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EB病毒在人群中感染率极高,现已发现与多种人类疾病相关,其中包括具有明显异质性的多种皮肤淋巴瘤,如结外自然杀伤细胞/T细胞淋巴瘤、种痘样水疱病皮肤T细胞淋巴瘤、霍奇金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HIV相关的淋巴瘤等.EB病毒相关皮肤淋巴瘤临床表现多样,组织学呈谱系改变,慢性病程或经过凶险,大部分预后不良.EB病毒致肿瘤机制尚不明确,可通过其功能性分子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逃逸宿主细胞免疫、调节多种信号通路、促肿瘤炎症、诱导血管形成、致基因突变,从而永生化宿主细胞.临床上应跟踪监测高危人群,如营养不良人群和免疫受损人群,特别是儿童、老年人、器官移植患者,HIV等患者EB病毒变化,对EB病毒相关皮肤淋巴瘤进行早期诊断与干预.  相似文献   

2.
EB病毒是人类疱疹病毒之一,主要通过唾液传播,人群中感染率在90%以上,多数人在儿童期感染后呈潜伏状态,终生携带.病毒可感染多种细胞,包括T细胞、B细胞、NK细胞.病毒基因和宿主基因之间发生一系列复杂的变化,可引起包括多种淋巴组织增殖性病变在内的疾病,且多数有皮肤表现,如老年性EB病毒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等.EB病毒相关的淋巴瘤、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种类较多,临床及组织学大多呈谱系改变.目前研究已能大致阐明其分类,但其病因及治疗方面仍有待研究,多数病例疗效欠佳,预后较差,有待研发新型治疗药物.对于免疫功能低下人群,组织学表现为淋巴细胞增殖性改变时,应提高警惕,完善相关免疫组化及实验室检查以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其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皮肤 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与 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 CD45RO、 CD3ε、 TIA- 1、 CD20、 Ki- B5、 CD68和 LMP1等抗体;用 EBER1/2原位杂交检测 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 RNA。结果 5例皮肤 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占同期皮肤恶性淋巴瘤的 5.68%;男 4例,女 1例,平均年龄 34岁,主要表现为皮肤无症状肿块, 2例有溃疡形成;组织学特征为肿瘤在真皮和皮下脂肪内,易形成血管浸润性和破坏性病变,瘤细胞大小、形态各异;瘤细胞表达 T细胞标记( 5/5)和 NK细胞或细胞毒性 T细胞标记 TIA- 1( 4/4), EBER1/2( 3/4)。结论皮肤 NK/T细胞淋巴瘤具有临床病理独特性,与 EB病毒感染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报道6例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并研究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临床病理分析、皮损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血清学分析、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外周血EB病毒DNA测定.结果 6例患者皮损均为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其中4例还伴有程度不同的颜面、手足水肿.所有患儿均有长期间断发热等症状.皮损病理可见表皮多房性水疱,真皮全层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可见病理分裂象.4例皮损病理免疫组化染色,可见大量CD56阳性细胞,散在的CD3和CD45RO阳性细胞,T细胞内抗原-1和粒酶B染色阳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2例组化染色CD3和CD45RO阳性,CD56阴性,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6例皮损均可见EB病毒编码RNA原位杂交阳性肿瘤细胞,血清学检查EB病毒衣壳抗原IgG抗体滴度升高,其中2例滴度为1:5120,2例为1:2560,2例为1:1280;2例患者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6例患儿均证实患有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结论 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淋巴瘤主要表现为颜面手足肿胀、水疱、痘疮样瘢痕,病理表现主要为真皮异形淋巴细胞浸润和血管中心坏死,免疫表型以NK/T型多见.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与该型淋巴瘤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种痘样水疱病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是近年来被逐渐认识到的一种与EB病毒相关的少见淋巴瘤,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主要累及面部和四肢,表现为丘疹、丘疱疹和水疱,随后出现坏死、溃疡、结痂,最后留下痘疮样瘢痕.本病临床表现独特,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化.目前尚无统一有效的治疗方案,报道的多数病例采用化疗,但疗效不一.  相似文献   

6.
患儿男,11岁,面部、手臂出现红斑、水疱4年,四肢肿块、溃疡4个月。逐渐感觉乏力,有不规则间歇发热。体检:体温37.7 ℃。全身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口腔,颜面和鼻部皮肤片样轻度浸润的粉红色斑片,四肢见大小不等的暗红色浸润性结节和肿块,结节直径2.0 ~ 18 cm不等,部分表面有坏死和黑色结痂,较大的结节表面形成溃疡,坏死性溃疡深达肌肉并有白色脓性分泌物。皮损边界清楚,质地较硬,有压痛,部分结节周围见到卫星样小结节。取自大腿的皮损病理检查发现,表皮真皮全层至皮下可见大量形态不一、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浸润,肿瘤细胞胞质清晰,核大,扭曲状,染色质丰富,细胞呈巢或散在,可见围管样分布;真皮和皮下见碎核和反应性组织细胞浸润,肿瘤细胞浸入毛囊和外泌汗腺。免疫组化:胞质CD3在核周区可见阳性染色,CD56、CD45RO和TIA-1强阳性(+++),部分肿瘤细胞CD30、CD8和Ki 67阳性(++)。EB病毒编码小核RNA(EBER)阳性,TCR-γ 基因重排阳性。最后诊断为牛痘样水疱病样皮肤NK/T细胞淋巴瘤,这是1例罕见的原发于皮肤长达51个月的进展缓慢的病例。  相似文献   

7.
EB病毒感染相关性皮肤淋巴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pstein-BarrVirus(EBV)正常成年人群感染率达95%以上,其可以感染B细胞、T细胞、NK细胞以及上皮细胞,分为潜伏感染和增殖感染。EBV相关性皮肤病有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种痘样水疱病,种痘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蚊虫叮咬过敏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特别是鼻/鼻型结外NK/T细胞淋巴瘤、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和种痘样皮肤T细胞淋巴瘤较为严重,治疗效果不佳,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8.
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及基与EB病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皮肤NK/T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及与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选用CD45RO、CD3ε、TIA-1、CD20、Ki-B5、CD68和LMP1等抗体;用EBER1/2原位杂交检测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RNA。结果 5例皮肤NK/T细胞淋巴瘤中层得占同期皮肤恶性淋巴瘤的5.68%;男4例,女1例,平均年龄34岁,主要表现为皮肤无症状肿块,2例有溃疡形成;组  相似文献   

9.
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与EB病毒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EB病毒与儿童皮肤非何杰金淋巴瘤(nonhodgkin’lymphoma,NHL)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法对36例儿童皮肤NHL的标本进行EB病毒编码的小分子寡核苷酸(Epstein-Barr viralencoded RNA,EBER)检测。结果36例中EBER阳性7例(19.4%),其中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subcutaneous panniculitis-like T-celllym-phoma,SPTCL)5例;外周T细胞淋巴瘤、Burkitt’s瘤各1例;CD3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均未见阳性表达。结论EB病毒感染与皮下脂膜炎样T细胞淋巴瘤可能有关,与T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CD30+间变型大细胞淋巴瘤关系不明显,其与累及皮肤的Burkitt’淋巴瘤的关系有待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EB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双色解析法检测SLE患者外周血CD19+、CD23+B淋巴细胞中EB病毒潜伏膜蛋白LMP1和复制期蛋白ZEBRA的表达.结果 活动期患者CD19+细胞和CD23+细胞LMP1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两组患者均高于对照组,且患者CD23+细胞LMP1的表达率高于CD19+细胞,而对照组两者差异无显着性;ZE-BRA的表达仅见于SLE患者外周血B淋巴细胞中,活动期患者CD19+、CD23+细胞ZEBRA的表达率均高于稳定期患者,且在活动期患者中,CD23+细胞ZEBRA的表达率高于CD19+细胞,而在稳定期患者中,CD23+细胞和CD19+细胞ZEBRA的表达率差异无显着性.结论 EB病毒的感染和复制与B淋巴细胞的活化及SLE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1.
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Epstein-Barr病毒(EBV)感染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因学中的作用以及EBV活动性感染与疾病活动期的关系。方法PCR技术检测85例SLE患者和43例正常人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EBVDNA,采用巢式PCR(Nested-PCR)技术检测EBVDNA阳性标本EBV增殖期基因BZLF1mRNA的表达,ELISA法检测血清EBV特异性IgM抗体。结果SLE患者组EBVDNA阳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EBV即刻早期基因BZLF1mRNA的表达在SLE患者组与对照组中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ELISA法检测血清EBV特异性IgM抗体,SLE患者组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SLE患者EBVDNA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部分SLE患者存在EBV活动性感染,EBV感染可能与SLE的发生发展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紫外线(UV)灭活和热处理的EB病毒刺激培养的人脐带血B细胞产生抗角蛋白自身抗体(AKautoAb)的作用。方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人脐带血单一核细胞,L-亮氨酸甲酯去除单核细胞、NK细胞和细胞毒性T细胞,2-氨乙基硫脲溴化物处理的绵羊红细胞去除T细胞,从而获得纯化B细胞。用UV灭活和热处理EBV处理培养的B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UV灭活EBV组细胞CD5、CD3、CD4和CD8的表达。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液中AKautoAbIgG和IgM的产生,并与EBV转化B细胞产生的AKautoAbIgG和IgM作对比。结果细胞培养14d时,未检测到T细胞,CD5 B细胞占43%;28d时,CD5 B细胞占47%。UV灭活EBV组AKautoAbIgG18d以后各时间点有显著变化(P<0.05),AKautoAbIgM26d与其他时间点差异有显著性(P<0.05)。热处理EBV组AKautoAbIgG和IgM无明显变化(P>0.05)。EBV转化B细胞40d,AKautoAbIgG和IgM的产生与同期的UV灭活EBV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UV灭活EBV有诱导AKautoAb产生的作用,而热处理EBV不能诱导抗体的产生,提示灭活EBV诱导AKautoAb产生可能是通过EBV的蛋白成分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报道EB病毒感染相关的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2例及其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 分析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和转归。结果 2例患者均有间断性发热,淋巴结肿大,反复发作的丘疹、丘疱疹、坏死、痘疮样瘢痕,皮疹分布于曝光和非曝光部位。皮损组织病理示真皮内淋巴样细胞浸润,细胞形态异形,侵犯血管周围及部分皮下组织。免疫组化显示浸润细胞以CD8+细胞为主;T细胞受体γ基因(TCRγ基因)阴性;EB病毒原位杂交阳性。外周血EB病毒DNA拷贝数高于正常。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病情缓解。结论 2例皮肤淋巴增殖性疾病的生物学行为呈慢性惰性经过,与慢性活动性EB病毒感染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和方法 用Vero细胞及HEK 2 93细胞体外培养法检测双嘧达莫对单纯疱疹病毒(HSV)的抑制活性 ,并以直线回归方程计算IC50 值。结果 双嘧达莫对HSV 1及 2型质控株及临床分离株的IC50 值范围在 6 9~ 1 6 1 μg/ml之间 ,而对照药阿昔洛韦为 1 9~ 2 1 3 μg/ml。 结论 从双嘧达莫广谱的抗病毒作用及其特有的作用机制以及药代动力学资料分析 ,口服给药对HSV感染的疗效尚待临床药理研究进一步证实 ,而局部给药则可能是抗HSV皮肤粘膜感染可供选择的治疗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