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致左肩、背部、锁骨下及腹部,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急促、发绀,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死治愈率。[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死典型表现以剧烈而持续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多见,不典型疼痛可发生在上腹部与咽部之间的任何水平处,位于左腋下或胸下区域者少见。据文献报道,临床不典型心肌梗死占20%~30%,误诊率达28.3%。老年人患心肌梗死的症状常不典型,可出现无痛性心肌梗死,或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咽部发紧、颈部背部疼痛,个别可表现为晕厥。  相似文献   

3.
张藜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8):704-705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殊疼痛部位并分析原因,探讨临床护理工作在不典型性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诊治中的作用。方法对我科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分析其中28例特殊疼痛部位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症状与体征。结果部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缺乏典型疼痛症状或疼痛部位表现不一。结论护理工作者对AMI特殊疼痛部位及原因的了解及掌握,是使AMI病人得到早期诊治、转危为安、尽快康复的保证,也是减少发病,提高生活质量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不典型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3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不典型表现,以减少误诊。方法:对32例老年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患者均无典型胸痛,疼痛部位不典型11例;首发症状为恶心、呕吐、上腹痛8例;头晕、乏力、一过性意识障碍4例;突发心律失常、休克7例;合并肺心病2例。结论: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具有无痛或疼痛部位不典型、症状隐匿多样、多种心脏病并存等特点.临床医生对症状不典型者应及时做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查,以早期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在临床症状、辅助检查中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不典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无痛或疼痛症状不典型是导致心肌梗死易漏诊、误诊的最根本因素。无痛型患者临床表现与心肌梗死后心功能下降有关,常规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是检出不典型心肌梗死的重要手段。结论:对短期内突发的心功能下降、疼痛原因未明或处理疗效欠佳患者应警惕不典型心肌梗死的存在。全面、动态分析临床资料是防止误诊、漏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发病特点及护理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及早发现心肌梗死,防止发生并发症和猝死。方法 通过查阅病历、献、问卷调查及与患交谈,对47例60岁以上老年人心肌梗死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其发病特点。结果 47例60岁以上尤其是65岁以上心肌梗死患,32例患典型表现不是胸痛,而是气急、胃肠道症状、休克、呼吸困难等。结论 老年人对自身疾病反应差,所以,不能以有无胸部疼痛作为鉴别老年人心肌梗死的主要临床依据,要加强心电监护,强调做好整体护理,防止心肌梗死并发症或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心肌梗死的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9年 7月至 2 0 0 1年 7月我院共收治心肌梗死 (AMI) 171例 ,经过治疗及恰当的护理 ,均取得较佳效果 ,现将临床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观察内容1 1 疼痛 观察疼痛的诱因、性质、持续时间、发作次数及伴随症状。典型的心肌梗死常因体力活动、情绪波动而诱发 ,也可在  相似文献   

8.
邹艳波 《现代护理》2008,14(4):454-455
临床实践证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冠脉血管再通率愈高,有利于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消除疼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现综合近年文献,就AMI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9.
心肌梗死(心梗)是心内科的常见急诊,临床表现为胸骨后或心前区呈压榨性或紧缩性疼痛,时间常超过30min,常放射到左肩背、颈部。当心脏下壁梗死时,可出现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等,易误诊为胃痉挛或急性胃肠炎。少数可有颈、咽或下颌及背部疼痛。根据典型临床症状,典型心肌梗死心电图表现,血清酶上升,可作出心肌梗死的诊断。在急性心梗后数分钟,心电图即有异常改变。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是由于冠状动脉急性闭塞,使部分心肌严重持久的缺血而发生的局部坏死。此病发病危急,死亡率高,若及时抢救,症状易缓解,多数死于合并症或再复发。所以体现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护理的重要性,护理工作在提高治愈率上起着绝对重要的作用。笔者根据临床经验向大家介绍几点护理体会。1临床资料本组5例患者,发病时,胃部疼痛,给予多种胃药治疗未缓解,疼痛逐渐加重,难以忍受。疼痛放射到腰背部,左上肢、左肩部、无胸闷、胸痛,经心电图检查确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给予及时有效的对症抢救治疗和有计划的护理,患者均得以痊愈出院。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死是发生于中老年人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发病急,病死率高。特别是老年人,由于其各种器官功能减退而痛阈升高,对疼痛刺激强度增高,尤其是高脂血症糖尿病患者,由于存在广泛的微血管病变,侧支循环不良,心肌处于缺血状态,一旦冠状动脉闭塞心肌骤然缺血而无足够代谢产物释放,所以不引起疼痛,容易造成漏诊或误诊而延误患者的抢救。通过对15例老年患者无痛性心肌梗死的观察及护理,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痛觉是感觉神经系统的功能,是机体自我保护的一种反射机制[1]。疼痛影响着机体局部或整体的功能,给病人带来痛苦,甚至危及生命[2]。急性心肌梗死(AMI)大多数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性硬化所引起(偶见由于冠状动脉炎症、栓塞及先天性畸形),当冠状动脉在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发生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供血区域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缺血性损害,形成不可逆坏死时.即形成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是最早出现、最突出的症状。所以疼痛护理是急性心肌梗塞护理中的首要环节。现将近几年对急性心肌梗死疼痛的护理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3.
临床实践证明,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病人溶栓治疗时间越早,冠脉血管再通率愈高,有利于恢复心肌灌注,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心肌梗死范围,保护心室功能,消除疼痛,提高抢救成功率和生存率。现综合近年文献,就AMI静脉溶栓治疗及护理作一综述,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死是内科急症,是由于冠状动脉闭塞,血流中断,使部分心肌因严重的持久性缺血而发生局部坏死。同时伴有心功能障碍而产生持续疼痛和组织坏死引起全身反应,给患者带来痛苦,危及生命。近年来,由于新的医疗技术的发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大大降低,通过对96例患者的抢救和护理认为严谨,科学,周到的护理措施的实施,医护间的密切配合是抢救急性心肌梗死成功的重要保障,同时,科学的预防可以降低心梗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病变的心肌发生严重而持续的缺血、缺氧所导致的较大范围的心肌梗死。临床表现为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克、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并伴有血清心肌酶增高和心电图的改变。患者可在情绪激动、过分劳累、精神紧张时诱发心肌梗死。昂贵的医药费,使这类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故,在治疗过程中,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至关重要。现记录临床护理18例,报告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有典型的胸骨后或心前区持续剧烈的疼痛时诊断不难,但对于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尤其是老年人,早期常易误诊、漏诊,延误治疗。现将我院2001年~2004年收治的老年首发症状不典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例进行系统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急性心肌梗死是内科常见病之一,临床上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剧烈的心前区疼痛,呈持续性,疼痛可放射至左肩、背部、锁骨下及腹部、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脉搏细弱,血压下降,呼吸喘促,发绀,一旦诊断心肌梗死,要认真细致观察病情,配合医生进行抢救,做好心理及基础护理,提高心肌梗北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措施.主要包括心理护理、吸氧护理、休息与活动、饮食护理、预防便秘、疼痛的护理、并发症护理、健康教育等护理措施.认为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溶栓治疗结合心理干预及健康教育等全面精心护理,可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其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9.
闫荣军 《新医学》2004,35(10):626-627
患者,男,63岁。因持续性胸骨后疼痛3日于2002-08-20来我院就诊。患者3日前无诱因出现持续性胸骨后疼痛,吃饭时疼痛明显,不伴胸闷、气短,胸痛不向左臂放射,半年前曾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急性下璧心肌梗死”在我院住院治疗38日,痊愈出院,村卫生室以“心肌梗死后心绞痛”给予服硝酸异山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63例心肌梗死患者疼痛、心理、饮食等综合性护理,结果有效地减少了梗死范围和并发症的发生,有效降低了病死率。认为积极抢救和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