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骨髓中FMS样酪氨酸激酶3基因(FLT3)表达水平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突变(FLT3-ITD突变)、临床表现和疾病预后的相关性及意义。方法 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128例AML患者初诊时骨髓标本中FLT3基因表达水平,以FLT3基因表达量<35%作为低表达组,≥35%作为高表达组,并探讨不同FLT3基因表达水平的FLT3-ITD突变、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结果及疾病预后,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FLT3基因高表达的影响因素,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和生存曲线进行生存分析。 结果 剔除1例不合格的M2患者RNA样本,最终纳入127例进行分析。AML患者初诊时FLT3表达量为0.01~180.68(均值14.65)。FLT3基因表达水平在WHO的AML分型中M1最高,M6最低,但各亚型间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FLT3基因高表达组AML患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WBC)较低表达组高(P<0.01),且高表达组患者更容易发生贫血及发热临床症状(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发现,FLT3基因高表达的可能相关因素为WBC〔回归系数(B)=1.508,比值比(OR)=4.518,95%可信区间(95%CI):1.465~13.390,P=0.009〕及贫血(B=2.142,OR=8.513,95%CI:3.201~22.644,P<0.001)。 FLT3基因低表达组AML患者完全缓解率(CR)为81.82%(36/44),高于FLT3基因高表达组38.55%(32/83),(P<0.05)。生存曲线显示,FLT3基因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较低表达组短(P<0.05)。Cox回归显示, FLT3基因表达高水平患者死亡风险是FLT3基因表达低水平者的3.810倍(B=1.338,相对危险度3.810,95%CI:1.820~7.947,P<0.001)。高表达组总生存率为56.63%,低表达组为70.4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LT3基因高表达可能与AML患者WBC及贫血症状有关。FLT3基因高表达是AML患者预后不良的指标。  相似文献   

2.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髓外复发罕见,现报告1例如下:病人,男,48岁。因鼻衄,皮肤紫癜3年,右前胸痛,隆起肿块1月于1995年12月6日入院。3年前病人因发热、鼻衄、皮肤紫癜在本院经骨髓检查确诊APL。给予全反应式维甲酸治疗,每日60mg,用...  相似文献   

3.
4.
1 病例简介 患者,男,61岁,因"确诊急性白血病4年余,左耳闷1月"于2009-05-09入我院耳鼻喉科.患者4年前(2005年2月)因检查发现血细胞减少入住我院血液科,骨髓检查确诊为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APL-M3)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予全反式维甲酸(ATRA)30 mg/d诱导缓解,1月余后复查骨髓像提示完全缓解(CR),以后规则化疗,方案为HA(高三尖杉酯碱+阿糖胞苷)、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ATRA、AA(阿克拉霉素+阿糖胞苷)等交替,治疗满3年后停止化疗.化疗期间合并肺结核,予HRE三联抗结核治疗9个月后好转停药.  相似文献   

5.
急性白血病完全缓解后多在1~2年内骨髓复发死亡,但亦有少数病人先骨髓外,后骨髓复发.我院1987.2~1990.2月间,共收治急性白血病66例,其中急淋14例,急非淋52例;完全缓解34例,(急淋11例,急非淋23例),除1例失去联系外,19例已骨髓复发死亡,6例髓外复发死.现将6例髓外复发病人报告如下:临床资料6例髓外复发病人一般资料见下表.  相似文献   

6.
周箭 《四川医学》2010,31(1):120-123
近年来对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中FLT3突变及FLT3抑制剂的研究十分广泛和深入。研究表明,野生型FLT3基因在AML中普遍高表达70%~100%,FLT3突变存在于部分AML中(成人约20%~30%),FLT3基因突变已经被公认是AML中发生率最高的一种基因改变。目前认为FLT3突变在白血病的发生、预后判断、微小残留病变检测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近来FLT3抑制剂治疗AML的研究很多,  相似文献   

7.
急性白血病髓外复发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白血病髓外复发指的是骨髓象完全缓解而有骨髓外白血病细胞浸润 ,临床发生率低。本院自 1993年 2月以来共收治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2 76例 ,其中髓外复发 9例 (占 3 2 6 % ) ;急性髓系白血病 (AML) 4 83例 ,其中髓外复发 4例 (占0 83% )。为提高认识 ,将 13例患者作一回顾分析。1 临床资料13例髓外复发患者 ,男 8例 ,女 5例 ,年龄 7~4 5岁 ,平均 2 1 9岁。 13例患者髓外复发前一直处于完全缓解中 ,但大部分患者期间治疗不正规 ,仅以标准化疗方案常规偏小剂量巩固 ,没有强化 ,甚至部分患者没有定期巩固 ,也没有定期鞘内化疗…  相似文献   

8.
王楠  冯砚平 《黑龙江医学》2021,45(13):1418-1420
目的: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化疗前后FLT3-ITD基因突变与临床缓解的相关性,探讨FLT3-ITD基因动态改变对评估AML患者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分析2016年6月—2019年6月中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初诊AML患者178例(除M3型),通过PCR扩增联合一代测序的方法检测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突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三氧化二砷(As2O3)注射液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已有报道[1-2].1996年1月至2006年3月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采用.As2O3治疗14例复发的APL患者,取得良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GATA-2基因在AML1/ETO融合基因阳性急性髓系白血病M2(acute myeloid leukemia with maturation,AML/M2)患者中的表达状况。方法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Q-PCR)法对23例AML1/ETO阳性AML-M2患者初诊骨髓标本中GATA-2基因的表达情况进行定量检测,并分析不同表达水平患者实验室检查及临床预后的差异。结果 患者GATA-2基因表达水平(GATA-2基因拷贝数/内参基因拷贝数)初诊时为2.17%~1 260.65%。将GATA-2基因表达水平≥82%者归为高表达组(10例),表达水平<82%者归为低表达组(13例)。高表达组与低表达组患者年龄、性别、初始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以及化疗完全缓解(CR)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复发率(71.43% vs. 15.38%)及死亡率(70.00% vs. 7.69%)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高表达组的无病生存(DFS)率及总生存(OS)率亦低于低表达组(P<0.01)。在高表达组中,选择移植(2/10)者均无复发存活,选择单纯化疗(8/10)的患者7例死亡。结论 AML1/ETO阳性AML-M2患者合并GATA-2基因高表达提示患者易复发且预后不良,此类患者应尽早采取常规化疗以外的其他有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评价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体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方法对23例APL患者初治时与完全缓解时进行TEG测定,了解其凝血功能情况。并与24例健康体检者的TEG相比较。结果23例初治APL患者中有22例(95.65%)的TEG表现为低凝图像,R、K明显延长,Angle、MA、G及CI明显变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完全缓解后相比亦差异显著(P〈0.05)。TEG检测的多项参数与常规凝血指标有相关性,K时间与PT呈正相关;Angle角与PT相关,与Fbg呈负相关;MA及G与PT负相关,与PLT计数呈正相关;CI与肌负相关。结论APL患者体内存在病理性低凝状态,应用TEG动态观察其凝血状态,对病情评估及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TEG检测参数不仅可检测患者的凝血紊乱情况,而且与APL患者的PT和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fms样酪氨酸激酶3(FLT3)基因突变情况.方法 采用PCR方法检测61例ALL患者的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突变(FLF3-ITD)与ASP835突变(FLT3-TKD),并以7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61例ALL患者中,2例出现FLT3-ITD,1例出现FLT3-TKD.结论 少数ALL患者体内存在FLT3突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外周血网织血小板(RP)水平的变化规律,为APL临床诊治过程中骨髓造血功能的恢复及掌握血小板输注时机与频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7例APL患者及20名健康人RP%,并计数得出其相应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RPC)。结果初诊时(3.43±1.47)及治疗中(7.03±3.61)患者的RP%均较正常对照组(1.37±0.52)升高(P〈0.05),而RPC(0.11±0.04,0.27土0.11)较正常对照组(0.35±0.10)明显降低(P〈0.01);经化疗缓解时,其RP(3.87±1.08)及RPC(0.56±0.20)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缓解期的RP%较初诊时无明显变化(P〉0.05),RPC较初诊时明显增高(P〈0.01)。结论在APL病程中连续检测RP及RPC的变化,有助于判断骨髓造血情况,同时为血小板输注与否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抗凝药物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伴播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患者凝血指标的变化。方法选择我院从2010年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92例APL伴DIC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两组均进行实验室指标与体征检查,进行常规APL治疗,分别给予小剂量低相对分子质量肝素(LMWH)与诺保思泰抗凝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一周测两组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 PTT)、纤维蛋白原(Fbg)及D二聚体(D-D)含量,于治疗后7 d对两组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1个月内记录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心功能损伤情况发生率,并统计两组复发和死亡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7 d后血浆PT、a PTT、Fbg及D-D均有明显下降(P0.05),但LMWH组下降程度较诺保思泰组更显著(P0.05);治疗1周后,LMWH组治疗有效率可达80.43%,与对照组60.87%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1个月内两组胃肠道不适、肺损伤及心功能损伤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后1个月内均无复发,死亡率也相当(P0.05)。结论采用小剂量LMWH治疗APL伴DIC,可获得优于诺保思泰的临床疗效,并显著改善患者凝血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时对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抽选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达到完全缓解的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98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以ATRA+砷剂维持治疗;对照组以ATRA+6-巯基嘌呤(6-MP)+甲氨蝶呤(MTX)维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平均血小板聚集率及维持治疗时间,随访统计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胶原、二磷酸腺苷(ADP)诱聚:观察组分别为(76.72±5.33)%、(81.43±8.30)%均显著低于对照组(89.46±6.29)%、(88.27±7.95)%(P0.05)。两组患者复发率、死亡率、无复发生存率、总生存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维持治疗时间为(19±3)月低于对照组(27±4)月(P0.05)。结论APL患者使用三氧化二砷维持治疗能抑制患者血小板聚集率。  相似文献   

16.
测定40例正常人和50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Fg)、血清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血浆可溶性纤维蛋白复合物(SF)及血浆D-二聚体的含量.结果:Fg为1.8±0.72g/L,FDP为464±94μg/L,SFC为482.5±167mg/L,D-二聚体为5524.94±4247.03μg/L.正常对照组Fg为3.2±0.87g/L.FDP为215±63μg/L,SFC为49.7±16.4mg/L,D-二聚体为177.1±43.9ug/L.两组差异显著.提示上述指标可作为显示体内出凝血像异常及纤溶亢进的有效证据.作为DIC的确诊可确切地反应疾病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FLT3-ITD基因突变与细胞遗传学关系.方法采用PCR-DHPLC方法检测60例初治AML患者骨髓单个核细胞FLT3-ITD突变;应用G显带技术进行核型分析.结果 60例初发AML中,FLT3-ITD突变阳性率为21.67%(13/60);10例对照组均未检测到该突变;不同预后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率不同,预后中等核型组突变率较高40.0%(6/15),预后中等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者外周血白细胞数、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于预后好核型组及预后差核型组(P〈0.01).结论 FLT3-ITD突变在AML中多发生于预后中等核型组,而且与预后不良相关;预后中等核型组FLT3-ITD突变阳性者具有外周血高白细胞、骨髓白血病细胞比例高的临床特点.FLT3-ITD突变检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细胞遗传学的不足,有可能成为AML常规检测项目之一,有助于白血病的诊断及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18.
对22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单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进行诱导缓解,20例(90.9%)达到完全缓解(CR),平均时间42天。20例白细胞升高,平均26.44×10~9/L白细胞升到最高值所需时间中位数为11天。CR后用阿糖胞苷、阿霉素、三尖杉进行2个疗程的巩固化疗。ATRA的副作用包括皮肤粘膜干燥、头痛、骨骼肌肉酸痛等,患者一般能耐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