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目的:观察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表型、Th1/Th2细胞含量的检测及意义。方法选取诊治的布鲁氏菌病患者50例为病例组,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正常人50例作为正常组。采用Real time-PCR测定2组Th1相关转录因子T细胞表达的T盒(T-bet)、GATA连接蛋白3(GATA-3)、维A酸相关核孤儿受体γt(RORγt)、叉头蛋白3(Foxp3)及Th1/Th2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mRNA含量。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TNF-α、IFN-γ、IL-6、IL-10蛋白表达及补体C3、C4含量。流式细胞术测定树突状细胞表型、Th1、Th2及T淋巴细胞亚群( CD4+T细胞、CD8+T细胞、NK细胞)含量。结果病例组外周血Th1细胞相关转录因子T-bet、RORγt、Foxp3及Th1细胞、Th1/Th2、TNF-α、IFN-γ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h2细胞及IL-6、IL-10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病例组CD8+3、CD8+0、CD8+6阳性的树突状细胞比例、CD4+T细胞、NK细胞及补体C3、C4含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CD8+T细胞含量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TNF-α、IFN-γ含量与CD4+T细胞、NK细胞、C3、C4含量呈正相关性( r值分别为2.879、3.214、3.255和2.978, P <0.05),与CD8+T细胞含量呈负相关性( r值分别为-3.146和-3.011, P <0.05)。 IL-6、IL-10含量与CD4+T细胞、NK细胞、C3、C4含量呈负相关性( r值分别为-2.124、-2.343、-3.423、-2.789、-2.993、-2.566、-3.758, P <0.05),与CD8+T细胞含量呈正相关性( r值分别为3.465、3.129, P <0.05)。结论布鲁氏菌病患者外周血成熟树突状细胞数目减少,同时Th1/Th2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失衡,且与机体天然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降低有关,这可能在布鲁氏菌病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在支气管哮喘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2月诊治的支气管哮喘40例,均为急性发作期,治疗1周后为缓解期,选取同期健康人4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缓解期和对照组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水平,观察外周血中干扰素(IFN)-白介素(IL)-4及IL-17的表达情况.结果 支气管哮喘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Th1、Th1/Th2、IFN-γ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低于缓解期(P<0.05);支气管哮喘组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Th2、Th17、IL-4、IL-17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且急性发作期高于缓解期(P<0.05).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与Th17细胞表达水平失衡,导致IFN-γ、IL-4及IL-17异常分泌,可能参与支气管哮喘的发病.  相似文献   

3.
毛静芳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7):541-542
目的观察RSV毛细支气管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Th17细胞及其分泌因子IL-10、TGF-β、IL-17水平并探讨与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的关系。方法采集33例RSV阳性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百分率,ELISA法检测血浆IL-10、TGF-β、IL-17的水平。28例非RSV感染的普通肺炎患儿作为阳性对照,26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RSV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IL-10、TGF-β水平低于肺炎组及正常对照组(P<0.05),毛支组Th17、IL-17水平高于肺炎组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Th1细胞7表达失衡,可能是RSV毛细支气管炎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儿Th1/Th2细胞免疫平衡变化及其机制。方法选择急性发作期支气管哮喘患儿30名作为发作组,选择30名缓解期支气管哮喘患儿作为缓解组,选择30名健康小儿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静脉血Th1、Th2表达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三组患儿血清IL-4、IL-10、IFN-γ水平,比较各组患者Th1/Th2及血清IL-4、IL-10、IFN-γ表达变化水平。结果发作组静脉血Th1/Th2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及缓解组,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及缓解组。缓解组静脉血Th1/Th2低于对照组,血清IL-4、IL-10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结论支气管哮喘患儿存在Th1/Th2免疫失衡,其可能是小儿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朱红国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6):2245-2246
近年来,研究表明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失调,即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偏移是哮喘多种临床表现的重要启动因子和调控因子。免疫学上一般以-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分别作为Th1和Th2细胞的特征性细胞因子。本研究分析了哮喘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中IL-4、IFN-γ的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探讨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卡介苗对哮喘患者血Th1/Th2平衡和IgE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顾丽君 《中国药师》2009,12(12):1785-1787
目的:探讨口服卡介苗(BCG)对哮喘患者外周血Th1/Th2平衡、嗜酸性粒细胞(EOS)和IgE水平的影响。方法:对40例急性发作期的哮喘患者(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BCG口服(50mg/支),100mg用5%碳酸氢钠溶液250ml稀释后饭前口服,每周1次,共16周。分别在治疗前后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和 γ-干扰素(IFN-γ)水平,同时测定外周血IgE和嗜酸性粒细胞(EOS)计数,并进行肺功能的测定。并以同期入选的健康体检者30例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外周血IL4、IgE水平和EOS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而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经BCG口服治疗16周后患者外周血IL-4、IgE水平和EOS细胞数均明显降低,而IFN-γ水平明显上升(P均〈0.05);同时患者肺功能指标FVC、FEV,和PEF均明显改善(均P〈0.05)。结论:哮喘患者存在外周血Th1/Th2平衡失调。口服BCG治疗哮喘的临床疗效确切,作用机制可能通过纠正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抑制EOS聚集,使B细胞分泌IgE减少,从而改善患者肺功能,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变化及Th1/Th2的漂移,并分析肿瘤负荷对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胃癌患者30例及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和分析外周血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结果T淋巴细胞中CD3^+、CD4^+28^+/CD3^+、CD8^+28^+/CD3^+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CD8^+3^+,CD28^-较正常组升高(P〈0.01);单核细胞的表面分子CD40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CD80与CD86均相对于正常水平降低(P〈0.01);Th1细胞因子(IL-2、IFN-γ)降低(P〈0.01);Th2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较正常组升高(P〈0.01)。结论胃癌患者的免疫功能受损,胃癌的发病可能与免疫功能低下有一定关系;Th1/Th2失衡,表明肿瘤细胞出现免疫逃避与胃癌的发展可能也有关系。  相似文献   

8.
张立梅 《河北医药》2016,(9):1333-1335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肺炎与机体免疫功能和炎性相关因子的关系。方法选取儿童反复肺炎46例作为反复肺炎组,选取同期查体健康患儿50例作为对照组,抽取受检患儿清晨空腹肘静脉血,比较2组血清免疫球蛋白( IgG、IgA和IgM)水平,并对IgG亚类( IgG1、IgG2、IgG3、IgG4)水平进行测定,比较2组外周血T细胞亚群( CD3+、CD4+、CD8+、CD4+CD25+Treg、CD19+、CD4+/CD8+)、炎性因子[血白介素-8(IL-8)、IL-17]和人β防御素(hBD-1、hBD-2)水平,同时测定NK细胞的比例。结果反复肺炎组患儿IgG和IgA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构.05),反复肺炎组IgM水平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反复肺炎组IgG1水平高于对照组,而IgG2和IgG4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IgG3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反复肺炎组CD3+、CD4+、CD8+、CD4+CD25+Treg、CD4+/CD8+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反复肺炎组CD19+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反复肺炎组IL-8、IL-17水平高于对照组,hBD-1、NK细胞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2组hBD-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反复肺炎患儿存在免疫球蛋白IgG和IgA、T淋巴细胞、B细胞、NK细胞、hBD-1细胞低水平表达,IL-8和IL-17高水平表达,说明反复肺炎患儿存在体液、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同时呼吸系统防御能力降低,这可能是儿童反复肺炎病程迁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患者外周血中Th1、Th2和Th17细胞亚群表达比例变化,分析RA免疫学发病机制。方法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RA患者及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Th1、Th2、Th17细胞表达比例。并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RA患者及对照组血清中IFN-γ、IL-4、IL-17的浓度。结果RA患者CD4+T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活动期RA患者Th1、Th17及其分泌的细胞因子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非活动期RA患者Th17也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类风湿关节炎Th1、Th2、Th17平衡改变与其疾病的活动度有关,处于活动期Th1、Th17反应增强,非活动期Th1、Th2、Th17趋于平衡。通过调节Th1、Th2、Th17平衡,有可能为RA的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失调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严岩发 《海峡药学》2009,21(6):131-132
且的探讨哮喘患儿外周血Th1/Th2平衡的失调及川芎嗪的干预作用。方法对45例惠性发作期哮喘患儿(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川芎嘻治疗10天。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治疗前后外周血培养上清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介素-4(IL-4)、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变化和肺功能的变化,并以30例健康儿童作对照(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患儿治疗前培养上清PBMC中IL-4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肺功能指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经川芎嗪治疗10天后患儿IL-4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FN-γ水平较治疗前上升.肺功能指标明显改善。结论哮喘患儿存在着Th1/Th2平衡失调,免疫状态由Th1向Th2“克隆漂移”。而川芎嗪能改善哮喘患儿肺功能,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逆转,从而达到治疗哮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白介素-18(IL-18)影响肝癌裸鼠皮下移植瘤浸润的T细胞子集变化的机制。方法以HepG2细胞在裸鼠皮下接种,形成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同时,以不同剂量IL-18分为4组治疗,4组分别腹腔注射IL-18 0.75,1.00,1.25,0(模型组)μg(0.1 mL)/只,治疗4周,另设正常对照组。观察肿瘤的生长速度和瘤体大小的变化。4周后处死取肿瘤组织和脾组织,免疫磁珠阴选组织中CD4+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肿瘤组织及脾组织中IL-17+/IFN-γ-CD4+T(Th17细胞)、IL-17-/IFN-γ+CD4+T(Th1)和IL-17+/IFN-γ+CD4+T细胞的变化。结果 HepG2细胞株建立了裸鼠肝癌皮下移植瘤模型,IL-18抑制人肝癌皮下移植瘤的形成及转移,治疗时间越长剂量越大,抑制效果越明显;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肿瘤组织中Th17和IL-17+/IFN-γ+CD4+T细胞浸润数目增加,Th1细胞降低,与脾组织中一致,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给IL-18后,随着剂量的增加,Th1细胞增加,IL-17+/IFN-γ+CD4+T细胞和Th17细胞浸润数目降低,给药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或0.01)。结论 IL-17+/IFN-γ+CD4+T细胞数目在裸鼠移植瘤及其脾组织中增加,可能是在肿瘤环境中,促进其向Th17细胞分化;IL-18通过诱导IFN-γ的生成促进Th1细胞的生成,呈正反馈效应抑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及孟鲁司特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变应性鼻炎患者40例(治疗组)予以孟鲁司特片10 mg口服,1次/d,连用8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γ-干扰素(IFN-γ)和白介素-4(IL-4)水平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观察.另选择同期体检的正常健康者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组患者治疗前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8.74±1.37)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15.13 ±3.16) ng/mL],IL-4水平[(1.64±0.47)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72±0.21) ng/mL](t=2.93、3.52,均P<0.01).治疗8周后,患者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12.36±2.56) ng/mL]均较治疗前[(8.74±1.37) ng/mL]明显上升,IL-4水平[(1.21±0.28) ng/mL]均较治疗前[(1.64±0.47) ng/mL]明显下降(t=2.36、2.31,均P<0.05);且治疗组治疗8周后,临床总有效率92.5% (37/40),治疗期间未发生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 变应性鼻炎患者存在外周血Th1/Th2细胞因子的失衡.孟鲁司特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疗效确切,安全性较好,作用机制与其能降低外周血IL-4水平,提高外周血IFN-γ水平,纠正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紊乱,使免疫反应由Th2型向Th1型转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马瑞  夏海平  马进 《江苏医药》2012,38(4):400-401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免疫反应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EAE组和对照组,通过行为观测和大脑微观形态学确认免疫诱导的EAE模型,用ELISA法检测淋巴结和脾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L-4、IFN-γ和血清中IgG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结和脾细胞中IL-17及Foxp3细胞频数。结果与对照组相比,EAE组IgG、IFN-γ、IL-17及IL-4水平均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 Th1、Th2和Th17免疫细胞在EAE的发病均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任志红  赵璇  曾玲  董琳 《安徽医药》2018,22(1):85-87
目的 探讨哮喘及肺炎患儿血浆白细胞介素(IL)-18、IL-16、IL-4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研究对象为哮喘患儿(哮喘组)33例,肺炎患儿(肺炎组)38例,健康小儿40例(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测定研究对象血浆IL-18、IL-16、IL-4及IFN-γ水平,并比较各指标的相关性.结果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和非发作期血浆IL-16、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687、18.359,P<0.05),血浆IL-18和IFN-γ水平,在急性发作期、非发作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3.025、4.367,P>0.05).肺炎患儿急性期和恢复期血浆IL-18、IL-16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4.386、31.256,P<0.05),血浆IL-4和IFN-γ水平,在急性期、恢复期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5.328、5.587,P>0.05).哮喘患儿血浆中IL-18与IL-4、IFN-γ之间,IL-16与IL-18、IL-4、IFN-γ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IL-4与IFN-γ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P<0.05).肺炎患儿血浆中IL-18与IL-16、IL-4、IFN-γ之间,IL-16与IFN-γ之间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IL-18、IL-16、IL-4、IFN-γ参与了小儿哮喘和肺炎的免疫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匹多莫德和脾氨肽对反复呼吸道感染(RRI)患儿的临床症状及Th1/Th2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 RRI患儿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脾氨肽和匹多莫德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上清液单核细胞的IL-4、IFN-γ水平,治疗期间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次数和临床症状(发热、咳嗽、扁桃体肿大和肺内啰音)持续时间以及治疗结束时的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患儿治疗期间MPP次数显著降低(P<0.01),临床症状持续时间显著缩短(P<0.01),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此外,治疗后两组患儿的的IL-4、IFN-γ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疗效优于脾氨肽,可能与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Th17细胞在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外周血中的水平及意义.方法 取40例AS患者(分AS病情稳定组、活动组各20例)和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免疫磁珠阴选CD4~+ T细胞,用或不用非特异性刺激剂(A-CD3、A-CD28),然后加PMA/Ion,经固定/透膜处理进行细胞内染色,流式细胞术(FCM)检测CD4~+T细胞内白细胞介素17(IL-17~+)/γ于扰素(IFN-γ~+)、IL-17~+/IL-6~+水平.结果 免疫磁珠阴选CD4~+T细胞纯度达90% 以上.AS病情活动组IL-17表达水平较病情稳定组和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用A-CD3、A-CD28和IL-23刺激后,CD4~+ T细胞IL-17胞内表达水平较无刺激有一定的增加.AS患者CD4~+T细胞IFN-γ胞内表达水平呈现卜IL-17表达相似的特点.AS患者IL-17胞内表达水平与IFN-γ和IL-6无显著相关.结论 AS患者外周血CD4~+ T细胞胞内IL-17和IFN-γ高表达,提示分泌IL-17的Th17细胞和分泌IFN-γ的Th1细胞共同参与了AS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1型糖尿病患者外周血CD_4~+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探讨患者Th1/Th2细胞因子的平衡状态及其在1型糖尿病中的作用。方法对49例1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健康时照组外周血用刺激物刺激细胞,增加细胞内细胞因子的表达,再加入荧光标记的特异性抗细胞因子单克隆抗体,特异性抗原抗体结合,以流式细胞仪分析特异性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结果1型糖尿病患者Th1型细胞因子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2(IL-2)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h2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水平较正常时照组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型糖尿病患者Th1/Th2平衡失调,Th1型反应模式处于优势状态,Th2型反应模式处于弱势状态。Th1/ Th2平衡向Th1方向漂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