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比较利伐沙班与低分子量肝素钙对老年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6年2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行髋关节置换术的180名60岁以上老年患者进行回顾性比较研究。以患者的使用的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不同进行分组,利伐沙班组(n=96):于手术后6-10小时之间开始使用利伐沙班,口服,10mg/d,1次/日,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如果发生漏服1次用药,患者应立即服用利伐沙班,并于次日继续每天服药1次;低分子量肝素钙组(n=84):于手术前及手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2500IU/d,一个治疗疗程为服药5周。观察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以及不良反应;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发生率评价:在用药前和用药后2d、5d、10d、18d分别行凝血功能测定。结果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发生率有明显差异(P0.05),利伐沙班组有5例发生DVT,低分子量肝素钙组有16例发生DVT;两组患者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改变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伐沙班在老年髋关节置换术后对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疗效明显优于低分子量肝素钙组,且服用利伐沙班后患者的凝血功能不受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应用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观察其疗效及预后,评价该术式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0年3月采用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资料。结果手术平均(94.80±24.85)min,术中出血(212.58±95.20)ml,切口(15.25±1.97)cm。术前Harris评分(37.8±10.5),术后Harris评分(91.2±8.3),术后与术前Harris评分比较t=15.8511,P<0.05。住院期间无肺部感染、泌尿系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无髋内翻及外旋畸形。结论长柄无领假体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手术创伤小、下地时间短、肢体功能恢复好,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黄永栋  韦哲晖 《广西医学》2022,(13):1541-1544
目的 探讨氨甲环酸不同给药模式联合利伐沙班在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内固定术的老年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PFNA内固定术治疗的109例老年股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给药模式分为A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术中髓腔灌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8例、B组(术前30 min静脉滴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8例、C组(术中髓腔灌注氨甲环酸+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7例、D组(术后利伐沙班口服)26例。比较4组患者的术中失血量、隐性失血量、手术总失血量、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量、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术后1 d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以及术后10 d内输血率、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及出血情况。结果 4组患者术中失血量、术后1 d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组、B组、C组、D组隐性失血量、总失血量、术后1 d血红蛋白下降量依次增加,且A组术后输血率低于D组(P<0.05)。4组均无患者术后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均有患者出现大腿近端皮下瘀斑,但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老年人髋部骨折术前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方法。方法以我院骨科2012年10月—2013年10月间收治的100例65岁以上髋关节骨折手术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观察组在术前让患者口服利伐沙班,对照组则术前不给予抗凝药物干预。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术前准备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椎管内血肿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术前均未出现深静脉血栓的情况,而对照组则有13例患者(26.00%)出现深静脉血栓,2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术前口服利伐沙班能安全有效地预防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与华法林治疗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年龄大于65岁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髋部骨折患者71例,依据入院先后分为治疗与对照2组:治疗组采用利伐沙班口服治疗,对照组采用华法林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2组每3 d复查1次双下肢深静脉彩超及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组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对照组(P<0.05);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消失方面,2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期间2组患者均无明显出血事件发生,肝肾功能正常,对照组有6例INR值>3.0,给予调整华法林剂量恢复,利伐沙班组无INR值偏高需要调整用药剂量患者。结论:2种药物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前并存下肢深静脉血栓均有较好治疗效果,但利伐沙班在D-二聚体降至500μg/L时间优于华法林,且利伐沙班组无需调整药物剂量,不良反应轻,更为安全、方便。  相似文献   

6.
刘凤琴 《基层医学论坛》2013,(27):3543-3544
目的探讨预防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有效护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3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情况。结果 37例患者中,35例在围术期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2例患者通过护理观察及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接受相应治疗后痊愈出院。结论对患者危险因素进行评估,密切观察,积极早期活动,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围术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利伐沙班片与低分子量肝素对老年关节置换患者凝血功能及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82例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两组患者均行关节置换术治疗,对照组术后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观察组术后口服利伐沙班片比较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下肢DVT发生率及用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及纤维蛋白原(FIB)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下肢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利伐沙班片在改善老年关节置换患者术后凝血功能方面与低分子量肝素效果相当,均能降低下肢DVT发生风险,而利伐沙班片给药更为方便,安全性更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利伐沙班和低分子肝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比较。方法:选择于2011年3月至2012年12月在我院行人工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102例,随机分成利伐沙班组和低分子肝素组各51例。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低分子肝素组给予低分子肝素钠4 100 IU/d皮下注射,持续用药2周;利伐沙班组给予利伐沙班片10 mg/d口服,持续用药2周。于治疗第2周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2组患者深静脉血栓的形成情况,并检测术前术后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及血小板各项指标和记录术后引流量。结果:低分子肝素组发生深静脉血栓7例(1.7%),利伐沙班组发生深静脉血栓3例(5.9%),2组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组术后引流量、血液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利伐沙班组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利伐沙班能有效预防髋关节和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舒丽萍 《大家健康》2016,(2):231-231
目的:探讨选择两种不同术式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完成手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08月-2015年08月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132例。通过抽签法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实施随机分组。组别名称表示为:B2组(对照组66例):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的方法进行治疗;B1组(观察组66例):选择动力髋螺钉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且针对两组患者的术后表现选择针对性康复护理方法。结果:B2组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2例;B1组患者完成手术后,表现出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1例,表现为压疮的患者1例,两组患者在并发症表现方面,未表现出显著差异(P >0.05);在治疗优良率方面,B1组患者高于 B2组骨折患者明显(P <0.05)。结论:针对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选择不同手术方法实施临床治疗,完成手术后需要对患者基本情况进行观察,之后对患者实施针对性康复护理,有效降低骨折患者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将患者的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0.
彭测  覃渝茜  马天洪 《西部医学》2023,35(3):366-371
目的 探讨谷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预防脊柱骨折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本研究为随机、双盲对照设计,将胸椎和腰椎骨折术后12 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利伐沙班治疗,n=34)和联合组(谷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治疗,n=34),比较两组使用药物前(基线水平)和治疗后20 d凝血指标、血流变学指标、促炎性因子指标及发生静脉血栓和出血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治疗前两组检测指标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20 d后,联合组中凝血指标、血流变学指标和促炎性因子指标的水平不同程度低于对照组,血小板计数、血管内皮素和红细胞变性指数高于对照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联合组发生血栓2例,对照组6例,两组各有2例发生出血,但停药后均自愈。结论 谷红注射液联合利伐沙班可通过凝血功能、血流变学和血小板功能加强改善脊柱骨折术后患者下肢循环功能作用,谷红注射液还能降低炎性因子生成及静脉血栓形成风险因素。联合使用能有效增加利伐沙班发挥抗凝作用,优于利伐沙班单纯用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效果。方法研究该院2013年4月—2016年1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运用DHS内固定术,观察组运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差异。结果在手术时长上,观察组(90.1±12.6)min与对照组(93.7±13.5)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术出血量上,观察组(376.2±71.1)mL与对照组(369.7±73.6)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住院时长上,观察组(17.3±6.2)d显著短于对照组(27.9±5.7)d,P<0.05;在负重训练起始时间上,观察组(19.2±3.2)d显著短于对照组(48.1±12.3)d,P<0.05;在术后并发症率上,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22.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HSS良好率上,观察组为82.5%,对照组为57.5%,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通过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可以有效的提升恢复速度,提供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意义。方法:对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01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及动力性髓螺钉(DHS)内固定术治疗的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多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地负重时间较DHS组明显提前,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疗效较好,其术后1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明显高于DHS组,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但远期疗效相当(术后6个月、24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无显著差异)。股骨头置换组的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5%,明显低于DHS组的35.0%,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近期疗效好,关节功能恢复快,下地负重时间短,并发症少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一种较佳方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19年3月治疗的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n=75)和观察组(n=75)。对照组给予骨水泥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观察组给予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治疗后对患者效果进行评估,比较2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自主活动情况;对2组患者进行12个月的追访,对比固定松动情况、感染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自主活动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固定松动、感染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辅助下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间南京市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8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至观察组(n=39)及对照组(n=45)。观察组采用3D打印辅助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对照组采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进行临床处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手术时间分别为(2.32±0.63)h、(2.59±0.70)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观察组术中出血量(191.37±38.31)mL、住院时间(17.59±3.19)d和术后首次负重时间(23.11±3.77)d均低于对照组相应指标水平,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0.001、0.000)。随访14个月,末次随访时观察组Harris评分的优良率高达87.2%(44/49),对照组为66.7%(38/52),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28);术后末次随访,两组发生下肢静脉血栓形成、假体松动或内固定失效、感染等并发症事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267)。结论:3D打印指导分型辅助下钢丝捆扎固定加长柄人工关节股骨头置换术后恢复较快,可明显提高髋关节Harris评分且具有良好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总结分析,探讨手术方法的选择。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至2014年6月期间入院的股骨颈骨折老年患者98例为研究对象,其中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者50例,设为髋关节置组(A 组);行股骨头置换术者48例,设为股骨头置换组(B 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前准备、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并综合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对以上患者进行跟踪随访,观察远期疗效。结果:与 B 组相比,A 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明显增加(P<0.05),而术后并发症显著减少(P <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术后1年 Harris 评分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 >0.05);A 组术后2年和3年的优良率分别为78.0%和56.0%,均显著高于 B 组(P<0.05)。结论: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和股骨头置换术对于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均具有效果,但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长期疗效更优于股骨头置换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不同方法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提高粗隆间骨折的治疗水平。方法:自2009年6月~2011年9月间收治30例高龄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别采用人工双中心股骨头置换治疗(A组)和DHS内固定治疗(B组),每组15例。分别将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和术后第3、6及12个月髋关节功能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6.2(12~24)个月。A、B2组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50分钟、45分钟;平均术中失血量分别为:550ml、350ml;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1周及6~8周;术后并发症分别为:13.33%、26.67%;参照Harris标准评分,术后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分别为,第3个月:86.67%、66.67%;第6个月:86.67%、73.33%;第12个月:93.33%、80.00%。结论:从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并发症、髋关节功能恢复程度等方面综合比较,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较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有明显的优越性,是一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2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6例。观察组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采用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髋关节恢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术后3个月及1年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观察组术后3年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全髋关节置换术与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全髋关节置换术远期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和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在高龄患者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对1998年1月至2005年12月本院收治的62例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A组38例采用DHS内固定术,B组24例采用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对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本组62例患者全部获得1~4年(平均2.5年)随访.DHS组(A组)出现螺钉松动1例,股骨头切割1例,髋内翻2例,肺部感染3例,优良率达76.3%;人工股骨头置换组(B组)出现髋部疼痛1例,无假体松动及肺部感染,优良率达83.3%.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及疗效优良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人工股骨头置换组较DHS组病人能较早下地活动(P<0.01).结论:骨水泥型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伴有骨质疏松的高龄患者粉碎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在近期疗效上与DHS相比,固定更牢固,能早期下床活动,方法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82-84+88
目的 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使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4 年1 月~2019 年12 月我院收治的50 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分为置换组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组。置换组患者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PFNA 组患者使用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PFNA)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及手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 个月、3 个月、6 个月随访观察两组患者的Harris 评分情况。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置换组患者术后下地部分负重时间明显短于PFNA 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内Harris 评分显著提高(P<0.05),置换组术后1 个月和3 个月Harris 评分均高于PFNA 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6 个月的Harri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有利于患者较早的下床活动,促进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养血活血、健脾补肾中药内服配合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roximal femoral nail antirotation,PFNA)内固定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6例股骨粗隆间骨折行手术治疗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8例。观察组采用加味桃红四物汤内服联合PFNA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仅行PFNA内固定术。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肿胀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总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术后30、60 d,两组患者髋关节Harris评分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患肢肿胀消退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 加味桃红四物汤内服配合PFNA内固定术可改善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功能,促进骨折愈合,减轻患肢肿胀,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