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分析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5(GPC-5)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规律,探讨其在HCC发生发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以自身配对法收集30例HCC患者经手术切除后的癌灶及癌旁正常肝组织,以HE染色观察肝组织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GPC-3和GPC-5的表达及分布。结果 (1)癌细胞排列呈球团状和条索状,向周围肝组织浸润,部分区域有出血、坏死,并伴有肝细胞增生灶、增生结节及非典型增生结节。(2)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可见GPC-3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70%,高于癌旁正常组织(10%)(P<0.01)。GPC-5在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阳性表达,其阳性率为86.7%,高于癌旁正常组织(7%)(P<0.01)。结论在HCC组织中,GPC-3与GPC-5同时高表达,提示GPC-3和GPC-5均在HCC进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lypican-3, GPC3)是继AFP之后发现的一个新的肝细胞癌标志物.随着对GPC3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它不但在肝细胞癌组织中有表达而且在血清中同样有表达.GPC3对HCC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尤其在肿瘤发生的早期,具有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为早期HCC的诊断带来了希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3(GPC-3)、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血清中的水平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期间6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60例原发性肝癌中原发性HCC 40例,原发性肝内胆管细胞癌20例。40例患者按HCC临床分期:早期HCC 18例,中晚期HCC 22例;按HCC预后好坏:死亡(预后不良组)8例,存活(预后较好组)32例。选择30例肝硬化患者为疾病对照组,选择健康者60例为对照组。统计受试者血清GPC-3、TNF-α水平,并对血清GPC-3、TNF-α与年龄、预后、HCC临床分期、肝癌病理类型、BMI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HCC组血清GPC-3、TNF-α水平高于肝硬化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组和对照组血清GPC-3、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病理类型肝癌之间血清GPC-3、TNF-α水平存在明显差异,HCC组血清GPC-3、TNF-α水平高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和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内胆管细胞癌组和对照组血清GPC-3、TNF-α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中晚期、早期HCC患者血清GPC-3、TNF-α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随着HCC的进展,血清GPC-3、TNF-α水平呈上升趋势,且中晚期、早期、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不同预后HCC患者血清GPC-3、TNF-α水平存在明显差异,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GPC-3、TNF-α水平高于预后较好组,且预后不良组、预后较好组、对照组三组间两两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清GPC-3、TNF-α水平与HCC临床分期、肝癌病理类型均呈正相关(P<0.05);血清GPC-3、TNF-α水平与HCC预后均呈负相关(P<0.05);血清GPC-3、TNF-α与年龄、BMI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 GPC-3、TNF-α在HCC患者血清中呈现高表达,GPC-3、TNF-α的表达与HCC发病、进展及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磷脂酰肌醇蛋白3(Glypican 3,GPC3)为膜性硫酸乙酰肝素多糖蛋白,在胎儿肝脏表达丰富,在成人肝脏不表达,于肝癌发生时常常再激活。血清中可溶性GPC3可作为生物标志物用于肝癌诊断和预后评估。 GPC3还有望作为肝癌靶向治疗的新靶点。本文重点就GPC3在分子信号通路、免疫组化、基因水平及生态疫苗方面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3项血清肿瘤标志物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高尔基体蛋白73(GP73)和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联合检测在原发性肝癌(PHC)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PHC组34例,肝硬化组20例,慢性乙型肝炎组20例,其他肿瘤组37例血清AFP-L3、GP73、GPC-3的表达水平,同期选择20例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各指标表达情况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PHC组AFP-L3、GP73、GPC-3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其他肿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项标志物单项检测PH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9、0.832、0.817;两两联合检测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5、0.945、0.912,3项指标联合检测PHC的ROC曲线下面积可高达0.960。结论联合检测AFP-L3、GP73和GPC-3可提高PHC的检出率,对PHC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组织中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GPC5)mRNA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法检测96例NSCLC组织(研究组,按是否腺癌分为腺癌组和非腺癌组,按是否吸烟分为吸烟组和非吸烟组)和18例良性病变肺组织(对照组)中GPC5 mRNA表达的相对水平,半定量分析其与临床组织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 GPC5 mRNA的平均表达水平在NSCLC腺癌组低于对照组(P<0.01);腺癌组低于非腺癌组(P<0.01);非吸烟组低于吸烟组(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非腺癌组、吸烟组、非吸烟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GPC5 mRNA的表达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CLC组中GPC5 mRNA的表达水平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分化程度及临床分期均无关(P均>0.05),与吸烟和病理类型有关(P值均为0.003)。结论 GPC5 mRNA表达的下调与NSCLC中非吸烟腺癌患者可能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PC3)在肝细胞性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7例施行肝癌根治术的病例入选本研究,根据其复发倾向分为早期复发组及非早期复发组.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GPC3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均提示GPC3高表达于早期复发组.单因素分析显示肝硬化、GPC3表达、肿瘤直径、血管侵犯和ALT(P<0.05)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GPC3,肿瘤直径和血管侵犯是肝癌根治术后早期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GPC3其高表达有可能增加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检测磷脂酰肌醇蛋白聚糖-3(Glypican-3,GPC3)和甲胎蛋白(AFP)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患者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联合检测对于HCC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ELISA和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了89例肝细胞癌患者和30例健康人群血清和组织中的GPC3和AFP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GPC3的表达与HC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GPC3和AFP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1.0%和93.3%,显著高于GPC3或AFP单独检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P<0.05);且对AFP阴性的HCC患者,GPC3表达的阳性率亦较高。GPC3蛋白的表达与HBsAg以及是否转移无关,而与Edmondson病例分级及肿瘤大小相关。结论联合检测GPC3和AFP可有效提高临床对于HCC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多糖-3(GPC-3)mRNA在肝细胞癌(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及其与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测定60例HCC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 mRNA的表达。PCR产物经凝胶电泳,比较HCC组织及癌旁组织中GPC-3与-βactin条带的灰度值之比,半定量分析GPC-3 mRNA的表达水平,分析术后3年不易复发HCC患者的癌组织GPC-3 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GPC-3 mRNA在HCC癌组织中高度表达,阳性率为68.3%,癌旁组织中低表达或未见表达,术后3年内未复发的HCC患者癌组织中GPC-3 mRNA呈现低表达水平,GPC-3 mRNA表达与肿瘤大小、肿瘤数目、有无包膜、门静脉癌栓、HBsAg及AFP水平无明显相关。结论 GPC-3 mRNA在HCC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癌旁组织,可能是HCC的一种新的潜在的肿瘤特异标志物;癌组织中GPC-3mRNA低表达的HCC患者不易复发,可能是判断HCC进展和评价预后的一个潜在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磷脂酰肌醇蛋白3(GPC3)与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在肝细胞癌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法测定91例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GPC3与GP73水平,并用化学发光法同时测定其血清中甲胎蛋白(AFP)水平,以56例肝炎后肝硬化者及5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析三项指标在各组中的表达水平并做出受试者工作曲线(ROC曲线)选取最佳截断值评价其在肝细胞肝癌中的诊断效能。结果 GPC3、GP73及AFP在肝细胞肝癌患者血清中水平分别为(4.715±2.781)、(28.591±18.584)、(1 051.203±655.833)ng/mL。与肝硬化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得到的ROC曲线表明GPC3的曲线下面积最大为0.852,GP73次之为0.830,APF最小为0.77。通过ROC曲线对三项指标选取最佳诊断截断值,GPC3的截断值为1.41ng/mL,GP73的截断值为18.2ng/mL,AFP的截断值为13.8ng/mL,根据所得截断值得出GPC3、GP73、AFP单独及三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检验符合率,结果以三者联合检测最高,分别为81.32%(74/96)、89.28%(50/56)、92.5%(74/80)、74.63%(50/67)、84.35%(124/147)。结论GPC3与GP73对肝细胞肝癌的诊断较AFP好,在肝癌的早期诊断中将AFP、GPC3与GP73联合检测的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11.
肿瘤复发转移是导致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外周血中检测循环肿瘤细胞(CTC)对解决复发转移监测、肿瘤分子特征等临床问题有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新的检测技术和方法的出现,使得CTC检测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有了很大提高。本文从CTC的形成机制、检测方法以及CTC检测与结肠癌患者的治疗疗效、预后及手术的相关性几个方面,全面阐述了CTC检测在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辅助性化疗对预防进展期肝癌(pTNM分期:Ⅲ、Ⅳa)肝移植术后肝癌复发、提高患者生存率的临床价值,并评价其可行性、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至2004年10月于我院接受肝移植的25例Ⅲ、Ⅳa期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2例肝癌患者(化疗组)术前均接受经皮肝动脉栓塞化疗(TACE),术中、术后均采用阿霉素(ADM)+5-氟尿嘧啶(5-Fu)+顺铂(CDDP)方案行全身静脉化疗,以未接受任何辅助化疗的13例患者为对照组(未化疗组),比较两组的肿瘤复发率、累计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观察该化疗方案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经统计分析,化疗组肿瘤复发率(7/12,58.3%)明显低于未化疗组(11/13,84.6%)(P<0.05)。化疗组和未化疗组1、2年生存率分别为75.0%、58.3%和53.8%、30.7%,两组术后累计生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化疗组1、2年无瘤生存率(66.7%、41.6%)亦高于未化疗组(38.5%、1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化疗组全部患者未出现与化疗相关的肝肾毒性,副反应轻。结论:围手术期辅助性化疗可显著提高进展期肝癌肝...  相似文献   

13.
肝衰竭是一组严重的临床症候群,进展迅速,预后凶险。近年来,国内外评估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生物学标志物不断涌现,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甲胎蛋白、半乳糖凝集素-3、骨桥蛋白、高尔基体蛋白73、人β-防御素-1等,这些生物学标志物对早期识别肝衰竭患者,准确评估其预后,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复发转移是导致绝大多数肝癌患者术后死亡的主要原因。现有的研究提示,从原发灶或转移灶释放进入血液的循环肿瘤细胞(circulating tumor cells,CTCs)是肝癌根治性术后复发转移的一个主要根源。在过去的10多年中,尽管CTCs检测技术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但由于缺乏可使用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目前人们对于肝癌CTCs临床重要性的认识远不及其他主要类型的肿瘤。可喜的是,近年来关于肝癌CTCs检测方法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报道逐渐增多,并且得到一些有趣的结果。本文着重总结已报道的肝癌CTCs检测方法,综述肝癌CTCs作为肝癌复发转移来源的现有实验证据以及其作为肝癌预后标志物的现有研究结果,并讨论肝癌CTCs临床转化应用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15.
肝癌是占全球发病率第5、致死率第3的恶性肿瘤。在我国,每年新发现的肝癌患者人数占全球的一半以上。虽然在早期诊断和治疗措施方面已有很大的进步,但是大部分肝癌患者被发现时已属晚期,而且针对肝癌的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疗效仍有限。近十多年的研究使肿瘤干细胞的概念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肿瘤干细胞与肿瘤的生长、耐药、转移和复发等密切相关,使人们对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有了新的认识,为肝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恶性程度高,治疗效果差,被誉为"癌中之王"。尽管现在监督程序及检测手段不断发展,但大多数患者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一旦被确诊,也因已处于中晚期而失去了手术机会,因此肝癌的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治疗尤为重要。糖蛋白的异常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耐药机制等密切相关,所以针对肝癌相关糖蛋白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助于发现敏感性更高、特异性更强的肝癌血清学标志物,对肝癌的早期诊断提供帮助,另一方面肝癌细胞经化疗后容易产生多药耐药,这可能与肝癌相关的一些糖蛋白修饰改变相关,所以肝癌相关糖蛋白的研究还对提高肝癌化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肝癌相关糖蛋白改变做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7.
甲状旁腺癌是少见的内分泌恶性肿瘤之一,其主要表现是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升高导致的高血钙症状和由于高钙血症引起的各种代谢紊乱以及相应组织器官的损害。完善的实验室检查、准确的影像学定位和可靠的组织病理学特征是甲状旁腺癌诊断的重要依据。甲状旁腺癌对放疗、化疗不敏感,肿瘤及其周围受侵组织的完整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式。PTH诱导的免疫治疗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备受关注,预后主要取决于初次手术时肿物的完全切除及术后高钙血症的控制及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肝硬化背景下小肝细胞癌(SHCC)与不典型增生结节(DN)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探讨CEUS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肝硬化背景下42个SHCC病灶和21个DN病灶进行术前CEUS检查,观察病灶CEUS各时相的增强水平,比较其增强模式。结果 SHCC与DN各时相的增强水平及整体增强模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动脉相SHCC以高增强为主,DN以低增强为主;SHCC的增强模式主要为动脉相高增强、门脉相及延迟相呈低增强,DN的增强模式复杂多样。结论肝硬化背景下SHCC与DN有不同的CEUS灌注增强特点,CEUS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氨醚代谢试验在原发性肝癌患者肝脏贮备功能评价中的应用。方法38例原发性肝癌患者,其中非肝硬化15例,肝硬化23例,术前行常规肝功能检测与乙氨醚代谢试验,术后行病理学检查。监测并发症和预后。比较非肝硬化组与肝硬化组、有并发症组与无并发症组、预后良组与预后差组、ChildA组与非ChildA组乙氨醚及其代谢产物对乙酰氨基酚血浓度。结果在肝硬化与非肝硬化患者、有并发症与无并发症患者、预后差与预后良患者、ChildA级与非ChildA级患者,对乙酰氨基酚与乙氨醚的血浓度及其比值有统计学差异(P〈0.01),预后差与预后良患者组间凝血酶原时间有统计学差异,其他常规肝功能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乙氨醚代谢试验评价肝脏功能比现有分级方法更为灵敏、可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