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LA)或左心耳(LAA)内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方法:选择非瓣膜性房颤左心房或左心耳附壁血栓形成61例为血栓组(其中男性35例,女性26例)和无附壁血栓形成278例为非血栓组(其中男性189例,女性89例),对两组的既往史、烟酒史、临床生化指标和超声心动图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左心房内径[(47.0±6.8)mm比(39.1±6.7)mm,P=0.000],左心室射血分数[(53.8±14.8)%比(60.6±9.9)%,P=0.001];服用阿司匹林[23.0%比48.9%,P=0.000],非阵发性房颤[41.0%比22.7%,P=0.00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左心房内径(OR=1.191,95%CI 1.126~1.261),左心室射血分数(OR=0.969,95%CI 0.941~0.997),服用阿司匹林(OR=0.308,95%CI 0.141~0.674),非阵发性房颤(OR=2.412,95%CI 1.097~5.304)是左心房和左心耳内血栓形成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左心房直径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减低是非瓣膜性房颤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服用阿司匹林对预防房颤血栓形成可能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缺乏与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的关系。方法选择老年患者902例,其中非瓣膜性房颤患者575例(房颤组)及窦性心律患者327例(对照组)。记录12导联心电图,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甲状旁腺激素和肝肾功能指标;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25-羟维生素D和促甲状腺激素,心脏彩色超声检查测定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室间隔厚度和左心房内径,对2组各参数进行比较,并对房颤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和超声参数进行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房颤组25-羟维生素D水平较对照组明显降低[(14.66±13.01)nmol/L vs (21.02±12.61)nmol/L,P=0.000];房颤组甲状旁腺激素和hs-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房颤组左心房内径较对照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房颤与血清25-羟维生素D水平呈负相关(HR=0.820,95%CI:0.768~0.900,P=0.000),与hs-CRP、左心房内径和年龄呈正相关(HR=1.127,95%CI:1.012~1.228,P=0.000;HR=2.320,95%CI:1.822~3.876,P=0.000;HR=1.150,95%CI:1.057~1.162,P=0.000)。结论维生素D缺乏与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联合增强检出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中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20年10月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经TEE检查的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45例,根据TEE联合增强检查结果分为血栓形成组52例和非血栓组93例。先后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及TEE检查。并对疑似血栓形成又不能排除的12例患者完成TEE联合增强检查。对比TTE与TEE对左心房及左心耳不同血流状态的检出情况。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TEE联合增强血栓检出率明显高于TTE,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9%vs 5.5%,P0.01)。与非血栓组比较,血栓形成组左心房内径(LAD)、同型半胱氨酸、C反应蛋白和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左心耳流速和LVEF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及D-二聚体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4,95%CI:1.03~1.25,P=0.027;OR=4.79,95%CI:1.40~16.70,P=0.012),左心耳流速为保护因素(OR=0.84,95%CI:0.78~0.90,P=0.001)。结论 TEE可以直观显示心房及心耳的血流状态,准确测量左心耳流速,联合增强更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Jin YY  Zhu XL  Wang CM  Li N  Ai H  Ma CS 《中华内科杂志》2011,50(10):836-838
目的 探讨C反应蛋白(CRP)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内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 按照经食道心脏超声(TEE)检查结果将非瓣膜性房颤患者154例分为:血栓组46例、非血栓组108例。检测血浆中CRP、D-二聚体的浓度及TEE检测左心房直径(LAd)、左室射血分数(LVEF)、缩短分数(FS)。将可能的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血栓组患者在CRP[(5.77±6.37) mg/L比(1.73±2.39) mg/L,P=0.003]、LAd[(59.86±10.70)mm比(47.97±13.19)mm,P<0.001]、LVEF[(58.75±8.28)%比(64.10±6.75)%,P<0.001]与非血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发现CRP≥1.33 mg/L(OR 2.856,95%CI1.235 ~6.600,P=0.014),LAd≥54.5 mm(OR 4.236,95% CI 1.877 ~9.562,P=0.001)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P升高、左心房扩大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炎症反应可能参与心房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或心房扑动(房扑)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北京协和医院拟行导管消融的非瓣膜性房颤或房扑患者333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结果分为LAT组和非LAT组;LAT组患者接受抗凝后,根据LAT溶解情况分为LAT溶解组和LAT持续组;比较患者临床资料和超声心动图指标,采用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LAT危险因素和LAT持续存在危险因素。结果333例患者中22例(6.6%)存在LAT,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下降(55%)是LAT独立危险因素(OR 6.112,95%CI 2.041~18.302,P=0.001);17例(17/22)LAT患者在抗凝中位时间98 d后接受复查,LAT溶解和持续分别为10例(10/17)和7例(7/17),logistic单因素回归分析左心房前后径≥46 mm是LAT持续的危险因素,但logistic多因素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7.633,95%CI 0.747~416.436,P=0.075)。结论非瓣膜性房颤和房扑患者中LAT常见,LVEF下降是LAT的独立危险因素,抗凝治疗后41.2%的LAT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老年非瓣膜病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的影响因素。方法选择本院2011年4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16例老年非瓣膜病房颤、食管超声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患者作为血栓组,以同期收治的116例未发现左心房/左心耳血栓的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作为对照组,分析2组患者基本指标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左心房/左心耳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血栓组较对照组高血压、脑卒中比例增高(65.52%vs 51.72%,13.79%vs 5.17%,P<0.05),2组慢性心力衰竭比例、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F、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持续性/永久性房颤比例、CHA2DS2-VASc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OR=5.721,95%CI:2.069~15.820,P=0.001)、NT-proBNP(OR=1.001,95%CI:1.000~1.002,P=0.002)、CHA2DS2-VASc评分(OR=2.021,95%CI:1.316~3.103,P=0.001),LAD(OR=1.104,95%CI:1.002~1.216,P=0.046)是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持续性/永久性房颤、LAD扩大、NT-proBNP水平高、CHA2DS2-VASc评分高为老年非瓣膜病房颤患者左心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7.
高敏C反应蛋白对心房颤动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检测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探讨其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电复律后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经电复律的患者126例,男性73例,女性53例,平均年龄(64±10)岁,在电复律前,测定hs-CRP,依据hs-CRP水平将患者分为3组,低水平组41例,hs-CRP<2.0 mg/L,中等水平组47例,hs-CRP 2.0~3.0 mg/L,高水平组38例,hs-CRP>3.0 mg/L。随访6个月,复查24 h动态心电图,观察房颤的复发情况。结果3组在年龄、房颤时间、左心房大小、心功能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随访时,低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7.3%,远低于中等水平组的21.3%和高水平组的3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中等水平组房颤的复发率低于高水平组(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hs-CRP水平与电复律后,房颤再发呈显著正相关(OR=3.22,95%CI:1.58~13.41)。结论非瓣膜性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后,hs-CRP水平与房颤的中期再发有关,hs-CRP可以作为房颤电复律后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影响心房颤动电复律成功的因素。方法根据房颤患者62例电复律是否成功,分为复律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在性别、年龄、并发冠心病、高血压病和瓣膜性心脏病、左心房内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差异。CRP检测:所有患者于入院后/入组后第2天常规空腹抽血,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高敏感CRP(hs-CRP)。结果与转复成功组比较,转复失败组年龄大(P<0.05),左心房内径大(P<0.05),并发瓣膜性病变比例高(P<0.05),房颤持续时间长(P<0.05),hs-CRP水平高(P<0.05)。经多因素分析,hs-CRP水平OR为2.1(95%CI1.4-3.2,P<0.01)、左房直径OR为1.8(95%CI1.2-2.2,P<0.01)和房颤持续时间OR为2.8(95%CI1.6-4.0,P<0.01)。结论hs-CRP、左房直径及房颤持续时间是影响房颤电复律成功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ed cell distribution width,RDW)值对非瓣膜性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患者左心房血栓(left atrial thrombus,LAT)或左心房自发性显影(left atrial spontaneous echo contrast,LASEC)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广东省心血管疾病研究所住院并行经食管心脏超声心动图(transesophageal echocardiography,TEE)检查的579例非瓣膜性AF患者[男404例,女175例,年龄(53.33±12.06)岁],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血常规、经胸心脏超声心动图(transthoracic echocardiography,TTE)及TEE检查结果。结果 TEE检查发现LAT/LASEC患者28例,LAT/LASEC患者的RDW值要显著高于无LAT/LASE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4.08%±1.27%vs.13.57%±0.18%,P=0.014)。根据RDW值绘制的LAT/LASEC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分析提示,预测LAT/LASEC的最佳节点为13.4%,其曲线下面积为0.625,P=0.02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RDW13.4%是LAT/LASEC的独立危险因素(OR=2.844,95%CI:1.163~6.951,P=0.022)。结论在AF患者中,LAT/LASEC患者RDW值要显著高于无LAT/LASEC患者,且RDW值升高对LAT/LASEC有一定的预测价值,RDW13.4%可作为AF患者LAT/LASEC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老年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导管射频消融(RFCA)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3月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因非瓣膜性房颤行RFCA的老年患者83例,根据术后1年随访结果分为复发组24例和非复发组59例。收集所有入选者术前基本临床资料,检测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与miR-21水平,并利用经胸超声心动图及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获取左心房内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F和左心耳排空流速(LAAEV)。绘制ROC曲线评价不同指标及联合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与非复发组比较,复发组LAD、miR-21、NT-proBNP水平明显升高,LAAEV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D(OR=1.304,95%CI:1.026~1.656,P=0.030)、LAAEV(OR=0.889,95%CI:0.804~0.982,P=0.021)和miR-21(OR=1.464,95%CI:1.143~1.877,P=0.003)是老年非瓣膜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ROC曲线分析显示,LAD...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系统评价消融指数指导心房颤动射频消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及维普数据库.搜集有关消融指数指导下行射频消融(试验组)与组织接触压力指导下行射频消融(对照组)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比较的研究.提取相关数据并按照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耳结构复杂性与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拟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NVAF患者295例,记录病史资料和化验指标,进行CHA2DS2-VASc评分。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和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检查了解左心耳有、无血栓形成,以此将患者分为血栓组(n=42)和无血栓组(n=253)。应用CT影像后处理系统对左心房CTA影像进行三维重建,获取每例患者的左心耳形态,将左心耳形态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两类。分析左心耳血栓形成与各项潜在危险因素的关系。结果:血栓组非阵发性心房颤动(76.2%vs 18.2%)、复杂型左心耳比例(66.7%vs 45.1%)显著高于无血栓组(P均<0.01)。此外,血栓组患者的年龄、心房颤动病程、左心房前后径、B型利钠肽、血尿酸、CHA2DS2-VASc评分均大于无血栓组(P均<0.05)。相对于无血栓组,血栓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血栓栓塞以及血管疾病的患病率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复杂型左心耳(OR=4.129,95%CI:1.413~12.069)、心房颤动病程(OR=1.021,95%CI:1.006~1.036)、非阵发性心房颤动(OR=13.910,95%CI:4.563~42.406)与CHA2DS2-VASc评分(OR=2.580,95%CI:1.115~5.966)均是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结论:复杂型左心耳为NVAF患者左心耳血栓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心房颤动(房颤)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患者的临床特点,探讨影响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的房颤复发患者124例的临床病历资料,将上述信息作为房颤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因素.采用x2检验和t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房颤患者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13例患者,射频消融术后随访时间(15.37&#177;6.21)个月.33例(29.20%)患者出现早期复发,37例(32.74%)患者出现晚期复发.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左心房直径变大(OR=1.190,95%CI:1.028~1.378,P=0.020)、体质量指数越大(OR=1.109,95%CI:1.001~1.212,P=O.009)、伴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R=1.239,95%CI:1.079~1.423,P=0.002)是房颤患者消融术后早期复发的危险因素;消融术中采用电复律(OR=1.937,95%CI:1.314~2.856,P=0.001)是晚期复发的危险因素.结论 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率较高,左心房内径、体质量指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术中电复律是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加强术后患者的定期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确定年龄校正D-二聚体(DDage)联合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心房颤动患者左心房血栓(LAT)的预测价值。 方法 纳入2016年1月~2020年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的心房颤动患者290例。根据经食管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LAT(n=23)组和无LAT组(n=267)。记录患者入院时D-二聚体、血脂水平,根据年龄计算DDage。比较两组间DDage及HDL-C水平的差异。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LAT的危险因素。绘制ROC曲线分析DDage联合HDL-C对LAT的诊断价值。 结果 无LAT组DDage阳性患者为37例(14 %),LAT组中为15例(6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AT组HDL-C水平显著低于无LAT组患者(0.99 ± 0.26 vs. 1.15±0.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DDage(OR=9.541,95%CI:3.413-26.667,P<0.01)、HDL-C(OR=0.067,95%CI:0.007-0.636,P<0.05)、CHA2DS2-VASc≥2(OR=3.043,95% CI:1.019-9.090,P<0.05)、LVEF(OR=0.932,95%CI:0.880-0.987,P<0.05)是存在LAT的独立危险因素。DDage联合HDL-C的曲线下面积(AUC=0.842)均高于DDage(AUC=0.757)、HDL-C(AUC=0.6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Dage联合HDL-C能够预测LAT的形成,在临床中可用于识别发生LAT的高危心房颤动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与心房颤动(房颤)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相关性。 方法 连续选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首次行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69例,所有患者均在CARTO3系统下行房颤射频消融术并恢复窦性心律,术中对消融压力-时间曲线进行数据采集分析。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患者是否复发,根据术后随访的结果,将患者分为复发组与未复发组,对压力数据进行两组比较,探讨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与房颤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相关性。 结果 所有患者术后平均随访14个月,房颤复发18例,未复发51例。复发组与非复发组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左房前后径:[(45 ± 7) vs.(39 ± 7)] mm, P<0.05,首次发现房颤至手术时间 [24(8,60)月 vs. 7(1,24)月, P<0.01)],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5.64 ± 0.59) vs. (5.06 ± 0.46), P<0.01,二元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消融导管压力变异性和左房前后径可做为房颤患者首次射频消融复发的独立预测因素,OR值、95%置信区间、P值分别为(9.489, 2.080~43.280,P<0.01)和(1.152,1.019~1.302, P<0.05)。 结论 压力变异性及左房前后径可做为心房颤动患者首次行射频消融后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戒酒对饮酒男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RFCA)治疗术后复发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连续入选2015年7月至2019年12月行RFCA治疗的男性饮酒房颤患者。收集病史资料和检查结果,以及术后18个月的戒酒情况及房颤随访结果。以Logistic回归分析房颤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入选101例患者,术后31例(30.7%)复发。66例(65.3%)戒酒患者房颤复发率明显低于继续饮酒患者(22.7%比45.7%,P=0.01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非阵发性房颤(OR 17.414,95%CI 1.979~153.195,P=0.010)和高血压病(OR 3.638,95%CI 1.348~9.815,P=0.011)为房颤患者术后复发风险增高的独立预测因子,而戒酒为房颤患者术后复发风险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OR 0.241,95%CI 0.088~0.660,P=0.006)。结论 戒酒为男性房颤患者RFCA术后复发风险降低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估导管射频消融对心房颤动合并射血分数降低心力衰竭(HFrEF)患者的心功能改善方面是否优于药物治疗.方法 系统检索了PubMed、Embase、Cochrane图书馆中对比导管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心房颤动合并HFrEF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并比较两者对心功能的改善作用.结果 纳入8项随机对照试验的1166例患者.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清B型利钠肽(BNP)水平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6年3月至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是否并发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n=37)和窦律组(n=61),收集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疾病史、心功能检查、实验室检查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BNP与房颤的关系。结果 房颤组患者年龄、术后24h LVEF大于窦律组,术后24h血清BNP、hs-CRP水平高于窦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术后24h LVEF、术后24h BNP、术后24h hs-CRP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OR分别为1.868、1.285、1.784、1.4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血清BNP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预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794,0.915),血清BNP最佳临界值为107.28 pg/mL,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76.35%、82.11%,准确性为75.29%。结论 血清BNP水平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并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24h内及时检测可作为预测房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脑卒中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总被引:133,自引:3,他引:133  
Hu DY  Sun YH  Zhou ZQ  Li KB  Ni YB  Yang G  Sun SH  Li L 《中华内科杂志》2003,42(3):157-161
目的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中国人心房颤动 (房颤 )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 在全国 1 8家医院共登记房颤患者 4 51 1例 ,其中风湿瓣膜性房颤 1 0 86例 ,非瓣膜性房颤 342 5例。通过比较房颤合并脑卒中与房颤无脑卒中患者 ,筛选房颤发生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 中国人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 2 4 81 % ,房颤合并脑卒中组年龄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 ,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增加。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 :年龄≥ 75岁 (OR 1 76 ,95 %CI 1 0 8~ 2 98) ,高血压病史 (OR 1 52 ;95 %CI 1 2 8~ 1 80 ) ,糖尿病史 (OR 1 39,95 %CI 1 1 1~ 1 76) ,动脉收缩压升高(OR 1 71 ,95 %CI1 2 1~ 2 2 8) ,左房血栓 (OR 2 77,95 %CI 1 2 5~ 6 1 3)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中国人非瓣膜性房颤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左房血栓、动脉收缩压升高 ,上述因素对决定房颤患者的抗栓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