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篇中论述了大量运用汗法治疗疾病的条文,其中既有正确运用汗法者,也不乏大量误用汗法而产生变证者。《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所致变证的病机有:汗出不彻致变,伤阴阳气血,伤胃中津液,伤脏腑阳气,正虚邪入。汗法不当既可伤阳,又可伤阴,更可阴阳两伤,既可伤在表之阳气,又可伤在内之津液和脏腑之气。虽然同为误汗变证,其病情程度和病变所在部位却迥然不同。不同变证成因主要有:发汗汗出程度不同,邪气留去不同,患者体质和脏腑气血盛衰不同,脏腑的生理特点和相互间的联系不同。张仲景对于不同变证的治法用药不同,但本质上仍然秉承救阳气和护脾胃的原则。  相似文献   

2.
小便是人体水液代谢的产物,其生成与排泄无不与肺、脾、肾、膀胱、三焦等脏腑及气血津液等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息息相关。仲景在《伤寒论》中,既通过观察小便一证的变化,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又灵活运用利小便之法治疗多种病证,本文仅就此略作探析。1探求病因病机《伤寒论》是论述外感热病的专著,外感热病在发病过程中,因种种原因,会出现不同的病理机转,观察小便的变化,可以测知津液的盈亏,脏腑的气化功能等,有助于病情的诊断。1.1误治损伤津液:太阳风温用汗法治疗后,若再用攻下之法治之,则可出现“小便不利,直视失溲”(6条)的危重变证。这是由于误治耗伤津液,化源告竭所致。1.2过汗阴阳两伤:太阳病用汗法治疗,本为正治之法。但若发汗太过,汗漏不止,则可见“……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20条),此为过汗伤阳,卫表不固,汗漏不止,耗伤阴津,化源不足则小便难,阳虚失于温煦,阴伤失于濡养,故四肢微急,难于屈伸。1.3表证兼阴阳两虚:患伤寒病后,脉浮,自汗出者,若见其“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29条)者,是素体阴阳两虚,阳虚不能制水则小便数,虚阳上扰则心烦,阴津亏虚不能濡养筋脉则脚挛急。此非桂枝汤之适应症,故曰“此误也”。1...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中,论误汗(汗不得法)所致变证的条文约有六十余条,超过全部条文的六分之一。本文试就《伤寒论》中误汗所造成的变证作一粗略探讨,不妥之处,尚祈同道指正。一、误汗致虚在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中,若一旦误用汗法(或汗不得法),将会造成阴阳俱衰,气血两虚,表里俱虚的严重后果。(一)阴阳俱衰如“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211)。此病在太阳,汗出已多,津伤化燥而转阳明,再发其汗,不但津液更伤,而阳气亦随汗外泄,大量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凡表证过汗或自汗过多,虚其表阳,身寒而表证未解者,桂枝加附子汤甚效。取桂枝汤以调和营卫,加附子以温壮在表之元阳。《本事方》载:“有一士人得太阳病,因发汗汗出不止,恶风小便涩,足挛急而不伸,子诊其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用  相似文献   

5.
<正> “回其阳则津自生”是清末名医陆渊雷先生注解《伤寒论》第21条:“太阳病发汗,遂漏汗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在按语中提出的。其原文是“津伤而阳不亡者,其津自能再生。阳亡而津不伤者,其津亦无后继。是以良工治病,不患津之伤而患阳之亡。阳明之津液干枯,津伤而阳不亡也,撤其热而津自复;少阴病之津液干枯,阳亡而津不继也,回其阳则津自生……桂枝附子汤证,伤津而兼亡阳也,仲景则回其阳而已,不养其津,学者深长思之。”可见陆渊雷先生对于“津液”与“阳气”的辩证关系认识极为深刻,具有独到之处。  相似文献   

6.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4):4-4
《伤寒论》第29条见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篇,原文为:“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这一条是为素体阴阳俱虚之人复感外寒,误用汗法,以致变证而设。  相似文献   

7.
旋覆代赭汤证,载于《伤寒论》,原文曰:"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这是太阳病伤寒证,汗不如法,或误吐、或误下,太阳病伤寒证虽解,但因用药不当,内伤中气,导致脾胃不和、运化失职,则痰饮内生。痰饮阻滞气机,故见"心下痞硬";中焦气弱,肝气乘之,痰气交阻,胃气上逆,则见"噫气不除"。旋覆代  相似文献   

8.
葛根黄芩黄连汤证,是太阳病误下,表证未解,热邪下利证。《伤寒论》原文:34条:“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芩黄连汤主之”。太阳病桂枝汤证,必有发热恶寒汗出等表证,由于误下表未尽解,热入大肠必有里热之象,粪便恶臭,肛门灼热,脉滑数、口渴、  相似文献   

9.
漏汗 ,始见于张仲景《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 :“太阳病 ,发汗 ,遂漏不止 ,其人恶风 ,小便难 ,四肢微急 ,难以屈伸者 ,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依临床所见 ,漏汗非拘泥于文中所说“发汗 ,遂漏不止”之病因 ,但临证表现却与文中所述有相似之处 ,现举验案如下。1 饮酒过量致漏汗某患者 ,男 ,52岁。晚间与同事聚餐 ,将人头马与汽水 ,勾兑后开怀畅饮 ,子夜返回即感浑身燥热 ,多语 ,恶心呕吐 ,漏汗不止 ,2小时后入睡 ,次日来诊 ,自述一夜至此仍周身汗出 ,怕冷 ,口干乏力 ,口中无味 ,小便黄少 ,四肢沉重 ,懒于行走 ,察患者面色萎黄 ,神情…  相似文献   

10.
1 汗后伤阳的辨证汗法是祛除表邪的治疗方法 ,故为《伤寒论》治疗太阳经病首用之法。而汗为阳气加于阴液所化 ,若是中风误用峻汗之法 ;或虽未用峻汗 ,而病者体弱 ,不胜药力 ;或不参天时 ,暑热之季用峻汗 ;或汗而再汗等 ,均可导致汗出过多 ,甚至“如水流漓”。如此则阳气随汗出而耗泄 ,相应于阳虚的程度及部位 ,出现不同之变症。《伤寒论》“太阳篇”中所列举汗后伤阳条文 ,为此类变症的辨证提供了借鉴。1 1 汗后卫阳受损《伤寒论》6 8条云 :“发汗 ,病不解 ,反恶寒者 ,虚故也。芍药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条中“发汗病不解”之“不”字 ,《…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中有关误治原文达130条之多,并对误治结果提出了补救措施与治疗方药,意在使人们能够很好地掌握中医临证常与变的内在规律,做到知常达变,处变不惊。本文试对《伤寒论》中的误治原因、误治变证及补救治疗等进行分析,并引用有关病案以证,从而以更好地运用《伤寒论》辨证观于中医临证之中。1太阳表证误下太阳表证误下是《伤寒论》中最常见的误治原因,表证本应当汗,禁用下法。《伤寒论》明确指出:“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44条);“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48条);“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  相似文献   

12.
一、太阳病误下太阳病初期,外邪束于肌表,当发汗而解,禁用下法。如44条(《伤寒论》下同)所言:“太阳病,外证未解,不可下也,下之为逆。”若误下,则不仅病邪不解,而且徒伤正气,易造成变证。但下后是否一定发生变证,仲景仍然是依证而辨。如15条:“若下之后,其气上冲者”说明虽经误下,而正气较旺,尚能抗邪,邪气不得内陷,病犹在表,仍有外解之机,故仍以桂枝汤以解肌表之邪。若下后(气)“不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以伤寒而名书者,因“大邪中表”《金匮·藏府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太阳属寒水,主一身之表,风寒外袭,首犯太阳,可表现津液失布。故伤寒易招致水病,此寒水并称之理。所谓“寒伤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同气相求也。《伤寒论》中张仲景非常重视治水调津液运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汗之为物,以阳气为运用,以阴精为材料。”(清·吴瑭《温病条辨·杂说》)汗由津液所化,且与血同…  相似文献   

14.
1 伤阴的病因病机 ①外感因素:《伤寒论》以寒邪郁久化热伤阴,阐述了外邪伤阴的特点。因风寒之邪伤人,易伤阳气,若治疗得当,驱邪于体外。反之,入里化热,或阴虚或阳亢必耗津液。 ②体质因素:体质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密切相关,阴虚阳亢、机体感受外邪或误用汗法,易致阴液损伤,《伤寒论》多以禁用汗法的方式来论述“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条),“尺中脉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50条),“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88条)。可见汗法必伤津,阴虚加津伤,易致阴竭之逆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第20条云:"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仲景用于主治因发汗过多而致阳虚漏汗证.笔者窃仲景之意,结合临床,将该方广泛用于多种疾病的治疗,现兹列举临证医案3例,以请教方家.  相似文献   

16.
王惠君 《河北中医》2005,27(1):76-77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所以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对指导当今临床具有一定指导意义。笔者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3个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后出现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太阳病蓄水证,主要是指71至74条的五苓散证而言的。如:“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71)、“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72)、“伤寒,汗出而渴者”(73)、“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74)。古今注家,将其称为太阳腑证,认为是太阳表邪不解,、循经入腑,热与水互结膀胱所致。笔者认为,蓄水证非为太阳腑证,乃是汗后损伤三焦之阳,阳虚气化失常,水蓄三焦所致。现简述于下: 从论述蓄水证的4条原文分析,则知蓄水  相似文献   

18.
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治法,表证治以发汗已为现代临床所常用,而且患者自行服用发汗解表药物也已司空见惯。但是往往忽略的是,汗法用之不当,往往会导致诸多变证的发生,而总结《伤寒论》中太阳病误汗致变诸证,用以指导当今临床即是本文的目的。本文主要从汗出太过、汗出不彻、当汗未汗三方面阐述《伤寒论》中太阳病汗不如法导致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9.
2.小便不利伤津证《伤》21条说:“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由于过汗,伤及津液,津液亏乏,故见小便难。难者,不利之互词也,亦即小便不利之谓。本证虽见小便难之津亏表现,但仍以表阳虚为主,故治疗用桂枝加附子汤扶阳固表。  相似文献   

20.
(续)1.2散寒止痛 散寒包括有温中和温经之意,故散寒止痛之功,适用于寒湿偏胜之痹证。太阳病的治法是以发汗为主,但以絷絷汗出为最佳,若发汗太过和汗漏不止,导致表阳虚而腠理开泄,故出现兼变证,证见汗漏不止、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用桂枝加附子汤治疗,以调和营卫、扶阳固表。张仲景在此伍用炮附子,是取其温经复阳,固表止汗之意,以纠正阳虚致阴液脱损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