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各种危险因素。方法:创伤性脑出血患者312例,按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24例和未再出血组188例。采用单因素卡方检验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结果: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颅内出血量≥55 m L、凝血酶时间≥19 s、血清前白蛋白167 g/L及血糖≥10μmol/L(P0.05),各指标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凝血酶时间(OR=3.518)、血清前白蛋白浓度(OR=2.000)、颅内出血量(OR=1.296)、血糖(OR=1.103)。结论: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的凝血酶时间、血清前白蛋白浓度、颅内出血量、血糖影响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冯光  陈善成 《中国康复》2004,19(1):23-25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发生时间、发生部位、防治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 1996-2 0 0 2年脑出血早期手术患者 3 2 2例 ,并对其中 69例手术后再出血 (再出血组 )的临床资料进行比较 ,分析各种可能因素对术后再出血的影响。结果 :早期手术后再出血发生率为 2 1.4% ,其中出血 <6h手术组再出血率为 43 .1% ,6~ 12h手术组再出血率为 2 0 .9% ,13~ 2 4h手术组再出血率降为 3 .6%。再出血发生时间分析 ,手术后 <12h发生率为 3 .1% ,12~ 2 4h为 15.5% ,而 >2 4h仅为 2 .8%。再出血位于基底节区占 92 .6%。高舒张压状态、术后血压控制不稳、长期服用抗凝药物、出血部位、术中止血困难或不彻底均与再出血的发生率呈显著相关性 (P <0 .0 1) ,其中高舒张压状态 ,术后血压控制不稳是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早期术后再出血不容忽视 ,术后 <2 4h是再出血高危阶段。舒张压控制在 85mmHg以下 ,对预防再出血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2年3月~2017年5月收治的248例创伤性脑出血患者病例资料,按术后是否发生再出血分为再出血组113例和未再出血组135例。分析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相关因素包括血糖、颅内出血量、凝血酶时间以及血清前白蛋白(P0.05);各指标的危险程度由高到低为凝血酶时间(OR=1.990)、血清前白蛋白浓度(OR=1.092)、颅内出血量(OR=1.278)、血糖(OR=3.473)。结论:创伤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再出血的发生率受血糖、凝血酶时间、颅内出血量、血清前白蛋白浓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5.
高血压性脑出血起病突然、病情进展迅速,部分患者发病后很快出现意识障碍、脑疝等,死亡率很高,对大中量出血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可以降低该病的病死率及致残率。但是术后并发颅内再出血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我科2007年2月~2009年7月对10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施行手术,术后并发再出血17例,发生率为17.0%。现将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防护理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导致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为减少脑出血的复发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以12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后6h内是否再出血,分为术后再出血患者组(A组)和术后未再出血患者组(B组),利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可能导致再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瞳孔有异常、出血量、高舒张压、高血糖,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也显示出血量、高舒张压、高血糖,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加强术后患者的血压管理并控制血糖,是预防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CH)经微创术联合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治疗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自发性ICH患者,观察其临床特点、再出血危险因素及再出血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共纳入183例患者,再出血率9.29%,症状性再出血率1.64%,穿刺损伤(穿刺道出血及术后蛛网膜下腔出血)率19.67%,30 d死亡率4.37%。穿刺损伤率与再出血率显著相关(P=0.001)。原发性高血压病史(P=0.042)、液化前调整穿刺针(P=0.030)增加再出血风险,术中是否抽吸、rt-PA剂量及用药次数与再出血均缺乏显著相关性。再出血后继续液化治疗者血肿清除率为(57.32±21.20)%,二次再出血率为23.07%。再出血患者30 d死亡率为5.88%。结论: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的自发性ICH的再出血率低,安全性较高。穿刺损伤及液化前调整穿刺针再出血风险较高。再出血后应用小剂量rt-PA治疗仍可有效减少血肿量,但仍需警惕二次出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原因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6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存活60例,死亡5例,存活患者按照高血压脑出血ADL分级法分为5级:I级,完全恢复社会生活10例;Ⅱ级,部分恢复社会生活或可独立进行家庭生活25例;Ⅲ级,家庭生活需要帮助,拄拐可行走15例;IV级,卧床不起,但意识清楚7例;V级,植物生存状态3例。结论预防和正确处理再出血对提高患者的预后及生存质量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甲状腺患者术后出血的危险因素与最佳护理对策,以便于运用恰当的措施护理不同原因导致的甲状腺术后出血患者,降低出血导致的不良后果,使病人尽早康复。方法:对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我院住院手术治疗的1048例甲状腺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出血原因及相应的最佳护理对策。结果:1048例甲状腺手术中发生术后出血8例,发生率0.76%,因血管结扎线脱落出血3例,占术后出血病例的37.5%创面渗血4例,占50%;因漏扎出血血管至出血1例,占12.5%。其诱因为术后过度咳嗽、呕吐,颈部活动频繁,血压过高等。对于因血管结扎线脱落引起的活动性出血的病例,敞开引流术止血;对于创面渗血出血的病例进行压迫止血;所有病例经对症治疗或加强护理均一期愈合,康复出院。结论:创面渗血、血管结扎线脱落、术后患者过度咳嗽、呕吐,颈部活动频繁,血压过高是甲状腺术后出血的主要原因,根据不同的出血原因采取不同的治疗及护理对策,并严密观察,精心护理,这样方可将术后出血的危险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高血压脑出血(HCH)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7年2月120例HCH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30例作为观察组,未合并脑梗死患者90例作为对照组,总结导致梗死的可能因素,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可能导致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 Logist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病史(OR=1.46,95%CI:1.17~1.82)、收缩压(OR=1.34,95%CI:1.04~1.17)、舒张压(OR=1.34,95%CI:1.09~1.65)、水肿范围(OR=1.46,95%CI:1.17~1.83)、血肿大小(OR=1.51,95%CI:1.18~1.94)、脑组织移位(OR=1.49,95%CI:1.05~2.09)是HCH术后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高血压病史、收缩压、舒张压、水肿范围、血肿大小、脑组织移位是HCH术后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脑出血患者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出血(ICH)患者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1-2003年在我院住院的196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对17项起病3d内的相关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年龄、尿素氮、血糖、发热、冠心痛史7个变量进入回归方程比数比(OR),占95%可信区问(95%CI)依次为2.53(1.73~3.71)、1.29(1.14~1.46)、1.09(1.04~1.15)、1.22(1.07~1.40)、1.22(1.05~1.41)、4.50(1.64~12.40)和8.64(1.52~49.21)。回归模型对本组病人分类的总准确率为87.8%。结论:意识障碍、白细胞计数增加、发热、高龄、尿素氮升高、高血糖、合并冠心痛可能为脑出血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外伤性进展性脑内血肿(PTICH)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2年5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外伤性脑内血肿患者,排除入院后立即进行手术及死亡患者,共72例.分析GCS评分、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与PTICH的相关性.[结果]患者入院时GCS评分越低,进展为PTICH的凡率越高(P<0.05).入院后首次CT扫描显示中线结构偏移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中线结构偏移患者(P<0.05).存在凝血机制障碍的患者,进展为PTICH的几率高于无凝血机制障碍患者(P<0.05).[结论]PTICH的发生与GCS、中线偏移度以及凝血机制障碍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完善GCS评分,加强常规动态CT普查,监测凝血机制变化可提高PTICH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13.
BACKGROUND: Most of our knowledge of laceration management comes from studies in animal models or patients with closure of sterile postoperative surgical incisions. Traumatic laceration management has not been well studied. OBJECTIVE: To determine which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laceration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wound infection. METHODS: A cross-sectional study of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lacerations repaired over a four-year period was conducted. Structured closed-question data sheets were prospectively completed at the time of laceration repair and suture removal. Infection was determined at the time of suture removal. Multivariate modeling was used to determine the adjusted odds ratio (OR) of infection. RESULTS: Five thousand five hundred twenty-one patients were enrolled; 195 patients developed an infection (3.5%). An increased likelihood of wound inf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age (adjusted OR per year, 1.01; 95% CI = 1.0 to 1.02); history of diabetes mellitus (adjusted OR 6.7; 95% CI = 1.7 to 26.4); laceration width (adjusted OR 1.05 per mm; 95% CI = 1.02 to 1.08); and presence of foreign body (adjusted OR 2.6; 95% CI = 1.3 to 5.2). Laceration location on the head/neck was associated with a decreased risk of infection (adjusted OR 0.28; 95% CI = 0.18 to 0.45). CONCLUSIONS: Both patient and wound characteristics of traumatic lacerations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likelihood of infection. This knowledge may be valuable for determining whether various methods of wound cleansing, debridement, and repair can improve the outcome of patients with traumatic lacerations.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为进一步提高外伤性血腹的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38例外伤性血腹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83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愈36例,死亡2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8例,切口裂开2例,肠粘连、肠梗阻5例。结论:外伤性血腹病情复杂严重,合并伤多,早期诊断,及时手术,选择合式的手术方式等是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亡率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并发消化道出血(GIH)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急性脑梗死患者654例,对发生GIH患者可能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654例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44例(6.73%)。并发GIH患者的平均年龄、大面积梗死比例、既往卒中史比例、抗凝药物使用比例高于无GIH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联合使用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GIH在脑梗死中是常见且影响预后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对其预防及治疗需合理选择药物。  相似文献   

17.
自发性颅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自发性颅内出血早期血肿扩大的影响因素.方法:对比10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初诊及发病后48 h内的头颅CT,分析符合颅内血肿扩大标准患者的临床资料,设置与血肿扩大有关的评价参数12项,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进行血肿扩大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颅内血肿扩大发生率为52.9%(54/102);初诊时出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预测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可能影响发病后30 d临床结局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纳入自发性脑出血患者418例,其中结局良好组105例,结局不良组146例。年龄≥75岁(OR=2.57,P0.01)、幕下来源血肿(OR=6.51,P0.01)、血肿体积≥30 cm~3(OR=13.41,P0.01)、收缩压≤110或≥200 mm Hg(OR=4.05,P0.01)、血肿破入脑室(OR=4.01,P0.01)、合并慢性疾病(OR=4.18,P0.01)为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明确自发性脑出血短期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可指导临床决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HICH)术后继发脑梗塞的原因和有效的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6月至2011年6月我科收治的HICH术后并发脑梗塞患者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6月后死亡和中残各2例,植物生存、重残及恢复良好各1例.结论:高血压脑出血继发脑梗塞由一种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致,治疗措施不恰当可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8):1384-1386
目的研究妊娠大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明确AKI化过程中机体代谢的变化,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新的治疗方向和可能的治疗靶点打下基础。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6月-2014年6月收治的妊娠大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100例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同期100例妊娠大出血未合并急性肾损伤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两组孕妇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产妇年龄、有高血压病史、有贫血史、出血量大、收缩压高、舒张压高、D-二聚体高等因素是妊娠大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掌握妊娠大出血合并急性肾损伤的危险因素,并加强对孕妇的健康宣教,积极消除各种诱因,有助于减少该病的发生,并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降低病死率,改善母婴结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