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宫外生长过程中发生发育迟缓的比率和影响因素。方法:从极低出生体重儿中选出181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记录其胎龄、出生体重、身长、头围、性别、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首次肠内营养供给时间、首次完全肠内营养供给时间。同时在其生长到37~42周时测量患儿的体重、身长、头围,研究宫外发育迟缓几率和各类危险因素,并同时研究适于胎龄儿和小于胎龄儿宫外发育迟缓发生几率。结果:发育迟缓的患儿胎龄、出生时的体重、身长以及头围均明显低于发育正常新生儿,同时其恢复出生体重时间、首次肠内营养供给时间、首次完全肠内营养供给时间均大于正常发育新生儿,且小于胎龄儿发育迟缓发生几率明显高于适于胎龄儿。结论:极低出生体重儿发育迟缓的影响因素包括胎龄、营养摄入时间等。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影响因素.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20例非宫外生长迟缓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设置为对照组,另收集20例宫外生长迟缓极低出生体重儿设置为观察组,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观察组肠内营养时间、出生胎龄、口服热卡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内营养时间少、出生胎龄低、口服热卡低均为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张芹 《海南医学》2009,20(6):75-76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及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的相关并发症,旨在提高其治愈率及生活质量。方法对2006年8月113至2008年7月31日期间接受治疗的107例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均存在一种或一种以上的并发症,主要有呼吸暂停(66例)、血糖异常(78例)、贫血(102例)、早产儿视网膜病(ROP)(31例)、院内感染(20例)、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15例)。体重越低并发症的发生率越高。结论极低及超低出生体重儿的管理是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的重要工作之一,注意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可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及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4.
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指出生1h内体重〈1500g的早产儿。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其各个器官的功能都未成熟,特别是消化系统的功能极差(如吸吮无力、吞咽困难、胃肠道蠕动功能不协调等)。同时各种消化酶不足,胆酸分泌较少,对脂肪的消化吸收较差,在喂养不当情况下易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而合理早期微量喂养较为关键。早期喂养不仅可防止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减少自身蛋白分解,更重要的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的时间,  相似文献   

5.
刘颖  田永波 《基层医学论坛》2016,(13):1780-1781
目的 观察不同喂养方法对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体重发育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0例,采用液体配方喂养;治疗Ⅱ组30例,采用早产儿配方喂养;治疗Ⅲ组30例,采用普通奶粉喂养,3组患儿均喂养4周.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发育、喂养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治疗Ⅰ组体重发育、喂养指标优于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P<0.05);治疗Ⅰ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治疗Ⅱ组和治疗Ⅲ组(P<0.05).结论 采用液体配方喂养极低和超低出生体重儿早期体重发育优于早产儿配方和普通奶粉喂养.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在新生儿早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认识NICU早产儿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对102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102例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呼吸暂停发生率为70.58%,RDS发生率49.02%,发生喂养不耐受、消化道出血各34.31%,NEC发生率8.82%,PVH-IVH的发生率高达51.96%,PVL发生率3.92%.结论:对超低和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加强早产儿管理可提高成活率和生存质量,是救治早产儿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摘要】 目的:回顾极低出生体重儿(Very low birth weight infant, VLBWI)宫外生长迟缓(Ex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 EUGR)发生情况并分析发生EUGR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住院早产儿进行回顾性分析。入选标准:出生体重<1500g,入院时间<24h且住院天数≥14d,不伴有影响生长发育的先天畸形或遗传代谢性疾病。排除标准:住院天数<14d,住院期间放弃治疗或死亡。将入选病例分为EUGR组和非EUGR组。计数资料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比较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秩和检验,EUGR相关危险因素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2009年9月至2011年6月符合纳入标准的VLBWI 87例,其中EUGR为74例(85.1%),非EUGR为13例(14.9%);与非EUGR组相比,EUGR组宫内生长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tardation,IUGR)发生率高,平均出生胎龄和出院日龄较大,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和开始肠内营养时间较长(P<0.05),而出院时口服热卡较低(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IUGR(OR=0.077)、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OR=12.081)、出院时口服热卡低(OR=0.003)、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长(OR=48.404)是EUGR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IUGR、开始肠内营养时间晚、出院时口服热卡低、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长是VLBWI发生EUGR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徐春彩  朱以琳  朱佳骏  吴明远 《浙江医学》2017,39(16):1349-1352
目的探讨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胎龄≤32周且出生体重≤1500g的早产儿276例,根据是否发生EUGR,分成EUGR组104例和非EUGR组172例。比较两组早产儿的基本情况、母孕期合并症、住院期间合并症、体重变化、营养摄入等情况,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EUGR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两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多胎发生率、体重恢复时间、体重日均增长、出院体重、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完全肠内营养时间、肠外营养持续时间、经鼻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应用时间、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时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母孕期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激素应用、胎膜早破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EUGR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呼吸窘迫综合征、支气管肺发育不良、酸碱失衡、动脉导管未闭、贫血发生率均高于非EUGR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母孕期激素应用、宫内生长迟缓、呼吸窘迫综合征、开始肠内营养时间均为EUG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出生胎龄及出生体重是影响极低出生体重儿日后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注重母孕期保健、降低宫内生长迟缓发生率、出生后尽早开始肠内营养等可有效降低极低出生体重儿EUGR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实行早期微量喂养的耐受性、体重增长情况。方法:极低出生体重儿40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静脉营养基础上治疗组25例生后24~72小时内予以微量喂养,对照组15例于生后1周内予以喂养。对照喂养中胃肠不耐受发生率、体重达到或超过出生体重。结果:两组相比,早期微量喂养组缩短了达到全胃肠道喂养的时间,体重增长优于对照组。结论:早期微量喂养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最理想的喂养方式。  相似文献   

10.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早期喂养方法和喂养不耐受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的早期喂养方法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中的临床应用以及与喂养不耐受性(FI)的相关性,寻找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的最合适喂养方法。方法对本院2007年5月-2009年12月期间在新生儿病房住院的早产低出生体重儿150例(VLBW112例)随机进行分组,分别给予早期经口微量喂养、饲管内直接人工推注间断喂养、微量输液泵间断喂养(IBG)、微量输液泵持续喂养(CNG)等四种喂养方法,同时进行部分静脉营养,观察不同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性及达到完全胃肠道喂养时间(FEF)。结果不同喂养方法中FI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经口微量喂养FI发生率27.8%(VLBW为28%),管饲持续喂养FI发生率24.3%(VLBW为28.1%),均较间断喂养低(P〈0.05);VLBW中,不同喂养方法达到FEF时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NG(15.6±2.1)d较IBG(19.8±2.2)d、(18.8±2.0)d达到FEF早(P〈0.01)。结论早期微量喂养可增加喂养耐受性,经口微量喂养发生喂养不耐受低;管饲法中,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更耐受CNG喂养,且达到FEF早。  相似文献   

11.
邓金金 《广东医学》2016,(Z2):73-74
目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与支持治疗进行探讨。方法将极低出生体重儿5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数字奇偶法分为两组,每组25例,两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行全静脉营养支持,研究组行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联合静脉营养支持;对比两组患儿喂养不耐受情况以及肠外营养监测、生长发育情况。结果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胃营养达到标准的概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恢复至出生的时间以及达到完全胃肠喂养的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体重增长的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不耐受概率比对照组明显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微量喂养营养支持可提高患儿治疗效果,降低不耐受情况,减少黄疸发生,缩短其恢复至出生体重时间,对其生长发育起着促进的作用,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胞胎超低出生体重儿肠内外营养的救治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五胞胎(依次为B1、B2、B3、B4、B5)住院期间肠内外营养采取的措施、临床体重增长及肠道并发症等情况,探讨超低出生体重儿常见消化道症状如宫外生长迟缓、喂养不耐受及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的预防及处理。结果 B4出生后第4天出现严重肺出血,抢救无效后死亡,其余均健康出院。B1、B2、B3、B5生后均出现生理性体重下降,降幅为8%~10%,经营养支持处理后,在生后2周基本回复出生时体重,纠正胎龄40周时体重为出生时2倍,约1 500~1 800g,纠正胎龄44周时体重达到出生时体重3倍,约2 500~2 700 g;4例患儿均出现非胆汁性潴留,住院期间B1、B3、B5共反复禁食4次,B2禁食2次,共禁食时间分别为42、24、27、35 d,改用深度水解蛋白乳加母乳微量喂养24 d后,才逐渐耐受喂养;4例患儿住院期间全部发生NEC,且除B2发生1次NEC外,其余3例患儿均发生2次NEC,以禁食,胃肠减压、呼吸机辅助通气及抗感染等处理后,患儿肠道基本恢复正常,感染控制后再次予以微量喂养。结论早期肠内微量喂养、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及时发现并治疗NEC是保证多胞胎超低体重儿体重增长及减少肠道并发症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3.
杨秀丽 《基层医学论坛》2014,(21):2741-2741
得临床推广。低出生体重儿(LBWI)指的是出生时体重〈2 500 g,出生体重在1 000~1 499 g之间的称为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出生体重〈1 000 g为超低出生体重儿(ELBWI)[1]。围生期是婴儿死亡比率最高的阶段,因此能否成功抢救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乃至超低出生体重儿,成为衡量新生儿科医生业务水平的普遍标准,同时也考验着护理人员技能的高低。我院新生儿科重症监护室(NICU)2011年6月—2012年6月成功抢救极低、超低出生体重儿30例,现将其临床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新技术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极低出生体重儿(VLBWI)因吸吮吞咽功能不健全,胃肠功能较差,致喂养困难,成为护理中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本院采用早期微量喂养、非营养性吸吮(NNS)、适度增加奶量、腹部按摩、肛管刺激排便等喂养新技术对VLBWI患儿进行护理,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时极低出生体重儿有效的营养支持方法。方法28例接收机械通气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对照组采用单纯的静脉营养,对两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日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应用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组的患儿体重开始增长日龄、恢复出生体重日龄、达到足量喂养的日龄缩短比单纯静脉营养组相应指标明显缩短(P<0.001)。结论早期微量鼻胃管喂养联合外周静脉营养是供给机械通气中的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支持的较理想途径,使极低出生体重儿体重开始增长、恢复出生体重的时间缩短,并尽快达到完全胃肠道营养。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经验。方法:对35例患儿采取免吸奶瓶喂养及静脉营养等护理措施。结果: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喂养成功,患儿体重均能达到理想生长指标。结论:注重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护理,是提高其存活率和生活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出院后早期综合干预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婴儿期体格和运动发育的影响。方法:以我院35例极低出生体重儿为干预组,以同期40例正常健康足月儿为对照组,干预组早期给予系统化的综合干预。分别于3月龄、6月龄、9月龄、12月龄时观察两组体格发育和运动发育情况。结果:干预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出生、3月龄、6月龄时体格和运动发育均明显落后于对照组足月儿(P<0.05)。9月龄时,极低出生体重儿身长、体重和运动发育已达足月儿水平(P>0.05);但干预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头围仍小于对照组足月儿(P<0.05)。12月龄时,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体格发育和运动发育均已达足月儿水平(P>0.05)。结论:出院后早期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实施综合干预,能使极低出生体重儿在婴儿期完成体格和运动发育的追赶生长,达到正常发育的水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强化肠内外营养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发生率、各临床生长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将本院早期足量营养支持开展前(2005年1月至2008年12月)与开展后(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符合入选条件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两组患儿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和临床观察指标。结果早产儿恢复出生体重时间对照组为(10.26±1.6)d,研究组为(8.19±1.0)d;生理性体重下降最大幅度对照组为(9.8±2.1)%,研究组为(7.0±1.2)%;EUGR发生率(以出院体重评价)对照组为85.7%,研究组为64.3%:以上3个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头围评价对照组为54.3%,研究组为40.5%,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足量营养支持能被极低出生体重儿接受,可缩短生理性体重下降时间及减小生理性体重下降幅度,降低宫外生长发育迟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周静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S):37-37
极低出生体重儿(1000g≤体重〈1500g)如能度过出生早期所发生的各种并发症期后,喂养及维持正常的体重增长便成为住院后期的重要问题。本院通过对两年间47例存活的极低体重儿体重增长的动态观察,发现某些可循的规律性临床问题,可用于判断临床营养是否均衡及其是否存在潜在的病变。[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陈莉 《实用全科医学》2008,6(7):704-705
目的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特点及治疗转归。方法对113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病原因、转归、并发症的发生率、死亡原因等进行分析,总结其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并按出生体重分成3组,按胎龄分成大于30周和小于30周2组,比较其病死率。结果导致极低出生体重儿的主要原因有多胎妊娠、妊娠合并症、胎膜早破、高龄产妇和原因不明等。所有患儿均有一种或多种并发症,主要为低体温、呼吸暂停、低钙血症、早产儿贫血、感染性肺炎、高胆红素血症、肺透明膜病(RDS)、高血糖、喂养不耐受等。本组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为73,5%,死亡率为23.9%。胎龄大于30周患儿的病死率明显低于胎龄小于30周者,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死率随体重增加而降低(P〈0.05)。结论对极低出生体重儿必须密切监护,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并发症,从而提高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