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 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术中及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胸膜纤维板剥脱术的慢性脓胸患者60例,男35例,女25例,年龄30~70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ESP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两组均行全身麻醉,E组全身麻醉前实施超声引导下ESP阻滞,术毕均采用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atient controlled intravenous analgesia, PCIA)。记录E组超声下胸椎旁间隙显示情况,ESP阻滞20 min后在锁中线处感觉阻滞范围;记录两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术后1、4、12、24、48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结果 E组有24例胸椎旁间隙显示不清,ESP阻滞20 min后感觉阻滞节段为4.9±1.0。E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和术后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少于G组(P0.05),PACU停留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4、12、24 h静息和活动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阻滞对慢性脓胸患者是一种安全的镇痛方法,能够提供有效的术中及术后镇痛。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全身麻醉复合椎旁阻滞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接受单孔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两组,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组(GT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各40例。GT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实施胸椎旁神经阻滞,给予0.5%罗哌卡因20ml,采用七氟烷、丙泊酚复合麻醉。G组患者采用七氟烷、丙泊酚、瑞芬太尼复合麻醉。评价术后拔管时间、静止和运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后恢复质量及不良反应。结果 GT组患者镇痛效果好,术中不需要泵注瑞芬太尼镇痛;GT组术后拔管时间、苏醒室停留时间短、下床活动时间和进食时间明显短于G组(P0.05),术后1、24、48小时静止和运动VAS评分低于G组(P0.05),术后24和48小时QoR-40评分分别为(152±21)分和(175±17)分,G组分别为(134±25)分和(162±20)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患者术后恶心和呕吐的发生率分别为7.5%和5%,G组分别为25%和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T组与G组比较,住院时间更短,住院费用更低。结论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胸椎旁阻滞,有利于腔镜肺叶切除术后患者的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椎板后路阻滞(retrolaminar block, RLB)对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及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60例,男31例,女29例,年龄18~65岁,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RLB组(R组)与局部浸润组(L组)。R组于全麻诱导后在超声引导下于术侧行RLB,L组于手术结束时行局部浸润麻醉,两组局麻药皆采用0.4%罗哌卡因30 ml。两组术中均行静-吸复合麻醉,术后行舒芬太尼PCIA。记录术后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和首次下床活动时间。结果 L组拔管时间、PACU停留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术后24、48 h L组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多于R组(P0.05),首次下床活动时间明显长于R组(P0.05)。结论与局部浸润比较,椎板后路阻滞可为腹腔镜肾切除术患者提供有效术后镇痛,并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ESPB)和胸椎旁神经阻滞(thoracic paravertebral nerve block,TPVB)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术后联合PCIA的效果。方法选择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60例,男38例,女22例,年龄18~64岁,BMI 18~24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TPVB组(T组),每组30例。E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超声引导下单次ESPB,T组术前0.4%罗哌卡因25 ml行单次TPVB。罗哌卡因注入20 min后用冰块测定阻滞平面。术毕两组均给予PCIA至术后48 h。记录穿刺时间、深度;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使用情况、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记录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例数;记录胸闷、皮肤瘙痒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T组比较,E组穿刺时间明显缩短(P<0.05),穿刺深度明显变浅(P<0.05),术中去氧肾上腺素使用率明显降低(P<0.05)。两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镇痛泵首次按压时间、有效按压次数、曲马多补救率及术后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较TPVB操作更简单快捷,术中低血压发生率更低,术后两种阻滞联合PCIA均能为胸腔镜肺叶切术患者提供有效的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e block,SAPB)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择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9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观察组在全身麻醉基础上复合SAPB,两组患者均在手术结束缝皮前开启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术后24小时QoR-40评分、VAS评分、手术总费用及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术中及术后24小时舒芬太尼用量及PCIA按压次数均显著减少(P0.05),术后苏醒时间和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亦显著缩短(P0.05),术后24小时的QoR-40评分、VAS评分均具有显著优势(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眩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13.3%)与对照组(8.9%)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前锯肌神经阻滞(SAPB)麻醉手法能够显著减少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及术后麻醉药物用量,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恢复质量,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情况,且临床应用安全性高,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板后阻滞(RLB)和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行肋骨骨折内固定手术患者80例,男5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RLB组和ESPB组,每组40例。两组在全身麻醉后实施超声引导下RLB和ESPB,均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术后两组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记录术中瑞芬太尼用量。记录术前静息以及术后2、4、12、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PACU滞留时间、PCIA有效按压次数、补救镇痛例数、穿刺相关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与EAPB组比较,RLB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术后2、4、12、24 h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PACU滞留时间明显缩短(P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补救镇痛率、恶心呕吐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与ESPB比较,全身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RLB可以有效减少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减轻术后疼痛。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分析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患者132例,年龄32~68岁,BMI 20~24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两组(n=66),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E组)和对照组(C组)。麻醉诱导前30分钟,E组行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单次给予0.5%罗哌卡因30ml;C组不予处理。两组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术毕接患者静脉自控镇痛,配方:舒芬太尼2μg/kg+阿扎司琼10mg+0.9%NS稀释至100ml,背景剂量5ml,PCA 2ml,锁定时间15分钟。若VAS静息评分4分,予静滴曲马多100mg补救镇痛。对比两组患者术中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小时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记录术后2、4、8、12、24及48小时的VAS静息评分及相应时间点的BCS评分;记录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术后48小时对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结果与C组比较,E组患者术中舒芬太尼用量,术后48小时舒芬太尼用量和补救镇痛例数明显减少(P0.05);术后2、4、8、12小时E组患者的VAS静息评分明显降低,BCS评分明显升高(P0.05);E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减少(P0.05),病人满意度明显提高(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0.5%罗哌卡因30ml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能为该类手术患者提供完善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erector spinae plane,ESP)阻滞联合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40例,男20例,女2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次ESP阻滞联合PCIA组(EP组)和单纯PCIA组(P组)。EP组麻醉诱导前行ESP阻滞,20 min后测定阻滞范围,术毕两组均采用PCIA。记录术后1、6、18、24、48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ESP阻滞20min后可阻滞T_2~T_8或T_3~T_7脊神经支配区域,术后1~48h EP组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P组(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输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给药次数明显少于P组(P0.05)。两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引导下单次竖脊肌平面阻滞联合PCIA的胸科手术辅助镇痛方式较单纯PCIA方式更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椎旁神经阻滞(PVNB)联合全身麻醉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局部脑氧饱和度(rScO2)的影响。方法择期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70例, 性别不限, 年龄60~85岁, BMI 18~25 kg/m2, 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5):全身麻醉组(G组)和PVNB联合全身麻醉组(PG组)。PG组于麻醉诱导前实施超声引导下患侧T4和T6两点PVNB, 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 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麻醉维持, 术毕连接PCIA。记录rScO2最大值、最小值和累积低于基础值时间。于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5 min(T1)、单肺通气后5 min(T2)和气管拔管(T3)时记录rScO2;记录术后住院时间和术后30 d内有关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PG组患者术中rScO2最小值、T2和T3时rScO2升高,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P<0.05), 其他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VNB联合全身麻醉可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中rScO2, 减少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82例, 性别不限, 年龄40~64岁, BMI 18~24 kg/m2, ASA分级Ⅰ或Ⅱ级,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41):全身麻醉组(G组)和SAPB联合全身麻醉组(SG组)。SG组全身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采用罗哌卡因行SAPB。采用咪达唑仑、依托咪酯、舒芬太尼和顺阿曲库铵行全麻诱导, 采用七氟烷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后采用舒芬太尼行PCIA, 当VAS评分≥4分时, 静脉注射舒芬太尼2.5 μg补救镇痛。记录术中七氟烷和瑞芬太尼的用量、气管拔管时间和术后48 h内补救镇痛情况、舒芬太尼用量、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 SG组术中瑞芬太尼和七氟烷的用量、术后舒芬太尼用量、术后镇痛补救率、术后尼卡地平和艾司洛尔的使用率、术后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及尿潴留的发生率降低, 气管拔管时间缩短, 首次补救镇痛时间延长(P<0.05)。结论相对于单纯全身麻醉而言, SAPB联合全身麻醉用于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 不仅对术中全身麻醉用药及术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后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患者的优化效果。方法择期行后腹腔镜下肾部分切除术患者60例,年龄35~64岁,BMI 20~24 kg/m2,性别不限,ASA分级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全身麻醉组(G组)和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T+G组于麻醉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行T9和T11胸椎旁神经阻滞,各注入0.5%罗哌卡因10 ml。麻醉诱导后,静脉泵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行麻醉维持,术毕连接PCIA,镇痛药物为舒芬太尼。PACU期间VAS评分>3分时,静脉注射羟考酮0.05~0.10 mg/kg补救镇痛。分别于麻醉诱导前(T0)、CO2气腹建立后(T1)、手术30 min(T2)和术毕(T3)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ELISA法测定血浆皮质醇(Cor)和去甲肾上腺素(NE)浓度。于T0、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采用Navios型流式细胞仪测定CD3+、CD4+和CD8+细胞百分比,计算CD4+/CD8+比值。记录术中血管活性药物、PACU期间羟考酮使用情况、恶心呕吐发生情况及PACU停留时间。结果与G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双侧胸椎旁阻滞(bilateral thoracic paravertebral blocks,bTPVB)复合全身麻醉在胸腹腔镜联合食管癌根治术(thoracoscopic‐laparoscopic esophagectomy,TLE)中的应用及其对术后早期恢复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拟行TLE的食管癌患者分为全身麻醉组(G组)和bTPVB复合全身麻醉(B组),每组35例;5例患者因术中输血、改为传统开放手术等原因而排除,最终G组和B组分别纳入32例和33例患者。两组均采用标准的全身麻醉,B组在麻醉诱导前15 min行右侧T7‐T8、左侧T8‐T9的两点椎旁阻滞。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变化、麻醉时间、手术时间、术中麻醉药物及血管活性药物应用,记录PACU舒芬太尼和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药物的应用,记录睁眼时间、拔管时间、转入和转出PACU时镇静躁动评分、PACU停留时间、术后谵妄和术后48 h时肺功能,记录术后0、4、8、12、24、36、48 h静息和咳嗽时疼痛VAS评分和舒芬太尼累积用量。结果两组患者各时点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G组比较,B组术中舒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术中硝酸甘油使用率、PACU舒芬太尼补救镇痛率、胸科ICU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率降低(P<0.05)。与术前比较,两组患者术后48 h时用力肺活量(forced vital capacity,FVC)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one second,FEV1)降低(P<0.05),且G组低于B组(P<0.05)。G组术后0、4、8、12 h静息时和咳嗽时VAS评分均高于B组,且术后24 h时点咳嗽VAS评分亦高于B组(P<0.05)。B组术后4、8、12、24、36、48 h舒芬太尼累积用量均低于G组(P<0.05)。结论bTPVB复合全身麻醉用于TLE可减少围手术期镇痛药物用量,缓解术后早期疼痛,改善术后肺功能,从而促进术后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效果及术后康复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单孔胸腔镜单肺叶切除术患者80例,ASAⅠ~Ⅱ级,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n=40):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组(A组)和对照组(C组)。均采用全身麻醉复合单次椎旁阻滞,插入双腔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A组关胸前在胸腔镜直视下行肋间神经阻滞,在切口所在肋间置入导管3~5 cm,置管完成即刻及置管后每6 h经导管注入0.375%罗哌卡因10 ml。两组均行术后吗啡自控静脉镇痛。观察指标:两组出术后恢复室(T1)、术后6 h(T2)、24 h(T3)、48 h(T4)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镇痛泵按压次数、吗啡消耗量、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轻微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与C组比较,A组T1~T4时咳嗽时的VAS评分降低(P0.01);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饮食时间、胸管留置时间、住院天数缩短(P0.01);镇痛泵按压次数及吗啡消耗量降低(P0.01);术后镇痛不良反应及胸科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胸腔镜直视下连续肋间神经阻滞用于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可降低阿片类药物用量及不良反应,降低术后胸科并发症,加快患者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用于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的改良效果。方法择期行非体外循环冠脉搭桥术患者60例,性别不限,年龄55~63岁,体重65~81 kg,ASA分级Ⅲ或Ⅳ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n=30):胸横肌平面阻滞联合全身麻醉组(TG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采用咪达唑仑-丙泊酚-舒芬太尼-罗库溴铵进行麻醉诱导,七氟烷-瑞芬太尼-丙泊酚维持麻醉。TG组于麻醉诱导前20 min行超声引导胸橫肌平面阻滞,于双侧肋间内肌与胸橫肌之间分别注入0.375%罗哌卡因+0.5%利多卡因共20 ml。术后2组均采用舒芬太尼PCIA,静脉注射羟考酮0.05 mg/kg补救镇痛,维持术后VAS评分≤4分。记录术中瑞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术后24 h内舒芬太尼用量、补救镇痛情况;术后ICU停留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皮肤瘙痒及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G组比较,TG组术中瑞芬太尼及术后舒芬太尼用量减少,术后补救镇痛率降低,PA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和排气时间缩短,术后恶心/呕吐、肺部炎症发生率降低(P<0.05)。未见皮肤瘙痒和神经阻滞相关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在麻醉复苏室早期经口饮水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将268例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饮水组及禁水组各134例。禁水组按照常规术后禁饮,饮水组术后恢复意识后根据评估分次饮水,分析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口渴程度、口咽部不适发生率、疼痛评分、焦虑评分、苏醒期满意度。结果 饮水组出PACU时及返回病房2 h口渴程度及口咽部不适发生率显著低于禁水组,饮水组出PACU时和返回病房6 h疼痛评分及术后3 d焦虑评分显著低于禁水组(均P<0.01),两组在PACU拔管清醒后和返回病房首次饮水后15 min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术后1 d对麻醉苏醒期的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后患者在PACU早期经口饮水有利于缓解术后口渴及口咽部不适,改善术后疼痛及焦虑,临床实践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单点或多点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PCIA在胸腔镜肺叶切除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选择择期在胸腔镜下行肺叶切除的患者92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单点胸椎旁神经组(O组,n=33)、多点胸椎旁神经组(M组,n=29)和对照组(C组,n=30)。记录TPVB的操作时间、起效时间、阻滞平面,记录入室后、阻滞后15min、手术开始后30、60min及术毕时的BP、HR,记录丙泊酚、瑞芬太尼的用量,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停留时间和烦躁等的发生情况;分别记录手术后1、2、4、8、12、24、36和48h的VAS评分、术后PCIA舒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O组操作时间和麻醉平面明显低于M组(P0.05);三组患者各时点MAP、H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组术中瑞芬太尼用量、PACU停留时间均明显高于O、M组(P0.05);术后48h内,C组8、12、24、36和48hPCIA舒芬太尼使用量明显多于O、M组(P0.05);O组患者满意度高于M、C组(P0.05)。三组均无烦躁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单点TPVB的镇痛作用与多点TPVB无差别,但单点TPVB组操作时间短,患者满意度高,更能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rector spinae plane block, ESPB)对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全麻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130例,男65例,女65例,年龄40~75岁,BMI 18~25 kg/m~2,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ESPB组(E组)和对照组(C组),每组65例。E组于术毕即刻行手术侧超声引导下ESPB,在竖脊肌深面注入0.375%罗哌卡因25 ml。C组不行神经阻滞。两组术后均行PCIA。记录麻醉诱导前(T_0)、术后拔除气管导管后(T_1)、拔除胸腔引流管后(T_2)的一秒种用力呼气容积(FEV_1)、用力肺活量(FVC)和最高呼气流速变异率(PEFR),记录T_1、T_2时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的发生情况和Prince-Henry疼痛评分。记录PCIA泵有效按压次数(D_1)、实际按压次数(D_2)和术后补救镇痛次数。记录术后恶心呕吐(PONV)、呼吸困难等发生情况;记录拔气管导管时间(拔管时间)、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结果 T_1时E组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术后限制性通气障碍、阻塞性通气障碍、混合型通气障碍发生率和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T_2时E组FEV1、FVC、PEFR明显高于C组(P0.05),Prince-Henry评分明显低于C组(P0.05)。E组D_2明显少于C组(P0.05),补救镇痛次数明显低于C组(P0.05)。E组PONV、呼吸困难等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C组(P0.05),胸腔引流管留置时间、住院时间明显短于C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明显改善胸腔镜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肺功能,降低并发症,可能与充分的术后镇痛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椎旁神经阻滞在开胸手术术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择期行开胸手术的患者4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均分为全麻复合椎旁神经阻滞组(P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P组患者于全麻诱导前在超声引导下于开胸侧切口所在肋间胸椎旁注射0.5%罗哌卡因12~15ml。所有患者术后均使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两组患者切皮前、插管后手术前、切皮后5min、手术结束前及术后2h的MAP、HR。记录术中芬太尼用量及术后2、6、12、24和48h安静及咳嗽时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术后镇痛泵按压次数、镇痛满意度及相关并发症。结果 P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顺利完成椎旁神经阻滞,未见与穿刺引起的相关并发症。与G组比较,P组切皮后5min MAP明显降低、HR明显减慢(P<0.05);P组术后2、6、12时点的安静及咳嗽时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P组芬太尼用量减少(P<0.05),镇痛泵按压次数明显减少(P<0.05),镇痛满意度较好(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椎旁神经阻滞定位准确,操作成功率高,用于胸科手术能有效镇痛,明显减少术中及术后静脉镇痛药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将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探讨其对术中镇痛及创伤反应的影响。方法 取2020年5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116例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患者,对其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不同分组,各组58例,实施SAPB的为S组,实施TPVB为T组,对两组镇痛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术后4 h、8 h、48 h各时段VAS评分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S组术后12 h、24 h的VAS评分较对照度低(P<0.05);两组麻醉诱导前IL-6、IL-10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两组术后24 h、48 h时IL-6、IL-10水平先升高之后逐渐降低,S组术后24 h、48 h的IL-6水平低于T组、IL-10水平高于T组(P<0.05);S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起效时间、持续时间均较T组短(P<0.05);S组首次按压PCIA时间较T组短、48 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较T组少(P<0.05)。结论SAPB、TPVB用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均可获得较好镇痛效果,均能减轻围术期炎症反应,但SAP...  相似文献   

20.
夏梦  孙杨  姚昊 《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11):1073-1077

目的 观察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对老年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心肌酶和肌钙蛋白T(cTnT)的影响。
方法 拟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术的老年患者60例,男24例,女36例,年龄65~78岁,BMI 19~26 kg/m2,ASA Ⅱ或Ⅲ级,随机分为两组:SAPB组(A组)和对照组(G组),每组30例。A组全身麻醉诱导后行超声引导下SAPB,注入0.375%罗哌卡因20 ml。两组术中均行丙泊酚、瑞芬太尼静脉麻醉。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用量,麻醉诱导前、术毕、术后6、24、48 h的MAP、HR、CVP,同时抽取外周静脉血检测心肌酶和cTnT,包括磷酸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乳酸脱氢酶(LDH),并评估术后6、24、48 h静息和咳嗽时VAS评分,记录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
结果 术后24 h内A组HR明显慢于、MAP明显低于G组(P<0.05)。术后24 h内A组静息与咳嗽时VAS评分明显低于G组,术后48 h内PCIA给药总量、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均明显低于G组(P<0.05)。与麻醉诱导前比较,术后6、24、48 h两组cTnT,术毕、术后6、24、48 h两组CK,术后6、24 h两组CK-MB和术毕、术后6、24 h LDH均明显升高(P<0.05)。术后6、24、48 h,A组cTnT明显低于G组(P<0.05)。
结论 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全麻有助于降低胸腔镜肺叶切除术老年患者术后肌钙蛋白T水平,起到一定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