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5 毫秒
1.
2.
云南的鼠疫疫源地分为野鼠鼠疫疫源地和家鼠鼠疫疫源地。野鼠鼠疫疫源地分布于滇西纵谷省东北部及金沙江流域山地峡谷省西缘约N26°~27°,E98°~100°30′,海拔2000~3500米,该疫源地包括三个景观带:Ⅰ.平坝居民区及农田景观带,Ⅱ.中山云南松林及林间耕地景观带,Ⅲ.高山暗针叶林景观带,主要宿主为大绒鼠和齐氏姬鼠,主要媒介为方叶栉眼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家鼠鼠疫疫源地分布于N23°40′~25°30′,E97°31′~99°20′,地貌为峡谷与中低山相间,西部和南部多宽谷,跨越滇西纵谷省及南部山地省,疫点主要分布在平坝居民区及农耕区,在毗连的山区居民点或山间耕地亦检出过疫点,家鼠疫源地的主要宿主为黄胸鼠,主要媒介昆虫为印鼠客蚤和缓慢细蚤。另外,作者从人间鼠疫的规律,地理发生学和南鼠疫疫源地鼠疫菌株抗原的一致性,以及鼠疫菌的单向变异等分析推论,认为云南家鼠鼠疫疫源地源于野鼠鼠疫疫源地。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2013—2022年吉林省达乌尔黄鼠(以下称黄鼠)疫源地蚤种类构成情况,为吉林省鼠疫防控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2013—2022年吉林省达乌尔黄鼠疫源地全部监测点的媒介调查数据,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分析达乌尔黄鼠疫源地鼠疫媒介种群构成。结果 累计梳检达乌尔黄鼠17 509只、探达乌尔黄鼠洞干20 929个、梳检小型啮齿类动物4 298只,累计获蚤16 747只。在获得的所有蚤类中方形黄鼠蚤为绝对优势种,占85.09%,其次是二齿新蚤,占11.94%,种群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 675.44,P<0.05)。2018—2019年黄鼠体蚤种群数量较高,2020—2022年呈下降趋势;黄鼠洞干蚤年际变化较大,平均蚤指数0.19,2019年后有下降趋势,2022年为0.10;小型鼠染蚤率波动范围为12.22%~19.48%;蚤指数波动范围为0.23~0.43,2017年为最低至0.23。结论 分析显示,吉林省达乌尔黄鼠鼠体蚤和洞干蚤以方形黄鼠蚤为绝对优势种群,其次为二齿新蚤,与以往监测结果接近,种群构成基本没有发生变化。黄鼠体蚤和洞干蚤...  相似文献   

4.
贵州省历史上没有鼠疫流行的明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的50年间也没有发现鼠疫的活动.2000年7月,位于贵州、广西2个省(区)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村寨突然爆发人间鼠疫疫情[1-2],并在当地的啮齿动物、媒介蚤类和人体内分离到了鼠疫菌,首次确定了当地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2001-2007年,作者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等的调查,系统地了解了当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基本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贵州省历史上没有鼠疫流行的明确记载,新中国成立后至1999年的50年间也没有发现鼠疫的活动.2000年7月,位于贵州、广西2个省(区)交界处的天生桥水电站库区沿岸村寨突然爆发人间鼠疫疫情[1-2],并在当地的啮齿动物、媒介蚤类和人体内分离到了鼠疫菌,首次确定了当地存在着鼠疫自然疫源地.2001-2007年,作者通过对其流行病学、病原学、自然疫源地、宿主动物和媒介蚤类等的调查,系统地了解了当地鼠疫自然疫源地的基本规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优势种鸟类窝巢蚤种类及其在鼠疫流行中的作用,为河北省的鼠疫防治工作提供参考。方法获取自然状态下鸟的窝巢蚤,对获得的蚤进行分类鉴定和鼠疫细菌学检验。结果共调查鸟类窝巢96个,染蚤窝巢11个,获蚤59只,染蚤率为11.46%,蚤指数为0.61;隶属于1科1属2种,为角叶蚤科的角叶蚤属的禽角叶蚤欧亚亚种和粗毛角叶蚤。结论河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内鸟类优势种有麻雀、喜鹊、山雀、乌鸦,蚤的种类较少,虽然没有获得鼠疫耶尔森氏菌的证据,但是对于鼠疫耶尔森氏菌由鸟类传入的自然保菌学说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7.
调查区位于东经88°33′~90°40′,北纬37°20′~38°20′。包括部分西阿尔金山和东昆仑山北翼支脉。1985年6~8月,在调查区内捕到啮齿动物15种,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s)为高寒草原带内啮齿动物的优势种。用路线目视法调查,旱獭密度为每公顷0.44只。采到蚤28种,其中Neopsylla angustimanubra,Parancopsylla clavata,Frontopsylla hetera和Paradoxopsyllus spinosus为自治区内新记录种。Oropsylla silantiewi和Callopsylla dolabris是旱獭的主要寄生蚤,其在旱獭体的蚤指数分别为1.49和0.92。用细菌学方法检验各种动物2029只、体外寄生物868组7417只,共检出鼠疫菌24株。其中,从旱獭检出16株、Mus musculus 1株、Oropsylla silantiewi 3株、旱獭虱3株、革螨1株。旱獭自然染菌率为0.93%。用被动血凝法检验各种动物血清1350份,从旱獭和牧犬中各检出鼠疫FI抗体阳性血清3份,其阳性率分别为0.33%和12.5%。 根据以上资料,首次判定调查区内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宿主为Marmota himalayana,主要传播媒介为Oropsylla silantiewi,动物鼠疫在调查期间内均有流行。现已查出的疫源地面积约为9.7万公顷。  相似文献   

8.
1987年新疆且末县山地鼠疫自然疫源地考察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察区位于E84°55′~87°40′,N36°55′~37°50′,包括东昆仑山山脉的阿克塔格至阿其克库勒山段和阿尔金山山脉的哈迪勒克山段。考察期间从喜马拉雅旱獭(Marmota himalayana)及其外寄生物中共分离到10株鼠疫杆菌。喜马拉雅旱獭血清的鼠疫FI抗体阳性的检出率为2。12%,牧犬血清的阳性检出率:东昆仑山段为22.2%,阿尔金山段为40.0%。疫点位于E85°17′,N37°08′和E86°50′,N37°30′。阿尔金山段牧犬血清鼠疫FI抗体阳性检出点位于E86°55′,N37°45′和E87°,N37°45′。从而首次判定考察区内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  相似文献   

9.
目的 调查与分析云南省梁河县鼠疫疫源地室内鼠密度和蚤指数,评估鼠疫发生的潜在危险.方法 根据历史鼠疫监测资料,2007年8-9月在云南省梁河县选择30个鼠疫疫源村,对每个村的全部住户进行编号后,随机抽取20户,放置鼠笼和粘蚤纸用于捕获鼠和蚤,计算鼠密度、染蚤率、蚤指数、中位数.结果 黄胸鼠和臭鼷鼱分别捕获133和33只,平均每村捕鼠5只,平均鼠密度为2.8%(166/6000).染蚤鼠101只,染蚤率为60.8%(101/166).收集鼠体蚤344匹,其中印鼠客蚤296匹.缓慢细蚤48匹.鼠体蚤指数为2.1(344/166).捕获地面游离蚤315匹,地面游离蚤指数为0.026(315/11 888).平均每村5.5匹.其中,猫栉首蚤指明亚种和印鼠客蚤占了地面游离蚤总数的97.8%(308/315).地面游离蚤和鼠体蚤的蚤种构成不一致(精确概率法,P<0.01),鼠体蚤和鼠密度呈现正相关(r=0.68,P<0.01),地面游离蚤与鼠密度和鼠体蚤间均无相关关系(r=-0.17、0.32,P均>0.05).使用诱饵油炸猪皮3600个笼·夜,共捕获105只鼠,使用诱饵油条2400个笼·夜,捕获46只鼠,油炸猪皮的捕鼠效果明显优于油条(χ2=5.59,P<0.05).结论 梁河县鼠疫疫源村室内鼠以黄胸鼠为主,印鼠客蚤和猫栉首蚤指明亚种分别是鼠体蚤和地面游离蚤的优势种.勐宋、邦读村和汤加屯仍有发生鼠疫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调查区位于E85°~86°,N43°12′~44°,属北天山伊连哈比尔尕山北坡。1988年8月从调查区自毙灰旱獭(Marmota baibacina)脏器分离到1株鼠疫杆菌,从长尾黄鼠(Citellus undulatus)的体外寄生蚤—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Citellophilus tesquorum deztysuensis)分离到2株鼠疫杆菌。首次确定沙湾县天山山地存在以灰旱獭和长尾黄鼠为宿主的双宿主鼠疫自然疫源地。主要传播媒介为Oropsylla silantiewi和方形黄鼠蚤七河亚种。现查出疫源地面积约600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1.
田杰 《地方病通报》1995,10(1):29-36
本文从系统生态学的角度,对云南省剑川鼠疫自然疫源地的鼠蚤群落基本结构和格局进行了探讨。发现该源源地存在“半岛效应”。提出控制鼠疫的最好方法,是将该生物引入对人无害或危害程度较小的群落乃至生态系统之中;并提出应用岛生物地理原理对自然疫源性疾病进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更好地了解疫源地的性质和规律。  相似文献   

12.
贵州鼠疫疫源地鼠形动物的部分生物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查明鼠疫疫源地的鼠形动物种类、组成、分布和季节消长,为鼠疫的预防控制提供依据,用日夹法和笼捕法捕获野外和住宅内鼠形动物,进行分类鉴定,用粉迹法和日夹法调查鼠形动物密度。捕获的鼠形动物有3目4科10属23种,黄胸鼠和褐家鼠为住宅内优势鼠种;黄胸鼠为野外优势鼠种;住宅内鼠形动物的平均鼠迹阳性率为72.62%,野外鼠形动物的捕获率为4.54%。黄胸鼠、褐家鼠和锡金小鼠的妊娠率分别为24.22%,28.99%和28.13%。家栖鼠类是鼠疫预防控制中的主要防制对象,药物灭鼠的最适时间在3月和11月。  相似文献   

13.
湛江市甘林地区鼠蚤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43年后湛江市甘林地区家、野鼠及其鼠体蚤变化情况。方法对调查地点内的家、野鼠及其鼠体蚤进行为期一年的调查,鼠密度、蚤指数作为主要变化指标。结果全年平均家鼠密度为8.02%,所捕获的动物中褐家鼠和臭鼠句脯的比例增加,黄胸鼠仍为优势种(54.55%);全年平均野鼠密度为3.24%,野鼠种群中黄毛鼠仍为优势种(74.59%),社鼠(Rattus niviventer confueianus)已成为当地的稀有种群;全年平均家鼠鼠体蚤指数为2.87,印鼠客蚤在家鼠鼠体蚤种群中占绝对优势(98.46%);全年平均野鼠鼠体蚤指数为0.33,伍氏病蚤为优势种(93.02%)。结论受住宅结构、环境气温和农业开发等综合因素的长期影响,湛江市甘林地区家、野鼠及鼠体蚤已发生相应变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调查围场县啮齿动物及寄生蚤的种群组成和数量动态,收集可检材料,开展动物鼠疫疫情监测。方法在不同的生境中,捕获啮齿动物调查其数量,收集其寄生蚤,并进行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结果发现围场境内有啮齿动物14种,以达乌尔黄鼠为优势种平均密度1.87只/hm^2;蚤类30种.以方形黄鼠蚤松江亚种为优势种;近5年剖验各种动物2183只,蚤培养144组1109只,动物血清1153份,经检验均为阴性。结论虽未分离出鼠疫菌,但仍存在着动物鼠疫流行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荔城区1985-2004年鼠蚤动态情况,科学评估动物鼠疫监测结果。方法用SPSS(11.51)软件包对近19年来荔城区鼠疫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年间检验出阳性鼠5份,褐家鼠、臭鼩鼱的密度保持相对稳定。黄胸鼠的鼠密度呈现二次高峰,从2000年起又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已经接近1986-1990年间黄胸鼠密度。而黄毛鼠密度呈现明显下降趋势,总蚤指数和染蚤率仍保持较高水平。结论虽然荔城区鼠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但20年来的监测数据显示,还具备鼠疫流行的条件,必须有针对性开展灭鼠灭蚤工作。  相似文献   

16.
甘南玛曲县及其周边地区鼠疫自然疫源性调查结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玛曲及其周边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方法对自然景观、宿主动物、传播媒介等进行现场调查,对所获材料进行血清学和细菌学检验.结果未检出IHA阳性血清,未分离出鼠疫菌,检出3份RIP阳性血清,但该地区自然景观及主要宿主动物分布和媒介蚤构成表明当地具备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的基本条件.结论玛曲及其周边地区可能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建议加强监测,及时发现和控制疫情.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四川省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为鼠疫防控工作提供对策。方法按照四川省鼠疫监测方案及实施细则要求进行。结果 2005-2010年调查发现:啮齿动物2科3属11种,检测犬血清940份,阳性1份,鼠血清333份,病原学检测鼠类425份,鼠疫反向材料68份,媒介蚤2科2属2种6匹,均阴性。结论攀枝花地区是否存在鼠疫自然疫源地,需进一步调查核实。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南充居民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方法 2010年分别于南充市2家三甲医院和中心血站及第三人民医院采集800份血清标本,血清标本经受体破坏酶(RDE)过夜处理,血凝(HA)法检测红细胞凝集抗原,血凝抑制实验方法检测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抗体水平.结果 2010年800份南充市居民A/H1N1病毒抗体总阳性数124例,阳性率为15.5%;以6-17岁组和18-55岁组阳性率最高,分别为17.50%和15.63%;男女性别比为1.4:1.2家三甲医院阳性率分别为16.25%和18.33%,市中心血站及第三人民医院阳性率分别为13.13%和12.15%.结论 南充市区居民6-55岁是新型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高发人群,市内2家三甲医院总阳性率偏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和掌握乌鲁木齐地区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荒漠戈壁啮齿动物与媒介蚤的分布、生境、种类。方法在戈壁荒漠生境内捕获鼠种,调查洞群平均鼠数、鼠种的分布,梳检鼠体蚤并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夹捕法捕获鼠210只,有大沙鼠、子午沙鼠、红尾沙鼠和柽柳沙鼠;洞群覆盖率为10.8%,洞群密度为8.4洞群/hm^2,有鼠洞群平均鼠为0.5只/洞;鼠群栖息率为92.7%,有鼠洞群密度为7.8只/hm^2,平均鼠密度为3.9/hm^2;染蚤鼠149只,获蚤数为3 464只,染蚤率为70.92%,其中簇鬃客蚤为优势种,占总数的49.3%;血清学监测210份,其中5份血清阳性。说明调查区域内近期发生过沙土鼠鼠间鼠疫流行。结论初步掌握戈壁荒漠鼠类、蚤种,为开展类似调查提供了科学依据,长期系统的调查鼠密度和血清学检测,对杜绝人间鼠疫暴发有着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云南省鼠疫自然疫源地研究(摘要)(英文)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云南鼠疫历史悠久,其来源中外学者多认为输入。新中国成立后经长期调查研究,现完全证明本省鼠疫并非传入而是其本身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鼠自然疫源地。1.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于云南西部、西南部及南部。主要宿主黄胸鼠,主要传播媒介印鼠客蚤,病原体为鼠疫菌滇闽居民区生态型。动物流行病学特点:鼠疫动物病主要存在并流行于海拔400~2100米的平原或宽谷或盆地居民文化景观地带;各月均有发生,但以6~11月较多,高峰在8月;以鼠→蚤→鼠方式传播,以流行和潜在(或微弱)流行方式保持疫源。2.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自然疫源地存在于滇西北剑川县山区及其毗邻的丽江、兰坪、云龙、洱源部分山区。主要宿主是齐氏姬鼠和大绒鼠,主要媒介特新蚤指名亚种,病原体为滇西纵谷生态型。动物流行病学特点:鼠疫动物病主要存在并流行于疫源地内海拔2500米以上的云南松林山区耕地景观带;各月均有发生,高峰在4月和12月,表现为双峰型;从年际看,流行有高低潮,大体流行2~3年,缓和1~4年或更长。本文还对黄胸鼠鼠疫疫源地的性质与范围以及黄胸鼠鼠疫疫源地和齐氏姬鼠、大绒鼠鼠疫疫源地的区别与联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