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分析研究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对输注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反复输血患者作为试验组,再选取50名没有输血史的健康人士分为对照组,比较2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根据试验组患者的检查结果,把患者分为血小板抗体阴性组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每组各40例,比较2组患者的血小板增加指数(CCI)、输注有效率以及非溶血性输血反应(NHTR)发生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阴性率明显高于试验组(P<0.05),在输注1、24 h之后,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CCI、输注有效率明显高于血小板抗体阳性组(P<0.05),而NHTR低于阳性组。结论反复输血患者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高于健康人,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会直接影响到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输注次数>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反复输血者血小板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于天华  张丽荣  李殿秋  刘铁梅 《吉林医学》2010,31(20):3206-3207
目的:探讨反复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分析抗体产生的规律,并观察抗体阳性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结果:300例反复输血患者检测出血小板抗体阳性180例,抗体阳性率为60%。抗体阳性率与血液成分输注次数成正比(P<0.0001),且与输注效果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42例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选择42例(191例次)输注单采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比较输注前后外周血小板结果,并进行血小板抗体检测。根据24 h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等指标,判断血小板输注效果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42例患者无效输注率为28.57%(12/42),对于输注没有效果的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66.67%,与血小板抗体阴性患者相比,阳性患者输注无效率更高(P0.05)。在输注次数逐渐增加下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逐渐下降(P0.05)。频繁输注者,输注疗效较差,甚至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结论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是导致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主要因素,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影响输注疗效。  相似文献   

5.
盛智伟  刘定文 《中外医疗》2011,30(35):178-178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方法对反复输血患者进行血小板相关抗体检测,分析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的关系。结果本组患者中,共出现血小板抗体阳性73例,抗体阳性率为60.83%。其抗体阳性率与输血次数成正比关系,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小板抗体阴性组的输液效果优于阳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反复输血可产生血小板抗体,其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密切相关,输注次数越多抗体阳性率越高,并且血小板抗体的产生直接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抗体形成状况以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具体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进行分析,对患者外周血小板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数量检测,筛查血小板抗体。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阳性检出率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也出现上升趋势。结论: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导致无效血小板输注的基本原因就是血小板抗体的形成,要及时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提高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液疾病患者血小板抗体形成状况以及其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具体影响作用。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2年12月我院收治的血液病患者80例进行分析,对患者外周血小板进行单采血小板输注前后数量检测,筛查血小板抗体。结果: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与阴性患者相比较,血小板输注无效率具有显著差异,P<0.05;随着血小板输注次数的增多,血小板阳性检出率的升高,血小板输注无效率也出现上升趋势。结论: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导致无效血小板输注的基本原因就是血小板抗体的形成,要及时检测血小板抗体的形成,提高血液病患者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8.
满志然  张勇  王永志 《北京医学》2021,43(10):980-983
目的 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童及成人血液病反复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83例患者共计1675例次机采血小板输注数据,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  相似文献   

9.
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反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 采用简易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技术(SEPSA),对87例长期反复输血的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殖(CCI)。采用微量淋巴细胞毒试验(LCT)和SEPSA法对52例血小板抗体阳性,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进行了血以配合性输注。结果 反复输血的患者,血小板抗体的阳性率的60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小板相关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关系。方法采取ELISA法分别对51例输血患者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在血小板输注前后计数血小板、并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值(CCI)。结果51例血液病患者检出血小板抗体阳性26例,占50.98%,1h和24h抗体阳性组(CCI值)明显低于抗体阴性组(P<0.01)。输注无效率抗体阳性组为80.77%,抗体阴性组为20.0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血小板输注效果与免疫和非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血小板抗体阳性的患者,并不一定会发生血小板输注无效,再进行血小板交叉配血试验,有助于减少同种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阳性率与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以提高输注疗效。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随机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并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分别输注随机单采血小板和配型血小板,计算1 h和24 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对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0.5%和15.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65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和52例阳性患者输注配型血小板后1 h和24 h CCI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多次输血导致血小板同种抗体的产生,血小板交叉配型能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反复输全血或血小板制品可导致同种血小板抗体增加 ,进而造成输血效果欠佳等相关副反应 ,利用SEPSA法可筛查此类患者的血小板抗体。方法 采用上海血流中心提供的SEPSA技术ELA淋巴细胞毒试验。HLA和血小板特异性抗体鉴别按SEPSA法做磷管氯喹处理。结果 多次输血及浓缩血小板造成同种血小板抗体升高达 4 6 72 %。SEPSA法对此类患者检查血小板抗体灵敏度高。结论 SEPSA法是筛查反复输血及血小板制品的血小板抗体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多次输血患者血小板抗体检测及临床相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多次输血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抗体与血小板输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PE-SA)分别比较多次输血患者(实验组)和无输血史的住院患者(对照组)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对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进行血小板交叉配型,计算1h和24h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值),对配合型血小板输注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血小板无效输注率为32.6%;实验组和对照组中的血小板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2.1%和14.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中抗体阳性率与输注次数呈正相关(r2=0.853),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输注随机血小板45次后CCI值和输注配型血小板30次后CCI值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血小板抗体检测及抗体类型的确认,配合性地输注血小板,有利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4.
韩金玉 《医学综述》2011,17(18):2857-2858
目的观察血小板抗体筛检对多次输注血小板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将96例血小板减少的患者分为输血小板3次以上组(A组)和首次输血小板患者组(B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抗体阳性率。输注血小板1 h和24 h分别计算两组患者的血小板数量,纠正校正增值计数,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血小板输注前进行交叉配型。结果 A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30例。B组患者中,检出抗体阳性者4例,两组血小板抗体阳性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型后血小板输注效果明显提高。结论多次输注血小板的患者血小板相关抗体阳性率明显上升。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检并进行配型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6.
朱奕  伍昌林  党鑫堂  李岚 《医学综述》2012,(22):3901-3902
目的分析配合试验在血小板输注无效(PTR)患者中的运用效果。方法采用简易致敏红细胞血小板血清学技术(SEPSA)对我院85例5次以上输血(至少2次输血小板)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检测血小板相关抗体,观察血小板配合性输注的效果。结果 85例多次输血患者发生PTR 15例(17.65%),其中血小板抗体阳性9例(60%),成功配型6例(66.67%)。结论血小板抗体可直接导致PTR,配合性输注可提高血小板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的输注在临床治疗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输注血小板前,应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和HLA及血小板配型,选择相容的供者,避免了血小板抗体的产生,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疗效,达到一血多用,减少了输血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受血者进行不规则抗体检测,选择与受者相容的血液成分,保证临床输血安全。方法用微柱凝胶免疫检测技术筛查受血者红细胞血型不规则抗体。结果116594例血清标本中检出不规则抗体354例,阳性率为0.304%,其中慢性贫血患者(主要为血液病及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432%,非慢性贫血患者不规则抗体阳性率为0.263%。在354例不规则抗体阳性者中,有孕产史者288例(288/354),占81.36%,无孕产史者66例,占18.64%。结论输血前检测ABO系统以外的血型抗体,是安全输血的必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清远市人民医院2004~2008年临床成分输血情况。方法对2004~2008年清远市人民医院临床全血和成分血的用量及比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清远市人民医院临床成分输血(红细胞类、单采血小板、血浆、冷沉淀)使用量逐年增加,成分输血比例保持较高水平并逐年增长,全血使用量呈明显下降趋势。结论清远市人民医院临床成分输血比例保持上升的趋势,但仍需继续宣传科学输血、合理用血,以便节约血液资源、减轻社会及病患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血小板输注在防治血液病患者出血中的有效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68例反复输血治疗的血液病患者给予机采血小板输注,输注后24h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增高指数(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结果(1)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88·9%(153/172)、83·1%(59/71)、51·3%(19/37)和68·8%(11/16),4种类型的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2)AL、AA、ITP无并发症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同病种有并发症患者比较,差别有显著性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5),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措施,输注次数、发热、脾肿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因素影响血小板的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