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茶芎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其生  熊文淑 《中草药》1993,24(4):180-182
  相似文献   

2.
茶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茶芎根茎部分化学成分。方法:应用硅胶、凝胶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1H-NMR、13C-NMR、EI-MS等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为:欧当归内酯A(1)、(Z)-7-羟基正丁烯苯酞(2)、洋川芎内酯B(3)、正丁基苯酞(4)、(Z)-藁本内酯(5)、(Z)-6,8′-7,3′-二聚藁本内酯(6)、新蛇床内酯(7)、洋川芎内酯A(8)及β-谷甾醇(9)。结论:其中,化合物2、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HPLC法同时测定茶芎Lgusticum sinense Oliv.cv. Chaxiong.苯酞类有效部位中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新蛇床内酯、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的含有量。方法茶芎苯酞类有效部位样品甲醇提取物的分析采用AkzoNobel Kromasil?100-5-C18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水-乙腈,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柱温30℃;洋川芎内酯A、Z-藁本内酯检测波长280 nm,正丁基苯酞、新蛇床内酯、丁烯基苯酞检测波长230 nm。结果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新蛇床内酯、Z-藁本内酯、丁烯基苯酞分别在18.08~289.34μg/mL(r=0.999 9)、1.02~16.40μg/mL(r=0.999 9)、8.32~133.11μg/mL(r=0.999 8)、21.71~347.36μg/mL(r=0.999 9)、1.14~18.22μg/mL(r=0.999 6)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9.03%、98.25%、97.78%、99.35%、97.95%,RSD分别为...  相似文献   

4.
从茶芎根茎中分离出7个化合物,对苯二甲酸二甲酯,棕榈酸,新蛇床内酯,洋川芎内酯A,G,H,I。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茶芎根茎抗脑卒中的有效组分及其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雄性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灌胃给药茶芎组分A和B(100 mg·kg–1),以消旋丁基苯酞为阳性对照组,观察其对大鼠的脑缺血保护作用;采用薄层色谱和反相硅胶柱色谱等方法对茶芎根茎的不同组分进行分离和纯化,并使用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常数对照等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茶芎组分B可以显著减小大鼠的脑梗死体积;从组分B和C中共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洋川芎内酯A(1)、正丁基苯酞(2)、正丁烯基苯酞(3)、新蛇床内酯(4)、Z-7-羟基正烯基苯酞(5)、4-[(E)-3-乙氧基-1-丙烯基]-2-甲氧基苯酚(6)、4-羟基-3-甲氧基苯乙烯(7)、洋川芎内酯O(8)、洋川芎内酯P(9)、(3Z′)-(3a′R,6′R,3R,6R,7R)-3,8-二氢-6,6′,7,3a′-二聚藁本内酯(10)、川芎酞(11)、欧当归内酯A(12)和Z-6,8′,7,3′-二聚藁本内酯(13)。结论 茶芎组分B显示出较好的抗脑卒中作用,且化合物6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6.
茶芎挥发油中抗惊有效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中药茶芎LigusticumsinenseOliv.cv.Chaxiong的挥发油中分得5个具抗惊活性的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丁烯基苯酞(Ⅰ)、藁本内酯(Ⅱ)、丁基苯酞(Ⅲ)、新蛇床内酯(Ⅳ)和东川芎内酯(Ⅴ)。  相似文献   

7.
孙国明  郭小藤  赵睁睁  容蓉  杨勇  蒋海强  巩丽丽 《中草药》2014,45(22):3302-3307
目的考察大鼠ig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后,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规律。方法将芎汤超临界提取部位SD大鼠ig给药后,采集不同时间点的大鼠血浆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其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的血药浓度,并采用PKSolver 2.0药动学软件计算其药动学参数,建立其药物代谢曲线。结果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分别在0.416~16.640、0.40~16.05、0.52~31.50μg/m L线性关系良好,回收率均大于84%,日内、日间精密度RSD均小于5%。藁本内酯主要药动学参数:t1/2为(2.082 0±0.637 6)h、Cmax为(3.272 5±0.955 5)μg/m L、AUC0~t为(15.400±1.812)μg·h/m L;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药动学参数与藁本内酯基本相似。结论建立的芎汤3种有效成分在大鼠血浆中的HPLC测定方法专属性强、灵敏度高,可用于大鼠血浆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正丁基苯酞血药浓度的测定及药动学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考察大鼠灌服芎汤超临界提取物后,其有效成分藁本内酯、正丁基苯酞和洋川芎内酯A在体内的排泄动力学规律。方法:将超临界部位对SD大鼠灌胃给药后,按不同时间段收集大鼠的尿液和粪样,对以上3种成分进行HPLC测定,绘制其尿和粪样排泄规律曲线,考察排泄特征。结果:藁本内酯0~24 h尿排泄率逐渐增高,24 h后逐渐降低,在粪样中36~48 h排泄率最高,此后逐渐降低;正丁基苯酞在尿液中12~48 h排泄率较高;洋川芎内酯A在粪样中12~48 h排泄率较高。结论:尿液中藁本内酯和正丁基苯酞,粪样中藁本内酯和洋川芎内酯A累积排泄量-时间曲线、平均排泄率-时间曲线比较一致,反映出共性的排泄特征,可为芎汤超临界提取物的整体排泄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瑞香狼毒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5  
从瑞香狼毒根中分得12个化合物。经理化鉴别和光谱分析推定了5种化合物为瑞香内酯,伞形花内酯,β-谷甾醇,胡萝卜甙和3',14-二甲-4,11-二甲氢-5,7-二羟苯骈二氢黄酮,后者为一新化合物。除β-谷甾醇外其余4种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川芎油中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含量的方法,比较两种方法分析结果的差异.方法:采用超临界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川芎油,分别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内标法和高效液相色谱( HPLC)外标法测定,并进行方法学考察.结果:SFE-CO2萃取法和水蒸气蒸馏法的出油率分别为10.49%,1.54%,以每克药材中提取得到的藁本内酯、洋川芎内酯A和正丁基苯酞的量计算,SFE-CO2萃取法分别可得19.676,15.56,0.957 4 mg,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可得2.16,1.56,0.11 mg.GC-MS法测定结果较HPLC法低1% ~4%,平均精密度高10%、检测限低10倍.结论:GC-MS内标法精密度、灵敏度都较好,对川芎油的含量的分析较为准确;HPLG法是一种相对方便、经济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川芎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目的:研究川芎化学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分离,薄层纯化,分离川芎化学成分,经理化常数测定,波谱分析等鉴定结构。结果:共分得7个化合物,分别为正十六烷酸(I),4,7-二羟基-3-丁基苯酞(Ⅱ),大黄酚(Ⅲ),咖啡酸(Ⅳ),原儿茶酸(V),阿魏酸(Ⅵ)和胡萝卜苷(Ⅶ)。结论:化合物Ⅱ为一新化合物,化合物I、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狭叶金粟兰Chloranthus angustifoliu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使用多种柱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狭叶金粟兰地上部分甲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乙酰氧基2,3,4,5-四羟基-5-对甲氧基苯基戊烷(1)、(E)-5-(4-甲氧基苯基)-4-烯-1,2,3-三羟基戊醇(2)、异嗪皮啶(3)、(-)-二氢脱氢二松柏醇(4)、(±)-赤式-愈创木酚基甘油-4'-二氢松柏醇醚(5)、(-)-rosiridol(6)、(4S)-对薄荷烯4,7-二醇(7)、地芰普内酯(8)。结论化合物1和2为新化合物,分别命名为金粟兰戊醇和金粟兰烯醇,化合物3~8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茶芎中两个二聚苯酞类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伞形科植物茶芎Ligusticumsinensecv.chaxiong的根茎中首次分离到2个二聚苯酞类化合物,经化学和光谱分析鉴定为Z,Z'-6,6'7,3'a-diligustilide和Z-6,8',7,3'-diligustilide。  相似文献   

14.
甘草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周彪  万传星 《中草药》2016,47(1):21-25
目的研究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核磁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甘草地上部分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S)-3′-(2-hydroxy-3-methylbut-3-enyl)-4′,5,7-trihydroxy-dihydroflavanone(1)、乔松素(2)、sigmoidin B(3)、licoflavanone(4)、6-异戊烯基柚皮素(5)、短叶松素(6)、高良姜素(7)、染料木素(8)、红车轴草素(9)、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10)、芦丁(11)、α,α′-dihydro-3,5,3′-trihydroxy-4′-methoxy-5′-isopentenyl-stilbene(12)。结论化合物1为新化合物,命名为羟甘草黄烷酮;化合物3、6、7和9是首次从甘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川芎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系统研究川芎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重结晶等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川芎地上部分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为原儿茶酸(1),咖啡酸(2),东莨菪素(3),芹菜素(4),槲皮素(5),大波斯菊苷(6),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7)和葡萄糖(8)。结论:1~8均为从川芎的地上部分首次分到,3~8均为从川芎中首次分到。  相似文献   

16.
林建斌  赵立春  郭建忠  刘力  况燚  杨胜祥 《中草药》2016,47(11):1841-1844
目的研究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和纯化,并根据谱学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荞麦地上部分的甲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苯甲酸(1)、对羟基苯甲酸(2)、对羟基苯甲醛(3)、3,4-二羟基苯甲酸(4)、琥珀酸(5)、咖啡酸(6)、咖啡酸甲酯(7)、木犀草素(8)、苜蓿素(9)、槲皮素(10)、afzelin A(11)、2α,3β,29-trihydroxyolean-12-en-28-oic acid(12)、yarumic acid(13)和3α-hydroxy-urs-12,15-dien(14)。结论化合物2、3和6~9为首次从金荞麦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14为首次从荞麦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葛雯  陈建伟  李祥  李金枝  蔡红蝶  陶倩  罗益远  陈宏降 《中草药》2023,54(11):3417-3423
目的 研究三白草Saururuschinensis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超临界CO2萃取,硅胶、ODS、MCIGel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技术进行系统的分离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进行化合物的结构鉴定。结果 从三白草地上部分的超临界CO2萃取物中分离得到1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3-二甲基-1,4-二(3,4,5-三甲氧基苯基)-1,4-丁二酮(1)、asperphenamate(2)、rel-(7S,8S,7’R,8’R)-3,3’,4,4’,5,5’-六甲氧基-7-O-7’,8.8’-木脂素(3)、常春藤皂苷元(4)、schisandlignans C(5)、樟叶素(6)、4-羟基-5-甲基己烷-5-内酯(7)、异黑麦草内酯(8)、perseal B(9)、myrisfragransin(10)、heteroplexisolide E(11)、curcasinlignan C(12)、去氢催吐萝芙木醇(13)、黑麦草内酯(14)和三白草二萜E(15)。结论 化合物15为新化合物,化合物1为新的天然产物;除化合物3、6、13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大花益母草Leonurus macranthus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色谱和半制备HPLC等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花益母草地上部分70%丙酮提取物的二氯甲烷萃取部位分离鉴定了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脂素(1)、(+)-1-羟基丁香脂素(2)、rayalinol(3)、erythro-guaiacylglycerol-β-O-4′-coniferyl ether(4)、(7R,7′R,7″S,8S,8′S,8″S)-3′,4″-dihydroxy-3,5,4′,5″-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5)、(7R,7′R,7″S,8S,8′S,8″S)-4′,5″-dihydroxy-3,5,3′,4″-tetramethoxy-7,9′:7′,9-diepoxy-4,8″-oxy-8,8′-sesquineo-lignan-7″,9″-diol(6)、芫花素(7)、3′-羟基芫花素(8)、圣草酚(9)、异莨菪亭(10)、对香豆酸(11)、咖啡酸甲酯(12)、反式-阿魏酸(13)、丁香醛(14)、香草酸(15)、oct-1-en-3-ylβ-glucopyranoside(16)、5-羟基-2-吡咯烷酮(17)、pterolactam(18)和烟酰胺(19)。结论化合物1~6和9~19为首次从益母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和8为首次从大花益母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小蜡树叶中槲皮素与山奈素含量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HPLC,色谱柱为Ultimate C18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0.4%磷酸溶液(55∶45)为流动相,流速1.0 mL· min-1,检测波长360 nm.结果:小蜡树叶中槲皮素与山奈素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058 ~0.525 μg和0.203 ~0.712 μg,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3.0%,107.6%(n=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结果稳定,重复性好,为评价小蜡树叶的质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