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自2019年12月,武汉暴发了一种新型冠状病毒(COVID-19)感染,迅速蔓延至我国各省市及全球26个国家,防疫形势十分严峻.但是目前尚无特效药物.磷酸氯喹(简称氯喹)具有广泛抗病毒及抗冠状病毒的作用,临床研究结果显示氯喹或可提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救治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及改善预后.为指引并规范氯喹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的使用,广东省科技厅、广东省卫生健康委氯喹治疗新冠状病毒肺炎多中心协作组经充分讨论后,制定本专家共识,对确诊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轻型、普通型和重型患者,排除氯喹禁忌证后,可以使用磷酸氯喹片每次500 mg,2次/d,疗程10d.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老年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护理。方法:回顾44例老年重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病例特点,在环境布局与感控措施,生命体征监测,氧疗,心理评估与支持,病情观察与护理,营养支持等方面采用综合护理措施。结果:28例患者痊愈出院,16例在院康复治疗,未发生护理并发症及院内感染。结论:落实防护措施,关注氧疗,心理支持等关键环节可以极大改善患者预后,是救助治成功的保证。  相似文献   

3.
4.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2019 novel corona virus COVID-19)病原体为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1],2019年12月,中国武汉曝发了COVID-19疫情[2-3],随着疫情的蔓延,我国其他地区及境外也相继出现了此病例.该病作为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已纳入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 规定乙类传染病,按甲类传染病管理.截至2020年2月20日,中国确诊病例已达75465例,累计出院18264例,累计死亡2236例.NCP分为轻型、普通型、重型及危重型[1].患者最初表现为发烧,有或没有呼吸道症状,但所有患者后来在胸部CT成像[2,4]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肺部异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重症病例的影响因素,为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和减少死亡的发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截至2020 年3 月31 日国家传染病信息报告系统中河南省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病例,采用SPSS 22.0 统计软件,对性别、年龄、职业、基础疾病、发病到就诊时间间隔等因素进行卡方检验,选择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  相似文献   

7.
2019年12月起,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武汉市流行,并迅速传播,其病毒传染力强、潜伏期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临床症状不典型,确诊主要依靠病毒核酸检测,且诊断及治疗仍在不断摸索。本文通过对一例重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诊治过程及相关文献的学习进行分析总结,以助于早期诊断、早期隔离、早期治疗,防止向危重症发展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8.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并发SAP时易进展为重型、甚至危重型,可发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并伴有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本文报道1例COVID-19并发SAP患者诊治经过,分析病因及诊治经验,为临床COVID-19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自2019年12月底以来,湖北省武汉市及全国其他地区陆续出现大量新型冠状病毒(2019 novel coronavirus,2019-nCoV)感染的肺炎病例,给公共卫生造成重大威胁。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将这一病毒导致的疾病正式命名为2019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1]。部分病例在起病时属于轻型或普通型,后续病情突然变化、进展迅速,很快转化成危重症后死亡,救治难度大[2]。现就笔者支援武汉时收治的1例COVID-19重症患者的治疗方案、病情演变过程和最终结局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期间,重症患者定点收治医院加强医疗质量信息化管控的作用。方法:通过多级医疗资质授权、无纸化签名、患者临床分型、各类重症监护系统集成、危急值报告、智能出院随访的信息化建设,提升重症患者救治的医疗质控效率,覆盖院前、院中、出院后的全周期。结果:通过面向重症COVID-19患者救治的医疗质控信息化建设,极大提升了质控效率,降低了患者的病死率。结论:信息化在医疗质控的落实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医院信息化建设,是提升医院医疗水平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在中国武汉地区流行并蔓延,部分病例需要进行体外膜氧合辅助(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为了指导ECMO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救治中的应用,中国医师协会体外生命支持专业委员会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对ECMO应用时机及辅助模式的选择方面制定了有关建议.本建议书以既往ECMO相关临床研究及国际体外生命支持组织推荐建议为基础,并结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特点对ECMO模式选择进行了相关推荐.  相似文献   

12.
2019年末湖北武汉,首先发现以“不明原因发热伴肺炎”为主要症状的散发和聚集性病例,经确认是由2019-nCoV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所致,疫情由早期确诊病例逐渐增加到近1个月余全国各省份和其他国家出现蔓延态势.全国各医疗机构、各部门动员力量,采取多种措施,积极救治患者、扼制疫情进展.笔者用现有研究发现和资料,对此新型病毒的特点、对疾病的临床规律和诊疗重点、对确诊和疑似病例的临床科学管理以及对传染病防控的科学管理,进行了总结归纳并提出了思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CP)危重症患者炎症因子及凝血因子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临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湖北省仙桃市第一人民医院于2020年2月3日至2月27日收治的19例NCP危重症患者临床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hs-CRP)、降钙素原(PCT)、D二聚体(D-Dimmer)、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纤维蛋白原(Fib)、心肌钙蛋白I(cTnI)、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指标。给予抗病毒、抗炎、抗凝等治疗,并全程给予心理干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NCP危重症患者早期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Hs-CRP、PCT、cTnI、NT-proBNP、D-Dimmer、PT、APTT在正常参考值范围内,发展为危重症时,淋巴细胞计数、Fib降低(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升高(P<0.05),极少部分患者cTnI、NT-proBNP无异常。治疗好转的患者淋巴细胞计数升高(P<0.05),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及hs-CRP、PCT、D-Dimmer、PT、APTT、INR均降低(P<0.05)。D-Dimmer与淋巴细胞计数呈负相关(r=-0.376,P=0.01),与LDH(r=0.52,P=0.00)、hs-CRP(r=0.38,P=0.00)、白细胞总数(r=0.62,P=0.01)、中性粒细胞计数(r=0.61,P=0.01)、PCT(r=0.44,P=0.01)、CK(r=0.41,P=0.005)、NT-proBNP(r=0.48,P=0.003)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分析显示中性粒细胞计数(r=0.47,P=0.04)、PCT(r=0.49,P=0.03)与死亡呈正相关。NCP危重症患者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及自杀风险评估量表(NGASR)评分高,好转患者各项评分明显降低。结论NCP患者危重症时炎症反应及凝血功能明显异常,合并细菌感染增加死亡风险,根据D-二聚体变化给予适量抗凝治疗有助于控制病情,适时的抗感染治疗及激素应用和全程的心理疏导对NCP危重症患者治疗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特点,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老年患者的诊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纳入并收集2020年2月1—28日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分院B11东病区与光谷分院E1-3病区收治的102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最后随访日期为2020年2月28日),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60岁)和中青年组(<60岁),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流行病学、人口学、主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指标、影像学特征的差异。结果102例确诊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中,老年组(≥60岁)58例,中位年龄67.0(63.8,71.0)岁;中青年组(<60岁)44例,中位年龄47.5(38.0,51.8)岁;两组性别构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3,P=0.855)。在暴露史中,42.0%(21/50)患者回忆曾接触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14.0%(7/50)患者来自群聚发病,18.0%(9/50)患者来自可疑院内感染。发热与咳嗽仍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消化道症状如恶心、纳差、腹泻和肌肉疼痛等非呼吸道症状应警惕,老年男性患者乏力与咳嗽首发居多。双侧斑片状阴影(57.9%、22/38)和磨玻璃影(42.1%、16/38)为主要影像学特点,42.1%(16/38)出现多部位累及。超过50%的患者出现血糖、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多项细胞因子水平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升高,白蛋白、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淋巴细胞、血钙水平降低。老年组与中青年组比较,D-二聚体、血钙浓度异常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67、4.166,P=0.008、0.041)。结论老年患者总体以发热与咳嗽为最常见首发症状,老年患者临床实验室化验值多项异常,与中青年患者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5.
自首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确诊以来,已有大量人传人的病例,其中超过1700例医护人员遭受了感染。对危重症患者进行呼吸治疗时有大量高危操作,例如气管插管、简易呼吸器辅助通气、无创正压通气、高流量鼻导管治疗、气管镜检查、吸痰以及转运等均可引起或加重患者气道内呼出病毒的大量传播。因此,我们根据目前最佳证据以及国内现有条件制定了本防范建议,旨在降低医护人员感染风险的同时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医务人员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江汉大学附属医院2020年1月10-3l日收治的感染新冠肺炎的30例该院医务人员的临床表现、实验室、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0例医务人员感染者分别是医生22例, 护士8例;男10例,女20例,年龄21~59岁,平均(35±8)岁;普通型26例,重症4例,均有近距离(1m内)接触新冠肺炎患者的直接接触史,平均接触次数12(7,16)次,平均累计接触时间2(1.5,2.7)h。30例患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23例(76.67%),头痛16例(53.33%),乏力或全身酸痛21例(70%),恶心、呕吐或腹泻9例(30%),咳嗽25例(83.33%),呼吸困难14例(46.67%)。血白细胞(WBC)<4.0×109/L者8例(26.67%),(4~10)×109/L者22例(73.33%),病程中出现WBC>4.0×109/L的患者4例(13.33%);淋巴细胞计数<1.0×109/L者12例(40%);肝功能异常者7例(23.33%);心肌受损者5例(16.67%),D-二聚体>0.5 mg/L者5例(16.67%)。与普通型患者相比,重症患者平均接触次数、累计接触时间、BMI值、平均热程、白细胞计数、肝酶、LDH、肌酶及D-二聚体显著升高,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及白蛋白水平显著降低。胸部CT主要表现为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累及单肺者11例(36.67%),累及双肺者19例(63.33%),其中4例(13.33%)表现为典型的双肺弥漫性磨玻璃样改变。与防护期感染者相比,未防护期感染者重症比例增加,病灶累及双肺者增多。结论 医务人员具有感染新冠肺炎的高风险,感染几率与接触患者时间、吸入病毒量相关,重症患者的BMI增高、平均热程长、白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D-二聚体、白蛋白水平明显改变,更易并发肝功能异常、心肌受损,加强防护是预防医务人员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医养结合机构是老年人长期集中生活的场所。根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疫情防控要求,针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对象和工作特点,从组织领导、员工管理与培训、老年人防控、心理支持、后勤保障等方面制定了医养结合机构疫情防控应对策略,对实际工作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结果:15例危重型COVID-19患者平均年龄(61. 73±9. 58)岁,≥60岁12例(80%)。男性10例(66. 7%),女性5例(33. 3%)。9例(60%)合并基础疾病。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15例(100%),咳嗽12例(80%),气促12例(80%),咯血1例(6. 7%),腹泻2例(13. 3%)。起病至气促平均时间(4. 2±3. 0) d。所有患者的淋巴细胞绝对值都明显降低,(0. 15~0. 63)×109/L,血白蛋白降低者10例(66. 7%),CRP水平升高者15例(100%),D-二聚体水平升高者8例(53. 3%)。氧合指数平均(134. 60±50. 48) mm Hg。整个治疗过程中所有患者都出现并发症,其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15例(100%),急性心肌损伤5例(33. 3%),急性肾功能不全3例(20%),急性肝功能不全3例(20%),感染性休克8例(53. 3%),消化道出血1例(6. 7%)。15例患者中继发感染10例(66. 7%),痰或肺泡灌洗液培养中找到多重耐药菌(MDR)者3例(20%),痰培养找到真菌者3例(20%),其中2例(13. 3%)为白色假丝酵母菌,1例(6. 7%)为烟曲霉。死亡6例(40%)。结论:年龄≥60岁、合并基础病、淋巴细胞绝对值降低、白蛋白减低、CRP及D-二聚体水平升高可能是COVID-19患者发展为危重型的重要因素。呼吸衰竭、继发感染可能是危重型COVID-19患者的主要死因。预防MDR和真菌感染对降低患者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伴或不伴血管钙化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危重症患者临床特征及转归的差异。方法对2020年2月入住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重症监护室的COVID-19危重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胸部CT表现,将患者分为血管钙化组和非血管钙化组,其中血管钙化组又分为主动脉钙化组、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主动脉、冠状动脉均有钙化)。比较不同组别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转归。结果与非血管钙化组相比,血管钙化组患者年龄偏大,合并高血压与冠心病比例更高,表现为更高的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球蛋白、乳酸脱氢酶、国际标准化比值、D-二聚体、肌酐、肌酸激酶同工酶、高敏肌钙蛋白、肌红蛋白、N末端B型脑钠肽原,较低的淋巴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白蛋白、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且死亡风险更高。与主动脉钙化组比较,冠状动脉钙化组和同时钙化组的转归更差。结论血管钙化特别是冠状动脉钙化可能是COVID-19危重症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