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上海市疟疾基本消灭后的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相似文献   

2.
1951~2008年洪雅县疟疾主要分布在海拨≤700 m的地区,发病构成占98.90%;发病主要集中5~10月份,占70.21%;发病年龄主要20-59岁,农民较多,男多于女。1954年发病率最高,达6 422/10万,以后逐渐下降。洪雅县蚊种构成以中华按蚊为主,占75.21%,人房嗜人按蚊占83.05%。洪雅县气候适宜中华按蚊及间日疟原虫生长发育。疫情存在短期回升和局部暴发流行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邳州市疟疾基本消除后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邳州市1991~2006年疟疾发病169例,平均年发病率本地居民0.54/10万,外来人口达12.50/10万,发病集中在每年7~9月份;患病年龄主要为15~39岁,男性多于女性;职业以民工、经商者为多。流动人口增加。输入病例增多是疟疾疫情回升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昌宁县1993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1994~2008年共报告疟疾病例268例,其中间日疟197例(占73.5l%),恶性疟62例(占23.13%),混合感染1例(占0.37%),未分型8例(占2.99%);本地感染病例43例(占16.04%),输入性病例225例(占83.96%)。媒介按蚊监测到中华按蚊、昆明按蚊、微小按蚊等18种,其中主要以中华按蚊为主(占72.56%)。昌宁县疟疾疫情处于一个相对平稳的低发病期;病例以输人性为主;本地感染病例有增多趋势。应进一步加强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及加大媒介按蚊种群密度监测力度。  相似文献   

5.
成都市是以中华按蚊及嗜人按蚊为主要传播媒介的间日疟流行区,历史上曾有几次较大规模的流行[1]。1991年成都市行政区重划后,部分郊区划入城区,为了解城区疟疾流行特征,以制订疟疾防治措施提供依据,对1991~1997年成都市城区疟疾发病情况进行分析。资...  相似文献   

6.
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调查报告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目的 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 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 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 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疟疾基本消灭后的发病特征。方法对浦东新区 1 987-2 0 0 0年的疟疾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全区累计发病 374例 ,其中本地居民 89例 ,平均年发病率 0 .5 9/1 0万 ,外来人口 2 85例 ,平均年发病率 1 5 .70 /1 0万 ,后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者 ( P<0 .0 0 1 )。结论监测阶段疟疾发病是稳定的 ,虽有输入病例和少量的本地感染病例 ,但尚未引起流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河南省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暴发流行程度及原因.方法在信阳市二十里河村选择5个居民组,运用寄生虫学与昆虫学方法进行调查.结果1999年7、8两个月居民带虫发病率为7.37%,6月小学生原虫率和疟疾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0%和8.40%,1998年居民疟史率为16.72%;仅捕获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前者7、8月份平均叮人率4.82,后者为6.77;人血指数前者为0.7857,后者为0.1519;腺子孢子率前者为0.08%,后者为0;媒介能量前者为5.5296,后者为0.8924,前者是后者的6.2倍.结论嗜人按蚊为当地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该蚊的种群数量增加是疟疾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上海市浦东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流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疟疾基本消灭后的发病特征。方法 对浦东新区1987-2000年的疟疾监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全区累计发病374例,其中本地居民89例,平均年发病率0.59/10万,外来人口285例,平均年发病率15.70/10万,后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前者(P<0.001)。结论 监测阶段疟疾发病是稳定的,虽有输入病例和少量的本地感染病例,但尚未引起流行。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亳州市2005-2013年的疟疾疫情和流行特征,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 收集全市疟疾发病资料,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例在时间、地区和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 2005-2013年疟疾发病数分别为6 510、17 706、13 799、5 856、2 605、678、214、8和0例,总病例数为47 376例,平均年发病率为113.24/10万;涡阳县、蒙城县、利辛县和谯城区报告病例数分别为21 451、11 540、12061和2 321例;报告病例男女性别比为1.34∶1,以青壮年病例为主,11~20岁人群病例数最多,占总病例数的19.27%(9 130/47 376),其余各年龄组人群发病数及构成比接近;农民与学生为主要发病人群,分别占68.44% (32 424/47 376)和20.66%(9 787/47 376);夏秋季节为发病的高峰期,主要集中在6 11月,共45 163例,占总病例数的95.33%;2006年较2005年,疟疾报告病例上升了2.69倍,2007 2013年,疟疾报告病例较上年分别下降22.18%、57.74%、55.77%、74.04、64.86、96.37%、100%. 结论 亳州市疟疾疫情连年呈大幅下降趋势,目前疫情基本稳定,2013年首年度实现了无本地感染病例.  相似文献   

11.
上海市1986年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后,1987~1990年进行了全面和重点监测。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平均阳性率为0.32%,病例呈散在分布。居民疟原虫血检平均带中率为0.07%。外来流动人口抽样监测,4年的疟原虫带虫率分别为0.013%、0.32%、0.14%和0.06%。复查1983~1987年先后发病的疟疾患者296人,原虫阳性率为0。未发现嗜人按蚊;中华按蚊蚊群比和吸血趋性与常年无差异。结果表明本市基本消灭疟疾后的成果是巩固的,但仍存在不稳定因素,外源性输入病例逐年增加,外来流动人口中的带虫率高于当地居民,对上海市构成了潜在威胁,当前监测应抓住疟疾现症病人和流动人口管理。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1986年基本消灭疟疾.1987—1992年纵向监测结果表明本地疟疾带虫发病率巩固在1/万以下,外源病例占疟疾总数的75.4%。媒介能量维持低水平。血检对像以“两热”病人为主,年血检率控制在0.1—0.3%间能有效地发现疟疾病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本地区基本消灭疟疾9年来的监测结果。方法:采用传统的疟疾度量调查各项指标。结果:(1)年带虫发病率波动在0.0056‰至0.00033‰间;(2)居民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平均为0.73,居民普查原虫率平均为0.82;(3)流动人口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及原虫率分别为413.1和7.06;(4)在994个疫点中,活动性疫点占10.7%。结论:输入病例是疟疾病例的主要来源(93.4%),仍需继续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基本消灭疟疾后简化疟疾监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道了上海市闵行区和南汇县于1992—1994年分别实施简化的甲、乙两种疟疾监测方案.结果表明:两地3年平均发病率比前3年分别下降66.05%和63.16%.目前两试点区发病率低,病例呈散在分布,疟疾发病以输入病例为主,占发病总数的75.0%.作者认为,在上海市疟疾基本消灭地区,对本地居民疟疾监测建议采用乙方案,对外来流动人口可采用甲方案监测,似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贵州省残存嗜人按蚊地区疟疾发病特点及流行规律 ,为制定疟疾防治及监测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收集分布区 1999~ 2 0 0 1年疟疾发病及病例侦察情况 ,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疟疾病人及疫点类型 ,疫点平均病例数等流行病学特点。 结果 嗜人按蚊疟区发病率仍超过 1 ,发热病人血检阳性率为 0 .2 5 % ,流动人群血检阳性率为1.31% ,当地感染疟疾病例占病例总数的 84 .5 9% ,输入性病例占 15 .4 1% ,内源性疫点占 87.2 3% ,外源性疫点占12 .77% ,平均疫点病例数为 1.30例。 结论 嗜人按蚊疟区是现阶段主要疟疾高发流行区 ,发现病人的主要手段仍是对当地发热病人的血检 ,以本地病例和内源性疫点为主 ,发病比较散发 ,呈点状分布。  相似文献   

16.
由于流动人口不断增加,传染源不断输入并在当地引起传播,广东省近年来疟疾疫情明显回升。当前疟疾流行主要有以下特点:媒介按蚊广泛存在,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者有微小按蚊、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前两种是主要媒介;广东省流行的均为间日疟,已不存在当地感染的恶性疟病人;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流动人口密集的珠江三角洲经济开发区的山丘地带;疟疾病人中有3/4是流动性民工。  相似文献   

17.
广西微小按蚊分布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疟疾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微小按蚊为媒介的基本消灭疟疾地区疟疾监测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寄生虫学、血清学和昆虫学综合方法,在广西10个县的微小按蚊分布区进行疟疾监测,“三热”病人年血检率在2%以上。结果 10个县先后经7年监测,血检率>2%的县7年未查出本地感染的疟疾病例;血检率>3%的县在监测的第1~2年、血检率>4%的第1年和血检率>5%第2年的年带虫发病率分别为0.00052%、0.00059%、0.00114%和0.00015%,其余各年均为0;血检率>7%的县,年带虫发病率从第1年的0.00130%降至第7年的0.00062%。结论 建立健全监测机构,突出监测重点,落实监测措施,加强监测效果考核,提高监测工作质量,可以巩固基本消灭疟疾成果。  相似文献   

18.
鲁南滨湖地区微山县1986~1991年共发生疟疾41例,分布在16个乡镇的32个自然村。其中输入病例1986~1989年仅1例,1990~1991年5例;当地感染病例1986~1987年19例,1988~1989年未发现,1990~1991年5例;不明病例1986~1988年与1989~1991年分别为6例和5例。1989~1991年有病灶点11个,其中外源性灶点5个,内源性灶点1个,来源不明灶点5个。在调查的10个灶点中,活动或有潜在活动的灶点共7个。调查显示,当地疟疾灶点呈广泛散在,近年输入性病例有明显增加,当地感染病例也有回升趋势,多数灶点有传播或潜在传播存在,在当前情况下,不应放松对当地疟疾的监测。  相似文献   

19.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消灭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当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考核达标后5年来疟疾疫情稳定,以微小按蚊和嗜人按蚊为媒介的地区,疫情波动性较大,局部地区出现疟疾回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