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是山日本麻醉学专家Ishizaki医师发明的,具有独立结构,可与普通单腔气管导管配合用于双肺隔离.临床使用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进行单肺通气的报道较少.我们对56例拟行胸腔镜肺手术患者分组使用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日本大研医器株式会社)和双腔气管导管(DLT)插管单肺通气麻醉进行比较,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单肺通气技术是现代普通胸外科手术中常用的一种麻醉技术,可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和支气管阻塞器(AEBS)行支气管阻塞来实现.但因患者张口度,气管、支气管解剖存在变异,双腔支气管插管存在插管、定位和管理有时较为困难,不能满足所有胸科手术患者的单肺通气.我们使用纤维支气管镜引导AEBS用于普通胸外科手术中的单肺通气,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需支气管插管的困难气道患者光棒引导单腔管置入后再用换管器完成双腔管插管的效果。方法对需实施肺隔离的24例困难气道患者,于快诱导麻醉后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气管导管,继按Ka法用换管器协助换成左侧双腔管,观察初次插管成功率(排除误入食管或扭转到右支气管)、其他插管方法补救率(改逆行、纤支镜引导插管、开胸手术换堵塞器等)、气道严重并发症(牙齿脱落、术后咽部血肿、气道出血等)发生率。并同近年来传统喉镜(含myco喉镜)下困难气道双腔管插管的16例相关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分步法需被迫改用其他方法补救者显著低于传统法,初次插管成功率显著优于传统方法,气道严重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需支气管插管肺隔离的困难气道患者(如尘肺肺灌洗)先用光棒引导插入单腔管,再用换管器协助交换插入左支管插管,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单肺通气运用不同置入方式置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1月至2015年12月于本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胸外科单肺通气患者9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人。对照组首先置入单腔气管导管,后沿单腔气管导管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方案。观察组予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先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再由阻塞器引导单腔气管导管插入方案。比较两组患者肺萎陷优良率,插管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患者肺萎陷优良率为91.43%,对照组患者患者肺萎陷优良率为为82.86%,两组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插管1次成功率、插管时间、纤支镜定位时间以及支气管阻塞器位移发生例数均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Coopdech支气管阻塞器先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再由阻塞器引导单腔气管导管插入方案,具有更高的插管成功率,减少插管耗时,有效实现单肺通气,安全性高,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研究观察可视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 lumen tube,DLT)对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成功率的影响。方法本院择期行胸腔镜下肺部手术,且均需在全麻下行DLT插管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18~75岁,BMI 18~30 kg/m~2,ASAⅠ—Ⅲ级,随机分为可视DLT组(可视组)和普通DLT组(传统组),每组30例。招募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和1位麻醉科副主任医师参与本次研究。5位麻醉科住院医师经副主任医师培训后,在其监督指导下应用可视DLT和传统DLT结合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定位。记录麻醉科住院医师在双腔管置管过程中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以及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记录患者术后咽痛、声音嘶哑和术后呛咳的发生情况。结果可视组的目标支气管到位率明显高于传统组(93.3%vs. 43.3%)(P0.01),且成功定位DLT所需的时间明显短于传统组(P0.01)。可视组患者术后咽痛发生率较传统组明显减少(23.3%vs. 50.0%)(P0.05)。结论与传统DLT比较,可视DLT提高麻醉科住院医师实施肺隔离技术的成功率,减少插管并发症,可作为临床实施肺隔离技术优选的气道管理设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行单肺通气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于我院行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支气管封堵器组(BOD组)和双腔支气管组(DLT组),每组25例;BOD组患者插入单腔气管导管和Coopdech支气管封堵器实现单肺通气,DLT组患者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T0)、麻醉诱导后(T1)、插管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拔管即刻(T4)各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插管定位时间和一次成功率,单肺通气期间气道峰压(Ppeak)、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和pH,肺萎陷质量评分(LCS),术后咽喉疼痛发生率。结果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和双腔气管导管均可完成单肺通气要求。两组在插管即刻(T2)和拔管即刻(T4)的MAP及HR均较T1时明显升高(P0.05),且DLT组MAP及HR较BOD组升高明显,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10 min和30 min后两组患者Ppeak均升高,但随着时间推移,DLT组明显高于BOD组;两组患者PaO_2均降低,但DLT组明显低于BOD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PaCO_2和p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OD组插管置入定位时间明显短于DLT组,一次插管成功率优于DLT组,术后咽痛明显低于DL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肺萎陷LCS评分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中,盲插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效果良好,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插管成功率高、定位时间短、术后咽喉损伤小,是一种简单实用的单肺通气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肺移植麻醉期间肺隔离技术、麻醉管理及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无锡市人民医院330例肺移植受者的临床资料,年龄(51.4±9.6)岁,ASA分级Ⅲ或Ⅳ级。所有受者术前均需卧床接受吸氧治疗,其中包括6例气管切开和12例气管插管呼吸支持患者。入室后常规给予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0.1 mg/kg、芬太尼4μg/kg、依托咪酯0.2~0.4 mg/kg及维库溴铵0.1 mg/kg后,行气管内插管。气管导管根据手术需要分别选择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腔双囊气管(Univent导管)导管或支气管阻塞器。通气方式均采用压力控制,根据受者血气指标及生命体征调节通气参数,必要时行手控通气。对于术中不能耐受单肺通气或心功能异常的患者给予ECMO辅助。结果 132例单肺移植患者中,121例应用非术侧双腔支气管导管;3例术前气管切开患者和6例术前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支持患者应用支气管阻塞器;2例因身材矮小而应用Univent导管。198例双肺移植中,187例应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其中5例术中因手术操作刺破套囊而更换导管,7例在吻合左侧支气管时退管;6例应用Univent导管;5例应用支气管阻塞器。5例支气管扩张患者和3例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在麻醉诱导后出现痰液阻塞,经处理后4例好转,1例因持续低氧血症而死亡;共148例术中应用ECMO,包括肺动脉高压69例;心功能不全17例;低氧血症57例;高碳酸血症5例。133例术毕即刻撤除ECMO,15例因血流动力不稳定、氧合差,术后继续使用ECMO。结论合理应用肺隔离技术是完成肺移植麻醉的前提;对围麻醉期受者的呼吸和循环进行有效地管理,是确保手术麻醉成功的基础;ECMO是肺移植术中心肺辅助的有效手段,可提高肺移植手术的麻醉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和比较帝视(DS)内窥镜和GlideScope(GS)视频喉镜在困难气道患者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使用改良普通喉镜行DLT插管2次失败后的择期胸科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患者在插管失败后改用DS(DS组)或GS(GS组)行DLT插管。记录插管失败的原因、视频喉镜插管情况、插管时间和左双腔管定位情况,以及术后患者口腔黏膜、牙齿以及气道损伤情况。结果 DLT插管困难的原因有:声门高,会厌大,张口度小,上门牙突出、缺失或松动,反牙合,颈项强直。DS组插管成功率明显高于GS组(P0.05);定位成功率及插管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GS组术后牙齿脱落松动、口腔黏膜损伤发生率明显高于DS组(P0.05)。结论 DS和GS均有助于困难气道患者的DLT插管和定位。但DS对于张口度小、上门牙缺失松动和畸形、严重下颌前突和颈项强直所致的困难气道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Univent管和双腔管用于单肺通气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单肺通气可通过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tube,DLT)技术和支气管阻塞技术来实现。DLT在临床上使用最普遍,但DLT的有效管腔小、病人术后不易耐受而常需换管、声门暴露不佳者插管困难及没有小儿的型号等缺点,使其使用范围受到限制。带扭力控制阻塞装置(torque control blocker  相似文献   

10.
Airtraq可视喉镜是一种新型气管插管工具,无需口、咽、气管三轴线的重合即可改善声门Cormack-Lehane (C-L)分级,可用于常规或困难气管插管.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单腔气管插管时的普通或困难气道,但在未预料到的双腔支气管导管(DLT)插管困难方面报道不多.本文报道1例未预计的困难气道使用传统的Macintosh喉镜DLT插管失败改用Airtraq联合弹性探条(gum elastic bougie,GEB)后成功的病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行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效果.方法:择期拟在全身麻醉下行胸外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双腔支气管插管组(Ⅰ组,=63例),纤维支气管镜插管组(Ⅱ组,n=85例),Ⅰ组凭经验插入左侧双腔导管,听诊法确定导管位置,Ⅱ组用FOB引导插管,使左支气管管腔末端位于左上肺叶支气管开口之上,两者的距离以不超过2cm为宜,同时记住导管距门齿的刻度,然后退出纤支镜.应用F0B验证两组导管一次性成功定位情况,观察气道损伤情况,记录两组操作时间.结果:纤支镜组较常规插管组一次导管定位成功率高,操作时间缩短,气道损伤发生率降低.结论:纤支镜在DLT插管定位时直观、准确[7],而且操作方法易于掌握,显著提高插管的一次成功率,还可以指导麻醉医师针对性吸痰,明显减少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6].  相似文献   

12.
胸外科手术中进行双肺隔离时需要单肺通气.双腔支气管导管广泛应用于单肺通气,但由于其外径较粗,型号有限,仅适用于成年人,且困难气道病人插管成功率低;对于气管切开、张口困难或需经鼻气管插管的病人无法放置双腔支气管导管;术后需要长期机械通气的病人,必须更换为单腔支气管导管(单腔管).  相似文献   

13.
背景在肺隔离手术中,为了降低气道损伤的风险,有些麻醉医生选择的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DLT)型号小于适合患者身材的型号(小一号)。迄今,尚无有关DLT型号对手术转归方面影响的资料。方法我们对300例需要行单肺隔离的成年胸科手术患者进行前瞻性队列研究,探讨与常规尽可能放置大号DLT的患者(由另外2位操作者实施)相比,无论性别和身高一律采用35号DLT(2位操作者实施)的患者,其手术中低氧血症、肺隔离失败或手术中DLT需要再次定位的发生率是否较低(非干预性检验)。在采用直视喉镜插入DLT和患者取侧卧位后,马上用纤维支气管镜对DLT位置进行确认。结果无论患者性别、身高如何,以及使用的是35、37还是39号DLT,其一过性低氧血症、肺隔离不完全或手术中需再次定位的总发生率并无差异。虽然使用35号DLT的频率很高,但仍有2%的患者因无法将DLT置入左主支气管或支气管套囊无需充气即可隔离单肺而换用小一号的DLT。结论本队列研究发现,小号DLT与常规型号DLT相比,手术中临床转归情况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在手术中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对80例普胸外科手术患者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进行引导定位,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均一次性成功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纤维支气管镜辅助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成功率96.25%(77/80),听诊定位成功率63.01%(46/73)。变动体位后经纤支镜再次检查发现DLT管端位置有移位6例,其中4例出现气道阻力增大(30 cm H2O)。PETCO2波形变化、SpO2下降2例,均再作调整纠正。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听诊法下插管分隔成功率低,实施纤支镜辅助可行有效定位及分析,同时对患者改变体位后导管位置变动者需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纤维支气管镜评价常规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性.方法:60例择期行开胸手术,术中需要单肺通气的胸部肿瘤患者,ASA分级Ⅰ~Ⅱ级.麻醉诱导后由一位麻醉医师选择并插入一次性PVC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先用听诊法确定导管的位置,再由另一位麻醉医师用纤维支气管镜(fibwroptic bronchoscope,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记录结果.当病人由平卧位改为侧卧位时,再进行听诊和FOB检查,记录结果.当导管位置偏离正确位置0.5cm以上时认为是导管错位.同时记录单肺通气时的气道峰压(Paw)、血氧饱和度(SP02).结果:在平卧位和侧卧位时,FOB检查时有71.3%和45.0%的导管位置需要重新定位.平卧位导管错位时,插入过深和插入过浅发生率相似,侧卧位以插入过浅为主.右侧双腔管较左侧双腔管更易出现错位.结论:使用Robertshaw导管行肺隔离时,在病人平卧位和侧卧位时用纤维支气管镜对导管定位更为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6.
左双腔支气管导管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0  
目的 观测无隆突钩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Ppeak)以及肺顺应性环形状改变的关系,探讨用Ppeak和顺应性环的变化评估DLT管端位置的可行性。方法 拟行右侧剖胸手术的成年患者32例,静脉诱导后插入左Mallinckrodt DLT,吸入氧化亚氮和地氟醚维持麻醉。按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DLT管端位置和通气方式将观测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S1),管端位置正确的双肺通气;第二阶段(S2),管端位置正确的左侧单肺通气;第三阶段(S3),管端插入左下支气管(置管过深)的左侧单肺通气;第四阶段(S。),管端处在左支气管开口(置管偏浅)的左侧单肺通气。每阶段均机械通气15min。结果 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与FOB检查符合者占71.9%。S2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50.8%,肺顺应性(Cdyn)值减少36.2%;S3时Ppeak值比S1时增加87.4%,Cdyn值减少56.8%。PV环曲线斜率向右明显移位,环体显著延长。结论 用无隆突钩DLT行肺隔离,在无FOB定位的条件时,联合应用听诊法、回归方程预计插管深度、动态监测气道峰压和P-V环的变化综合评估,可提高DLT管端的正确到位率。单肺通气的气道峰压超过双肺通气时的1.65倍,且气道峰压超过25cm H2O.应高度怀疑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17.
<正>随着儿童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微创胸腔镜手术越来越多。为暴露手术视野,该手术麻醉通常采用单肺通气(OLV),因此其麻醉处理的重点是呼吸管理[1]。OLV的肺隔离技术常用的方法是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但胸腔镜心脏术后通常需要更换单腔气管导管,行呼吸机辅助呼吸。支气管阻塞器作为OLV手段应用于临床[2],我院自2012年起在儿童胸腔镜心脏外科手术中采用Arndt支气管阻塞器行  相似文献   

18.
多种心胸血管手术的操作需要在单肺通气下完成。通常以三种常用的肺隔离技术提供单肺通气:1)双腔支气管插管(double-lumen tube,DLT);2)支气管阻塞导管(bronchial blocker,BB);3)单腔支气管插管(endobronchial tube,ET)。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腔支气管导管(DLT)位置异常原因和纤维支气管镜(纤支镜)在DLT定位中的作用。方法择期在单肺通气下行胸科手术的患者362例,ASAⅠ~Ⅲ级,男228例,女134例,年龄17~78岁,体重54~87kg,实施DLT插管,在听诊定位和体位改变之后分别进行纤支镜检查并调整导管位置,计算听诊定位导管位置的主观准确率和实际准确率。导管位置调整距离>0.5cm即视为位置异常而需要调整。结果 362例患者中,行左侧支气管插管247例,22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91.09%,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173例,实际准确率为70.04%;行右侧支气管插管115例,95例听诊认为位置准确,主观准确率为82.61%,经纤支镜检查确认准确的有66例,实际准确率为57.39%。双侧听诊后主观准确率为88.40%,实际准确率为66.02%。左侧导管过深的有47例,过浅的有27例;右侧导管过深的有30例,过浅的有19例;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的有42例。侧卧位之后经纤支镜检查,左侧有23例(9.31%),右侧有15例(13.04%)导管位置移位而需要重新调整。结论 DLT过深、过浅和右上肺叶支气管开口堵塞是导致单肺通气失败的主要原因。应用纤支镜定位可使DLT插管-单肺通气的成功率接近100%,在气管插管和改变体位之后,应常规进行纤支镜检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20.
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tracheal tube, DLT)是胸科手术中最常用的肺隔离工具, 而其支气管套囊是确保成功单肺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支气管套囊的管理能够直接影响肺隔离效果及患者临床转归。文章综述了DLT支气管套囊的分类, 压力影响因素及监测方法, 支气管套囊在插管过程中定位管理、移位判断以及在特殊病例中潜在作用等, 以期加深对支气管套囊管理的认识。未来随着对其研究的深入, 将会有更多新技术和新方法用于支气管套囊的管理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