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分析螺旋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肝内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16年5月至2018年5月在我院治疗的52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经手术病理学诊断证实,术前均行螺旋CT检查与MRI检查。记录肿瘤一般情况与2种诊断方式的影像学表现,以手术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比较单纯螺旋CT、单纯MRI、螺旋CT联合MRI的诊断符合率。结果 52例患者中,经CT平扫,肿瘤病灶与肝组织界限不清者约77%,肿瘤病灶与肝组织界限清晰23%;肿瘤形态表现为不规则分叶状约67%,其他病例肿瘤类型呈圆形、类圆形;增强扫描后发现肿瘤内部逐渐强化。与CT平扫相比,MRI平扫的肿瘤形态与之相同,但MRI图像质量更清晰,T_1WI低信号,T_2WI不均匀高或略高信号,大部分早期信号边缘强化,延迟扫描后病灶呈渐进性强化。以手术病理结果为标准,联合诊断符合率为94%,高于单纯螺旋CT诊断(65%)与单纯MRI诊断(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MRI均是诊断肝内胆细胞癌的有效方法,单纯MRI诊断符合率高于CT诊断,而CT联合MRI诊断用于该疾病诊断时,可大大提高诊断符合率。  相似文献   

2.
微小脑膜瘤CT与MRI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江宁 《安徽医学》2010,31(3):266-269
目的分析微、小脑膜瘤CT与MRI的早期平扫征象,改进扫描方法,提高早期检出率和诊断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小脑膜瘤CT、MRI平扫与增强资料,其中5例同时做CT与MRI检查。采用GE Lightspeed Plus 4排螺旋CT机及GESigna Profile 0.2 T开放式永磁型MRI机。常规CT10 mm层厚扫描后,减薄为5 mm薄层观察。MRI常规平扫后加扫另一方位的FLAIR序列;MRI增强后加扫延迟20 min的薄层增强扫描序列,层厚3 mm、层间距1 mm。结果CT平扫征象:脑皮质旁稍高密度小结节3例;结节内微细沙粒状钙化1例,周边低密度环线影1例。MRI平扫征象:脑皮质旁小结节15例,脑沟内微小结节3例;瘤周环线影7例,瘤周小血管移位3例,邻近的脑回推压轻度移位15例;瘤周轻度水肿2例。液体衰减翻转恢复序列(FLAIR)瘤体结节高信号者16例、低信号者2例。注射Gd-DTPA薄层增强瘤体结节均明显强化,其中均匀强化者15例,不均匀强化者3例,脑膜尾征的11例。结论合理使用CT与MRI扫描技术可有效提高微、小脑膜瘤检出率;正确认识CT、MRI平扫的早期征象结合增强表现有利于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癌IHPCC的CT表现,探讨CT对该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8例,均行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15例,右叶9例,尾叶4例,CT上病灶呈分叶状、结节状,平扫呈不均匀低密度改变,增强后不均匀强化,边缘强化,密度低于正常肝组织,延迟后内部呈条索状强化,并向中心延伸.结论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IHPCC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MRI诊断及其病理基础。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32例,29例行CT平扫和增强扫描,5例做了MRI检查,2例行MRI动态增强扫描。结果病灶位于肝左叶24例(75%),位于右叶8例(25%)。影像上病灶呈肿块型18例、浸润狭窄型7例、腔内生长型4例,有3例未见明确肿块。病灶多数呈类圆形、不规则分叶形,增强早期强化不明显或周边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片状、分隔状甚至均匀性强化。病理学上见肿瘤主要由肿瘤细胞、纤维组织和凝固坏死成分组成,在肿瘤外周以存活的肿瘤细胞为主,形成早期边缘强化,而肿瘤中央以纤维成分为主,是产生延迟强化的病理基础。结论动态增强扫描是诊断IHPCC的关键技术,早期边缘强化、延迟后内部强化是其特征性影像表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及 MRI 多期扫描对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诊断价值,进一步提高多排螺旋CT及MRI 对 FNH的诊断准确性.方法:采用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FNH患者12例均行MSCT及MRI平扫、动脉期、门脉期及延迟期扫描,采用工作站后处理,主要采取轴位观察,并行MPR、MIP等后处理方法对影像进行分析.结果:12例中9个病灶平扫低密度,均匀或不均匀,2个为等密度,1个稍高密度.增强动脉期10个病灶均有明显强化,且除中心疤痕外病灶强化均匀一致,2例强化不明显,其中5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12个病灶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5例伴有中心疤痕者,3例无强化,2例有略有延迟强化;MRI检查T1WI呈等或略高信号,T2WI 高信号.增强后与CT相似,中央疤痕 T1WI 呈低信号,T2WI 及增强后呈高信号,具有明显特异性.7例无中央巴痕者增强后呈高信号.结论:结合多排螺旋 CT及MRI多期扫描可充分反映FNH的血供特点和病理特征,对临床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动态螺旋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CT表现,评价螺旋CT多期扫描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IHPCC病人20例,均行CT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结果 CT平扫均为大片低密度灶,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增强扫描:动脉期无强化6例,轻度强化14例;延迟扫描均有不同程度延迟强化。结论 动态增强扫描是CT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病灶内和/或病灶周围胆管扩张及病灶延迟强化是肝内胆管细胞型肝癌的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螺旋CT增强延迟5min后扫描针对颅内小结核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4月-2013年4月我院收治的34例患有结核性脑膜炎疑颅内小结核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和分析后行螺旋CT增强扫描后延迟5min后再行螺旋CT平描,从而对患者的病情进行更好的诊断。结果:经过螺旋CT增强后延迟5min再扫描后发现,28例呈阳性,其中呈阳性9例又行MRI的检查,与CT结果相符。结论:采用螺旋CT增强后延迟5min再扫描方法诊断早期颅脑小结核瘤切实可靠。主要是增强延迟等到血管期过后才能看到平扫及常规螺旋CT增强扫描不易检出的早期小的结核瘤。相比于MRI检查更为经济实用,适合于牧业地区及磁共振尚未普及地区。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平扫和动态增强的螺旋CT、MRI表现,提高FNH诊断符合率。方法对1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FNH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分析。结果8例CT平扫病灶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动脉期扫描除中心瘢痕外,所有病灶均有明显均匀强化,其中3例还可见到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4例呈略高密度、2例病灶呈等密度或略低密度,2例伴有中心瘢痕者均有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病灶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T2信号,增强动脉呈明显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或略高强化。结论平扫和动态增强螺旋CT、MRI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与MRI在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近年来收治的8例行螺旋CT与MRI检查后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节细胞神经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CT平扫多表现均匀低密度,增强扫描1例无强化外,其余7例均表现渐进性不均匀轻度强化。MRI扫描TIWI呈不均匀低信号6例,均匀低信号2例,T2WI均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后动脉期无明显强化4例,轻中度不均匀强化2例,明显不均匀强化2例,动脉期、静脉期至延迟期病灶均呈渐进性强化。结论 CT及MRI有助于肿瘤内部成分的辨别,为临床诊断及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提供更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肝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和MRI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个病灶)经病理证实的FNH的CT,和6例MRI表现。结果 CT平扫显示21个病灶中呈均匀低密度7个,呈不均匀低密度14个。增强扫描动脉期除中央疤痕外,明显均匀增强19个,中等度不均匀增强1个,轻度不均匀增强1个,病灶中心或周边增粗、扭曲的动脉6个;门脉期和延迟期扫描显示呈略高密度10个,呈等密度6个,呈略低密度5个。平扫显示伴中央星状疤痕者7个,多期增强CT显示中央疤痕并于平衡期出现延迟增强15个病灶。MRI检查6例均呈不均匀略长或等T1,及略长或等T2信号,增强动脉期呈明显增强,在门脉期及延迟期呈等强化或强于肝实质。4个在平扫MRI上显示中央瘢痕并有延迟增强。结论 CT平扫和动态增强扫描能较全面显示FNH的病理特征和血供特点,明显地提高与其他富血管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能力。FNH具有典型的MRI表现,平扫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均匀强化.在门脉期和延迟期呈等或稍高信号;病灶内可见特征性中心瘢痕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出现强化。对不典型FNH应结合病史,必要时穿刺活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提高其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经病理证实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CT、MRI表现,24例行CT平扫加增强扫描,5例行MRI扫描,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肿瘤增强早期无明显强化5例,边缘强化12例,不均匀散在强化7例.延迟后不均匀轻度强化14例,内部无明显增强6例,均匀强化4例.结论:边缘早期强化,内部不均匀延迟强化是典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影像诊断要点,其他征象如邻近肝内胆管扩张、局部肝萎缩、肝被膜回缩等均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和MRI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商丘市中心医院收治的肝内周围型胆管细胞癌患者52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检查,分析比较影像学表现及病理符合率。结果CT显示肿块呈现近似等密度或者略低密度影,12例动脉期边缘明显,45例呈现不均匀分割状强化;MRI显示T1WI低信号、T2WI不均匀高信号,48例早期边缘呈现环形强化,延迟后内部呈现不均匀向心性强化。CT联合MRI诊断与病理结果符合率(96.15%)明显高于单纯CT、MRI诊断符合率(76.92%、8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CT和MRI联合诊断可有效提高肝内周围性胆管细胞癌的早期诊断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CT和MRI在鼻腔鼻窦NK/T细胞淋巴瘤(ENKT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鼻腔鼻窦ENKTCL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前分别采用CT平扫、增强与MRI平扫、增强,分析临床特征与CT和MRI的早期诊断表现。结果 38例CT平扫显示鼻窦鼻腔中清晰可见软组织密度影,肿瘤中密度呈现为均匀性,骨窗中观察到骨质侵损,尤其是鼻腔中线与鼻窦范围软组织肿块出现骨质损坏,而骨质损坏的病变软组织累及范围显著多于骨质破坏范围,当中12例患者CT增强后肿瘤伴轻中度不均匀性强化;20例患者MRI平扫肿瘤信号强度与肌肉对比T_1WI等信号;T_2WI表现信号较高,经强化扫描后表现为轻度及中度强化不均匀;12例患者发现阻塞性鼻窦炎,T_1WI表现信号低,T_2WI表现信号高,增强扫描后边缘性增强。结论 CT和MRI影像学检查可较准确观察鼻腔鼻窦ENKTCL病变部位及累及范围,对于临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在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并研究转移淋巴结的螺旋CT增强扫描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1月-2014年7月入院治疗的73例胃癌患者的就诊资料,将患者的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结果分别与病理分析结果和平扫诊断结果对照。结果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胃癌淋巴结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86.3%,敏感度为86.2%,特异度为86.7%;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对转移淋巴结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性高于螺旋CT平扫,P0.05,其差异有显著性意义;转移淋巴结的主要螺旋CT征象:较小转移淋巴结以实体性为主,随直径增大呈环状、囊状改变者增加;强化类型分为实体性均匀强化,环带样强化和囊状不强化;强化峰值时间不同,以动脉期达强化峰值者多见。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能够提高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准确性,对术前全面评价淋巴结转移状况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5.
MRI动态增强扫描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MRI动态增强扫描的检查质量和其在垂体微腺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垂体微腺瘤的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图像,判断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以及统计MRI平扫、Gd-DTPA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检出率。结果: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成功率为100.0%,MRI平扫、动态增强扫描及常规延迟增强扫描对病灶检出率分别为43.8%(21/48)、91.7%(44/48)、66.7%(32/48)。三种不同的扫描方法病灶检出率均有显著性差异(均P〈0.05)。结论:MRIGd-DTPA动态增强扫描是相对简单、易行、成功率高的检查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垂体微腺瘤的检出率,可作为MRI诊断垂体微腺瘤的常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旨在探讨多层螺旋扫描(MSCT)、磁共振(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诊断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3月-2018年4月收治的脑神经胶质瘤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78例患者均进行MSCT与MRI检查,比较CT、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的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总结MSCT、MRI检查中脑神经胶质瘤的影像学表现,分析其病理学特点。结果 MSCT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97.43%,MRI检查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100.00%、98.71%,两种检查方式对对脑神经胶质瘤检出率及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明显差异(P0.05);MSCT平扫图像表现为低密度或混杂密度肿块者64例,27例患者占位效应较轻,无强化或强化程度低,31例患者占位现象较重,强化明显,少数患者囊中有瘤,瘤中有囊,本质区域强化显著,囊壁呈现不规则强化。MRI图像扫描中多数患者可见肿瘤含实性囊性坏死小肿块,26例患者T_1WI序列呈现低信号、T_2WI高信号,34例患者表现为长T_1、T_2信号,信号不均匀或较为混杂,增强扫描多呈现轻-中度不均匀强化。肿瘤细胞为神经胶质及星形细胞,内存在钙化,合并瘤内出血,囊变区域、瘤周组织呈现炎性反应状态。结论 MSCT、MRI检查均可有效检出诊断正确诊断脑神经胶质瘤,脑神经胶质瘤多为囊变实性肿块和壁结节的囊性肿块,常合并出血、钙化。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价值及灵敏度。方法选择本院就诊的120例疑似肝脏占位性病变患者(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进行前瞻性研究,对其进行肝脏CT平扫、CT增强扫描,以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对不同性质肝脏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并分析其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再评价CT平扫、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比较CT平扫、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结果以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为金标准,CT增强扫描在肝脏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均高于CT平扫(P0.05);CT增强扫描对肝脏良性病变、肝脏恶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均高于CT平扫(P0.05)。经一致性分析,CT增强扫描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良好,而CT平扫与肝脏穿刺活检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中等。CT增强扫描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98.33%,CT平扫的图像质量优良率为89.17%,二者比较,CT增强扫描高于CT平扫(P0.05)。结论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可有效提高对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准确率和灵敏度,有利于更加灵敏、准确地检出肝脏占位性病变,还可对肝脏病变性质予以准确鉴别区分,具有良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8.
余帮龙  母其文  张福洲  祝林 《西部医学》2017,29(9):1307-1310
【摘要】 目的 探讨磁共振LAVA序列及其重建在周围型胆管细胞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IHPCC)的影像资料。均作CT平扫及增强、MRI常规平扫检查并运用MRI中的LAVA序列作动态增强扫描,观察CT及MRI平扫图像特征和各期强化特点。结果 36例周围型胆管细胞癌CT平扫均呈低或稍低密度,MRI平扫其T2WI均呈高或稍高信号,其中22例可见病灶中心斑片状或条状较低信号,经CT发现16例周围胆管扩张,T2WI则发现19例病灶周围胆管扩张,而经LAVA及其重建发现22例胆管扩张。MRI中32例在平衡期强化向中心扩大。仅4例在强化平衡期未向中心扩展,而在CT增强中,有6例无向心性强化。包含LAVA序列及其重建的MRI诊断符合率达到91.6%。结论 MRI的LAVA序列及其重建可以发现较细的胆管扩张,其扫描速度快,可很好地显示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强化特点。是诊断周围型胆管细胞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多层螺旋CT(MSCT)平扫及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期间收集的5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患有肝细胞癌患者的CT检查资料,分析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诊断应用价值。结果 (1)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共诊断出14例患者伴有肝硬化,共检出肝癌病灶82个,病灶在CT平扫上显示为稍低密度,在三期动态增强扫描中病灶为"快进快出"式典型强化,具体表现为动脉期强化,其中3个病灶动脉期未明显强化;门脉期强化程度逐渐下降,延迟期呈低密度。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相比,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三期综合检出率高达100%。(2)多层螺旋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对肝细胞癌的病灶检出率分别为:动脉期检出率达为96.34%,门脉期的检出率为82.92%,延迟期的检出率为87.80%。结论在临床肝细胞癌诊断中,运用64排128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可以清晰反映肝细胞癌的血供变化特点,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细胞癌提供可靠的影像学依据,在肝细胞癌诊断以及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郭建东  曾莎莎  张水兴  陈文波 《海南医学》2013,24(15):2245-2248
目的分析颅底软骨瘤的CT和MRI影像征象。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7例软骨瘤的CT、MRI影像学特点。7例均行MRI平扫及增强检查,其中5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结果肿瘤均位于颅底中线旁硬膜外,分别为鞍旁4例、颈静脉孔区2例及后颅窝底1例。颅底软骨瘤呈分叶状5例,类圆形及哑铃状各1例。周围骨质多为膨胀性破坏(n=5)。CT平扫为等高及高低混杂密度影,瘤内均可见钙化,其中4例为大量形态各异钙化,1例为少量颗粒状钙化;增强扫描呈无明显强化(n=4)及轻度不均匀强化(n=1)。MR平扫5例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高低混杂信号,增强扫描表现为周边及内部分隔中度强化,呈蜂窝状改变;2例平扫T1WI呈均匀低信号、T2WI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较均匀延迟强化。结论颅底软骨瘤好发于颅底中线旁的硬膜外,特别是鞍旁及蝶岩骨交界区;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点,尤其CT对定性诊断有重要价值,两种检查方法联合应用可提高术前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