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 毫秒
1.
目的 评估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室管膜瘤和10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两者的平扫MRI表现类似,即疾病变节段脊髓增粗,T1WI呈低信号,边界欠清,T2WI呈高信号。16例患者肿瘤头尾侧可见囊变。6例室管膜瘤行增强T1WI,肿瘤实体部分都均匀强化。4例星形细胞瘤行增强T1WI,1例肿瘤实体部分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估脊髓髓内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方法 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室管膜瘤和10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结果 两者的平扫MRI表现类似,即疾病变节段脊髓增粗,T1WI呈低信号,边界欠清,T2WI呈高信号。16例患者肿瘤头尾侧可见囊变。6例室管膜瘤行增强T1WI,肿瘤实体部分都均匀强化。4例星形细胞瘤行增强T1WI,1例肿瘤实体部分均匀强化,1例欠均匀强化,2例无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两者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3.
《中国医学创新》2014,(30):39-41
目的:探讨在3T MRI上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特征表现,以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方法:回顾分析16例室管膜瘤和16例星形细胞瘤患者的MR影像资料,所有病例均得到手术病理证实。结果:两者均以T1WI上低、等低信号,T2WI上高、等高信号为主。室管膜瘤中瘤内囊变7例,肿瘤一端或者两端继发囊腔改变9例。星形细胞瘤中瘤内囊变3例,继发囊腔6例。16例室管膜瘤中,位于脊髓中央的14例,位于脊髓一侧有2例。16例星形细胞瘤中,位于脊髓中央6例,位于脊髓一侧有10例。行动态增强后,强化特点为:16例室管膜瘤中境界清晰的7例,境界模糊的9例;轻度强化6例,明显强化9例,1例不强化。其中2例均匀增强,13例强化欠均匀,强化方式2例呈结节状、1例环状、2例斑片状及8例不规则增强。16例星形细胞瘤中,境界清晰2例,境界模糊14例;轻度增强8例,明显增强4例,无强化4例。其中均匀增强1例,不均匀增强11例;5例片状,1例小点状,1例环状,4例不规则强化。结论:3T MRI平扫和动态增强对脊髓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价值,两者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髓内室管膜瘤10例,分析肿瘤部位、信号特点及肿瘤强化特点。结果肿瘤位于颈髓5例,胸髓3例.终丝及马尾2例.在T1WI上呈等、低信号,在T2WI上呈等、高信号。10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强化。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结合其发病部位、信号特点、强化特点及临床资料常可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孟祥云  杨俊 《海南医学》2008,19(4):39-40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手术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北京天坛医院经病理证实的20例髓内室管膜瘤的临床资料。男12例,女8例;年龄21-65岁,平均34.5岁。首发症状为肢体麻木无力和感觉异常。病情由上向下发展为其特点。20例均行MRI检查,全切除18例,近全切除2例。结果20例均得以随诊,时间为6个月-1年,症状完全消失12例,明显改善6例,2例为部分改善。结论室管膜瘤与脊髓界限清楚,行后正中入路,掌握手术要点可完全切除,全切肿瘤后术后无需放疗。  相似文献   

6.
<正>1病历摘要患者,男,49岁,因双下肢进行性乏力20 d入院,伴突下5 cm水平以远麻木感,无明显大小便障碍。查体:剑突下5 cm水平以远痛温触觉减退,双下肢肌张力高,肌力约34级,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及肛门反射均减弱,双侧膝反射(+++),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9例脊髓室管膜瘤的手术体会。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及超声吸引切除9例巨大髓内室管膜瘤。结果:9例肿瘤全切,7例完全恢复,1例无变化,1例术后轻残。结论:巨大脊髓室管膜瘤应用显微外科及超声吸引可以完全切除肿瘤,避免脊髓损伤。且精确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加超声吸引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髓内室管膜瘤的影像学表现、诊断和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脊髓内室管膜瘤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脊髓内室管膜瘤主要以慢性疼痛为首发症状,可伴有感觉及运动功能障碍。MRI常表现为T1WI序列呈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序列呈高信号。增强后呈不均匀强化。常伴有特征性"帽征"。镜下肿瘤细胞呈特征性菊形团,GFAP染色常呈阳性。结论:脊髓内室管膜瘤与其他脊髓肿瘤相比缺少特异性临床症状及影像学表现,临床主要依靠病理学诊断。  相似文献   

9.
胶质瘤占脊髓内肿瘤的90%以上,其中95%为室管膜瘤及星形细胞瘤。MRI为目前诊断脊髓内肿瘤最重要的手段,尤其是钆喷酸二甲葡胺(Gd-DT—PA)增强扫描对于术前确定诊断有重要意义[1]。由于室管膜瘤边界清楚,手术可完全切除,预后较好,而星形细胞瘤呈浸润生长,与脊髓组织分界不清,肿瘤全切困难,预后相对较差,因此术前对2者的鉴别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2-4]。作者回顾性分析13例室管膜瘤和9例星形细胞瘤的MRI表现,探讨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李友海  汪凯  田仰华  王国颖 《安徽医学》2010,31(11):1392-1392
1临床资料 患者,女性,23岁,因“双下肢乏力9月加重1月”于2010年6月25日入院。9个月前患者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双下肢乏力感,自觉腰背部时有轻微酸痛感,尚能行走,无腰背部束带疼痛感,能正常感知冷热,上肢活动正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MRI对脊髓空洞病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并对其进行分类。结果: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具有特征性,根据其病因及MRI表现,将基分为特发性脊髓空洞病5例(11.2%)和继发性脊髓空洞症36例(87.8%),后者包括:①伴有Chiari畸形或者其它脊柱畸形脊髓空洞症(11例);②伴有肿瘤的脊髓空洞症(5例);③手术后脊髓空洞症(3例);④外伤后脊髓空洞症(17例)。结论:MRI对脊髓空洞症具有很大的诊断价值,对临床治疗和疗效观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脊髓多发性硬化的MRI表现特征,提高诊断水平。方法:18例脊髓多发性硬化行脊髓和/或头部MRI检查,对其征象进行分析。结果:18例脊髓多发性硬化主要发生在颈髓8例,占44.4%,颈胸髓同时受累7例,占38.9%,单纯胸髓受累2例,占11.1%,全部脊髓受累1例,占5.6%。病变呈条带状、斑点状,T1WI呈低或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T2WI轴位上病变呈点片状高信号为主,增强后病灶强化或不强化。结论:脊髓多发性硬化有其特征性MRI表现,MRI是目前诊断脊髓多发性硬化最敏感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文学  郭文彬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20):2720-2721
目的:探讨脊柱、脊髓损伤的MRI影像特征及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1例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结果:本组41例,有15种MRI表现:脊髓肿胀;脊髓水肿;脊髓挫伤、出血;脊髓横断;硬膜外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脊髓压迫;脊髓软化或空洞;脊髓瘘管;脊髓萎缩;椎管狭窄;椎间盘损伤;椎体骨折;椎体脱位;韧带损伤。结论:脊柱、脊髓损伤的MRI影像具有特征性,也是所有影像检查技术中最佳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4.
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诊断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磁共振检查对脊柱脊髓损伤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 :5 6例脊柱脊髓损伤病人采用矢状位及横断位扫描 ,SE序列 T1 5 0 0 / 30 ms,T2 180 0 / 90 ms,2 5例骨折节段加扫 CT。结果 :损伤部位包括颈段 2 2例 ,胸段 2 4例 ,腰段 2 1例 ,其中多节段损伤 11例。检查时间按 3d内、3d至 3周及 3周以上划分 ,分别为 2 8例、12例、16例。本组5 6例病人中 ,有 4 9例显示不同程度的骨折 ,其中单纯椎体压缩性骨折 2 7例 ,椎体粉碎性骨折 14例 ,椎体骨折脱位 5例 ,附件骨折见于 3例。椎间盘的损伤主要表现为突出和变性 ,其中突出 5例 ,变性 3例。本组病例中还观察到 4例韧带的撕裂。根据我们的观察所得将脊髓损伤分为五型 : 型 T1 WI、T2 WI均为正常信号 (3例 ) ; 型 T1 WI信号基本正常 ,T1 WI高信号 (10例 ) ; 型 T1 WI低信号 ,T2 WI高信号 (9例 ) ; 型萎缩症 (2例 ) ; 型坏死、液化、空洞 (1例 )。结论 :MRI能显示大部分的骨折 ,可精确了解脊柱与脊髓的关系 ,也可用于骨折碎片在椎管内的定位。用 MRI来观察损伤程度和可能的发展过程 ,将有利于治疗方法的选择和手术时机的掌握 ,尽可能使病人少留或不留后遗症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告50例经磁共振(MRI)成像诊断为脊髓囊变。发现脊髓发生囊变主要与脊髓受压的面积有关,大范围的压迫脊髓,囊变不易产生.而小范围的锐性压迫如间盘突出等很容易造成脊髓囊变。MRI能早期发现这些锐性的压迫,为这类患者尽早采用适当的临床治疗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硬脊膜内皮样囊肿及囊性脊柱裂术后纤维疤痕粘连可造成继发性脊髓栓系,使得神经损害症状加重或产生新的症状.术文就该病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囊性脊柱裂修补术后18例,硬脊膜肉皮样囊肿5例.手术年龄2岁~12岁,术后随访3月~12月,对大小便失禁分别采用Kelly评分法及Bruskewiz评分法.结果18例囊性脊柱裂,有的第一次手术后原有的神经损害症状进一步加重,有的产生新的症状.MR显示脊髓低位.在原手术处被纤维疤痕粘连牵拉,形成脊髓栓系.5例硬脊膜内皮样囊肿神经功能损害均为后天产生.MR显示皮样囊肿位于硬脊膜内,牵拉压迫脊髓、马尾.手术目的是切除病灶,将粘连牵拉的脊髓、马尾彻底松解开.术后随访,多数病人的大小便功能及双下肢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硬脊膜内皮样囊肿或先天性囊性脊柱裂手术后纤维疤痕粘连可造成脊髓栓系,产生神经损害症状或原有症状进一步加重.MR检查有助于诊断.脊髓栓系松解术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索脊髓半切损伤后 ,脊髓、下丘脑室旁核 (PVN)和视上核 (SON)的c -fos蛋白表达的规律。方法 :将 5 6只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 2 4只、假手术组 2 4只和正常组 6只 ,损伤组行左侧半脊髓横断术 ,损伤后 1,6,12 ,2 4h取脊髓、PVN和SON行冰冻切片 ,免疫组化法标记c -fos阳性细胞。结果 :脊髓半切损伤后 ,各时间点损伤侧脊髓灰质中有明显的c -fos阳性表达。PVN和SON在损伤后各时间点均有c -fos表达阳性细胞的增加 ,与假手术组、正常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结论 :脊髓损伤后脊髓、PVN和SON可产生明显反应 ,PVN和SON以不同的反应特点影响着神经递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8.
目的:防止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肢体残存功能的恢复和重建。方法:通过对36例脊髓损伤病人进行心理、预防并发症、功能训练等护理。结果:36例患者无一出现并发症,都有不同程度好转。结论:只有通过各种正确的康复护理,才能使患者缩短疾病恢复的疗程,减轻痛苦,加速疾病的康复,最终获得尽可能多的生活自理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脊髓损伤(SCI)后疼痛的机理及临床。方法 回顾分析94例SCI后疼痛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结果 随访3月~2年,94例SCI患者经手术药物等治疗,62例治愈,21例改善,11例无效。结论 SCI后疼痛分为机械性疼痛和中枢性疼痛.前者治疗效果满意;后者机制复杂.需采用整体性综合治疗,以消除或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提高MRI对脊柱脊髓损伤诊断重要性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50例脊柱脊髓损伤的MRI表现。结果粉碎骨折(4例)、压缩骨折(40例)、骨折脱位(3例)、椎间盘损伤(29例)、附件骨折(3例)、韧带断裂(1例)、脊髓受压变形(12例),脊髓信号异常(21例)。结论MRI在显示脊柱序列、脱位、骨折片突向椎管压迫脊髓以及脊柱骨折与脊髓损伤的相关性方面优于CT和X线平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