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应用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为蒂的下颌骨骨膜瓣转位修复喉、气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23例(46侧)头颈部标本的颏下动脉、颏下静脉、二腹肌前腹的相关结构进行观测。结果颏下动脉为面动脉的恒定分支,走行于下颌下腺与下颌骨下缘之间,恒定分支供应二腹肌前腹和下颌骨骨膜,并与对侧有广泛的吻合支。二腹肌前腹以30°角附着于骨膜,肌腹横截面积明显小于附着的骨膜面积。结论带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蒂的下颌骨膜瓣有转移范围大、血供丰富、应用灵活等优点。颏下动脉二腹肌前腹为蒂的下颌骨膜瓣修复喉气管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颏下逆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及手术操作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解剖20例40侧福尔马林固定、颈总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颈标本及4例灌注汞溴红、2例灌注亚甲蓝的新鲜成人头颈标本,测量相关动脉的外径及相关标志点之间的距离(以-x±s表示);观察两侧面动脉之间、面动脉与颞浅动脉及眼动脉终术之间的吻合情况,观察面动、静脉的行程要点及其与面神经各分支之间的位置关系,观察面静脉与相关静脉之间的吻合情况.结果 颏下动脉、上唇动脉、下唇动脉起点处的外径(-x±s,以下同)分别为(1.42±0.30)mm、(1.34±0.35)mm、(1.34±0.27)mm.下唇动脉起点至颏下动脉起点直线距离为(35.19±9.18)mm,实际距离为(50.13±13.79)mm;上唇动脉起点至颏下动脉起点直线距离为(64.99±5.24)mm,实际距离为(92.09±8.73)mm.双侧面动脉之间、面动脉与颞浅动脉及眼动脉终末之间有丰富的吻合.在下颌缘水平,面动、静脉相贴伴行,面神经下颌缘支跨过其浅面;在下颌缘水平以上,面静脉行于面动脉后外约1 cm处,面神经颊支经面静脉表面于面动、静脉之间人表情肌.面静脉通过内眦静脉与眼静脉、面深静脉与上颌静脉之间有良好的交通.结论 以颏下逆行带蒂岛状皮瓣修复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在解剖上具有可行性,建议皮瓣的旋转点选择在口角或口角以下平面.  相似文献   

3.
放射性口腔干燥症是头颈肿瘤患者放射治疗时的常见问题 ,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该作者报告采用将颌下腺移位到颏下间隙的手术方法 ,有效地避免了严重的颌下腺放射性损伤。手术操作方法 :沿下颌骨下缘2 cm处自乳突尖到颏部作手术切口 ,自颈阔肌以下平面翻起皮瓣 ;游离、切除颌下腺周围组织 ,保留面动脉、面静脉、下颌下神经节及颌下腺导管 ,选择性颈清扫 , 区淋巴结 ,解剖并切除 区全部淋巴结 ,将 、 区任何可疑的淋巴结及 区 (颏下区及颌下区 )全部淋巴结送冰冻 ,如果淋巴结有肿瘤侵犯 ,则放弃颌下腺移位手术 ;结扎面动脉近心端 ,部分切…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解剖颏下动脉带蒂皮瓣,观察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的走行和可能存在的变异及与周围重要结构的毗邻关系,并了解其支配区域组织的大小以及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方法 取15例(30侧)新鲜汉族成人头颅湿标本,动脉系统灌注混有红色染料的乳胶,静脉系统灌注混有蓝色染料的乳胶,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用游标卡尺测量及统计分析,主要参数包括:颏下动脉及其伴行静脉起始部直径、颏下动脉长度及主要分支、与主要体表标志的关系等,观察典型和变异标本并照相留存。经动脉灌注黑色墨水,观察颏下皮肤染色的范围,测量并统计颏下皮瓣的最大长度和宽度,观察皮瓣所能覆盖的范围。结果 颏下动脉恒定地起源于面动脉,平均长度(69.1±7.47)mm。其自面动脉发出处动脉直径为(1.6±0.47)mm,沿途分支为(6.5±1.09)支,其中支配二腹肌前腹分支较多并相对粗大,平均直径(1.1±0.25)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5.4±1.63)mm。所有标本均只有一支颏下静脉伴行颏下动脉,均回流至面静脉。其静脉起始部位直径为(2.3±0.58)mm,距离下颌骨下缘距离为(15.4±3.29)mm。颏下皮瓣的大小因人而异,最大为84.6mm×53.5mm。结论 颏下动脉是颏下皮瓣的主要供血动脉,是面动脉恒定的分支。该皮瓣血液供应丰富,易取材,可以作为头颈部修复与重建材料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5.
耳后肌皮瓣的血管蒂为耳后动脉。它紧靠二腹肌后腹和茎突舌骨肌上方从颈外动脉后面分出,在腮腺尾和茎突之间上行,横过耳廓软骨和乳突之间,分成耳支和枕支。供养面神经的茎突乳突支进入茎乳孔,大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可见此血管。耳支很重要,它供养耳后肌肉和皮肤,一些分支供养耳廓,终末分支通常与颞浅动脉的分支吻合。  相似文献   

6.
作者等曾报告应用含有皮肤、颊肌、颊粘膜的复合岛状颊瓣修复局限性颈段食管狭窄的方法。近来又将此方法扩展用于头颈部其它部位的重建。瓣的血管蒂为面动、静脉。面动脉在横过下颌骨体时恰在下颌角前的小沟中,极易摸到。在下颌骨下4cm处,以面动脉为中心横行切开皮肤和颈阔肌,仔细解剖面动脉直到接近二腹肌;面前静脉则追溯到与面总静脉汇合处。这些血管的走行可有变异,常发生分支,在切断分支前必须了解其走向,以决定取舍。面神经的下颌支在  相似文献   

7.
该文介绍修复下面部缺损的带颏下动脉岛状皮瓣与颈阔肌游离皮瓣等皮瓣相比,具有明显优点。该皮瓣植皮后皮肤与面部皮肤的颜色、质地相近,且取材位置隐蔽,遗留疤痕可被很好地掩盖。颏下动脉是面动脉的一个分支,行经二腹肌前腹之中,止于中线附近皮下。带颏下动脉的皮瓣有一个长的血管蒂,以其为中轴呈对称形,可用来修复颊部,上下唇和鼻侧缺掼。手术方法:前切口在下颌弓之后,皮瓣长度在两侧面动脉之间,宽度应以缺损处能够直接拉拢缝合为标准,下切口深达颈阔肌。皮瓣蒂侧要将二腹肌前腹包含在内,确定蒂部位置后即在颌下腺表面向外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寻一种经颈外下颌下缘内镜辅助下茎突截短术,降低手术难度及减少并发症,便于临床推广应用。方法收集经颈外下颌下缘内镜辅助下行茎突截短术患者48例,经颈外下颌角下方切皮,切开颈阔肌及下颌骨下方筋膜,直接进入咽旁间隙,手指探查寻找过长的茎突及尖端,钝性分离茎突,内镜辅助下截短茎突。观察手术切口大小、术野显露程度、术中寻找茎突及分离情况、出血情况、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48例患者手术中均可很好地暴露茎突,容易分离,所有手术出血<10 ml,手术时间≤20 min,切口均I期愈合,术后切口隐蔽,无出血、感染等并发症。1例术后出现下唇轻度外翻,考虑面神经下颌缘支受损,加用地塞米松治疗,1周后面神经功能恢复。术后1个月复查,所有患者对面部瘢痕及治疗效果满意。结论经颈外内镜辅助下行茎突截短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并发症少,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正常和面神经损伤后再支配条件下大鼠面神经不同分支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采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观察正常情况下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神经元的分布,以及神经损伤发生再支配后二者分布方式的变化。结果 正常情况下,发出颊支的神经元与发出下颌缘支的神经元位于面神经核中间内侧和外侧亚核,呈完全交迭分布;两种神经元排列紧密,但未见双标记神经元。面神经切断吻合后4个月,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神经元仍主要呈交迭分布,但标记的神经元数明显减少,神经元排列松散,部分颊支和下颌缘支神经元分布到背侧、腹内侧和内侧亚核。面神经切断吻合后6个月,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的分布方式与面神经吻合后4个月基本相同,但标记的神经元数明显增多,并见1%-2%的双标记神经元。结论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核内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神经元分布方式提示在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远端可能存在广泛的交通;神经损伤发生再支配后分布方式的变化则提示不同分支的运动神经元间存在错向再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内镜辅助下皮纹切口的颌下腺切除术的可行性。方法:2005-2010年就诊于我院的颌下腺良性病变患者5例。设计下颌下区皮纹切口,内镜辅助下行颌下腺切除术。先切开颌下腺下缘的包膜,包膜下观察镜下面动脉、颏动脉颌下腺体分支和面前静脉属支的走行特点,采用双极电凝凝断血管分支和下颌下神经节的腺体分支,结扎颌下腺导管,完整切除腺体。头皮针塑料管负压引流,皮内缝合切口。回顾性分析同期常规颌下切口的颌下腺良性肿瘤的切口长度、出血量、并发症和手术时间。结果:内镜组切口长度长2.0~2.5 cm,平均2.3 cm;手术时间41~87 min,平均64 min;术中出血5~10 ml;术中术后无面瘫、无感染,切口均一期愈合。随访4个月~5年,无复发。与传统切口组相比,切口长度明显缩短,出血量明显减少,手术时间稍长。结论:采取皮纹切口的内镜颌下腺切除损伤小,术后能获得良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正常和面神经损伤后再支配条件下大鼠面神经不同分支神经元的分布。方法 采用荧光素逆行双标法观察正常情况下面神经颊支和下颌缘支神经元的分布 ,以及神经损伤发生再支配后二者分布方式的变化。结果 正常情况下 ,发出颊支的神经元与发出下颌缘支的神经元位于面神经核中间内侧和外侧亚核 ,呈完全交迭分布 ;两种神经元排列紧密 ,但未见双标记神经元。面神经切断吻合后 4个月 ,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神经元仍主要呈交迭分布 ,但标记的神经元数明显减少 ,神经元排列松散 ,部分颊支和下颌缘支神经元分布到背侧、腹内侧和内侧亚核。面神经切断吻合后 6个月 ,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的分布方式与面神经吻合后 4个月时基本相同 ,但标记的神经元数明显增多 ,并见 1%~ 2 %的双标记神经元。结论 正常情况下面神经核内颊支神经元与下颌缘支神经元分布方式提示在颊支和下颌缘支的远端可能存在广泛的交通 ;神经损伤发生再支配后分布方式的变化则提示不同分支的运动神经元间存在错向再生  相似文献   

12.
耳科学     
20020761耳后动脉的解剖学观测/丛蔚…产大连医科大学学报一2001,23(3)一181一182 目的:又见测耳后动脉的起始、管径、行程、分支和分布。方法:利用动脉内注入红色乳胶的20侧成人头颈标本,解剖出耳后动脉进行观测。结果:耳后动脉在茎突舌骨肌上方起于颈外动脉18侧(90%),在二腹肌后腹深面起于枕动脉2侧(10%),耳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茎乳动脉,乳突支,耳支等;当耳后动脉起于枕动脉时,茎乳动脉由枕动脉发出。结论:耳后动脉是供应面神经(茎乳段)和耳后皮肤的主要动脉。图1参7(原提要)20020762乙状窦沟的应用解剖研究/周吉林…刀解剖学杂志一2001,24…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从解剖角度探讨减少腮腺切除术中下颌缘支损伤机会的适宜的切口。方法 将17具尸体各自的两侧头面部随机地分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循腮腺切除术中常规的“S”形切口切开皮肤,对照侧颌下部分切透颈阔肌后翻瓣;实验侧在颈阔肌浅面翻瓣,两侧均至嚼肌后前缘,解剖下颌缘支,以观察其在翻瓣过程中的损伤情况。结果 解剖中发现对照侧组有5例下颌缘支已于翻瓣时被离断,而实验侧组无1例出现。结论 腮腺切除术在颈阔肌浅面翻瓣可减少面神经下颌缘支损伤机会。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面神经解剖腮腺部分切除并瘘管切除对第一鳃裂瘘管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们15例患者,男9例,女6例,病史1周~30年。9例有感染或手术史。所有患者均经下颌缘支或下颊支逆行解剖面神经颈面干及主干,切除颈面干下方及深叶腮腺及瘘管周围组织。结果随访12~60个月,14例无复发及再感染。无永久性面瘫发生。结论经下颌缘支或下颊支面神经逆行解剖,腮腺部分切除合并瘘管及周围组织切除,可彻底切除第一鳃裂瘘管。  相似文献   

15.
创用一种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和第7、8或第9 肋骨的复合组织瓣重建复杂的上颌骨切除术后的骨 性和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肋间血管和上腹上血管 系统间存在交通,第7、8和9肋间动脉经过肋弓 下缘加入肋弓动脉;在腹直肌深面内侧表面,肋弓 动脉与上腹上动脉之间形成一个血管吻合;当肌皮 瓣用上腹下动脉供血时,此吻合支可以通过逆行的 方 者 能 使 调 后 血流来供应肋骨…  相似文献   

16.
创用一种吻合血管的腹直肌和第7、8或第9肋骨的复合组织瓣重建复杂的上颌骨切除术后的骨性和软组织缺损的新方法。肋间血管和上腹上血管系统间存在交通,第7、8和9肋间动脉经过肋弓下缘加入肋弓动脉;在腹直肌深面内侧表面,肋弓动脉与上腹上动脉之间形成一个血管吻合;当肌皮瓣用上腹下动脉供血时,此吻合支可以通过逆行的血流来供应肋骨和肋软骨。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咬肌神经与面神经进行显微解剖学研究,为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提供解剖学依据与安全有效的操作方法。方法对20例(左右两侧,共40侧)湿性头颅标本面神经和咬肌神经及周围毗邻结构进行详细的显微解剖学研究,总结咬肌神经的分段与定位标志并分别对咬肌神经与面神经各段的走行、分支、长度及横径进行观察与测量。结果咬肌神经恒定出现于颞下颌前三角(由颧弓下缘、下颌颈前缘、咬肌浅层后缘围成)内,且距离下颌骨髁突颈前缘8.52±1.35mm~9.00±1.58mm,距离颧弓外侧面深度为15.20±1.07mm~15.73±1.28mm;根据临床应用特点,咬肌神经可分为三段,分别为M1段(自卵圆孔至颧弓下缘)、M2段(自颧弓下缘至发出第一分支处)、M3段(自发出第一分支处至咬肌神经主干末端);咬肌神经M2段中点横径为1.12±0.18mm~1.18±0.18mm,面神经各分支中点横径在1.00±0.15 mm~1.39±0.23mm之间。结论咬肌神经M2段长度适宜且横径与面神经各分支横径相匹配,咬肌神经-面神经吻合术治疗面瘫具有解剖学上的可行性。同时咬肌神经解剖位置恒定,在颞下颌前三角内可安全有效地进行解剖,该三角是术中定位咬肌神经的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对比分析两种不同手术途径对颌下腺良性疾病面神经下颌缘支的保护效果.方法 选择2014年12月-2018年6月在四川省肿瘤医院初次手术的134例颌下腺良性疾病患者,分别采用不同手术入路进行颌下腺全切术,术式1:颈阔肌下翻瓣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术式2:不显露面神经下颌缘支,仅在颌下腺表面分离;术后均随访6个月以上,统...  相似文献   

19.
对不能恢复的面神经麻痹患者,作者介绍一种用咬肌神经与面神经下支吻合的方法来支持口角及恢复其活动。全麻下于耳前行长纵形切口,将咬肌后半部起端自额弓分离,从乙状切迹出口处暴露咬肌神经及其邻近的血管,咬肌神经可分成两支,向肌肉分离神经以取得足够的长度,然后自茎乳孔暴露面神经干,向末梢游离至分成上下二个分支  相似文献   

20.
根治性腮腺切除适用于腮腺的高度恶性肿瘤及伴有面神经侵犯的复发性良性肿瘤患者,术中须将全部腮腺连同面神经一起切除,术后必将带来面部功能障碍和美容问题。为恢复术后面部功能,于1979~1996年对12例根治性腮腺切除患者进行了神经移植面神经重建。患者中男5例,女7例,手术时年龄15~38岁。术中先作耳前切口,再绕至耳垂下方,沿胸锁乳突肌前缘延长,掀起面部皮瓣,寻找并切断穿出腮腺的面神经颞支、颧支、颊支、下颌支及面神经主干,各分支远端加上标记,将腮腺、肿瘤及其中的面神经作整块切除。若肿瘤已侵犯面神经主干则进行乳突切除术,游离和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