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郁谓奔迫也,气之为用",郁,是致塞、气机不畅的意思.感受热邪,易阻遏气机;气机不畅,郁闭较久,又可化热化火,所以在温病的演变过程中,郁热总是同时存在,相伴而生,互为因果.  相似文献   

2.
从病名、病因病机、辨证治疗三个方面总结历代医家对伏暑的认识。认为伏暑起源于《黄帝内经》,《丹溪心法附余》最早将伏暑定为病名。直至清代各医家才明确认识到,伏暑是由于夏月摄生不慎,感受暑邪,潜伏体内,至秋季为时令之邪所引发的一类温病。伏暑的病因包括内因和外因两种,而外因又有先因与诱因之分,伏暑的发病与邪气性质、正气强弱、季节时令三方面因素密切相关。历代医家分别从辨邪气性质、三焦辨证、脏腑辨证等不同辨证体系进行治疗。辨伏邪的性质需先辨明是暑热还是暑湿,再分虚实,三焦辨证是以三焦为纲分别对太阴、阳明、少阴、厥阴伏暑加以论治,脏腑辨证则是根据邪气所伏脏腑之不同探讨相应治法。  相似文献   

3.
胎毒理论是中医儿科学对某些疾病病因的独特认识。运用传统文献整理方法对中医儿科胎毒理论源流进行梳理,认为其在宋之前开始萌芽,此时尚处于胎病理论阶段,认识到小儿尤其是新生儿诸多疾病的病因是在胎儿时期获得的,与患儿母亲胎孕时期养护及饮食不当相关,防治上注重清热解毒;宋金元时期明确提出胎毒为诸多儿科疾病的病因,并出现了胎毒医案的记载;明清时期渐趋成熟,认为胎儿形成前或胎儿期,由于父母嗜食辛辣甘肥,或五志过极化火,或房事过度,或孕母感受寒热之邪,形成胎毒内蕴,导致小儿出生后罹患鹅口疮、重舌、木舌等口腔疾病,虫疖、流丹、湿疹、痈疖等皮肤疾病,胎黄、胎惊等新生儿疾病以及麻、痘等传染性疾病,防治方法上注重辨证祛胎毒。  相似文献   

4.
查阅相关文献,从哮病的病名、病因病机、证治分型、预防禁忌等方面进行系统总结,理清其发展源流。在此基础上,对现代医学中关于哮病理论研究中的疑难点进行思考,为后期哮病的组方配伍及其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亦可拓宽其现代生物学研究新方向。  相似文献   

5.
中药“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于远古至西周时期,春秋至西汉时期产生了“五味”理论及其配属、功效,东汉时期将“五味”理论应用于中医药领域,隋唐时期五味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宋金元时期“五味”理论被系统构建,并有效指导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6.
《外感温病篇》论述风温病机是以肺胃为中心,辨治重在肺胃邪热,用药强调轻透养阴。  相似文献   

7.
肾的精气阴阳理论源流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从(1)《内经》论精气阴阳;(2)《内经》论肾精肾气;(3)仲景补益肾精肾气之法;(4)隋唐宋医家论肾虚寒和肾实热;  相似文献   

8.
苏蓉  田永衍 《甘肃医药》2022,41(3):208-210
新感温热病作为中医常见疾病,其所形成的理论体系也成为中医外感热病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感温热病发端于《黄帝内经》时期,发展于两汉至晋唐时期,此时病名应用较为混乱,含义也各有不同,需要我们加以辨析。关于新感温热病的正式提出,传统上认为可以追溯到宋代。明清时期,其理论体系正式形成。了解新感温热病的理论发展史,有利于深化我们对疾病的认识,以期更有效的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9.
温病的发病类型是历代温病学家关注的重要课题。目前通常认为,温病之新感温病和伏气温病系由明代汪机首倡。献考析表明,此说失确,并对其名实所出提供参考意见。  相似文献   

10.
外感热病是感受外邪所致、以发热为主症的一类疾病,发病原因多样,临床发热表现亦各异,从古至今都是中医研究的重点。早在先秦与《内经》《难经》时代,中医对外感热病就有诸多认识,随后东汉末年张仲景创立了六经辨治体系,魏晋隋唐时期重在整理与补充外感热病的内容,宋金元时期发展伤寒学说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学术观点,明清时期发展与完善了疫病和温病学说,清代医家尤重视寒温融合,近现代医家则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在各种新型的发热类流行病、传染病频发的当下,厘清中医外感热病的源流、发展历程及形成的不同学说,有助于现代临床应用和学术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1.
12.
13.
呼吸内科疾病史与临床教学及引发的哲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黎友伦 《医学教育探索》2006,5(4):371-372,375
医学发展史蕴藏着深厚的哲学思想.疾病史教学有助于认识疾病发展的动态过程,获得科学的认识论和思维方法.疾病史中辨证的哲学思想能更好地培养出具有科学思维观的新型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四史"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中意义重大。开展"四史"教育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铸魂育人的政治导向功能,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发挥着价值引领作用,同时也是厚植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途径。高校通过挖掘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借助互联网"云端课堂"、打造"行走课堂"等途径探索"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  相似文献   

15.
16.
中国美学史与中国思想史的关系研究,其目的是寻求研究的开放性体系,打破学科的本位性。一方面中国美学史内在地进入中国思想史,诸如“天人合一”的基本思想、道器相合的审美追求、和谐允中的审美原则、物我双融的审美行为以及思想思潮扩覆为美学思潮。另一方面,包纳、兼容美学思想又是思想史的建构需要和应有之义。然而,两者之间又处在“离形得似”状态之中。美学史有着不可混淆和无法替代的品格,某些美学范畴、形态纯粹根据审美自身需求所提出;某些美学思想、思潮的出现,则是美学自身运动的结果;并且愈到美学史后期。美学思想愈具有个人化特征。思想史上的思想因素、范畴变成美学史的思想成果、范畴,需加以转化,而转化的途径则是整合。思想享和美学家合一性的角色扮演是完成思想史与美学史整合的基础性因素。整合的趋向是中国思想史使中国艺术不是走向宗教,而是走向美学;整合的类型是审美形态和思维方式:整合的功能是使中国美学史语系以审美的形式出现,成为独特的话语形态。于是,以灿烂的艺术、丰富的感性表达隽睿的理性思想,便成为中国思想史与中国美学史相融合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7.
18.
19.
肾炎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肾炎是一种常见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从古今中外对肾炎的认识历史来看,人类在征服肾炎的历程中,传统的中医中药治疗和不断发展的西医学都是战胜疾病的有效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