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方法和护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行介入封堵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26例患儿成功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性脏病介入治疗具有安全可靠,创伤小,恢复快,成功率高的优点,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护理对减少介入封堵治疗并发症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特点.方法 总结3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患儿术前、术后的观察与护理.结果 39例患儿均无并发症发生,痊愈出院.结论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手术治疗患儿年龄小,操作难度大,需全麻,风险明显增加,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与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对提高手术的治愈率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刘云黎  林琴  罗雪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7):1004-1006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以提高介入治疗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4年5月-2008年5月的589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患儿行严密病情观察,密切监护,观察心电图,给予心理护理及药物治疗的护理。结果:589例患儿均在精心治疗和护理后痊愈出院。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和护理.详细的出院指导,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使先天性心脏病患儿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脉介入术对冠心病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36例经冠脉造影狭窄≥70患者在介入治疗前、植入后1周、1个月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分析其心率变异时域及频域指标。结果PCI术后1周HRV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PCI术后1个月HRV较术前无明显增加(P〉0.05)。结论冠脉介入术后短期(1个月)不能恢复心脏自主神经的平衡、改善心脏的心率变异性,可能无助于减少恶性心律失常和心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正>目前,临床上对于小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治疗通常选择介入手段,具有损伤小、恢复快以及效率高等临床优势,但是,由于介入性治疗将会导致患儿血流动力学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变化以及电解质失衡等情况,治疗后容易增加其他并发症的发生[1]。其中,主要是以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最为常见,并且发生概率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2]。本研究通过对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并发心律失常患儿的相关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对症的治疗方法,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对4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行介入手术,并在术前、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结果 全部患者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且都治愈出院.结论 使用科学的方法对先天性心脏病行介入治疗的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可有效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7.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护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06年9月采用介入治疗的方法治疗小儿先天性心脏病63例,其中PDA患儿35例、ASD患儿21例、VSD患儿7例,男37例,女26例,年龄6个月~13岁,体重6~32kg。结果:63例患儿均取得满意效果。术后行心脏彩超检查均显示无残留分流,心脏听诊无杂音,手术成功率100%。术后出现2例上感,房室传导阻滞1例,溶血1例,穿刺部位血肿1例,随诊观察未发生封堵器移位和再通。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密切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详细的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的保证。  相似文献   

8.
汤玉霞 《安徽医药》2005,9(6):470-471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内容和方法.方法2004年我科对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采用介入治疗.结果8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手术成功率100%.结论充分的术前护理,正确的术中配合,严密的术后病情观察及护理,详细的健康教育及出院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主要护理内容和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I临床诊疗特征。方法回顾分析166例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给予24h心电监护,或反复常规12导联心电图、动态心电图检查,及时发现心律失常类型并加以分析。结果本组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合并心律失常109例,发生率为65.66%。其心律失常类型以窦性心动过速为最多,占39.44%,其次为房性心律失常及室性心律失常。严重的心律失常如室上性心动过速、多源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房扑等也常出现,而且心律失常的发生与年龄、低氧血症、肺部感染、电解质紊乱、心功能不全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治疗上对其病因及诱因的治疗比抗心律失常更重要,使用抗心律失常药不是最佳办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剂量多巴胺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痛体外循环手术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儿60例,复温中,未榆注小剂量多巴胺15例(N组),使用小剂量多巴胺45例(D组),比较2组临床预后结果。结果2组患儿年龄、体重、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术后带呼吸机时间、ICU停留时间等预后因素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患儿术后出现心律失常2例,术后肺炎2例,意外事件发生率约8.9%。N组仅1例出现肺炎,意外事件发生率约6.7%。结论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体外循环手术复温开始预防性输注小剂量多巴胺不应作为常规用于所有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尤其是简单先天性心脏病患儿。  相似文献   

11.
戴庆研 《黑龙江医药》2014,(6):1505-1507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手术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对我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行介入治疗的100例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结果:100例患者介入手术顺利完成,手术后心脏听诊无杂音,出院前均行心脏彩色超声心动图检查,无残余分流,手术成功率100%,术后4-7天均痊愈出院。结论:围手术期护理是保证先心病患者介入手术成功的关键,对减少术后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近期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58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采用介入方法进行治疗,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手术成功率98.3%,58例患儿除1例放弃治疗外,其余均治愈出院,无死亡病例,在术后6个月的随访中,未出现封堵器破损、移位等并发症。结论 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操作简单,其成功率较高,对患儿的创伤小,术后患儿恢复较快速,并发症发生率低,是对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治疗的理想方法 ,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治疗的护理要点。方法对114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介入封堵治疗,术前充分准备、术后密切观察及精心护理。结果 114例介入封堵手术均取得满意效果,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提高了医疗护理质量和患儿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心脏彩超在先天性心脏病封堵介入治疗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疗效评价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心脏彩超检查筛选52例先心病患者,在心脏彩超配合X线监测下行介入封堵术,其中房间隔缺损(ASD)21例;室间隔缺损(VSD)18例;动脉导管未闭(PDA)13例。结果 51例患者成功置入封堵器,术后6个月复查无残余分流。1例ASD因术前评估测量有误,封堵失败。1例VSD术后出现三尖瓣中至大量反流。结论心脏彩超对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监测评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疗效。方法2010年1月-2012年12月应用国产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90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62例,房间隔缺损(ASD)18例,管型动脉导管未闭(PDA)10例,均行介入封堵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后疗效及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结果90例中,手术成功88例,成功率97.8%,发生并发症3例,均经保守治疗后好转。结论介入封堵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06年10月至2007年10月成功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398例,对其中21例患者围术期发生心律失常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为预防和治疗术后心律失常提供依据,并有针对性地采取管理措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基础医学、高新技术、介入器材、辅助治疗和循证医学的广泛开展及应用,国内外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发生了重大变革,心血管疾病的介入治疗取得了快速发展.目前,心脏介入治疗技术已成为冠心病(CHD)、心律失常、先天性心脏病、瓣膜性心脏病、周围血管疾病和某些心肌病的常用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选择57例先天性心脏病房间隔缺损患者,年龄3~56岁,平均(7±3.6)岁,成人及年长儿选择局麻,年幼儿选择全麻,根据心脏超声测量结果选择封堵器大小,在DSA和心脏超声辅助下实施介入治疗,释放封堵器。结果37例介入封堵均获成功,术后1周、3个月心脏彩超复查均无残余漏,周围瓣膜功能不受影响,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房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严格把握适应证、精确的术前及术中心脏超声诊断对介入封堵手术的成功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情况以及危险因素。方法总结2008年至2013年200例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者资料,监测患者心电图变化并分析心律失常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术中几乎所有患儿均发生了室性期前收缩和短阵室性心律失常,调整导管位置后心律失常可消失。而对于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VSD直径与膜部瘤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封堵器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小儿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后心律失常发生较少,主要的危险因素为VSD直径与膜部瘤。  相似文献   

20.
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护理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晓霞 《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4):2162-2163
先天性心脏病是一组小儿最常见的心脏病,以出生时心血管发育异常为主要表现,手术治疗为最主要手段.与传统手术相比,内科介入治疗先心病的创伤小,并发症低,康复快,低"费用-效益"比值,特别适合患儿,但此手术的开展,对护理技术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正确的术前、术中及术后护理,以及合理的健康教育及指导,是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