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究冠心病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的检测水平及意义。方法选取我院接收的303例冠心病患者,以及21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对两组人员进行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游离脂肪酸、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的检测,进而对比和分析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冠心病组检测后同型半胱氨酸(12.58±0.97)μmol/L、游离脂肪酸(1.31±0.31)mmol/L、超敏C反应蛋白(8.06±0.88)mg/L和胱抑素C(1.58±1.03)mg/L均显著高于健康体检组检测后同型半胱氨酸(8.13±0.74)μmol/L、游离脂肪酸(0.62±0.09)mmol/L、超敏C反应蛋白(3.19±0.23)mg/L和胱抑素C(1.19±0.08)mg/L,并且冠心病组经过检测后总胆固醇(6.21±0.71)mmol/L、总三酰甘油(1.98±0.37)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4.22±1.11)mmol/L均明显高于健康体检组经过检测后总胆固醇(4.03±0.49)mmol/L、总三酰甘油(1.59±0.21)mmol/L和低密度脂蛋白(2.56±0.87)mmol/L(P<0.05)。结论对冠心病患者进行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的检测,能够作为冠心病的初步诊断指标,有助于判断患者冠心病的严重程度,进而根据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治疗措施,有利于患者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 - reactive protein,hs - CRP)、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和胱抑素C(cystatin C,Cys C)的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17年3月一2019年12月在郑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135例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的联合检测在冠心病中的诊断价值,为该病的预防、诊断以及预后判断提供可靠的临床依据。方法筛选出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确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0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时期在我院体检健康的受试者3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两组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胱抑素C的浓度,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的超敏C反应蛋白及胱抑素C的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种指标联合检测的阳性率约为93.33%,显著高于两种指标各自的单项检测。结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胱抑素C联合检测结果的准确率可达90%以上,它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可作为临床诊断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游离脂肪酸(FF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以及胱抑素C(CysC)在冠心病患者中的诊断作用。方法 选取112例冠心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11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的血脂指标[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内源性生物因子(Hcy、FFA、hs-CRP、CysC)水平。结果 观察组TC、TG、LDL-C水平分别为(6.19±0.74)、(1.99±0.32)、(4.24±1.09)mmol/L,均高于对照组的(4.21±0.53)、(1.55±0.23)、(2.53±0.85)m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Hcy、FFA、hs-CRP、CysC水平分别为(12.37±0.94)μmol/L、(1.32±0.29)mmol/L、(8.07±0.89)mg/L、(1.59±1.02)mg/L,均高于对照组的(8.15±0.72)μmol/L、(0.64±0.08)mmol/L、(3.21±0.24)mg/L、(1.12±0.07)m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急诊胸痛患者血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对急诊胸痛患者诊断及预后评价的意义。方法收集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接诊胸痛患者共530例,分4组,A组: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病117例;B组: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并高血压病232例;C组:非心源性胸痛并高血压病76例;D组:非心源性胸痛不并高血压病105例;设同期健康体检者80例为对照组。采集静脉血,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清胱抑素C浓度。结果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A、B、C组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D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A、B、C、D各组间有统计学差异。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水平的测定对急性胸痛的诊断和预后有一定的价值,有助于急诊医生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快速诊断和预后做出评价。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患者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联合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0年12月~2011年12月入住笔者所在医院的2型糖尿病患者80例,根据是否发生糖尿病肾病分为糖尿病非DN组40例、DN组40例,另选择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不同分组患者及对照组的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情况。结果 DN组CysC、hS-CR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及糖尿病非DN组(P<0.05);两者联合检测的阳性率分别高于CysC、hS-CRP单一指标检测阳性率(P<0.05)。结论血清胱抑素C、超敏C反应蛋白能更敏感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肾小球的损伤,可作为诊断糖尿病肾病早期损伤的灵敏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测定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TC、TG、HDL-C、LDL-C、TC/HDL—C和hs—CRP,对比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TC、TG、LDL—C水平显著增高(P〈0.01,P〈0.05),而HDL—C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hs—CRP是已知冠心病患者未来心血管病发病和死亡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心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138例冠心病患者中,稳定型心绞痛(SAP组)4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组)40例和健康体检者(对照组)60例的血清hs-CRP和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含量进行测定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AMI组hs—CRP水平显著高于SAP和UAP组,UAP组高于SAP组。AMI组CK、CK—MB水平显著高于UAP、SAP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高低可反映冠心病患者病变的程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并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与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CsyC)表达水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0月期间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在院接受健康体检的50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对其C反应蛋白、胱抑素C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发病后的CRP、CsyC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发病后3 d的CRP、CsyC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发病后7 d、14 d(P<0.05);观察组不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患者发病后3 d的CRP、CsyC表达水平进行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CsyC的表达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C反应蛋白、胱抑素C表达水平均明显增高,且随着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加重而增高,可作为急性脑梗死病情监测、预后评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检测并比较2型糖尿病(T2DM)及T2DM伴有糖尿病肾病(DN)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CRP)及胱抑素C(Cysc)的水平变化,探讨联合检测对DN诊断的意义。方法依据24h尿蛋白的定量将90例T2DM患者分为3组,每组30例。A组:正常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mALB〈30mg/24h);B组:早期糖尿病肾病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mALB≥30mg~300mg/24h);C组:临床糖尿病肾病(DN)组(尿微量白蛋白定量UmALB〉300mg/24h);健康体检的(NC组)正常人对照组30例,分别计算各组的血清hs-CRP、CysC均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B、C组血清hs-CRP及Cys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血清hs-CRP及CysC水平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血清hs-CRP及CysC水平均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与CysC检测对2型糖尿病肾病早期诊断及病情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1.
高敏C-反应蛋白和胰岛素抵抗在冠心病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梁伟东  张曦元 《河北医药》2010,32(8):921-922
目的探讨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胰岛素抵抗(IR)及与冠状动脉粥样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CHD患者共75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19例,另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3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CHD患者血浆hs-CRP水平和IR高于对照组(P〈0.05);CHD患者中,AMI组和UAP组hs-CRP和胰岛素抵抗指数(IRI)高于SAP组(P〈0.05);CHD患者Gensini积分与IRI、hs-CRP,IRI与hs-CRP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hs-CRP和IR可能与斑块的不稳定状态有关,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择行冠脉支架植入术的冠心病患者40例,于支架植入术前及术后分别测定C反应蛋白(CRP)含量.比较PCI术前后CRP水平的变化.结果 冠脉支架植入术前血清CRP平均浓度为(7.86±3.58)mg/L,术后平均浓度为(13.91±3.61)mg/L,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C反应蛋白水平在冠心病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后较术前有显著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可能对防治冠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并发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 Cys-C)表达及尿液蛋白标记物水平在急性心力衰竭患者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方法选取因急性心力衰竭治疗的9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且取健康体检的9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Cys-C、脑钠肽(BNP)以及血肌酐和尿素氮、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对比不同心功能其分级和对照组的差异以及ACEI的干预性的影响效果,并且检测观察组在刚入院时,心力衰竭后24 h后其血Cys-C、肌酐( Scr)以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G)和白蛋白( ALb)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Cys-C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构.05),而且随着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的级别的增高而明显升高( P <0.05);观察组住院时血Scr和尿β2-MG、Alb水平与心力衰竭24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05),而血Cys-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1);高Cys-C患者其在6个月内的全因病死率、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以及再次入院概率均显著高于低Cys-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且心功能Ⅳ级患者肌酐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Cys-C的水平和心功能历程密切相关,其可反映出心力衰竭患者的早期肾脏功能的有关损伤情况,Cys-C水平对全因死亡以及心血管事件的预测意义重大,其明显优于其他的标志物。其被认为是评价心力衰竭患者早期肾损伤的一项快速、可靠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冠心病(CHD)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冠心病患者96例(冠心病组)及健康体检者35例(对照组),其中冠心病又分为稳定型心绞痛(SAP)亚组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亚组28例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亚组32例。分别对冠心病组及对照组进行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冠心病患者各亚组间hs—CRP水平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AMI〉UAP〉SAP,P均〈0.01)。CHD患者治疗后血清hs—CRP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结论血清hs—CRP水平的测定,对冠心病的发生、发展、病情及预后判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赵立  王士强  鲁晓  唐杨章 《安徽医药》2013,17(3):428-429
目的研究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中的意义。方法将2011年5月—2012年5月入住该院心内科临床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27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第2天清晨空腹抽取血液检查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所选患者均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分为阴性组与阳性组,阳性组根据病变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比较组间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与病变程度之间的关系。结果阳性病变组的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水平,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阳性病变组中随着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增高,其病变程度逐渐加重,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清脂蛋白(a)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浓度与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戴仁森  李伟林 《中国基层医药》2013,20(12):1814-1816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的测定及分析两者与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方法 100例冠心病患者(观察组)和50例(对照组)年龄相当的健康受试者纳入该研究,分别测定左心室功能以及血清Hs-CRP和Hs-cTnT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Hs-CRF和Hs-cTnT水平明显升高(t=11.745、7.803,均P<0.01),观察组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水平显著升高(t =4.984,P<0.01),而左室射血分数(LVEF)和左室短轴缩短率(FS)均显著降低(t=5.021、4.672,均P<0.01).观察组不同YNHA分级,其Hs-CRF、Hs-cTnT水平、LVEF、LVEDD及FS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89.463、143.463、24.352、30.621、15.724,均P<0.01).相关分析结果显示,Hs-CRP、Hs-cTnT水平分别与NYHA分级、LVEDD正相关(r=0.849、0.752、0.807、0.785,均P<0.05),Hs-CRP、Hs-cTnT水平分别与LVEF、FS负相关(r=-0.605、-0.754、-0.536、-0.806,均P<0.05).结论 冠心病患者血清Hs-CRP和Hs-cTnT水平显著升高,并且与心脏功能显著相关,可作为诊断冠心病心脏功能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 检测46例ACS患者、31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和30例对照组的血清CRP水平。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77例冠心病患者按动脉粥样斑块进行形态学分型分为Ⅰ型、Ⅱ型、Ⅲ型。结果 ACS组的CRP水平显著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均P〈0.01);Ⅱ型斑块的CRP水平显著高于Ⅰ型和Ⅲ型(P〈0.01)。结论 血清CRP水平可反映斑块稳定性,可作为检测斑块破裂的血清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刘洁云  秦雷 《中国当代医药》2012,19(8):27-28,30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危险评估中的作用。方法选择93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临界病变的患者,测定其血清CRP,并按CRP水平分为两组:A组(CRP〈3mg/L,46例),B组(CRP〉3mg/L,47例),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发病诊断(稳定型心绞痛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比率及1年内心血管事件(包括顽固性心绞痛药物治疗无效而行介入治疗、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新发心律失常、新出现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93例患者中以不稳定心绞痛发病的患者共有65例,A组有27例患者以不稳定心绞痛来院就诊.B组有38例患者以不稳定型心绞痛来院就诊;随访1年期间A组出现心血管事件共8例,B组共17例,B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A组(P〈0.05)。结论临界病变患者多数以不稳定心绞痛为首发.血清C反应蛋白可作为评估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患者风险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