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刘建平  张玉顺  代正学  李环 《医学争鸣》2001,22(17):1598-1598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医学的发展 ,介入器械的成熟和技术的提高 ,大大开拓了介入心脏病学的领域 ,除有许多项目已成熟的发展 ,广泛应用 .复杂先心病的介入与外科手术的联合治疗 ,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 ,此外 ,先心病术后的残余分流 ,如 ASD,PDA,换瓣手术后瓣周漏等均可采用介入治疗加以封堵 ,取得满意效果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本组共 5 (男 2 ,女 3)例 ,年龄 18~ 34岁 .PDA与ASD残余分流 5例 ,PDA,ASD残余分流分别为术后时间为 8mo~ 11a,残余分流为 PDA4~ 7mm(直径 ) ,ASD5 / 6 mm,就诊患者 ,均有临床症状 ,心慌 ,…  相似文献   

2.
应用彩色多普勒显像(CDFI)对1015例先天性心脏病(CHD)患者手术后进行检查,发现201例有残余分流(RS)并进行了随访,其中187例的RS在3~30个月内自然愈合,14例不能自然愈合,这一发现对CHD修补术预后的估测具有重要意义。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五临床资料1990年1月~1996年12月在我院经CDFI、心导管等检查确诊为CHD而进行手术2442例,本文随访其中14岁以下小儿组1015例(男579例,女436例),其中室间隔缺损(VSD)496例,房间隔缺损(ASD)186例,动脉导管末闭(PDA)138例,法乐氏四联症(F4)83例,法乐氏五联症(F…  相似文献   

3.
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先心病术后进行随访,观察残余分流的自然愈合与流束宽度,年龄,时间的关系,并探讨产生残余分流的原因,方法:通过62例先心病术前,术后用彩色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和随访,对有残余分流的病例,测量分流束宽度。结果:62例术后存在残余分流16例,经3个月至3.5年的随访,7例自然愈合,1例术后5天死亡而失访,8例仍存在分流,占手术病人的12.9%,其中法氏四联症3例,法乐氏五联症1例,残余分流率为100%,动脉导管结扎术后残余分流率为22%,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率为4.8%,II孔型房缺修补13例,无1例存在分流,结论:膜周部室缺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产生高于干下室缺,分流量小,年龄小的病例,自然愈合的可能性较大。  相似文献   

4.
先心病外科术后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先天性心脏病是因先天的心脏畸形,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畸形的病理性改变日益加重,逐渐影响生活,以前是以内科治疗为主,随着科学的发展,不管是简单先心病还是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后残余分流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2008年1-至2011年12月1862例室间隔缺损修补的病例资料,分析76例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原因、预防措施及预后。结果:室间隔残余分流的发生率4.08%,4例再次手术治疗,68例于1年后自然愈合,另4例漏口缩小,不需再次手术。结论:成熟的外科技术、良好的术野暴露及丰富的手术经验是预防VSD术后残余分流的主要因素,残余分流大多可自然愈合,再次手术应严格把握指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术后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提前预防和及时合理的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87例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术前与术后进行心电监护,观察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术后随访主要了解其活动时的不适情况.结果 通过术后回访了解其活动状况及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室间隔缺损(VSD)患儿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100%),恢复率(42.3%).房间隔缺损(ASD)患儿介入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率较低(18%),恢复率为100%.其中,严重的如束支传导阻滞约占3.4%,多数(82.8%)心律失常为暂时性、一过性改变, 只有极少数会转变为永久性(17.2%).结论 虽然临床上小儿先心病介入治疗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但通过心电图P波、P-R间期、QRS波形等的变化可以及时诊断,及时合理地治疗后,大部分患儿可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介入治疗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的效果,探讨先心病术后残余病变应用介入治疗的可行性。方法选取采取介入治疗的复杂先心病手术后残余心血管病变患者75例为研究对象,其中应用体肺较大侧支血管栓塞术((MAPCAS)治疗的患者共29例,应用封堵术治疗的患者共26例,应用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共20例,回顾性总结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本组中应用MAPCAS栓塞术治疗的29例患者中,共有40支侧支血管发生栓塞,在治疗后经超声心动图检查均未发现残余分流,其中2例患者由于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27例患者康复出院;采取封堵术治疗的26例患者,均一次性成功封堵,术后未见重度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并发症,仅发生2例心室水平少量残余分流。采取球囊成形术或支架置入术治疗的20例患者,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介入前狭窄处压力阶为(60.2±14.9)mmHg,介入治疗后狭窄处压力阶差显著降低,为(17.3±11.4)mmHg,介入治疗前后狭窄处压力阶差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置入支架患者在治疗后血流通畅,未形成血栓,螺旋CT检查提示主动脉缩窄扩张处未形成夹层。结论介入治疗能够有效治疗复杂先心病手术后心血管残余病变,但在治疗中应严格把握治疗指征,根据病情制定适宜的介入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8.
范庆浩  郑雪梅  王佳  孙竟然  夏呈森 《浙江医学》2011,33(11):1687-1688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外科手术和介入治疗相互结合应用的镶嵌治疗在先天性心脏病治疗中逐渐显示出独特的优势。笔者对金华文荣医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术后残余病变介入治疗经验进行总结,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40例先心病并中度以上肺动脉高压者外科治疗的经验总结,认为对重度肺动脉高压应注意:术前选择适当病例和良好准备;术中保护心肌;术后避免缺氧、应用足量扩血管药,保持血动力学平稳,加强营养支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利用放射性肺灌注显像对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进行分流定量分析,探讨其与缺氧的关系.方法22例右向左分流的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行肺灌注显像;以脑、肾放射性指数(NPI)对分流定量;将肺放射性指数(PI)与血红蛋白(Hb)、红细胞(RBC)及血氧饱和度(SaO2)进行相关分析. 结果NPI和PI呈显著负相关(r=-0.95,P<0.01);PI与Hb及RBC均呈显著负相关(r分别为-0.55和-0.58,P均<0.01);PI与SaO2呈显著相关(r=0.83,P<0.01).轻-中度及轻-重度PI组间的Hb有显著差异(t分别为2.8和3.8,P均<0.05),而中-重度PI组别间的Hb无显著差异(t=0.5,P<0.05)结论NPI可直接反映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右向左分流量.分流量越大,缺氧越严重;SaO2越低,Hb及RBC越高.但缺氧达一定程度后,两者的升高不能准确反映机体的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11.
徐兆峰  张宏艳 《医学综述》2006,12(23):1459-1461
经导管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和房间隔缺损已被证实是一种简单、快速、疗效较好的治疗手段,但此手术仍有一系列的并发症出现,本文对介入封堵室间隔缺损及房间隔缺损后并发症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预防及处理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导管途径治疗复合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近期疗效。方法2004年2月至2005年10月经导管采用室间隔缺损封堵器、动脉导管未闭封堵器、房间隔缺损封堵器及球囊扩张对9例(男6例,女3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3例、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3例、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2例、房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1例)患者进行治疗。患者年龄4~25(12.5±6.7)岁。在透视及超声监视下通过建立轨道释放封堵器或球囊扩张肺动脉瓣,并分别于术后1、3、6月进行随访。结果9例患者封堵器置入成功。术后即刻超声及造影显示完全封堵8例,微量残余分流1例,10 min后造影显示分流消失。术后出现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但无心肌受损表现,余无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经导管途径治疗部分复合先天性心脏病是安全有效的、近期效果良好,但远期效果有待更大规模的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3.
总结84例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辅助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护理经验。结果应用IABP除5例PCI患者因病重死亡,1例因躁动给予人工冬眠外,其余78例患者顺利完成CAG和/或PCI。正确使用反搏机和细致、全面的术后护理是保证抢救和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855例临床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该院2007年6月至2010年4月连续施行的先天性心脏病(CHD)介入治疗855例,其中房间隔缺损(ASD)封堵术332例,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242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封堵术281例.结果总成功率90.41%,并发症发生率9.59%.结论 CHD介入治疗具有成功率高、创伤小、并发症及死亡率低等特点,临床疗效确定,对大部分病例可替代外科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Clinical nursing pathway,CNP)在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06-2008年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实施CNP。分别统计患者住院日,住院费用及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治疗组各医生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指标。结果CNP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患者满意度、并发症的发生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CNP可以明显缩短患者的住院天数,减少费用及术后并发症,提高患者满意度,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及护理质量、规范了护理行为。  相似文献   

16.
李靖 《河北医学》2014,(1):26-28
目的:探讨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临床疗效及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2例房间隔缺损( ASD)、26例动脉导管未闭(PDA)及18例室间隔缺损( VSD)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封堵器介入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的改变。结果:ASD、PDA及VSD成功率分别为100.0%、96.2%和94.4%。治疗后3月ASD、PDA及VSD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显著改善( P<0.05),其中PDA组LVESD、LVEDV 和LA显著改善, VSD 组LVESD 及LVEDV 显著改善, ASD 组RV、RA、LVESD 、LVEDV及LA均显著改善(P<0.05)。结论:封堵器介入治疗先天性心脏病成功率高,疗效确切,治疗后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7.
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造影和介入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先天性心脏病心导管造影及介入治疗的疗效。方法26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前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4例行左右心导管造影,2例行右心导管造影;6例行介入封堵治疗,18例行心脏手术治疗,2例因心脏畸形复杂不宜行手术治疗。结果18例行手术矫治者术中所见与心导管造影结果一致,符合率为100%,6例介入封堵治疗成功,2例心脏畸形复杂暂不能手术者定期随访。结论重症及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在术前行心导管及造影检查对明确诊断非常必要,同时也为手术和介入封堵治疗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中的护理配合经验。方法:选取本院于2011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79例行小儿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治疗的患者,根据介入术的手术特点开展术中护理配合。结果:79例患儿手术均顺利,封堵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封堵器位置准确稳定,未影响周围结构功能,杂音基本消失,无明显的胸闷、胸痛。术后3d复查TTE无1例残余分流,复查胸部正侧位片可见封堵器影,疗效满意确切。结论:实施科学、合理、有效的术中护理配合,不仅能够提高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的成功率,还能降低术中并发症发生率,敏锐的术中观察及熟练的术中护理配合是完成手术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应用小C臂X光机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术(CAG)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评价小C臂X光机进行CAG和PTCA效果。方法 采用OEC-960型美国X光机对470例患者进行CAG和PTCA。结果 本组470例CAG阳性有226例,阳性率48%,与文献报告接近。结论 应用小C臂X光机进行CAG和PTCA是可行的,在短期内基层医院基本能满足临床需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婴儿先天性心脏病手术的效果.方法 手术治疗婴儿先天性心脏病100例,其中,法洛四联症(TOF)50例,大动脉转位(TGA)15例;完全性房室隔缺损(TECD)15例;主动脉弓中断( IAA)12例;完全性肺静脉异位连接(TAPVC)8例.结果 本组术后30d死亡4例(4.0% ).术后并发症25例(25.0%),主要为低心排和/或肾功能不全16例、低钙血症者4例、低氧血症2例、肺不张2例、感染1例.出院后患儿心功能Ⅰ级80例、Ⅱ级18例、右心功能不全2例.结论 婴幼儿CCHD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手术,手术治疗结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