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DNA甲基化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此,总结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甲基化特征、T细胞发生DNA低甲基化的机制、DNA低甲基化引起SLE的相关基因变化、基因活性的变化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途径,其中重点综述了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穿孔素、CD70分子过度表达而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3种途径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2.
研究脱氢表雄酮(DHEA)和(或)雌二醇(E2)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凋亡的影响。应用吖啶橙(AO)染色法检测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与生理、病理浓度的DHEA和(或)E2培养48h的凋亡百分率。SLE患者PBMC凋亡率高于健康献血员(P<0.01)。不论生理或者病理浓度的E2对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生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对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无影响(P>0.05),但可显著抑制SLE患者PBMC凋亡(P<0.05);病理浓度的DHEA及DHEA+E2可显著促进SLE患者、健康献血员PBMC凋亡(P<0.05)。DHEA及DHEA+E2对PBMC凋亡的影响,两者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提示,DHEA对SLE患者PBMC凋亡起重要作用;DHEA浓度降低可能导致凋亡加快。  相似文献   

3.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与T细胞受体介导的信号传导异常有关。红细胞具有天然免疫特性,又具有适应性免疫的特性,有识别、黏附、杀伤抗原,清除循环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参与机体免疫调控。红细胞CD58、CD59与T细胞的CD2分子密切相关,二者互为天然配体,其相互作用是红细胞调控细胞因子产生的主要分子基础。我们通过对SLE患者红细胞的天然免疫研究,探讨T淋巴细胞CD2及T细胞亚群CD4^ 、CD8^ 以及CD4^ /CD8^ 的比值在SLE患者中的意义,进一步探讨SLE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4.
T细胞DNA低甲基化在SLE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系统性红斑狼疮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DNA甲基化异常在其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为此,总结了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甲基化特征、T细胞发生DNA低甲基化的机制、DNA低甲基化引起SLE的相关基因变化、基因活性的变化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主要途径,其中重点综述了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1、穿孔素、CD70分子过度表达而引发系统性红斑狼疮的3种途径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在细胞凋亡研究中观察到白介素2(IL-2)、IL-6等具有抑制淋巴细胞凋亡的作用。因此IL-2、IL-6分泌异常增高可能与SLE患者淋巴细胞凋亡缺陷有关。针对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这种细胞异常,人们发展了多种较特异性的疗法以期能保护和诱导淋巴细胞的正常凋亡作用[1]。但抗细胞因子抗体与淋巴细胞凋亡的关系深入研究不多。文献中有抗IL-2单抗诱导T细胞凋亡的作用[2],但抗IL-6单抗与T细胞凋亡的关系尚未见报道。我们研究了抗IL-6单抗(AH-65)与SLE患者外周血T细胞凋亡的关系,报道如下。一、材料和方法(一)SLE患者为我院附属第一、第…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是否介导了T淋巴细胞对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方法 体外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48 h,通过RT-PCR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HUVEC黏附分子的表达;划痕实验检测PBMC培养上清液诱导内皮细胞运动迁移能力的改变;HUVEC与T细胞共培养,研究PBMC培养上清液预刺激是否影响T细胞对HUVEC的黏附.结果 HUVEC经过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刺激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ICAM-1mRNA,VCAM-1 mRNA和E-钙黏蛋白mRNA表达明显增加,而IL-17抗体能明显抑制黏附分子的表达.黏附分子表达增加介导了内皮细胞运动能力增加,介导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而IL-17中和抗体能抑制T细胞对内皮细胞的黏附和抑制内皮细胞的运动迁移.结论 活动期SLE PBMC培养上清液可以通过诱导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黏附T细胞,介导狼疮血管炎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器官、多系统的临床表现多样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是一类中胚层来源的非造血干细胞,是造血微环境的重要成分。多项研究表明,SLE是一种干细胞疾病,不仅造血干细胞存在异常,间充质细胞(MSC)也存在异常,具体表现为:生物学特征改变、细胞骨架及超微结构异常、端粒缩短、端粒酶及SA-β-Gal活性增强、分化能力减弱、免疫调节功能异常等衰老特征;其衰老机制可能与MSC内p53/p21cip1、p16INK4a/Rb、p27kip1/pTEN表达上调、ROS水平升高、内质网应激、表观遗传学改变等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SLE患者外周血CD34+造血干/祖细胞(HSC/HPC)数目与CD34膜表达的变化。方法 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抗体,以流式细胞仪检测30例SLE患者和14例正常人外周血CD34+ HSC/HPC,分析CD34+ HSC/HPC细胞占全部淋巴细胞的百分比和CD34平均荧光强度,并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占淋巴细胞百分比分别为(0.15 ± 0.10)%和(0.09 ± 0.07)%,低于正常人对照组[(0.37 ± 0.17)%,F = 17.18,P < 0.01],而活动期和稳定期SLE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 1.51,P > 0.05);活动期SLE患者外周血CD34抗原的平均荧光强度为41.35 ± 19.24,高于正常人对照组(27.43 ± 7.57,F = 3.13,P < 0.05),而稳定期SLE患者与正常人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 3.13,P > 0.05)。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百分比与血清IgG水平呈负相关(r = -0.588,P < 0.01),与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补体、抗dsDNA抗体、抗C1q抗体、抗核小体抗体等无统计学相关性。结论 SLE患者外周血CD34+ HSC/HPC细胞数减少,并且CD34抗原表达增加,提示SLE患者HSC/HPC功能存在异常,可能参与SLE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CD70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共刺激分子CD70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表达水平,以及DNA甲基化抑制剂氮杂胞苷对正常人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70分子的影响,探讨DNA甲基化在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表达CD70分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10例活动期、10例非活动期SLE患者和10例正常人对照外周血T淋巴细胞以及甲基化抑制组(氮杂胞苷处理正常人T淋巴细胞)的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用RT-PCR方法测定了各组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CD70 mRNA转录水平。结果 正常人外周血CD4+CD70+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为14.55% ± 5.49%,活动期、非活动期SLE分别为85.25% ± 14.08%和77.65% ± 18.77%,甲基化抑制组为81.54% ± 8.71%,与正常人对照组相比,活动期、非活动期SLE患者和甲基化抑制组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均明显升高(P < 0.01),其外周血T淋巴细胞CD70 mRNA表达水平亦明显增加(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70+CD4+ T淋巴细胞阳性率与SLE疾病活动度呈显著正相关(r = 0.72,P < 0.05)。结论 CD70的过度表达在SLE的免疫紊乱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CD70过度表达可以作为SLE疾病活动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的生物学行为,证实SLE患者BMSC是衰老的干细胞,并探讨其衰老的可能机制.方法 用密度梯度离心和贴壁分离法对6例SLE患者和8例健康人BMSC进行分离培养.光学显微镜观察BMSC形态学改变及生长状况并绘制生长曲线,诱导成骨、成脂分化检测BMSC分化能力,流式细胞仪鉴定BMSC表面标志物及分析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划痕试验检测BMSC迁移能力,免疫荧光法及蛋白印迹法分析BMSC内p27kip1/PTEN的分布及表达.结果 SLE患者组BMSC形态宽大、扁平、呈多角形,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其生长速率、迁移及成骨成脂分化能力均明显降低.SLE组处于早期(Q2)、中晚期(Q4)凋亡的BMSC细胞比例(17.98%±3.26%,16.80%±9.63%)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8.23%±3.25%,3.33%±2.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Q2=3.91,PQ2=0.011;tQ4=2.99,PQ4=0.048).SLE组BMSC阻滞于G0/G1期的细胞百分比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92.34%±5.80%比78.65%±3.22%,t=3.635,P=0.015),同时其S期所占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0.86%±1.72%比5.06%±1.874%;t=3.084,P=0.027).SLE患者BMSC经内参均一化后的p27、PTEN蛋白表达水平(即p27/β肌动蛋白,PTEN/β肌动蛋白)均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p27=2.784,PP27=0.039;tPTEN=4.812,PPTEN=0.041).结论 SLE患者BMSCs表现出衰老特征,可能与细胞内p27kip1/PTEN表达水平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简称激素)治疗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E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调节性T细胞)亚群CD62L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了10例初发未经治疗的SLE患者和25例经激素治疗后的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T细胞亚群CD62L的表达,并与12例正常人对照组相比较。结果未经治疗的初发SLE患者CD62L^+和CD62L^-的CD4^+CD25^+T细胞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减少。激素治疗后,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T细胞显著升高。而且与糖皮质激素剂量有关。大剂量激素治疗组CD4^+CD25^+CD62L^+T细胞显著高于未治疗组和正常人对照组,但小剂量激素治疗组CD4^+CD25^+CD62L^+T细胞仅高于未治疗组。然而无论小剂量激素治疗组还是大剂量激素治疗组的CD4^+CD25^+CD62L^-T细胞与正常人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T细胞与疾病活动指数成负相关。结论糖皮质激素可能上调SLE患者外周血CD4^+CD25^+CD62L^+T细胞的生成,促进外周免疫耐受,从而缓解病情。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SLE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IL-13受体α1(IL-13Rα1)基因mRNA的表达及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甲基化状态。方法 免疫磁珠法(MACS)分离10例SLE患者和6例正常人外周血CD4+和CD8+ T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细胞中IL-13Rα1 mRNA的表达,并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方法检测IL-13Rα1基因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结果 活动期SLE患者CD4+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为2.224 ± 0.251,非活动期SLE患者为1.712 ± 0.132,正常人组为1.104 ± 0.044,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 mRNA表达水平活动期、非活动期及正常人组分别为1.672 ± 0.142,1.410 ± 0.154,1.238 ± 0.106,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非活动期组与正常人组、活动期组与非活动期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CD4+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活动期SLE患者为0.454 ± 0.023,非活动期为0.635 ± 0.065,正常人为0.844 ± 0.097,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CD8+ T细胞中IL-13Rα1基因甲基化指数三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 0.05)。SLE患者外周血CD4+,CD8+ T细胞IL-13Rα1 mRNA的表达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 = 0.79,P < 0.01;r = 0.76,P < 0.05);CD4+ T细胞的IL-13Rα1基因的甲基化水平与疾病活动度(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 = -0.89,P < 0.01);CD4+ T细胞IL-13Rα1 mRNA表达与其调节序列的甲基化水平呈负相关(r = -0.84,P < 0.01)。结论 SLE的发生发展可能与DNA低甲基化导致SLE患者T细胞过度表达IL-13Rα1有关。  相似文献   

17.
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对9例SLE患者进行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采集的干细胞的计数为(2.37~9.9)×108/kg。预处理方案是环磷酰胺50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4 d(造血干细胞回输前2~5d)。抗胸腺球蛋白抗体2.5 mg·kg-1·d-1静脉滴注,连用4d。同时碱化和水化尿液,保护心、肝和肾功能。从移植后临床表现、SLE相关的免疫学指标的变化,移植后造血重建情况,移植的并发症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9例患者均获得成功植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1.0×10>/L的时间为移植后7~15 d,血小板>20×109/L时间为移植后0~21d。所有患者均于移植后面部红斑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大部分患者自身抗体转阴。9例患者均出现轻重不一的血清病样反应,1例出现严重的肾衰和心衰,3例有出血性膀胱炎,1例出现心因性精神障碍,1例发生会阴部念珠菌感染。结论 随访1年结果表明,自体外周血纯化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SLE的近期疗效显著,且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凋亡调控分子BclGL的表达及其意义。 方法 流式细胞仪检测20例活动期SLE患者(A-SLE)、18例非活动期SLE患者(I-SLE)以及30例健康对照者PBMC的细胞绝对数;用膜联蛋白V-异硫氰酸荧光素/碘化丙啶(Annexin V-FITC/PI)细胞凋亡双染试剂盒检测各组PBMC早期凋亡率;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各组PBMC中BclGL mRNA的表达量;Western 印迹检测BclGL蛋白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血清中干扰素(IFN)-α水平;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组间非参数Mann-Whitney或Kruskal-Wallis检验,并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析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与细胞凋亡率及临床指标间的相关性。 结果 A-SLE患者外周血中PBMC细胞绝对数[(0.16 ± 0.06) × 109/L]低于I-SLE[(0.27 ± 0.14) × 109/L]及健康对照[(0.34 ± 0.23) × 109/L](均P < 0.01);A-SLE患者PBMC凋亡率(22.6% ± 1.1%)较I-SLE(16.4% ± 0.9%)及健康对照(10.1% ± 0.4%)升高,I-SLE患者也高于健康对照(均P < 0.01);A-SLE患者PBMC中BclGL表达量高于I-SLE及健康对照(均P < 0.01);SLE患者外周血血清IFN-α含量[(32.5 ± 2.2) μg/L]较健康对照[(15.5 ± 1.3) μg/L]增高(均P < 0.01);SLE患者PBMC中上调的BclGL表达与PBMC凋亡率(r = 0.486,P < 0.01)及SLE疾病活动指数(SLEDAI)、抗核抗体(ANA)滴度、IFN-α水平呈正相关(r = 0.496,0.516,0.535,均P < 0.01),与患者补体C3水平呈负相关(r = -0.515,P < 0.01)。结论 SLE患者PBMC中BclGL分子表达上调可能参与SLE患者PBMC的凋亡异常,从而在SLE发病中起作用。 【关键词】 红斑狼疮,系统性; 外周血单一核细胞; BclGL; 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