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紫菀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 :研究中药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LH-20柱色谱进行分离 ,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 :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 9个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槲皮素 (quercetin ,I)、山柰酚 (kaemferol,Ⅱ )、大黄素 (emodin ,Ⅲ )、大黄酚 (chrysophanol,Ⅳ )、大黄素甲醚 (physcion ,V)、苯甲酸 (benzoicacid ,Ⅵ )、对羟基苯甲酸 (p-hydroxy bezoicacid ,Ⅶ )、咖啡酸 (E-caffeicacid ,Ⅷ )、阿魏酸二十六烷酯(E-ferulic acid hexacosyl ester,Ⅸ )。结论 :化合物Ⅳ ,V ,Ⅵ ,Ⅶ ,Ⅷ ,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紫菀三萜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紫菀酮(shionone,Ⅰ)、木栓酮(friedelin,Ⅱ)、麦木栓醇(epi—friedelanol,Ⅲ)、蒲公英萜醇(taraxerol,Ⅳ)、β-谷甾醇(psitosterol,Ⅴ)、豆甾醇(stigmasterol,Ⅵ)、胡萝卜苷(daucosterin,Ⅶ)。结论化合物Ⅳ、Ⅴ、Ⅵ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4.
紫菀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紫菀是菊科植物紫菀A ster tataricus L.f.的干燥根及根茎,具润肺下气、消痰止咳之功效,主治痰多喘咳、新久咳嗽、劳嗽咳血等症[1]。《本草纲目》中记载,紫菀“味苦,性温,无毒。主治咳逆上气,胸中寒热结气,去蛊毒痿蹶。”是许多常用的止咳平喘复方中药制剂中的重要药物之一。文献报道紫菀中主要含三萜及其苷类[2,3],环肽[4~8]、寡肽[9]、酚类[10]、植物甾醇[11]等成分。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紫菀具有祛痰、镇咳的作用,但其确切活性成分尚未确定。为了寻找其止咳祛痰的有效成分,并为进一步的质量标准制定提供科学的依据,笔者对其有效部位的化学… 相似文献
5.
狭苞紫花AsterfarreriSmithetJ.F.Jeffr.是传统藏药,“藏紫花”的原植物之一。功效清热解毒,用于治疗多种瘟病‘”。该植物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东线省区,资源丰富。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未见报道,为开发该植物资源,我们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从中分离得到7个具有生理活性的化合物。1提取和分离1.1提取:取狭苞紫花带根全革(采自甘肃漳县)粗粗3kg,用石油醚一乙醚一甲醇(1:1:1)冷浸后,浓缩,除糖、除蜡,再浓缩,得浸膏IO0g。1.2分离:取浸膏40g,用甲醇溶解后,过葡聚糖凝胶柱门。H-20),甲醇洗脱,分得非黄酮部分259,… 相似文献
6.
紫菀正丁醇萃取液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菀正丁醇萃取液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大孔树脂、硅胶柱层析以及制备液相分离化合物,并利用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药紫菀中正丁醇萃取部位分得9个化合物,其中紫菀皂苷类4个,分别为:3-O-[O-α-D-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β-D-呋喃芹菜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A,1)、3-O-[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β-D-呋喃芹菜糖基-(1→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O-α-L-吡喃鼠李糖基-(1→3)]-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C,2)、3-O-[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28-[O-β-D-吡喃木糖基-(1→3)-O-α-L-吡喃阿拉伯糖基-(1→4)-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木糖基]酯(astersaponin E,3)和3-O-[O-α-D-吡喃阿拉伯糖-(1→6)-β-D-吡喃葡萄糖基]-2β,3β,16α-三羟基齐墩果烷-12-烯-28-酸(4),以及shionosides A(5)、epifriedelinol(6)、astin C(7)、二十四烷酸(8)和棕榈酸(9)。结论:化合物4为新的天然产物。 相似文献
7.
8.
目的研究缘毛紫菀的亲水性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萃取,大孔树脂和硅胶柱色谱法进行分离,运用波谱法(IR,UV,MS,1H-NMR,13C-NMR)和化学方法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缘毛紫菀(Aster souliei Franch)全草的稀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部分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1),飞蓬苷(2),芦丁(3),陈皮苷(4)和dipsacoside B(5)。结论化合物2和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3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9.
10.
简述紫菀化学成分与药效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海燕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9(21):55-55
目的介绍中药紫菀的化学成分及治疗药效研究。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近年来相关的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综述。结果紫菀的化学成分有萜类及其皂苷、肽类、黄酮类、甾醇及有机酸类等。经研究有抗菌消炎、肿瘤治疗、抗氧化等疗效。结论紫菀化学成分丰富,但治疗药效研究不够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多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及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Ⅰ)、大黄酚(chrysophanol,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Ⅳ)、橙皮苷(hesperidin,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中药迷迭香Rosmarinus officinalis 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凝胶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NMR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β-sitosterol,1)、4',5-二羟基-7-甲氧基黄酮(4',5-dihydroxy-7-methoxytlavone,2)、熊果醇(uvaol,3)、3,5-二羟基-7,3',4'-三甲氧基黄酮(3,5-dihydroxy-7,3',4'-trimethoxyflavone,4)、5-羟基4',7-二甲氧基-6-甲基黄酮(5-hydroxy-4',7-dimethoxy-6-methylflavone,5)、槲皮素(quercetin,6)、芦丁(rutin,7)、阿魏酸(femlicacid,8).结论:化合物2、4、5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紫菀药材的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与定量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建立紫菀药材的反相液相色谱定性和定量鉴别分析方法.方法:Ultrasphere ODS C18色谱柱(250mm ×4.6mm,5μm),流动相为甲醇-乙腈(1:2)-0.4%磷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360 nm,柱温为25℃.紫菀药材经80%甲醇超声处理,进行指纹图谱分析,并对紫菀药材中的主要成分槲皮素进行含量测定.结果:在该色谱条件下,6份不同紫菀药材的RP-HPLC指纹图谱中可检出10个共有峰作为定性鉴别;紫菀药材中槲皮素的含量在0.135%~0.246%之间.结论:本方法样品处理简便,准确性好,可用于紫菀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对叶豆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对叶豆(Cassia alata L.)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正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1D-NMR、2D-NMR、IR、UV、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葡萄糖苷、-生育酚、羽扇豆-20(29)-烯-3-酮、β-谷甾醇、2-乙基-3-甲基-马来酸酐、邻二甲氧基对羟基-E-肉桂酸、2,3-二乙酰基丁四醇分别鉴定。结论:除前三个化合物1、2和3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对叶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16.
17.
GC/MS法测定藏木香挥发油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离鉴定出藏木香(Inula helenium L.)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应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组分的相对含量。结果:共鉴定出23种化合物,占挥发油总量的86.24%,主要为内酯类化合物。结论:本实验方法可靠,重现性好,为开发利用藏木香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