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通过双源CT灌注成像观察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肝动脉栓塞化疗(transcatheter hepatic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肝转移瘤灌注参数特征和改变,以及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TACE的效果。方法应用第二代西门子双源CT对28例肝转移瘤患者在TACE前和TACE后25~35d行CT灌注扫描检查。测量治疗前后肝转移瘤和周围正常肝实质的CT灌注参数。结果 TACE前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AL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vein perfusion,PVP)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n,BV)、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MB)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TACE后肝转移瘤CT灌注参数BF、BV、PMB、ALP均较TACE前减低,PVP、HPI均较TACE前增高(P<0.05);TACE后肝转移瘤PVP、HPI均大于周围正常肝实质,BF、BV、PMB、ALP均小于周围正常肝实质(P<0.05)。结论第二代双源CT灌注成像能够客观反映肝转移瘤的血流动力学特征,并能够评价TACE前后肝转移瘤的血供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指导。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CT灌注成像(CTPI)用于评估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疗效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17年3月至2019年3月期间我院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患者56例,均于我院首次行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并在术前1~3d和术后1~2个月接受CTPI检查。观察治疗前后肿瘤组织的血流灌注参数变化,包括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PI)、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结果治疗后肿瘤组织的BF、BV、HPI、HAP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肿瘤组织的MTT、PVP较治疗前无显著变化(P>0.05);治疗后38例患者局部有肿瘤残瘤,残瘤组织的BF、BV、HPI、HAP显著高于正常肝组织(P<0.05),残瘤组织的MTT、PVP显著低于正常肝组织(P<0.05)。结论CTPI能直观、全面地定量反映中晚期HCC患者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进一步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 MSCT) 灌注扫描成像技术在评价肝脏泡状棘球蚴病边缘区域血流状态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4例肝脏泡状棘球蚴病患者均行肝脏MSCT灌注扫描检查,获得病灶中心、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流分数(HAF) 、肝动脉灌流量(HAP)、门静脉灌流量(PVP),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4例中,肝脏泡状棘球蚴病灶中心、边缘区域及周围肝脏组织的各项灌注参数BF、BV、MTT、PS、HAF、HAP、PVP的均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边缘区域组与周围肝脏组织组BF、MTT、PS、HAP、PVP参数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和HAF参数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泡状棘球蚴病灶与周围肝组织间存在边缘浸润带,该区域血流灌注高于病灶内部及周围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可以反映这一区域的血流状态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CT灌注成像在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中的价值。方法:本组60例肝癌患者TACE术前行CT灌注成像扫描,其中43例接受肝癌TACE治疗后行CT灌注扫描。应用去卷积算法,计算肝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灌注指数(HAP).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等。根据各灌注参数值及其各参数伪彩功能图.BI图评价肝癌TACE术后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全部受试者均按要求完成检查。基线图像(BI)显示TACE术后肝癌区域碘油沉积形态完缺损型或环形35例,簇集型8例。BF、BV、MTT、HAF灌注图显示肝癌病灶内碘油沉积区为低灌注区,肝癌组织非碘油沉积区为对比背景肝组织为不同程度高灌注区。肝癌在TACE术后,BF、BV和HAP值较肝癌TACE术前减少,而MTT和PS值在肝癌TACE术前、术后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肝脏CT灌注成像BI图、肝脏灌注参数(BF、BV和HAP)可有效的评价TACE术后肝癌组织的血流灌注改变,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燕平 《西部医学》2011,23(4):643-645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在原发性肝癌中的价值。方法对25例原发性肝癌进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动态电影模式扫描,所有数据经工作站软件处理并计算组织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time,MTT)、毛细血管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肝动脉供血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ion,HAF),比较肿瘤组织、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各灌注参数的变化。结果肝癌组织BF、HAF明显高于瘤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而MTT明显降低,且具有显著性差异;BV和PS值与正常组织无显著差异。结论肝癌CT灌注参数(BF、HAF和MTT)可有效的评价原发性肝癌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多层螺旋电子断层扫描(MSCT)灌注成像评价肝癌经导管动脉化学栓塞(TACE)术疗效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到2018年1月到医院就诊肝癌患者80例,所有患者进行MSCT灌注成像检测。统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血容量(BV)、血流量(BF)、平均通过时间(MTT)、表面通透性(PS)及肝动脉分数(HAF)水平,统计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肝动脉灌注量(HAP)、门静脉灌注量(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PI)及总肝灌注量(TLP),以DSA检测结果为金标准,统计MSCT灌注成像对残留病灶检出率。结果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BF、BV、PS、HAF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MTT无明显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患者HAP、HPI、TLP降低,PVP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SCT灌注成像对残留病灶检出准确率91.38%、灵敏度95.83%、特异度70.00%。结论 MSCT灌注成像评价TACE术后残留病灶检出准确率较高,在治疗前后灌注参数有所差异可用来评估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肝细胞癌(HCC)后活性灶血流灌注变化。方法:对17例HCC患者于TACE治疗后7~10d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组织活性灶与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结果:TACE术后肝癌活性灶与正常肝组织的HBF、MTT、HAP具有显著差异(P<0.05)。HBV、PS、HAF、PVP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评价肝细胞癌TACE术后肿瘤活性灶血供状态。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兔VX2肝肿瘤模型的全肝CT灌注成像灌注参数与不成对动脉(unpaired arteries,UAs)、微血管 面积(microvessel area,MVA)免疫组织化学指标的相关性,以进一步了解兔VX2肝肿瘤血管生成状况及与灌注成像表 现的本质。方法:在术后2周对兔VX2肝肿瘤模型及假手术对照组兔行全肝CT灌注成像,获得兔VX2肝肿瘤组织、瘤 周肝组织及假手术组的肝灌注血流量(blood fl ow,BF)、肝灌注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灌注量(arterial liver perfusion,ALP)、门静脉灌注量(portal liver perfusion,PVP)、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perfusion index,HPI)等参数,并 于检查完后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获得肿瘤标本的UAs及MVA值。分析统计在有活力肿瘤边缘区(肝肿瘤组织)与瘤 周肝组织的各CT灌注参数值之间的差异,各参数值与兔VX2肝肿瘤内的代表肿瘤新生细动脉的病理免疫组织化学指 标UAs及代表血窦毛细血管化程度的MVA之间的关系。结果:实验组瘤组织与实验组瘤周肝组织和假手术组比较,全 肝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瘤周肝组织与假手术组比较,全肝 CT灌注参数BF,BV,ALP,PVP,HP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指标UAs与MVA呈正相关;肿瘤 组织的BF,ALP,BV与UAs及MVA呈正相关,而PVP与UAs及MVA呈负相关,HPI与UAs呈正相关,HPI与MVA无显著 相关。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的肝动脉和门静脉灌注信息,并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肿瘤血管的 生成状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肝CT灌注成像评估兔VX2肝肿瘤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阿帕替尼治疗效果的价值。方法:建立36只兔VX2肝肿瘤模型,随机分为4组,每组9只。A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B组单纯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C组行TACE(0.4 mg栓塞微粒球)+口饲强服阿帕替尼50 mg/(kg.d),D组使用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行肝动脉灌注。4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7,14 d后行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获取灌注参数,包括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肝动脉分数(hepatic arterial fracture,HA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各组于第1次灌注扫描后分别处死1只兔,治疗14 d后行最后一次灌注扫描后处死剩余8只兔。取肿瘤边缘区组织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对比各组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比较各组治疗前及治疗7 d后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的变化,采用多组间方差分析比较各组的肿瘤边缘区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值,对各组灌注参数与MVD值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治疗前4组间肿瘤边缘区CT灌注参数BF,BV,MTT,HAF,P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A,B,C组BF,HAF,PS明显降低(P<0.05),D组稍增高。治疗14 d后MVD值分别为A组80.1±16.4,B组50.2±11.2,C组27.4±9.7,D组68.7±12.7,C组MVD值较其他3组显著降低(P<0.01)。除A组外,其余各组兔VX2肝肿瘤边缘区CTPI参数BF,HAF,PS与MVD均呈正相关;BV,MTT与MVD无明显相关性;A组MVD与各CTPI参数无明显相关性。结论:全肝CT灌注可定量评估兔VX2肝肿瘤TACE治疗前后肝血流动力学变化,可替代MVD评价肿瘤血供生成,TACE联合口服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血管生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对肝细胞癌(HCC)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的临床意义。方法:对30例HCC患者于TACE前1d及术后7~10d行CT灌注扫描,测量肿瘤组织及正常肝组织灌注参数。结果:肿瘤组织TACE术前、术后HBF、HBV、HAP存在显著差异(P<0.05),MTT、PS、HAF、PVP无显著差异(P>0.05)。正常组织TACE术前、术后各灌注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CT灌注成像可客观评价TACE前后血供变化,对指导TACE治疗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双源CT灌注成像评价肝细胞肝癌(HCC)经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变化,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方法 23例证实为中晚期HCC的患者。分别于术前1-2天行双源CT平扫、三期增强扫描及全肝脏灌注扫描,术后3-5天及术后一个月行双源CT三期增强扫描及全肝脏灌注扫描。经肘静脉弹丸式注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碘帕醇370mg I/m L)50m L,随后追加生理盐水50m L,流速均为5m L/s,获得25个动态扫描;利用灌注软件处理分别产生术前及术后一个月病灶灌注伪彩图,分别测量其前后灌注参数:血容量(BV)、开始时间(TTS)、肝动脉灌注量(ALP)、门静脉灌注量(PVP)及肝灌注指数(HPI),评估TACE术后疗效。结果 23例HCC中5例HCC术后完全被碘油栓塞,18例术后部分被碘油栓塞,对碘油完全栓塞的病灶,灌注参数较术前原发病灶,BV、ALP、HPI明显降低(P0.05),TTS、PVP明显升高(P0.05);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术前原发病灶的灌注参数值,TTS、PVP值明显增加(P0.05),ALP、HPI值明显减小(P0.05);对比残余病灶区与术前原发性病灶的灌注参数值,HPI明显增加(P0.05),ALP轻度增加,PVP值明显减小(P=0.021);对比碘油栓塞不完全病灶的碘油沉积区与残余病灶区灌注参数,TTS、PVP值明显减低(P0.05),ALP、HPI明显增加(P=0.00)。结论 CT灌注成像可用于HCC TACE术治疗疗效的评估及术后残余病灶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CT灌注成像方法,研究肝癌介入术后辅以中药治疗肝脏微循环的变化.方法 将患者分为治疗组(介入加中药)、对照组(单纯介入);每组30例.使用Light speed 16 层CT机,对患者行CT灌注扫描,扫描应用MSCT的" Toggling-table"技术.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肝癌组织的感兴趣区选择为介入治疗后无碘油沉积的区域.灌注成像参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肝血流量(BF)、血容量 (BV)、血管表面通透性 (PS)和肝动脉灌注分数(HAF).结果 肝癌组织,中药组和非中药组在BF、BV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相对正常肝组织,同侧肝组织:中药组和非中药组在BF、BV、MTT、PS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中药组,同侧肝组织和对侧肝组织在BF、BV上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 肝癌介入治疗后运用中药配合治疗,可提高肝癌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临床症状、改善体征.肝癌灌注成像作为一种无创、简单、快速的功能性成像方法,在显示解剖细节同时,还能提供肿瘤各部位的血流灌注信息,为评价栓塞和中药疗效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评价肝硬化肝功能储备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组30例及正常肝脏组30例均行CT肝体积测量和灌注成像,比较肝硬化组与正常肝脏组之间、肝硬化组肝功能A、B、C 级之间的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乘积参数值的差异,并将肝功能分级分数与肝体积值、血流灌注参数值及肝体积-血流灌注综合参数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硬化组A、B、C级肝体积( liver volume,LV )呈逐级递减,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肝硬化组血流灌注参数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肝动脉分数(HAF)与正常肝脏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血流量(BF)和肝血容量(BV)呈逐级递减,C级与A、B 级间有统计学差异(0.01);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olume blood perfusion index, VBPI)呈逐级递减,各级间有统计学差异(P〈0.01);与其他指标相比,肝体积-血流灌注指数(VBPI)与肝功能分级具有更高的相关性(=-0.835,0.01)。结论:肝体积及肝血流灌注参数的改变与肝硬化的临床分级相关,64层螺旋CT肝体积测量联合灌注成像能准确地评价肝储备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演变过程中的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肝炎肝纤维化伴原发性肝癌或肝炎后肝硬化伴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测量出肝脏实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实体部分的BF、BV、MTT、PS、HAF、IRFTO等灌注指标,每个指标均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肝脏实质与原发性肝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对比于肝脏实质,原发性肝癌的BF、BV、PS、HAF值升高,MTT、IRFTO值则下降,全部指标均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肝炎后肝硬化演变过程中,原发性肝癌有着不同于其本底基础的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5.
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在肝脏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90例CT平扫初诊为肝脏肿瘤的病人和30例正常成年人进行了CT灌注成像研究,应用西门子sensation16及GELightspeed64多层螺旋CT机扫描,用随机功能软件分析图像。计算机处理获得时间-密度曲线,再利用曲线所提供的数据计算灌注指标。结果肝癌组病灶中心BF、BV、HAI均明显高于病灶边缘,MTT较病灶边缘短,PS较病灶边缘略低;肝转移瘤病灶中心BF、BV、PS、HAI较病灶边缘低,MTT较边缘短;肝血管瘤病灶中心BF、BV、PS均低于病灶边缘,病灶中心HAI与正常肝组织一致,边缘HAI较正常肝组织明显增高,MTT较边缘长。结论CT灌注成像能更精确的鉴别肝脏良恶性肿瘤及发现微小病灶,双灌注成像的应用增加了鉴别参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层CT灌注技术对肝肿瘤病变鉴别的临床价值。方法以我院2013年5月-2015年5月就诊的40例肝脏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病变22例,恶性病变18例,选择同期健康体检人员20例为正常对照组,均接受320排CT灌注扫描,比较各组肝脏组织CT灌注成像参数。结果肝囊肿各灌注参数均为0。肝血管瘤、肝癌患者与正常对照组在BF、MTT、HPI、HAP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血管瘤BF、BV、PVP明显高于肝癌(P0.05)。肝癌HAP上明显不均匀高灌注,部分坏死区低灌注,边缘明显比中心坏死区灌注高;PVP上明显不均匀低灌注,大部分病灶和周边肝实质间分界不明显。肝血管瘤HAP上边缘结节性强化区明显高灌注,早期无强化区低灌注;PVP上灌注区部分低灌注,早期无强化区低灌注。结论 320排CT灌注成像各参数对肝脏肿瘤血流状态反映,对肿瘤良恶性判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前后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将2010年2月至2015年10月西安市第九医院收治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10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TACE治疗,比较TACE前及术后患者的肝血流量(BF)、肝血容量(BV)、肝动脉灌注指数(HAPI)、肝动脉灌注量(HAP)、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及门静脉灌注量(PVP)。结果 TACE后患者肿瘤组织的BF、BV、HAPI及HAP显著低于术前[(96.8±20.9)m L/(min·100 m L)比(33.6±9.1)m L/(min·100 m L)、(23.1±5.9)m L/100 m L比(13.9±1.8)m L/100 m L、(64.7±10.1)%比(54.6±9.8)%、(56.5±18.1)m L/(min·100m L)比(28.7±12.4)m L/(min·100 m L),P<0.05],而MTT、PS与PVP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ACE前后患者血流灌注参数可作为原发性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研究肝炎后肝硬化演变过程中的原发性肝癌血流动力学变化规律.方法 肝炎肝纤维化伴原发性肝癌或肝炎后肝硬化伴原发性肝癌患者32例,进行同层动态扫描,测量出肝脏实质与原发性肝细胞癌实体部分的血流量(BF)、血容量(BV)、平均通过时间(MTT)、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PS)、肝动脉灌注分数(HAF)、IRF到达时间(IRFTO)等灌注指标,每个指标均应用配对t检验,分别对肝脏实质与原发性肝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 与肝脏实质比较,原发性肝癌的BF、BV、PS、HAF值升高,MTT、IRFTO值则下降(P<0.05).结论 在肝炎后肝硬化演变过程中,原发性肝癌有着不同于其本底基础的显著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9.
背景与目的 应用CT灌注成像评价原发性肝癌TACE治疗前后的血供改变.材料和方法 原发性肝癌病例33例,分别于TACE术前1~7天及术后40天~57天行16排螺旋CT灌注成像扫描. 结果 33例病例肝癌组织的HAP值、HPP值及HPI均值均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有明显差异,TLP值与瘤旁正常肝组织无明显差异.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后33例病例肿瘤残留区的HAP、HPI及TLP值均较治疗前减少,HPP无明显变化;肿瘤残留区时间-密度曲线形态均与治疗前相似.肿瘤组织内碘油完全沉积区及完全坏死区无血流灌注;瘤旁正常肝组织的时间-密度曲线及HAP、HPP、TLP、HPI值均较术前无明显变化. 结论 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对瘤旁正常肝组织的血流灌注无明显影响,是准确、安全的治疗方法;CT灌注成像可以初步推断TACE术后病灶区仍有肿瘤残留,为原发性肝癌新的介入治疗模式--TACE术联合消融治疗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在肝硬化血流状态评价中的应用。方法 37例行上腹部CT灌注扫描的肝硬化住院患者,Child-pugh A级15例、Child-pugh B级14例、Child-pugh C级8例;12例因其他疾病(无肝病史)行上腹部灌注增强检查结果为阴性者为对照组。采用GE AW 4.3工作站分别测量HBF、HBV、MTT、HAF、HAP、PVP值,分析比较肝脏灌注参数在正常肝脏与Child-pugh A、B、C级之间差别,以及各级之间的差别。结果肝右叶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HBF、HBV及PVP值均高于肝硬化各组(P<0.05);MTT值对照组低于Child B、C级(P<0.05);HAF值在Child C级与对照组、Child A、B级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内叶灌注参数比较,对照组HBF、HBV值高于肝硬化各组(P<0.05),BV值Child A级高于Child C级(P<0.05);HAF值在Child C级高于Child A、B级及对照组(P<0.05)。HAP值对照组高于Child B、C级,且Child A级高于Child C级(P<0.05);PVP值在对照组高于肝硬化各组(P<0.05)。左外叶灌注参数比较,BF值对照组高于Child B、C(P<0.05)。BV值对照组高于肝硬化各组(P<0.05);HAP值及PVP值对照组高于肝硬化各组(P<0.05)。结论多层螺旋CT肝脏灌注成像可有效评价肝硬化血流状态,是肝硬化严重程度及肝脏储备功能的重要影像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