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茶芎根茎抗脑卒中的有效组分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灌胃给药茶芎组分A和B(100 mg·kg–1),以消旋丁基苯酞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其对大鼠的脑缺血保护作用;采用薄层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茶芎根茎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茶芎组分B可以显著减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从组分B和C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洋川芎内酯A(1)、正丁基苯酞(2)、正丁烯基苯酞(3)、新蛇床内酯(4)、Z-7-羟基正烯基苯酞(5)、4-[(E)-3-乙氧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6)、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7)、洋川芎内酯O(8)、洋川芎内酯P(9)、(3Z′)-(3a′R,6′R,3R,6R,7R)-3,8-二氢-6,6′,7,3a′-二聚藁本内酯(10)、川芎酞(11)、欧当归内酯A(12)和Z-6,8′,7,3′-二聚藁本内酯(13)。结论 茶芎组分B显示出较好的抗脑卒中作用,且化合物6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李月  苗筠杰  马程遥  陈建伟  李祥 《中草药》2017,48(12):2375-2381
目的 研究番荔枝Annona squamosa种子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常压硅胶柱、中压制备液相与高压制备液相色谱等现代仪器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紫外、核磁、质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番荔枝种子超临界CO2提取物中分得10个邻双四氢呋喃型番荔枝内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13R)-13-[(2R,2''R,5R,5''R)-5''-[(1S)-1,5-二羟基壬基]八氢[2,2''-双呋喃]-5-基]13-羟基十三烷基]-5-甲基-2(5H)-呋喃酮(1)、3-[(2R,9R)-2,9-二羟基-9-[(2R,2''R,5R,5''R)-八氢-5''-[(1S)-1-羟基十五烷基][2,2''-双呋喃]-5-基]壬基]-5-甲基-2(5H)-呋喃酮(2)、6-羟基-去乙酰紫玉盘辛素(3)、6-羟基-4-去氧-番荔枝太辛(4)、bullanin(5)、10-羟基-巴婆双呋内酯(6)、刺叶番荔枝素A(7)、多鳞番荔枝辛素I(8)、多鳞番荔枝辛素C(9)、番荔辛I(10)。结论 化合物1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28-羟基-番荔枝素L和4-羟基-番荔枝素Y,化合物3~7为首次从番荔枝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骆驼蹄瓣中萜类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的植物化学分离分析方法,研究骆驼蹄瓣中的萜类化学成分。运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对乙酸乙酯部位进行分离纯化,然后通过现代波谱学鉴定方法(1H-NMR,13C-NMR,MS)和结合文献数据分析确定化合物的结构。从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13个化合物,结构分别为1-羟基茅苍术醇(1),茅苍术醇(2),白术内酰胺(3),β-桉叶醇(4),5α-氢过氧基-β-桉叶醇(5),12-羟基-2-酮基-1-瓦伦烯(6),毛脉五味子醇 A(7),(6S,7E)-6-羟基-4,7-大柱烯-3,9-二酮(8),3-羟基-5α,6α-环氧-β-紫罗兰酮(9),(3S,5R,6S,7E)-3,5,6-三羟基-7-大柱烯-9-酮(10),(6R,7E,9R)-9-羟基-4,7-大柱烯-3-酮(11),(S)-3-羟基-β-紫罗兰酮(12),布卢门醇 A(13)。其中化合物 1~7 为倍半萜, 8~13 为大柱烷类降倍半萜,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骆驼蹄瓣中分离得到,化合物 1 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红藻扇形叉枝藻Gymnogongrus flabelliformis进行化学成分研究。方法:利用正相和反相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和反相HPLC等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借助MS,1D和2D NMR等波谱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通过MTT法对分离鉴定的单体化合物在人肺癌细胞株(A549)、人肝癌细胞株(Bel 7402)、人胃癌细胞株(BGC 823)、人结肠癌细胞株(HCT-8)和人卵巢癌细胞株(A2780)上进行肿瘤细胞毒活性筛选。结果:从红藻扇形叉枝藻中分离得到5个降碳倍半萜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S,6R,7E)-(+)-3-hydroxyl-4,7-megastigmadien-9-one(1),(3S,5R,6S,7E)-(-)-3-hydroxy-5,6-epoxy-7-megastig-mene-9-one(2),(3S,5S,6R,7E)-(+)3-hydroxy-5,6-epoxy-7-megastigmene-9-one(3),dehydrovomifoliol(4)和(3R)-(-)-4-[(2R,4S)-4-acetoxy-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5)。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海藻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细胞毒活性试验结果显示所有化合物在10 μg·mL-1均无明显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沉香Aquilariae Lignum Resinatum的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及其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和ODS等多种色谱技术对沉香中2-(2-苯乙基)色酮进行分离纯化,结合波谱数据及其理化性质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采用牛磺胆酸诱导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模型对分离得到的单体化合物进行胃黏膜保护活性筛选。结果 从沉香醋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5R,6S,7S)-5,6,7-三羟基-2-苯乙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1)、(6S,7S,8S)-6,7,8-三羟基-2-(3-羟基-4-甲氧基)-5,6,7,8-四氢-4H-色烯-4-酮(2)、oxidoagarochromone C(3)、rel-(1αR,2R,3R,7βR)-1α,2,3,7β-tetrahydro-2,3-dihydroxy-5-[2-(4-methoxyphenyl) ethyl]-7H-oxireno[f] [1]benzopyran-7-one(4)、沉香色酮J(5)。化合物35 在20 μmol/L浓度时,相对模型组细胞存活率分别提高(27.17±4.38)%、(16.02±2.95)%和(14.84±2.86)%。结论 化合物1 为新化合物,命名为四氢色酮N,通过计算电子圆二色谱(electronic circular dichroism,ECD)确定了其绝对构型。化合物35 能显著改善牛磺胆酸诱导的人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损伤,表现出一定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保护活性。  相似文献   

6.
锦灯笼中哌嗪类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锦灯笼Phyysalis alkekengi var. francheti果实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制备液相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通过NMR等波谱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锦灯笼大孔吸附树脂50%乙醇洗脱组分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3S, 6R)-3-异丙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3S, 6S)-3-异丁基-6-异丙基-2, 5-哌嗪二酮(2)、(3S, 6S)-3, 6-二-(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3)、(3S, 6S)-3, 6-二异丙基-2, 5-哌嗪二酮(4)、(3S, 6R)-3-(2-甲基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5)、(3S, 6S)-3-异丁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6)、(3S, 6S)-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7)、(3S, 6R)-3-异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8)、(3S, 6R)-3-(2-甲基丙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9)、(3S, 6S)-3-异丁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0)、(3S, 6S)-3-异丙基-6-苄基-2, 5-哌嗪二酮(11)、(3S, 6R)-3-异丁基-6-(2-甲基丙基)-2, 5-哌嗪二酮(12)、(3S, 6S)-3-苄基-6-对羟基苄基-2, 5-哌嗪二酮(13)。结论 化合物113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川西合耳菊Synotis solidaginea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聚酰胺、反相C18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波谱数据和文献对比进行化合物结构鉴定。结果 从川西合耳菊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共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 (2R,4S,5R,8R,10S)-2-angeloyloxy-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1)、(1R,4S,5S, 6S,8R,10S)-1,10-epoxy-6,8-di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2)、(4S,5R,8S,10S)-8,10-dihydroxy-eremophil-7(11)-en- 8,12-olide(3)、(4S,5R,8R,10S)-10-hydroxy-eremophil-7(11)-en-8,12-olide(4)、橐吾内酯(5)、4,5-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6)、异绿原酸C(7)、3,5-O-二咖啡酰基奎宁酸甲酯(8)、异绿原酸A(9)、1,4-O-二咖啡酰奎宁酸甲酯(10)、绿原酸(11)、咖啡酰苹果酸(12)、咖啡酸甲酯(13)、反式咖啡酸(14)、山柰酚-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5)、紫云英苷(16)、2-苯乙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7)、桦褐孔菌二糖(18)。结论 化合物1为新的艾里莫芬烷倍半萜类化合物,命名为川西合耳菊内酯A;化合物245101213151718为首次从合耳菊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李小阳  翟小林  王丹  范晶  裴纹萱  董玲  孙裕  宋学斌  王晶娟 《中草药》2022,53(20):6354-6360
目的 建立一测多评法(quantitative analysis of multi-components by a single marker,QAMS)同时测定当归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的含量。方法 采用Waters X-Select CSH色谱柱(250 mm×4.6 mm,5 μm),以0.085%磷酸-水溶液(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40 ℃,检测波长265 nm。结果 在线性范围内各成分线性良好(R2>0.999)。以藁本内酯为内标,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和丁烯基苯酞的相对校正因子分别为1.073 4、0.564 8、0.468 1、0.926 2、1.083 5;同时采用外标法测定这6个成分的含量,将2种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没有明显差异。结论 建立了当归药材中阿魏酸、洋川芎内酯I、洋川芎内酯H、阿魏酸松柏酯、藁本内酯和丁烯基苯酞6个成分的QAMS法,该法可用于当归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9.
林理根  柯昌强  叶阳 《中草药》2013,44(22):3119-3122
目的 研究山漆茎属植物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根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和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应用NMR等方法鉴定结构。结果 从黑面神根95%乙醇冷浸液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鉴定了13个化合物,其中包括4个三萜类化合物:无羁萜(1)、木栓醇(2)、羽扇烯酮(3)和算盘子二醇(4);3个甾醇类化合物:β-谷甾醇(5)、豆甾烷-3β, 6β-二醇(6)和β-sitosterylglucoside-6′-octadecanoate(7);2个脑苷类化合物:1-O-β-D-glucopyranosyl-(2S, 3R, 4E, 8Z)-2-[(2-hydroxyoctadecanoyl) amido]-4, 8-octadecadiene-1, 3-diol(8)和1-O-β-D-glucopyranosyl-(2S, 3S, 4R, 8Z)- 2-[(2R)-2-hydroxypentacosanoylamino]-8-octadecene-1, 3, 4-triol(9);4个其他类化合物:(?)-表儿茶素(10)、ε-己内酯(11)、aviculin(12)和香草醛(13)。结论 化合物346911为首次从山漆茎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中国南海简易扁板海绵 Plakortis simplex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ODS)、凝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以及高效液相色谱(HPLC)等多种手段对中国南海简易扁板海绵 P. simplex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并结合文献对照,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该海绵的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鉴定了7个化合物:(22E)-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1),3-吲哚甲酸 (2),3-吲哚甲醛 (3),monotriajaponide A (4),methyl(2Z,6R,8R,9E)-3,6-epoxy-4,6,8-triethyl-2,4,9 dodecatrienoate (5),methyl(2Z,6R,8S-3,6-epoxy-4,6,8-triethyldodeca-2,4-dienoate (6),methyl (2Z,6R,8S-4,6-diethyl-3,6-epoxy-8-methye (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该种海绵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瑶药石柑子Pothos chinensis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应用各种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石柑子全草甲醇提取物中共分离得到1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N-反式桂皮酸酰对羟基苯乙胺(1)、N-反式香豆酰酪胺(2)、N-顺式香豆酰酪胺(3)、N-反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4)、N-顺式阿魏酸酰对羟基苯乙胺(5)、黑麦草内酯(6)、去氢催吐萝芙木醇(7)、(3S,5R,8R,9R)-5,8-epoxy-6-megastigmene-3,9-diol(8)、(3R,6R,7E)-3-hydroxy-4,7-megastigmadien-9-one(9)、(3R)-4-[(2R,4S)-2-hydroxy-2,6,6-trimethyl-cyclohexylidene]-3-buten-2-oneiol(10)、7-甲氧基香豆素(11)、欧前胡素(12)、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13)、6-羟基-7-甲氧基香豆素(14)、吲哚-3-醛(15)、(-)-杜仲树脂酚(16)和大豆苷元(1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徐景萱  刘力  杨胜祥  况燚 《中草药》2016,47(20):3569-3572
目的研究多花黄精Polygonatum cyrtonema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波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多花黄精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3R)-5,7-dihydroxy-3-(2'-hydroxy-4'-methoxybenzyl)-chroman-4-one(1)、5,7-dihydroxy-6-methyl-3-(2',4'-dihydroxybenzyl)-chroman-4-one(2)、5,7-dihydroxy-6-methyl-3-(4'-hydroxybenzyl)-chroman-4-one(3)、(3S)-3,7-dihydroxy-8-methoxy-3-(3',4'-methylenedioxybenzyl)-chroman-4-one(4)、芹菜素(5)、山柰酚(6)、香草酸(7)、反式对羟基桂皮酸(8)、反式对羟基桂皮酸甲酯(9)、水杨酸(10)、(+)-丁香脂酸(11)、balanophonin B(12)、咖啡酸(13)、苯丙氨酸(14)和松柏醛(15)。结论化合物1、2、7、11、14和15为首次从多花黄精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和12为首次从黄精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运用MCI树脂、硅胶、高效液相反相制备色谱等技术手段从斑蝥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通过理化性质和MS,1D-NMR,2D-NMR波谱方法并结合已有的文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5'-[(1 R*,2 R*,3 S*,6 R*)-1-甲醇羟基-2-甲基-3,6-环氧环己烷-1,2-二甲酰亚胺]-2'-甲基-2'-丁烯酸乙酯(1)、斑蝥素(2)、环-(L-脯氨酸-L-丙氨酸)(3)、环-(R-脯氨酸-R-亮氨酸)(4)、环-(S-脯氨酸-R-亮氨酸)(5)、环-(D-脯氨酸-L-酪氨酸)(6)、吲哚-3-醛(7)、吲哚乙酸(8)、戊内酰胺(9)、4-Hydroxyphthalid(10)。其中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化合物2~10均首次从该属动物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分离的化合物1~9进行抗肿瘤活性的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结肠癌细胞HCT-116、人肝癌细胞Hep G2、人胃癌细胞BGC-823、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NCI-H1650、人卵巢癌细胞A2780表现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其他化合物体外抗肿瘤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山药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冯文明  韩竹箴  王峥涛 《中草药》2018,49(21):5034-5039
目的研究山药Dioscorea opposita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反相ODS等柱色谱方法对化合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核磁共振波谱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山药根茎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4个化合物,包括8个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1~8)和6个含氮化合物(9~14),分别鉴定为5-ethoxy-1,7-diphenylheptan-3-one(1)、5-hydroxy-1,7-bis(4-hydroxyphenyl)-heptan-3-one(2)、1,7-diphenyl-4-hepten-3-one(3)、1,7-bis(4-hydroxyphenyl)-4-hepten-3-one(4)、hannokinol(5)、1-(4-hydroxy-3-methoxyphenyl)-7-(4-hydroxyphen-yl)-3,5-heptanediol(6)、1,7-bis(4-hydroxy-3-methoxyphenyl)-3,5-heptanediol(7)、1,7-bis(4-hydroxyphenyl)-1,5-epoxy-3-hydroxyheptane(8)、trans-N-coumaroyltyramine(9)、trans-N-feruloyltyramine(10)、cis-N-coumaroyltyramine(11)、trans-N-cinnamoyltyramine(12)、pyrrolezanthine-6-ethyl ether(13)、divaricataester A(14)。结论化合物1是新的天然产物,命名为山药庚酮A,化合物3、4、10、12~14为首次从薯蓣科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2、6、8为首次从山药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目的研究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醋酸乙酯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Toyopearl HW-40C、Sephadex LH-20、MCI Gel CHP-20和ODS柱色谱法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其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皂角刺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莨菪亭(1)、(-)-(7R,8S)-赤式-愈创木基丙三醇(2)、5-甲氧基-愈创木基丙三醇(3)、(-)-(7R,8R)-苏式-愈创木基丙三醇(4)、3,4′-dihydroxypropiophenone(5)、二氢阿魏酸(6)、对羟基苯甲酸(7)、indole-3-carbaldehyde(8)、原儿茶酸甲酯(9)、原儿茶醛(10)、丁香酸(11)、2-guaiacylpropane-1,3-diol(12)、(2R*,3R*,4S*)-2,3-二脲基-4-羟基四氢呋喃(13)、3-(2-羰基-丙基)-3-羟基-吲哚啉-2-酮(14)、核桃素D(15)、C-藜芦酰乙二醇(16)、3-(4-hydroxyl-3-methoxyphenyl)-propan-1,2-diol(17)、(-)-丁香脂素(18)。结论 1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党参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合运用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对党参的水提取物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利用各种波谱技术确定化合物的结构。该研究从党参中分离得到8个单体成分,分别鉴定为:(-)-(7R,8S,7'E)-3',4-dihydroxy-3-methoxy-8,4'-oxyneoligna-7'-ene-7,9,9'-triol(1)、9-(tetrahydropyran-2-yl)-nona-trans,trans-2,8-diene-4,6-diyn-1-ol(2)、9-(tetrahydropyran-2-yl)-trans-non-8-ene-4,6-diyn-1-ol(3)、党参炔苷元(4)、党参炔苷(5)、去氢双松柏醇(6)、5-羟甲基-糠醛(7)、4,4'-dihydroxy-3,3'-dimethoxy-trans-stilbene(8)。其中,化合物1为新的木脂素类化合物,2,3为首次从党参属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任慧慧  许蕾  杨胜祥  桂仁意 《中草药》2014,45(16):2312-2315
目的研究铁皮石斛Dendrobium officinale内生真菌Verticillium sp.KY-18中氧杂环类化合物。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Verticillium sp.KY-18的发酵产物中分离得到13个氧杂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6-dihydroxy-2-methyl-7-(prop-1E-enyl)-1-benzofuran-3(2H)-one(1)、nigrosporapyrone D(2)、oosponol(3)、2-甲基-4-吡喃酮(4)、6-甲基-5-[(1E)-丁烯基]-2-吡喃酮(5)、penicisochroman D(6)、verrucosapyrone B(7)、(1S,3S)-1,8-dimethoxy-3,5-dimethyl-6-hydroxyisochroman(8)、phomopsinone A(9)、pseudohalonectrin A(10)、dictafolin-A(11)、2,3-dihydro-5,7-dihydroxy-2,6,8-trimethyl-4H-1-benzopyran-4-one(12)、2-pyrone-4,6-dicarboxylic acid(13)。结论化合物2~10为首次从该属真菌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3为首次从该真菌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皂角刺Gleditsiae Spina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和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法和HPLC制备色谱等多种技术对皂角刺黄酮类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和MS、NMR、圆二色谱等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12个二氢黄酮醇类及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R)-5,3′,4′-三甲氧基-7-羟基二氢黄酮醇(1)、5,7,3′,4′-四羟基二氢黄酮醇(2)、5-甲氧基-3′,4′,7-三羟基二氢黄酮醇(3)、二氢山柰酚(4)、表儿茶素(5)、5,7,3′,5′-四羟基二氢黄酮醇(6)、黄颜木素(7)、(2R,3R)-7,3′,5′-三羟基-二氢黄酮醇(8)、(2R,3R)-5,7,3′-三羟基-4′-甲氧基-二氢黄酮醇(9)、槲皮素(10)、5,7,4′-三羟基黄酮-8-C-葡萄糖苷(11)、2,7-二甲基-氧杂蒽酮(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皂角刺二氢黄酮醇A;化合物3、8、9和12均为首次从皂角刺中分离得到。对肿瘤细胞毒活性研究结果显示,二氢黄酮醇类化合物1、2、3、7及黄酮类化合物10均表现出较强的细胞毒活性。其中化合物1和3主要作用于肝癌Hep G2和食管癌EC109细胞株,化合物2主要作用于食管癌EC109细胞株,而化合物7则对肝癌、肺癌和胃癌肿瘤细胞均有较强的增殖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9.
葛雯  陈建伟  李祥  李金枝  蔡红蝶  陶倩  罗益远  陈宏降 《中草药》2023,54(11):3417-3423
目的 研究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硅胶、ODS、MCI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的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甲基-1,4-二(3,4,5-三甲氧基苯基)-1,4-丁二酮(1)、asperphenamate(2)、rel-(7S,8S,7’R,8’R)-3,3’,4,4’,5,5’-六甲氧基-7-O-7’,8.8’-木脂素(3)、常春藤皂苷元(4)、schisandlignans C(5)、樟叶素(6)、4-羟基-5-甲基己烷-5-内酯(7)、异黑麦草内酯(8)、perseal B(9)、myrisfragransin(10)、heteroplexisolide E(11)、curcasinlignan C(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黑麦草内酯(14)和三白草二萜E(15)。结论 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6、13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