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研究微型种植体对口腔正畸患者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月~11月期间经我院治疗的口腔正畸患者150例,根据选择矫正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86例予微型种植体治疗,对照组64例予传统治疗,观察并比对两组经治疗后的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以及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口腔的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和磨牙位移较对照组优势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发生并发症的几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对口腔正畸患者其显著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十分理想,其上中切牙唇向移位距离以及磨牙位移改善更佳,对于口腔正畸患者临床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长沙市口腔医院收治的94例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7例,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倾斜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及磨牙位移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倾斜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磨牙位移为(3.69±0.29)mm,明显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操作简便、创伤小、支抗稳定,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5年9月~2016年6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94例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7例。对照组患者予以传统非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后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倾斜角与上中切牙凸距差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磨牙移位明显小于对照组,上中切牙倾斜角与上中切牙凸距差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钛钉种植体支抗技术的应用效果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王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5):2151-2152
目的:分析与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接受口腔正畸的成年患者共78例,随机将其分为2组,观察组39例,对照组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非种植体强支抗。对比两组患者的成功率,并对患者治疗后上中切牙唇倾角差、磨牙位移以及上中切牙凸距差进行对比,并对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采用量表进行评价与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成功率为94.9%,对照组患者成功率为82.1%,两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对比两组患者的上中切牙唇倾角差、上中切牙凸距差以及磨牙位移,观察组与对照组磨牙位移分别为(3.20±0.33)mm与(5.65±0.43)mm ,上中切牙唇倾角差分别为(14.05±3.82)°与(27.64±4.14)°,上中切牙凸距差分别为(2.38±0.55) mm与(4.15±1.01)mm。观察组上述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微型种植体对成人口腔正畸患者进行支抗,能够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且具有操作简便、加力迅速、稳定性好等优点,并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改善,因此本文认为,该方法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83例,并随机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1)。观察组给予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正畸方法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倾角差及上中切牙凸距差等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7.14%,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6.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具有较佳的支抗作用,明显优于传统的口腔正畸治疗措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微型种植体支抗和传统正畸方法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口腔科正畸治疗患者50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正畸治疗,观察组则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正畸效果。结果 观察组上中切牙突距差、上中切牙倾角、下齿槽座角及尖牙间宽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磨牙移位距离则较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咬合力和咀嚼效率均有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各指标升高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相较于传统正畸方法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将90例成年口腔正畸患者随机分为两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观察组患者口腔正畸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对照组口腔正畸采用常规的非种植体支抗疗法,并观察两组经不同口腔正畸疗法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不同的口腔正畸治疗后,统计其治疗效果以及其他指标,观察组显效29例,有效15例,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显效20例,有效19例,有效率为86.76%。观察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上中切牙凸距差、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倾角差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者,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8.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12-1113
选取我院口腔科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行成人口腔正畸治疗的患者78例,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正畸方法,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疗法,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作回顾性分析与比较。结果观察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患者总体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磨牙位移、上中切牙倾角差度、上中切牙的凸距差度等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微型种植体支抗应用于成人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显著,正畸效果佳,值得选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400例接受正畸治疗的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200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联合横腭杆治疗。观察2组患者治疗9个月后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磨牙位移及满意率、不良反应(水肿、感染、明显不适感)发生率。结果研究组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9个月后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较对照组大,磨牙位移较对照组小(均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能够取得较理想的效果,安全性高,值得借鉴。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种植体支抗在错畸形正畸中的应用效果及其稳定性进行探讨。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收治的2011年1月-2013年10月需要正畸的错畸形患者9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然后行一般正畸支抗治疗,后定期复诊。治疗组常规治疗同对照组,然后给予种植体支抗治疗。术后口服抗生素,每月复诊,9个月后取出。观察两组中切牙倾角差、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等。对比两组疗效及稳定性。结果治疗组中切牙倾角差、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凸距差[(28.64±5.46)度、(3.38±0.17)mm、(4.32±1.28)mm]与对照组[(12.04±3.26)度、(6.00±0.37)mm、(2.41±1.14)mm]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8.273、45.041、7.800,均P0.05)。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65.31%、100.00%)均高于对照组(32.65%、81.63%),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453、7.830,均P0.05)。对照组未见脱落。治疗组有2例因种植体偏离方向,患者疼痛难忍,重新改变方向后植入,复查未见松动。结论在错畸形正畸中采用种植体支抗效果优于常规治疗,且稳定性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在口腔正畸矫正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8月接受口腔正畸矫正治疗的5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矫正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口腔正畸矫正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均大于对照组,磨牙位移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应用于口腔正畸矫正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有利于咀嚼功能的恢复,且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支抗与口外弓加强支抗在口腔正畸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6年3月在该院口腔科准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104例适龄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成微型组和加强组,每组52例。微型组患者采用微型种植支抗技术进行治疗,加强组采用口外弓加强支抗正畸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正畸治疗2年后的治疗成功率、上中切牙凸距差和倾角、磨牙移位、上齿槽和下齿槽座角、尖牙间宽度以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微型组患者经治疗后磨牙移位、上中切牙倾角和凸距差、上齿槽和下齿槽座角和尖牙间宽度等均明显优于加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634,22.216,7.232,7.579,7.365,8.165,P0.001);微型组经治疗后的治疗成功率明显高于加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302,P=0.004);微型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加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84,P=0.001)。结论在对口腔畸形患者进行口腔正畸治疗时,微型种植体支抗比口外弓加强支抗在提高治疗成功率、减少术后不良反应等方面更具有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对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结构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4月在我院就诊的80例错牙合畸形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予正畸微种植体支抗治疗,比较两组口腔结构和炎症反应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磨牙移位明显低于对照组,中切牙倾角差及上中切牙凸距差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个月时白细胞介素-6(IL-6)、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微种植体支抗可有效改善错牙合畸形患者口腔结构,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对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及龈沟液MMP2、NO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9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9)、常规组(n=48)。常规组采用口外弓支抗治疗,研究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统计比较两组治疗相关指标(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及磨牙移位)、不良反应发生率、矫正前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龈沟液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细胞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CAM1)、一氧化氮(NO)水平。结果研究组矫正后咀嚼功能、牙齿咬合力高于常规组,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高于常规组,磨牙移位小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12%(3/49)低于常规组20.83%(10/48)(P<0.05)。结论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可提高成人安氏Ⅱ类1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牙齿咬合力、咀嚼功能,降低龈沟液MMP2、CAM1、NO水平,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成人上颌牙列正畸的矫治效果及面度变化。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诊的114例成年上颌牙列正畸患者,均为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非种植体支抗治疗(传统口外弓支抗),观察组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正畸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正畸疗效、口腔健康相关生活质量(OHRQOL)量表评分、不良反应及患者依从性。结果正畸后,观察组上颌第一磨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值为(3.03±1.66) mm,上颌中切牙中心点到Y轴距离减少值为(2.58±2.24) mm,鼻唇角增加值(10.35±6.62)°,上唇突距减少值(1.78±1.01) mm,观察组正畸后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OHRQOL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77%,低于对照组的21.05%(χ2=4.856,P=0.002)。观察组依从性优良率为96.49%(55/57),高于对照组的82.46%(44/57)(χ2=5.266,P=0.000)。结论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对成人上颌牙列正畸比采用传统口外弓支抗的矫治效果较好,能取得良好的上颌牙内收和压低的效果,同时可提高患者的口腔健康水平,降低正畸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更容易让患者接受。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的效果。方法 选取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患者(100例,郑州颐和医院收治),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各50例),分组方法:随机数字表法,选例时间:2019年3月至2022年3月。对照组:常规正畸方法治疗,观察组:微型种植体支抗进行正畸治疗,两组随访12个月。比较两组正畸效果(治疗12个月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12个月内)、牙龈情况、咀嚼功能、炎性指标水平(治疗前及治疗12个月后)。结果 两组GI、SBI、PLI评分降低(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低;两组咀嚼效率、咬合力升高(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高;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上中切牙凸距差、上中切牙倾角差更大,磨牙移位更短;两组牙周组织TNF-α、IL-6、MMP-9、IL-1β水平升高(治疗12个月后与治疗前比较),但两组间治疗12个月后相比,观察组更低;两组间治疗12个月内相比,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更低,P <0.05(有差异)。结论 在青少年口腔正畸治疗中,微型种植体支抗可有助于缓解患者临...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用于口腔正畸对患者牙唇倾角及咀嚼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进行口腔正畸治疗的1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进行口腔正畸治疗,对照组实施微螺钉种植体垂直90°置入,观察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观察至治疗后1年,比较两组牙唇倾角、咀嚼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1年上中切牙唇倾角、下中切牙唇倾角均低于对照组,上下中切牙唇夹角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1年咬合力、咀嚼效率均提高,且观察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2/50),低于对照组的18.00%(9/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腔正畸中使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法效果确切,利于改善牙唇倾角,提升咀嚼功能,减少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80例成人双颌前突患者按支抗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其中治疗组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对照组采用传统强支抗方法。用X线测量分析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口腔正畸效果。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上中切牙唇倾角(U1-SN)、下中切牙唇倾角(L1-MP)和上下中切牙长轴的交角(U1-L1)测量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U1-SN和L1-MP测量值均小于对照组,而U1-L1测量值则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完成治疗,且均未出现矫治器脱落、松动及局部感染等。结论:微螺钉种植体支抗的口腔正畸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9.
微型种植体支抗正畸过程中的稳定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背景:微型种植体作为绝对支抗应用于正畸治疗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稳定性。目的: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内收上颌前牙,观察上颌前牙及第一磨牙位置的变化,评价微型种植体作为强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的稳定性。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6-10/2007-12选择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口腔正畸科门诊患者。对象:选取门诊就诊的双颌前突或上颌前突患者20例,男6例,女14例;年龄15-27岁,平均20.7岁。矫治设计拔除4颗第1双尖牙或上颌第1及下颌第2双尖牙。方法:随机选择10例应用上颌后牙区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内收前牙,微型钛钉直径为1.5mm,长度为8mm,由西安中邦钛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所有种植体由同一术者采取相同的手术方式植入。另10例采用腭杆加口外弓的支抗方法。主要观察指标:治疗前及关闭拔牙间隙后拍摄X射线头颅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软组织变化及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①微型钛钉种植体在拔牙间隙关闭的过程中保持了稳定,成功率89%。②种植体支抗治疗后上中切牙倾角及凸距的减少量明显多于非种植体强支抗治疗后的减少量,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种植体支抗组磨牙位移明显少于非种植体强支抗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稳定的骨性正畸支抗,可以实现理想的支抗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20.
背景:许多临床病例表明微型种植体在内收前牙的牙齿力学正畸过程中是强有效的支抗。 目的:比较微型种植体和头帽口外力装置作为正畸强支抗矫正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内收前牙的有效性。 设计、时间及地点:以X射线头影片测量分析的观察验证性实验,于2003—06/2007—10在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口腔正畸科完成。 对象:选择双颌前突和上颌前突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需要拔牙矫正患者32例。其中使用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16例,使用口外J钩作支抗16例。方法:种植体支抗组在上颌双侧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的牙槽间隔内植入微型自攻型钛合金种植体作为支抗关闭间隙。初期使用种植体做尖牙向后结扎,整平牙弓后在上颌侧切牙远中装置牵引钩,种植体与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口外J钩支抗组使用Ⅱ类牵引加头帽口外J钩滑动法加强后牙支抗关闭拔牙间隙,采用传统加强支抗的方法,上下颌第一、二恒磨牙均上带环同时配合上颌口外弓及下颌唇档加强支抗。矫正前后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进行对比分析。 主要观察指标:比较两组矫正前后X射线头影测量的线距,观察第一磨牙的位置改变。结束后观察患者前牙覆耠覆盖关系和Ⅱ类磨牙关系的改变,以及面型凸度的改善程度。 结果:种植体周围组织健康,有2例微型种植体发生松动,经取出重新植入后保持了稳定。两组正畸治疗后均建立了正常的前牙覆耠覆盖关系,Ⅱ类磨牙关系得到纠正,第一磨牙的位置稳定,上前牙均得到较多的内收,面部突度也明显减小。X射线头影测量结果显示,种植体支抗组上颌第一磨牙为近中整体前移,其冠部平均前移0.8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17mm;而口外J钩支抗组支抗磨牙近中平均前移2.36mm,切牙切缘平均内收4.51mm,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微种植体可以达到与口外J钩一样对前牙生物力学的矫治效果,且支抗作用更强。在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猞畸形矫治时可以完全替代口外J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