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元素药物气味厚薄理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建新 《山西中医》1993,9(1):41-42
金代张元素创易水学派,他撰著的《医学启源》中关于药物应用不仅继承了前贤四气五味等理论,而且以药物的气味厚薄、阴阳、升降浮沉,归径等分类阐述其功效,对后世药物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药学研究开拓了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气机升降出入对人体生理、病理和治疗用药上的影响,人体与自然界气机运动的协调统一,药物气味厚薄与阴阳升降的联系等方面,对《黄帝内经》中关于升降沉浮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梳理和研究.认为《黄帝内经》奠定了气机升降理论的基本原理,阐述了气机升降出入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基本表现形式,气机失调则会导致相应的病理病势趋向,提出了治疗用...  相似文献   

3.
对种子类中药药性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植物类中药约占中药的87.5% [1],显然对药用植物的研究是中药研究的主要内容。植物的不同部位特征明显,化学成分炯异,因此了解植物不同部位的中药学特征对深入研究中药及开发新药均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重点分析以种子入药的中药特性,发现了有价值的特点,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样本选择 分析样本选自《中国药典》(一部) 2 0 0 0年版[2 ]所载性、味、归经记载齐全的植物类中药,计417味。1.2 分析方法 上述中药按不同....  相似文献   

4.
张元素指出气与味之厚薄,法天地气交而各有升降法则,从而创立"气味厚薄阴阳升降"理论;进而创见性地运用取象比类推理方式,以此理论与运气结合,建立"药类法象"之说。弟子李东垣继承其思想,对"风升生"药的灵活运用,则是张元素"法象"理论的进一步发挥与升华。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中医学的认识论、方法论和实践论,对中药药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规律进行了纵向地梳理;对其内容范畴进行了横向综合、提炼,指出形性、性能及毒性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并对其深层内容结构进行了初步解析。  相似文献   

6.
纵览前贤医著,对中药刚柔各有阐述,然刚柔药性始终未成体系。将中药刚柔理论加以发掘整理,对药性理论的完善与发展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药药性与中药药性物组学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刘培勋  龙伟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4):1769-1771
中药药性理论是中医药理论的精髓,对中药药性理论加以现代诠释,让全人类共享中华文明的成果,是当务之急。作者首次提出中药药性物组学的新概念,认为中药药性物组学是研究中药药性物质组组成、作用及其相互关系的科学,并对中药药性物组学的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相互关系等进行了论述。以期为中药药性的科学研究,最终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本质,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8.
覃骊兰  马淑然 《吉林中医药》2011,31(12):1233-1234
润药性纯净凝滞,大多有滋润濡养之性,同时有滋腻碍胃的缺点。润药药性柔和,性柔而行缓,药物作用缓和而持久。润药多以补益为主要功效,能补脏腑之不足,精血阴液之亏损。润药多甘咸或寒凉,药材质地柔润,如枸杞子、南沙参、北沙参等。燥药性质燥烈,善于走动,又有易化燥伤阴的缺点。燥药药性刚烈,性刚而行急,药物作用迅猛而短暂。燥药多以祛邪为主,能祛除人体内外之燥邪,散气血痰湿之凝滞。燥药多芳香辛温及味苦,药材质地枯燥,如木香、香附、黄芩、黄连等。在临床用药时,应抓住润燥药的不同特点与功效,取其既可相互制约又可相互配合的关系,优势互补,发挥特长。  相似文献   

9.
《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6):F0002-F0002
最近,卫生部副部长兼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王国强在四川省进行调研时,对四川中医药事业发展思路提出了七点要求。  相似文献   

10.
中药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探索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上,辨证与辨病的结合向来是人们关注的要点,相比之下,中药自身药性与药理结合应用的研究甚少。多年来的状况是:理论上强调药性,应用上缺乏重视;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较多,而与药性的结合应用较少。中药学的发展,不仅在于用现代医学的方法和手段对中药学进行深入研究,更在于进一步寻找中西药药理的内在联系,因此,中药自身药性与药理的结合应用及研究,对促进中药学的发展至少有以下几方面意义。  相似文献   

11.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 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阳化气出乎天”。而地之物浊阴部分化为味,其动力则为地气的成形作用,即所谓“浊阴成味出乎地”。  相似文献   

12.
中药功效分类与药性系统间的内在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王建  付勇  姚洪武  刘岩  曾南  夏厚林 《时珍国医国药》2008,19(12):2889-2891
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临床中药学>教材为蓝本,统计分析326种常用中药的功效分类与中药药性(性能)之间的关联性,总结规律,拟为深入探索中药药性理论的科学内涵提供研究思路.结果 显示,不同类别中药具有特定的"四性-五味-归经-作用趋向"(药性系统)构架,与功效有着必然联系,且具有规律性.因此,主张以功效为线索,按类把握药性系统构架特征,探索各个性能之间的内在规律,并关注每类药物的物质基础在药性系统中其生物效应表达的特异性、层次性,以科学阐释中药的"性一效"内涵.  相似文献   

13.
1《内经》药食之气味理论1.1药食之气味来源与确立《素问.六节藏象论》云: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五气指臊焦香腥腐,五味则为酸苦甘辛咸。气的来源与化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基础,地之物清阳部分化为气,其化生的动力源于天气的化气作用,故清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始终是复杂系统研究所重点关注的对象之一,其理论体系特有的整体论、辨证论特点符合系统观基本认识。本研究采用系统涌现性的观点分析中药的药性概念,认为四气、五味等药性概念反映了中药复杂微观成分群作用于机体后涌现出的整体宏观效应,其涌现性特征受到药物、人体和文化3个方面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为中药药性实质研究提供思路,为系统科学理论与方法在中国传统草药学理论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与组分药性数字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宏观药性假说"认为:寒热药性是中药物质的宏观属性,中药的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皆有药性。中药寒热药性有宏观与微观之分,宏观药性是中药整体的寒热属性;而微观药性是中药部位、单元、组分或成分的寒热之性,且同一中药普遍存在寒热药性相反的物质成分。中药的宏观药性是其各物质成分之间微观药性交互作用而综合"呈现"的结果,宏观药性值取决于所含各种药性成分的微观药性贡献力。基于中药宏观药性假说,将中药"系统分离"为若干相对独立的物质单元,以各"物质单元"的"微观药性贡献力"作为矩阵元素,构建寒热药性判别矩阵,可以实现对中药"物质单元"药性的预先理论判别,进而探讨中药药性理论研究与中药组分配伍新药发现相偶联的研发模式。  相似文献   

16.
桂枝茯苓丸的气味配伍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桂枝茯苓丸共组成为:桂枝、茯苓、牡丹皮、炒桃仁、芍药各等份;用法:为末,炼蜜和丸,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功用:活血化瘀,缓消癥块。主治:治妇人宿有癥块,妊娠胎动,漏下不止;及瘀血而致的痛经经闭、癥积痞块等症。  相似文献   

17.
试论组分中药的药性配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陶丽  陆茵  王爱云  陈文星 《中草药》2012,43(11):2107-2110
中药有效组分配伍是当前开展中药现代化研究的重要模式,通过传统饮片活性组分分离及二次配伍以实现功效最大化.尽管有效组分配伍并不脱离原方的整体效应,但功效物质标准化即组分中药研究存在组分拆分简单而药性拆分困难的问题,因此需要明确组分样品库中各组分与其所属中药的性味离合关系.决定中药宏观药性的物质基础是其包含的微观化学成分,而基于化学信息学和知识发现的药性判别方法存在各自的局限性,真实客观的药性表征体系仍应回归到动态、可持续性定量反映药物与机体的相互作用结果的生物效应模型中去,在此基础上可以选择药少力专、基于药性组合的代表药对继而开展配伍组分的药性配伍规律研究,这对合理设计配伍组分及提高其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药药性理论复杂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金锐  张冰 《中国中药杂志》2012,37(21):3340-3343
中药药性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总结的反映药物及其作用性质的概念。中药药性理论是研究中药药性的形成机制及运用规律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沉浮、有毒无毒等。从发生学上看,中药药性理论与药物本体及药物作用密切相关,并且深受阴阳五行、取象比类等哲学思想影响,具有复杂性特征。主要表现在第一,药性的形成具有多源性特征,其早期的确定途径不唯一,其对应的功效作用不唯一;第二,药性的表达具有多样性特征,其表征指标多样,其实际表达的影响因素多样。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研究应关注这些复杂性特征,注意药性与功效的辩证统一,在尊重个性的基础上寻找共性。  相似文献   

19.
浅谈中药药性应有缓,急之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谈中药药性应有缓、急之分浙江省天台县中医院穆京生(317200)关键词药性,缓急前人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将众多的药物性能归纳为: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有毒、无毒等几方面,但笔者认为还应包括“缓”、“急”的内容。(一)缓、急从字义上讲,是指速度的块...  相似文献   

20.
中药药性理论研究是中医发展的理论基础和关键,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和毒性等。目前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过于重视研究手段,忽视自身文化内涵分析。未来要立足中国传统文化,分析中医理论本质,在传统文献整理和统计的基础上,融合哲学、逻辑学等自然科学元素,深度剖析中药药性理论的内涵和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