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后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AIS患者120例,根据尿激酶经导管选择性脑动脉内介入溶栓治疗后是否出现HT分为HT组(11例)和非HT组(109例),对溶栓治疗后出现HT的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T组与非HT组的治疗前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史、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引起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P<0.05)。结论:大面积脑梗死、发病至溶栓治疗时间、房颤史、入院血糖、入院NIHSS评分及溶栓24 h后收缩压是AIS患者发生HT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静脉溶栓后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01—2018-12期间收治的245例接受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是否发生出血转化分为HT组与非HT组(NHT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发病至治疗时间(OTT)、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特点等资料。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溶栓后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45例接受rt-PA溶栓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HT的38例,占15.51%。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吸烟史、溶栓前收缩压、溶栓前血糖、糖尿病史、心房颤动史、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影响因素(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OR=0.737,95%CI:0.765~1.048)、溶栓前NIHSS评分(OR=0.590,95%CI:0.428~0.814)、OTT(OR=0.351,95%CI:0.530~1.185)、血尿酸(OR=0.954,95%CI:0.928~0.980)、溶栓前收缩压(OR=0.819,95%CI:0.737~0.910)、脑白质疏松(OR=0.459,95%CI:0.865~0.912)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糖尿病、溶栓前NIHSS评分、OTT、血尿酸、溶栓前收缩压、脑白质疏松是急性脑梗死溶栓后HT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临床上针对此类患者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时应谨慎,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溶栓后3 d复查头颅CT的结果,将患者分为有HT组31例和无HT组155例,对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糖尿病史、心房纤颤史、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起病-溶栓时间(OTT)以及溶栓后24 h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前高NIHSS评分、溶栓后24 h高舒张压及收缩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现状及其高危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9年10月在我院进行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的患者357例为研究对象,于治疗后24 h进行头部CT或MRI检查,根据是否继发脑出血分为脑出血组及非脑出血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梗死面积、发病至溶栓时间、是否伴有房颤及治疗前NIHSS评分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继发脑出血高危因素。结果 357例患者中有60例出现继发脑出血,发生率16.81%,且脑出血类型以出血性梗死为主,占全部患者的9.52%。单因素分析显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与性别、年龄、高血压史、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无关(P 0.05),与糖尿病史、大面积梗死、发生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较长及治疗前NIHSS评分较高存在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发生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治疗前NIHSS评分是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后继发脑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结论脑梗死静脉溶栓后继发脑出血危险因素包括梗死面积、房颤、发病至溶栓时间及治疗前NIHSS评分,医护人员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干预措施,避免脑梗死在静脉溶栓治疗后出现脑出血等症状。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溶栓前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评分、溶栓后12 h收缩压(SBP)与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出血性转化(HT)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在平顶山市第二人民院接受静脉溶栓治疗的270例AC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溶栓后是否出现HT症状分为HT组(56例)和非HT组(214例),比较两组患者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血压、疾病病史等多项指标,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IHSS评分、SBP与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相关性。结果HT组和非HT组患者在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以及房颤病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溶栓时间、溶栓前血压、溶栓后12 h舒张压(DBP)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病史方面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溶栓前NIHSS评分、溶栓后12 hSBP、房颤病史是ACI患者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溶栓前NIHSS评分以及溶栓后12 hSBP是导致ACI患者静脉溶栓后H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脑白质病变(WML)对急性脑梗死rt-PA静脉溶栓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出血转化的影响。方法:收集进行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缺血性卒中合并WML患者326例,收集临床资料,分析WML对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治疗的预后和出血转化的影响。结果:预后不良组的高龄、冠心病、合并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合并房颤患者比例较预后良好组升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2.040,P=0.024)、溶栓前NIHSS评分(OR 1.128,P0.01)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预后不良的影响因素。出血转化组的合并高血压、冠心病、中重度WML、溶栓前NHISS评分的患者较未出血组升高(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中重度WML(OR 4.059,P=0.012)是急性脑梗死rt-PA溶栓患者出血转化的影响因素。结论:中重度WML是急性缺血性卒中rt-PA静脉溶栓临床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也是出血转化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陈燕平 《全科护理》2023,(29):4068-4071
目的:分析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预测模型构建。方法:选取医院2020年1月—2022年11月收治的187例急性缺血性脑梗死病人为研究对象,病人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依据病人治疗后是否发生HT将其分为对照组(未发生HT)146例与观察组(发生HT)41例。整理两组病人临床资料,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判定病人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统计学分析结果构建预测模型。结果:两组病人年龄、糖尿病病史、脑梗死病史、心房颤动病史、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多中心卒中调查(MSS)评分、血小板计数(NLR)、空腹静脉血糖(FPG)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心房颤动病史、NIHSS评分、NLR、FPG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获得回归方程为Logit(P)=-4.056+1.258×有心房颤动病史+0.085×NIHSS评分+0.159×NLR+0.125×FPG。结论:急性缺血性脑梗死静脉溶栓后发生HT的危险因素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后非溶栓患者出血转化(HT)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选取我院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的非溶栓患者180例,根据是否出现继发性出血,将患者分成出血转化组(HT组,n=52)和非出血转化组(NHT组,n=128),收集患者的相关资料:一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和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病、心肌梗死、心瓣膜病等既往病史;临床检查指标:空腹血糖、血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梗死面积,将各指标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肌梗死病史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烟史、饮酒史、心瓣膜病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检测指标中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梗死面积在2组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HT的危险程度排序为:低密度脂蛋白(OR=2.621,95%CI:1.246~5.323,P=0.009)、空腹血糖(OR=1.086,95%CI:1.033~2.124,P=0.007)、大面积脑梗死(OR=0.843,95%CI:1.146~2.897,P=0.015)。结论:非溶栓患者急性脑梗死后的HT是一个由多因素影响的复杂病理学过程,本研究发现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大面积脑梗死是影响HT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出血与脑微出血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38例脑梗死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影像学资料,分析SWI阴性及阳性组患者的各项资料指标,对两组患者的危险因素进行比较。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年龄、舒张压、收缩压、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同型半胱氨酸、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舒张压、脑白质疏松、腔隙性脑梗死及服用抗血小板药物为发生脑微出血的高危因素(P0.05)。结论:脑微出血的危险因素是低舒张压、脑白质疏松及服用抗血小板药。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生出血性转化(HT)的危险因素,及其与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超高龄(≥80岁)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4例,根据住院期间影像学检查结果分为HT组31例和非HT组73例,收集2组患者相关临床参数,采用单因素分析法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其发生HT的危险因素,并比较2组患者短期预后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入院时收缩压、入院时NIHSS评分及梗死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对于超高龄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梗死均是发生HT的危险因素(均P0.05)。发病14 d时,HT组患者NIHSS评分为显著高于非HT组(P0.05);发病3个月HT组mRS评分3分患者比例显著低于非HT组(P0.05)。结论:对于超高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入院时高收缩压、高NIHSS评分及大面积脑梗死是其发生HT的独立危险因素;合并HT患者预后欠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