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介绍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及术后可能出现的并发症。方法 采用CT定位,立体定向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对240例帕金森病人的苍白球和(或)丘脑腹外侧核进行射频毁损术治疗。结果 手术效果优良,原有症状术后改善率97.6%。结论 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是目前治疗帕金森病的一种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微电极导向苍白球部后毁损术治疗帕金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微电极 导向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桩治疗24例帕金森病患者,分析其术后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平均随访时间4.2个月。结果 术中靶点调整率82.5%,手术有效率100%,不同症状的改善率(%)分别为,僵直91.0,运动迟缓86.7,震颤83.3,步态73.4,平均68.5,“关”状态76.0。左旋多巴引起的并发症基本消除,无严重及主并发症  相似文献   

3.
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经验及治疗效果。方法:自1999年4月至2001年2月采用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帕金森病350例。其中行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278例,丘脑腹中间核(Vim)毁损术35例,行同期同侧PVP和Vim毁损术15例,行同期双侧PVP11例,分期双侧PVP8例,分期一侧PVP、另一侧Vim毁损术3例。对手术前后的“关”状态和“开”状态进行日常生活量表评分、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并进行门诊随访或家访。结果:术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关”状态提高29.8%,“开”状态提高25.9%。UPDRS评分在“关”、“开”状态下,总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57.3%和33.4%,其中精神行为情绪改善率为50.8%和28.9%,日常活动改善率为59.1%和35.9%,运动功能改善率为58.2%和34.7%。结:PVP地大多数症状均有效,但对震颤的效果不如Vim毁损术;对震颤明显、无明显僵直的患可选择Vim毁损术;对震颤僵直型患可行同期双侧PVP或同期PVP加Vim毁损术。  相似文献   

4.
我院采用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从 1999年 8~ 11月 ,共治疗患者 10 4例 ,治疗效果较好 ,但术后近期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偏瘫、面瘫、平衡障碍、语言障碍及嗜睡或昏睡等并发症。本文旨在讨论通塞脉片在治疗此类并发症中的效果 ,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脑立体定向微电极导向射频毁损术治疗帕金森病 ,是对病侧苍白球 (PVP)和 (或 )丘脑腹外侧 (Vim)核进行射频毁损。在 10 4例手术患者中 ,96例(92 % )患者是一侧苍白球和丘脑腹外侧 Vim核同时进行毁损 ,8例 (8% )患者是毁损单侧苍白球或丘脑腹外侧 Vim…  相似文献   

5.
帕金森病立体定向术脑内靶点的精确定位是手术成功的关键.选择何种序列成像最能直观准确显示靶点是值得探讨的问题.2000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30例帕金森病患者采用不同CT、MRI定位实施立体定向术,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26例帕金森病患者实施微电极导向立体定向手术的术中监护和配 合,详细介绍了这一新技术的手术机制,过程及术中配合的相关技术参数。熟练、灵活地掌握这一先进仪器的各项性能,严密观察病人病情及生理、心理变化是保证手术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的初步经验。方法:应用微电极导向技术对24例临床表现为混合型的帕金森病患进行了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在术毕、术后1周进行临床疗效观察,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综合评分对比,并观察跟随1-17个月。结果:全部患肢体活动灵活性、震颤在术毕即得到显;随访1-17个月后症状维持稳定,术前和术后UPDRS评分显提高。结论:微电极导向多靶点毁损手术治疗帕金森病是切实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王鹏程  刘健  赵建农  黄垂学 《海南医学》2004,15(6):47-47,50
目的 探讨微电极引导立体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6例帕金森病患者行单侧丘脑vim核毁损、PVP或PVP 同侧丘脑Vim核毁损术,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6例震颤、肌强直等症状术后均得到缓解,服药剂量明显减少。2例(33.3%)术后出现嗜睡,声音变小,经治疗1周后神志清醒,1例(16.7%)声音变小没有恢复。5例随访。1例在1年后部分症状复发,其余4例随诊1~3年手术效果稳定。结论 微电极引导立休定向术治疗帕金森病是一种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自从1982年以来,我们用立体定向技术,选择丘脑腹外侧核制造破坏灶,治疗震颤型帕金森氏病14例。术前所有患者均做了脑电图、脑同位素扫描,部份患者做了脑血管造影和CT扫描检查,确定非继发性病变。使用国产FY80-3型脑立体定向仪。经康锐和空气脑室造影,测定丘脑腹外侧核位置,确定破坏灶中心靶点(终靶点),制造半径不超过5mm的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苍白球腹后部毁损术(PVP)治疗帕金森病(PD)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坐标定位结合MRI图象定位,在微电极导向下,完成对6例病人单侧苍白球腹后部(Gpi)的定位,并实施毁损。结果6例病人的震颤、僵硬及运动迟缓均得到明显改善,UPDRS运动部分积分“开”状态下改善率32.2%,“关”状态下改善率58.6%,无永久并发症。结论坐标结合MRI图象法能准确定位Gpi,微电极记录是其必要的补充。PVP能全面改善PD病人的征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1 临床资料 1999-08以来我院采用立体定向微电极引导下丘脑Vim核、苍白球Gpi核射频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76(男46,女30)例,年龄40~80(平均67.3)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微电极记录技术提高帕金森病手术的靶点定位精度。方法 在苍白球毁损术(14例)、丘脑毁损术(8例)病人中,采用微电极电生理记录技术进行术中靶点监测。结果 最终毁损靶点较MR更换率为81.8%,手术效果优良,有效率100%,无永久并发症。结论 应用微电极技术能显著提高靶点定位精度,减少并发症和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帕金森病 (PD)在微电极导向下行丘脑腹外侧核 (Vim核 )和苍白球腹后部 (PVP核 )毁损术的CT影像学定位作用及术后 CT表现。方法 术前对 1 80例 PD患者行 CT定位 ,并与术中微电极记录电生理定位靶点对比分析。术后 2 4小时内 CT复查。 1 0例 6~ 8月内 CT复查。结果  1 CT定位靶点吻合率为 34% ,更正率为 66% ,更正范围为 2± 1 .5mm。 2术后靶点毁损灶及周围水肿 CT表现为边缘模糊的低密度区 ,其范围波及内囊区 (1 0 0 % )或 /和视束 (2 5% ) ,平均大小分别为 :单靶点毁损为 486± 1 0 8mm3 ,双靶点毁损为 977± 2 34mm3。1 0例术后 6~ 8个月 CT复查 ,毁损灶大小为 2 9.5± 1 9.8mm3 。 3术后并发症 :毁损灶出血 1 0例 ,针道出血 4例。结论 影像学定位是手术成功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术后 CT表现对了解和评价术后情况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苍白球毁损术的定位精度.方法:通过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70例71次苍白球毁损术进行苍白球内细胞电生理记录,分析电信号,确定手术靶点.结果:经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及分析.最终手术靶点较CT靶点更换率为82.8%,手术效果显著,并发症少.结论:通过微电极细胞电生理记录技术对苍白球毁损术进行术中定位监测,能够克服个体脑内靶点在解剖上和功能上的变异,提高了定位的精确度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保留子宫的盆底悬吊术治疗盆底障碍性疾病(PFD)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2011年7月我院收治的108例PFD患者的临床资料。A组行保留子宫的盆底悬吊术19例;B组行阴式子宫切除(TVH)+盆底悬吊术26例;两组中合并压力性尿失禁者同时实施经闭孔无张力尿道中段悬吊术(TVT-O);C组行传统TVH+阴道前后壁修补术63例。比较3组术中情况及术后疗效。结果:A组术中出血少、胃肠功能恢复快、手术时间、保留导尿时间、住院时间短,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108例患者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脱垂等症状基本改善。A、B、C组复发率分别为5.26%、3.85%、14.29%。结论:保留子宫的盆底重建术治疗PFD手术时间短、出血少、疗效好,其复发率低,近期疗效稳定,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索信号强度在帕金森病定向手术中的定位作用。方法:在14例次丘脑毁损术和43例次苍白球毁损术微电极行进过程中连续记录神经元放电,计算信号强度,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研究丘脑毁损术和苍白球毁损术中各核团的信号强度的差异。结果:丘脑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核团的信号强度具有很好特异性。尾状核与丘脑间的白质同尾状核和丘脑之间以及丘脑与丘脑腹中间核之间相差数倍以上,更易辨别,绘制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结果更加明显。苍白球毁损术中微电极进针路径上各部位的信号强度虽有明显差异,信号强度距离分布曲线呈现波动性。结论:信号强度可以作为丘脑毁损术中一种神经电生理定位方法,但在苍白球毁损术中应用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18.
Surgical destruction of a portion of the ventrolateral nucleus of the thalamus is currently the procedure of choice for the treatment of incapacitating tremor and rigidity of parkinsonism. Seventy-three patients were treated by 105 thalamotom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Alberta Hospital and assessed one to four years later for improvement of function in everyday activities. Fifty-six patients were improved, 12 were unchanged, and five had died. Only two of the deaths were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 Paresis was permanent in only one patient. Twenty-five patients had bilateral operations and 22 of these showed improvement of function. Contraindications to operation include serious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ntal deterioration, and those parkinsonian patients whose disability is chiefly due to akinesia, oculogyric crisis, dysphasia or dysarthria.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皮肌炎的临床特点,了解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类型及临床特征,以利于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方法:对108例皮肌炎患者及其中合并恶性肿瘤的12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发病年龄以14~60岁(62.96%)为主;首发症状以皮炎(54.63%)为主;皮肤损害以面部红斑合并全身多处红斑多见(48.15%);肌肉受累以不同程度的对称性近端肌炎多见(97.22%)。受累内脏为消化道(31.48%)、心(19.44%)、肺(26.85%)、甲状腺(12.96%)。12例(11.11%)患者合并恶性肿瘤。白蛋白(albumin,ALB)、谷草转氨酶(glutamicoxalacetic transaminase,AST)、谷丙转氨酶(glutamic-pyruvic transaminase,ALT)、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血清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CK)、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reatine kinase isozyme,CK-Mb)、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抗Jo-1抗体、抗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抗体、抗DNA拓扑异构酶抗体(anti-topoisomerase antibody,抗Scl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5.93%,46.30%,28.70%,87.04%,51.85%,26.85%,55.56%,2.27%,8.99%,2.27%。将患者分成合并肿瘤组和不合并肿瘤组,经χ2检验提示ESR异常增快是皮肌炎合并肿瘤的危险因素。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结论:皮肌炎有典型的皮损表现,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皮炎。临床确诊应结合肌酶、肌电图、肌活检等相关检查。皮肌炎易累及多种器官,应预防性地行胸部X线及CT等相关检查。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是皮肌炎合并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可作为参考指标指导临床及时行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