法测定苦参碱凝胶剂体外释放率,以1,5,10 h累计释放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考察卡波姆-940用量、苦参碱用量、氮酮用量及凝胶pH对处方工艺的影响。结果:优选的处方工艺为卡波姆-940、苦参碱和氮酮用量分别为1.0,2.0,0.5 g,pH调节至6.8;苦参碱凝胶剂在1,5,10 h内的体外累计释放率分别为(10.17±0.35)%,(74.90±0.70)%,(94.53±0.74)%。结论:优选的处方工艺稳定可行,制备的苦参碱凝胶剂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2.
银杏叶、黄芪总黄酮的协同抗氧化作用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考察银杏叶、黄芪醇提物中总黄酮的相互抗氧化作用。 方法: 采用UV测定总黄酮含量,检测波长507 nm。以清除率和半数抑制率质量浓度(IC50)为指标,通过DPPH自由基清除试验与等辐射分析法探讨银杏叶、黄芪醇提物单独和复配(质量浓度比分别为1:1.08,1:3.22,1:9.70)后总黄酮的抗氧化作用。 结果: 银杏叶、黄芪醇提物中总黄酮的IC50分别为3.45,12.01 mg·L-1,表明二者对DPPH自由基具有明显的清除作用。等辐射分析中银杏叶、黄芪醇提物复配后的效应点均在 相加线及95%可信限的下方,复配组(x±s,n=4)的理论值IC50 add分别为(5.49±0.05),(7.53±0.04),(9.82±0.07)mg·L-1, 试验值IC50 mix分别为(4.95±0.09),(6.56±0.15),(8.61±0.15)mg·L-1,相互作用指数分别为0.90,0.86,0.88。 结论: 银杏叶总黄酮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较黄芪总黄酮强,银杏叶、黄芪醇提物间存在协同抗氧化效应。  相似文献   

3.
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板蓝根中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筛选板蓝根中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方法:采用超滤质谱技术,筛选板蓝根中具有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并以体外神经氨酸酶活性实验进行验证。结果:通过超滤质谱筛选并鉴定出与神经氨酸酶结合的成分主要是精氨酸、告依春和腺苷,其结合常数分别为(36.23±1.12)%,(32.54±1.02)%,(9.38±0.47)%;该结果与体外酶活性实验结果一致。精氨酸、告依春的IC50分别为(1.16±0.02),(1.20±0.02) g·L-1,腺苷的IC50大于500 g·L-1结论:精氨酸和告依春可能是板蓝根抗流感病毒的活性成分,为板蓝根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提供了科学依据;亦为中药药效物质的发现提供了一种适宜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大鼠单剂量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后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实施颈静脉插管手术后,单次尾静脉注射丹红注射液(10 mL·kg-1,含丹参素1.472 9 g·L-1,原儿茶醛0.229 0 g·L-1),用建立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鼠血浆中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浓度,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丹参素和原儿茶醛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如下:最大浓度(Cmax)分别为(73.73±11.46),(4.60±3.39)mg·L-1,消除半衰期(t1/2)分别为(0.88±0.20),(1.13±0.61)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30.19±5.12),(2.15±1.56)mg·L-1·h。结论:丹参素和原儿茶醛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过程符合二室模型。  相似文献   

5.
薯莨总鞣质的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优选薯莨总鞣质的提取工艺。 方法: 以总鞣质含量与转移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提取方法、药材粉碎度、润湿时间等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渗漉液收集量、渗漉流速对薯莨总鞣质提取工艺的影响。 结果: 选用乙醇渗漉法,最佳工艺条件为渗漉前浸泡时间24 h,药材粉碎粒度为粗粉,润湿时间2 h,乙醇体积分数80%,收集8倍量渗漉液,渗漉流速4 mL·kg-1·min-1结论: 该工艺稳定可行,适用于薯莨片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6.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单层模型中的吸收机制。 方法: 通过研究新穿心莲内酯在模型中的双向转运,考察时间、药物浓度(50,75,100 μmol·L-1)、温度(4,25,37℃)和抑制剂(碘乙酰胺、维拉帕米和MK-571)对新穿心莲内酯吸收的影响。用LC-MS-MS检测药物浓度,计算其表观渗透系数(Papp)。 结果: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模型中,随时间和浓度的增加,药物吸收呈线性增加。PBA/PAB≈1.0;温度37℃时,Papp为(2.02±0.31)×10-6 cm·s-1,与4℃[(5.97±0.11)×10-7 cm·s-1],25℃[(9.17±0.50)×10-7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 < 0.05);受抑制剂碘乙酰胺影响,Papp =(4.79±0.42)×10-6 cm·s-1与对照组新穿心莲内酯Papp [(1.28±0.69)×10-6 cm·s-1]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新穿心莲内酯在Caco-2细胞中的吸收方式主要是被动转运和载体介导的主动转运。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新疆阿魏树脂不同分离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抑制作用的活性,并确定其有效活性部位。 方法: 通过磺酰罗丹明B比色法(SRB)与流式细胞术以细胞密度1×105个mL,药物质量浓度250,125,62.5,31.25,15.6 mg·L-1(流式细胞术药物浓度为62.5 mg·L-1),检测新疆阿魏树脂不同分离部位(石油醚部位、乙酸乙酯部位,甲醇部位)对结肠癌细胞 HCT116药物作用24 h后的增殖抑制与凋亡作用,以IC50和总凋亡率作为指标衡量其各分离部位抑制肿瘤的活性效能。 结果: 石油醚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增殖抑制IC50 68.7 mg·L-1,总凋亡率为(43.4±1.1)%;乙酸乙酯部位:IC5043.7 mg·L-1, 总凋亡率为(56.2±0.9)%;甲醇部位:IC5059.6 mg·L-1,总凋亡率为(46.7±3.1)%。 结论: 新疆阿魏树脂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萃取部位对结肠癌细胞HCT116细胞毒性作用较强并能促进其大量凋亡,初步确定为新疆阿魏树脂抗肿瘤活性部位。  相似文献   

8.
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及其体外透皮渗透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的制备工艺并考察其体外透皮性能。方法:选取胆固醇、大豆卵磷脂和山梨醇脂肪酸酯-60(span-60)的质量为自变量,平均粒径和包封率为因变量,对自变量各水平进行二项式拟合,通过效应面法优选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处方并进行预测分析。采用Franz扩散池试验,以离体裸鼠皮肤为透过膜,生理盐水为接收液,采用HPLC测定丹皮酚含量,比较丹皮酚前非离子体、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及丹皮酚普通软膏单位面积累积经皮渗透量(Q)及稳态渗透速率(Js)。结果:最佳处方为胆固醇7.53 mg,大豆卵磷脂107.86 mg,Span-60 74.49 mg,丹皮酚5 mg;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包封率64.16%,平均粒径11.15 μm,二项式模型拟合良好。丹皮酚前非离子体软膏、普通软膏、前非离子体的Q12 h分别为(96.20±5.87),(75.83±18.42),(125.54±8.87)μg·cm-2,Js分别为7.826,5.967,10.327 μg·cm-2·h-1结论:星点设计-效应面法能准确反映多因素多水平交互影响,适用于制剂处方工艺的优化。丹皮酚前非离子体及其软膏的经皮渗透能力高于丹皮酚普通软膏。  相似文献   

9.
目的:考察藜芦酸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方法:大鼠口服灌胃给予藜芦酸,在不同时间点采集血样,选择3,4-二羟基苯甲酸甲酯为内标,采用HPLC测定血药浓度,流动相乙腈(A)-1%乙酸(B)梯度洗脱(0~11 min,5%~57%A;11~13 min,57%~5%A),检测波长256 nm,绘制血药浓度-时间曲线,通过Kinetica 4.4软件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灌胃给药后藜芦酸在大鼠体内的达峰时间分别为(45.00±10.00),(31.00±8.22)min,存在二次达峰现象;高、低剂量组的Cmax分别为(176.85±28.89),(68.14±12.58)mg·L-1,t1/2分别为(87.74±20.74),(227.18±93.78)min,AUC0-∞分别为(50 363.50±11 667.7),(18 830.32±4 354.35)min·mg·L-1,MRT0-∞分别为(201.39±16.72),(227.40±21.37)min。结论:藜芦酸口服吸收较快,消除较慢,体内作用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建立H2O2诱导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模型,观察番茄红素(lycopene)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H2O2)、番茄红素低剂量组(2.5 μmol·L-1)、番茄红素中剂量组(5 μmol·L-1)、番茄红素高剂量组(10 μmol·L-1)。番茄红素与心肌细胞孵育4 h后,再加入H2O2,24 h后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比色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的含量和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及丙二醛(MDA)含量,荧光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核的形态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细胞凋亡相关蛋白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aspase-3)的变化。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心肌细胞存活率降低,心肌细胞LDH和CK释放量增加,SOD,CAT活性降低,MDA含量增加(P<0.01),呈现出凋亡细胞的特征,Caspase-3的表达增高(P<0.01)。番茄红素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心肌细胞的存活率增加(86.36±2.54)%,(54.15±10.97)%,P<0.01,H2O2所致乳鼠心肌细胞LDH释放量降低(319.53±23.48),(495.27±31.57)U·L-1,P<0.01,CK释放量降低(279.29±32.91),(397.01±29.36)U·L-1,P<0.01,SOD活性增高(47.94±2.64),(37.19±5.78)U·mg-1,P<0.01,CAT活性增高(34.95±4.67),(16.35±4.84)U·mg-1,P<0.01,MDA含量降低(14.27±2.43),(20.11±2.09)μmol·g-1,P<0.01,细胞核形态改善,Caspase-3的表达降低(1.40±0.20),(1.94±0.22),P<0.05。结论:番茄红素对H2O2所致乳鼠心肌细胞氧化应激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优化盐酸倍他洛尔-蒙脱石脂质体(Mt-BH-LP)的处方及制备工艺,考察其体外释放性能和渗透性能。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硫酸铵梯度法制备Mt-BH-LP;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价指标,采用正交试验优化Mt-BH-LP的处方;通过透析法考察Mt-BH-LP的体外释放性能;以家兔离体角膜为模型,采用体外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研究Mt-BH-LP的渗透性,以人永生化角膜上皮细胞(i HCEC)为模型,研究Mt-BH-LP的渗透性。结果:Mt-BH-LP处方工艺条件为卵磷脂-BH(5∶1),卵磷脂-胆固醇(9∶1),硫酸铵浓度0.15 mol·L~(-1),卵磷脂质量225 mg。Mt-BH-LP包封率(75.85±2.15)%,载药量(11.41±0.29)%,平均粒径(218±22.32)nm,Zeta电位(17.03±0.25)m V;体外释放试验表明Mt-BH-LP在10 h累计释放度达到60.2%,离体角膜透过试验结果表明Mt-BH-LP的角膜水化值[(76.72±2.68)%]在正常范围内。结论:采用乙醇注入法-硫酸铵梯度法制备的Mt-BH-LP包封率和载药量较高,缓释性能良好,具有良好的开发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李明  侯世祥  毛声俊  金辉  王乾韬 《中草药》2017,48(13):2632-2637
目的研制复方丹参冻干乳剂,改善复方丹参片中脂溶性成分的溶出。方法采用高速剪切-均质法制备复方丹参液态乳;以物理外观、复溶效果为评价指标,采用均匀设计试验法优选油相比例与支架剂用量,进而以冷冻干燥法制得复方丹参冻干乳剂。以方剂中脂溶性代表成分丹参酮IIA、龙脑为检测指标,分别考察复方丹参冻干乳剂与片剂在人工胃液和人工肠液中的溶出度;以复溶后外观、平均粒径和Zeta电位为指标,考察冻干乳剂长期留样稳定性。结果液态乳油相(中链甘油三酸酯)比例为10%,加入18%麦芽糖和0.25%β-环糊精作为支架剂时,制备的冻干乳剂外观均匀、复溶迅速且完全,稳定性良好。以人工胃液为溶出介质,复方丹参冻干乳剂中的丹参酮IIA、龙脑在30 min时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94.8±2.8)%、(97.4±2.9)%;而复方丹参片中的丹参酮IIA几乎未溶出,龙脑的累积溶出率也仅为(23.3±3.4)%。以人工肠液为溶出介质,片剂中的丹参酮IIA、龙脑在120 min时的累积溶出率分别为(42.5±2.7)%、(74.4±1.8)%,仍显著低于冻干乳剂的(97.8±1.9)%、(92.7±3.5)%。冻干乳剂室温放置1年后,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变化。结论与市售片剂相比,冻干乳剂可显著提高复方丹参方剂中脂溶性成分的溶出度,且具有速释特点,其物理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痹痛巴布剂中多元复合透皮吸收促进剂的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痹痛巴布剂中多元复合透皮促进剂(MCPE).方法:采用Frans扩散池法进行体外透皮吸收试验,以单位面积累积释放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考察1%冰片(B0),1.5%氮酮(AZ),5%丙二醇(PG)及1%薄荷脑(MT)对痹痛巴布剂中桂皮醛体外经皮渗透的影响;以透皮速率、外观及初黏力的综合评分为指标,通过U7(74)均匀设计法优化MCPE的配比.结果:1%MT,1% BO,5% PG及1.5%AZ对痹痛巴布剂中桂皮醛的透皮渗透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MCPE最佳BO-AZ-PG-MT配比为1.33%:1.90%:6.40%:1.30%.结论:优选的MCPE可明显提高痹痛巴布剂的透皮速率常数,同时对其外观质量及初黏力的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4.
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处方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的处方工艺.方法:采用干粉直接压片制备积雪草总苷胃漂浮片,以漂浮性能和体外释药性能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混料设计试验优选胃漂浮片的处方参数,确定最优处方.结果:最佳处方工艺为25%积雪草总苷,28.6% HPMC,15.6% NaHCO3,20.8% CMS-Na,10% PEG 20000.起漂时间(3.2±0.2)min,持漂时间>12h,体外释放符合零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胃漂浮片具有优良的漂浮能力和释药行为,可增加积雪草总苷在胃部的滞留时间,提高对胃溃疡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基于体外心肌细胞活力的葛根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优选葛根药材的提取工艺.方法:采用正交试验法,选取提取时间、料液比、提取次数及乙醇体积分数为影响因素,以葛根素含量和药效学的体外心肌细胞活力为指标综合分析,优选提取工艺条件.结果:葛根的乙醇提取最佳工艺条件为加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1.5h.结论:化学指标结合药效学指标综合分析葛根的提取纯化工艺可较好地保证制剂的质量,且该优选工艺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优选莲松异搏停片中延胡索、苦参的提取工艺。 方法: 以延胡索乙素、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提取量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和单因素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溶剂用量、提取次数和时间对醇提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指标成分含量,流动相乙腈(A)-磷酸二氢铵溶液(B)梯度洗脱(0~10 min,10%A;10~25 min,10%~37%A;25~45 min,37%A),检测波长220 nm。 结果: 最佳提取工艺为加6倍量70%乙醇提取3次,每次2 h;延胡索乙素提取量332.04 mg,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总量3 192.08 mg。 结论: 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建立的色谱条件可较好地分离3个指标成分。  相似文献   

17.
黄秋洁  叶勇  魏涌标  刘华钢  韦冬迷  阮慧 《中草药》2017,48(16):3366-3369
目的筛选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最佳透皮促渗剂及其用量。方法以大鼠腹部皮肤为实验屏障,用改良Franz扩散池法建立离体经皮吸收实验方法,收集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透皮接收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透皮速率。结果以冰片、薄荷脑、氮酮作为促渗剂对柚皮素的透皮吸收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其促渗作用强度冰片薄荷脑氮酮,当冰片用量为5%时,柚皮素的透皮速率可达0.136 8 mg/(cm2·h)。结论以5%冰片作为促渗剂时可以较好地促进战骨提取物中柚皮素的经皮吸收。  相似文献   

18.
冯健  赵燕敏  李范珠 《中国药学杂志》2010,45(13):1011-1015
 目的 考察3种吸收促进剂对于多肽类大分子物质神经毒素(NT-Ⅰ)鼻腔给药后脑内递药的作用。方法 运用125I-NT-Ⅰ同位素标记法,以清醒大鼠为实验模型,采用同步多处脑微透析技术,连续测定单用NT-Ⅰ(105 μg·kg-1)以及NT-Ⅰ合用冰片、薄荷和冰片/薄荷低共熔物大鼠鼻腔给药后分别在嗅球和小脑组织间液中NT-Ⅰ的浓度。结果 单用NT-Ⅰ鼻腔给药进入脑内非常有限。冰片/薄荷低共熔物组小脑和嗅球中AUC分别是(2 283.51±34.54)和(1 358.58±32.56) ng·min·mL-1,均低于单用冰片或薄荷组中在同一脑区的AUC。而两个脑区中低共熔组的达峰时间均较单独使用冰片和薄荷脑组的达峰时间短(P<0.05)。结论 冰片、薄荷和冰片/薄荷低共熔物均有促进NT-Ⅰ通过鼻黏膜吸收入脑的作用。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吸收促进作用较单独冰片和薄荷脑弱。但是,冰片/薄荷脑低共熔物可促进NT-Ⅰ鼻腔给药后快速入脑。  相似文献   

19.
密闭性中药复合敷料的提取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优选密闭性中药复合敷料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人参皂苷Rg1,Rb1含量和浸膏得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提取次数,利用正交试验考察乙醇体积分数、乙醇用量、提取时间对密闭性中药复合敷料提取工艺的影响。采用HPLC测定人参皂苷Rg1,Rb1含量,流动相水(A)-乙腈(B)梯度洗脱(0~10 min,81% A;10~38 min,81%~79% A;38~90 min,79%~66% A),检测波长203 nm。结果: 各因素对提取工艺的影响顺序为乙醇体积分数>提取时间>乙醇用量。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加8倍量70%乙醇提取2次,每次2 h;平均浸膏得率25.45%,人参皂苷Rg1,Rb1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46,0.37 g·L-1结论: 建立的含量测定方法准确、重复性好,优选的提取工艺稳定、合理、可行,为民间外伤验方的二次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