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旋光法测定复方环丙沙星注射液中三氮唑核苷的含量,回收率99.6%,RSD为0.084. 相似文献
2.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氮唑核苷口胶中三氮唑核苷的含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1~3〕测定三氮唑核苷口胶中三氮唑核苷的含量,方法简便,结果满意.1实验条件色谱柱:NucleosilNH_2,10μm,300mmx4mm;流动相:乙腈-醋酸钠缓冲液(在2L水中溶解470mg三水合醋酸钠,加冰醋酸1mL,用NaOH(10mol/L)调节pH=4.3)(70∶30),流速0.7mL/min;检测波长204nm;灵敏度0.1AUFS;进样量:10μL.2线性关系内标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对氨基苯甲酸40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溶解并稀释至刻度,作为内标液备用.经对实验数据处理得回归方程为Y=0.025X-0.1432,r=0.9998.表明三氮… 相似文献
3.
4.
5.
6.
7.
8.
利用三氮唑核苷的水溶液与 3 ,5 二羟基甲苯在水浴中加热 ,溶液由黄色变成绿色 ,在6 6 5nm处有最大吸收进行比色测定 ,回收率为 99 4% ,RSD为 0 41% 相似文献
9.
HPLC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的含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量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中三氮唑核苷的含量。该法应用YWG-C18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检测波长210nm,用内标法测定,线性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1%,方法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10.
11.
旋光法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的含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是广谱抗病毒药。其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多采用凯氏定氮法。该法操作繁琐、费时,耗试剂多。本文采用旋光法测定,并与定氮法进行了比较,结果满意,方法简便,灵敏度高,省时省试剂,适用于生 相似文献
12.
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的紫外分光光度测定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氮唑核苷(利巴韦林,ribaviri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药。其注射液的含量测定多采用凯氏定氮法。本文在碱性下利用 UV 法直接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的含量。与凯氏定氮法比较,结果基本一致。本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生产过程中的快速分析。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了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20℃),两 药配伍后6h内外以、PH值、紫外光谱及紫外法和HPLC法所测含量均未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方法 用HPLC法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配伍后在不同时间的含量变化,同时考察配伍溶液的p H值、不溶性微粒数和外观。结果 地塞米松磷酸钠的线性范围为10~30μg·m L-1,r=0.999 5,方法稳定性好,日间和日内精密度RSD均<1%,回收率> 99.5%。与配伍即刻(0 h)比较,配伍液在4 h内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和p H值均无明显变化,不溶性微粒和外观性状符合要求。结论 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和甘油果糖氯化钠注射液可以配伍使用。 相似文献
15.
16.
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与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配伍稳定性考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在5℃、25℃考察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与替硝唑葡萄糖注射液的混合液的外观、pH值、替硝唑含量以及吸收曲线的变化。结果表明,两者混合后应在2h内输注完毕。 相似文献
17.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甲醇-水(70:30)为流动相,以非拉西丁为内标,用ODS柱测定三氮唑核苷注射液的含量,操作简便,结果与原有的定氮法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8.
三氮唑核苷注射液与常用抗生素的配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氮唑核苷(Ribavirin)具广谱抗病毒性能,对多种病毒(包括DNA病毒和RNA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上常与抗生素配伍治疗病毒合并细菌引起的感染,三氮唑核苷能否与氨苄青霉素钠、苯唑青霉素钠、柱晶白霉素混合静滴尚未见报道。本文对此进行实验,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 三氮唑核苷(病毒唑)是一种抑制核酸合成的广谱抗病毒药物,目前普遍用于病毒性呼吸道感染和疱疹病毒引起的疱疹性口炎、角膜炎、带状疱疹等。文献报道其毒副作用较少,偶有口渴思饮、大便微稀,白细胞下降,现将其它的不良反应总结如下: (1)过敏反应 文献报道:患者。女,31岁,因发热、流清涕、 相似文献
20.
三氮唑核苷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氮唑核苷(Ribavirin, 病毒唑,利巴韦林,以下简称Rbv)注射液是广谱抗病毒药,对多种病毒,如疱疹病毒、痘病毒、流感病毒、鼻病毒等均有明显抑制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以上病毒引起的感染。随着临床的广泛使用,其不良反应日趋增多,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重视。本文对1990~1997年文献报道有关Rbv的55例不良反应进行了统计分类,其中过敏、过敏性休克20例占36.4%;心血管系统6例占10.9%;消化系统5例占9.1%;血液系统20例占36.4%;神经系统3例占5.4%;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占1.8%。 1 不良反应的类型及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