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慢乙肝(CHB)患者HBeAg、ALT水平及既往干扰素α-2b(IFNα-2b)抗病毒治疗史等不同因素对阿德福韦酯(ADV)抗病毒作用的影响。方法选择CHB患者43例,给予口服ADV 10mg/d抗病毒治疗,定期检测HBV DNA及生化指标等,观察2年。结果 ADV对HBeAg阴性组抑制病毒效果优于阳性组(P〈0.001);ALT分组比较P=0.642,无统计学意义;有IFNα-2b治疗史组HBV DNA平均下降水平高。结论 ADV对HBeAg阴性组病毒抑制效果优于阳性组,ALT水平不影响核苷类似物的抗病毒作用,慢乙肝患者既往有IFNα-2b治疗史有利于病毒转阴。  相似文献   

2.
姚玲 《西部医学》2017,29(5):698-701
【摘要】 目的 探讨干扰素与核苷(酸)类似物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和安全性。 方法 选取确诊为慢性乙型肝炎的患者151例,按照完全随机比法分为干扰素组48例实施干扰素治疗;核苷(酸)类似物组49例实施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联合组54例实施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于治疗后4、12、24、48周测定患者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肝病毒基因(HBV DNA)水平、ALT复常率及乙肝病毒(HBV)抗原抗体相关指标值情况。 结果 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检测值均不断减小,第4、12、24、48周,联合组患者的HBeAg和HBV DNA低于检测下限比率均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P<005);治疗4、12、24、48周三组患者ALT的复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ALT恢复情况优于干扰素组和核苷(酸)类似物组患者。治疗后三组患者的HBV抗原抗体水平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扰素组、核苷(酸)类似物组、联合组的HBV抗体抗原检测结果依次升高(P<005);三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干扰素联合核苷(酸)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够显著促进HBeAg、HBV DNA和ALT的复常,使HBV抗原抗体水平恢复,疗效优于单用干扰素或核苷(酸)类似物,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治疗方法,目前,抗乙型肝炎病毒(HBV)药物主要有干扰素和核苷(酸)类似物两大类.近年来核苷(酸)类似物的发展很快,已成为继干扰素(IFN)之后的又一类用于抗HBV治疗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4.
《河南医学研究》2006,15(4):338-338
慢性乙型肝炎现有两类抗病毒治疗药物: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如派罗欣)。 1核苷类似物 核苷类似物口服方便,抑制HBV DNA作用强,副作用相对较少;但是这类药物没有免疫调节作用,治疗后患者发生HBsAg血清转换极为罕见,需要长期治疗,而长期治疗后会产生耐药变异的风险,而且逐年增加,使药物的疗效降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核苷类似物抗乙肝病毒治疗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肺结核并慢性HBV携带者126例,随机分为两组,抗病毒治疗组63例(核苷类似物+2HREZ/4HR+护肝),对照组63例(2HREZ/4HR+护肝)。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及预后情况。结果抗病毒治疗组能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停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HBV DNA水平较治疗组高(P<0.05)。随访观察,抗病毒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结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化疗中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降低停药率,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建议化疗中常规联用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恩替卡韦和替比夫定治疗慢乙肝过程中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的变化及其联系,探讨二者对HBeAg血清学转换的作用及其在抗病毒治疗中的价值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分别应用恩替卡韦治疗(53例)和替比夫定治疗(31例)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共84例,观察治疗后48周内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和无HBeAg血清转换者不同时间点HBV DNA下降水平及其转阴率、血清HBV DNA载量与HBeAg水平的关联。结果 HBV DNA在核苷类似物治疗早期迅速下降;发生HBeAg血清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幅度大,HBV DNA转阴率高;基线血清HBV DNA和HBeAg含量成正相关(r=0.49,P<0.05),治疗48周后相关性消失;HBeAg血清学转换与基线血清HBV DNA、HBeAg定量以及治疗12周后的HBV DNA转阴率有关。结论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较无转换者HBV DNA下降速度快,病毒转阴率高,基线HBeAg、HBV DNA载量低,可通过观察HBV DNA下降水平和转阴率预测核苷类似物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在本院2008年2月~2011年8月收治的144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72例,单纯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治疗;实验组72例,采用重组人干扰素α-2b+拉米夫定治疗。观察和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乙肝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 DNA)转阴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和患者肝功能指标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治疗后的HBV DNA转阴率、HBeAg转阴率、HBeAg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的丙氨酸转氨酶(ALT)、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应用核苷(酸)类似物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能提高乙肝标志物转阴率,改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  相似文献   

8.
隆莉  张晓芳  罗丽莎  刘娴 《重庆医学》2013,42(10):1152-1153
目的观察肺结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核苷类似物抗HBV治疗对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方法肺结核并慢性HBV携带者63例分为两组,抗病毒治疗组32例,对照组31例。观察患者的肝功能、HBV DNA及预后。结果抗病毒治疗组能明显减轻肝功能损害,降低停药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对照组HBV DNA水平较治疗组高。随访观察,抗病毒治疗组预后好于对照组。结论肺结核合并慢性HBV携带者化疗中应用核苷类似物联合抗结核药物治疗安全有效,可减少肝损害的发生率,降低停药率,提高肺结核患者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姚展成 《肝博士》2016,(1):35-36
正我国是病毒性肝炎的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者约有1.2亿人。由于我国采取对新生儿出生后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及对HBeAg阳性、HBV DNA水平较高母亲产下的新生儿联合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使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率明显下降。另一方面,近10多年来对慢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如核苷类似物、干扰素等)的大力推广应用,已使我国慢乙型肝炎向肝硬化、肝  相似文献   

10.
恩替卡韦(ETV)是一种单磷酸腺苷的戊环核苷类似物,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抗病毒治疗。临床上较少报道 长期使用ETV治疗获得HBsAg 血清学转换。本例患者,男性,48 岁,诊断为HBeAg 阴性CHB,经普通干扰素治疗48 周后 HBV DNA仍可测,肝功能反复异常,序贯ETV治疗后,血清HBV DNA持续阴性以及ALT持续正常,并且治疗7 年后出现血 清HBsAg消失而且发生血清学转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核苷(酸)类似物对乙肝患者肝细胞内HBV cccDNA、tDNA及血清HBsAg影响。方法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检测4例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疗程>2年并达到《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和12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且血清HBV DNA<1.0×103copies/ml的慢性乙肝患者肝细胞内HBVcccDNA、tDNA和血清HBV DNA水平;ELISA法检测上述患者血清HBsAg水平,分析核苷(酸)类似物对患者体内HBV病毒学指标的影响。结果 4例抗病毒治疗患者达到停药标准时,肝细胞内HBV cccDNA、tDNA水平及血清Hb-sAg水平较未进行抗病毒治疗患者明显降低,但肝细胞内仍然可以检出低载量HBV cccDNA;4例患者分别随访至停药后9、12、19、19个月,均未反弹。结论 (1)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可耗竭肝细胞内的HBV cccDNA并伴随肝细胞tDNA、血清HBsAg水平下降。(2)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达到我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停药标准的患者肝细胞内可检出低载量的HBV cccDNA,停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  相似文献   

12.
吴守幸  白冰 《新疆医学》2004,34(2):120-121
HBV感染可导致持续慢性肝病或失代偿肝病,HBV感染治疗的目的是防止进行性肝功能损害,抗病毒治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目前慢性HBV感染公认的抗病毒药物有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治疗性乙肝疫苗在HBV感染中的应用正在进行实验研究,现就具代表性的药物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慢性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采取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及意义。方法:研究慢性乙肝患者126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与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1组患者行干扰素a-2b治疗,对照2组行核苷类似物阿德福韦治疗,观察组行干扰素α-2b联合阿德福韦治疗,对三组患者治疗48周HBV DNA阴转率进行比较,同时比较三组患者治疗48周及72周时HBeAg阴转率、HBs 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s Ag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48周HBV DNA阴转率显著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治疗48周、72周时患者HBeAg阴转率、HBs Ag阴转率、HBeAg血清转换率、HBs Ag血清转换率、血清ALT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1组及对照2组,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三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核苷类似物与干扰素联合治疗慢性乙肝疗效显著优于干扰素单用,因此该种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4.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可导致肝硬化和肝细胞癌,在高发地区它的流行性可达10%,在美国也有125万人被感染.在出现核苷类似物以前,α干扰素一度是惟一治疗途径,干扰素治疗需要严格选择病人.拉米夫定是研究最多的一种核苷类药物,对大多数病人来说,拉米夫定都会产生对HBV DNA的抑制,但长期用拉米夫定会产生在DNA聚合酶的YMDD区域有碱基对取代的特异性拉米夫定耐药病毒.新的核苷类似物和免疫调节治疗正在研究之中.  相似文献   

15.
目前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目前明确有抗乙肝病毒疗效的药物包括α干扰素及核苷(酸)类似物.相比较干扰素类药物,核苷(酸)类似物的特点是服用方便、不良反应小、适应证广泛、适合长期应用.  相似文献   

16.
周磊  张春强 《新疆医学》2002,32(4):62-64
慢性乙型肝炎在我国发病率很高,且易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治疗该病的关键在于清除乙肝病毒(HBV)。干扰素是国内外公认的治疗慢性乙肝的较有效的药物之一,用药后对HBV、DNA和HBeAg阴转率达30%~50%。重组干扰素α-2α具有抗病毒和免疫调节及清除慢性病毒性肝炎病的病毒.使肝脏炎症消散的作用,我们观察了40例用干扰素α-2α治疗慢性乙肝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的策略是长期抑制或清除乙型肝炎病毒(HBV),核苷(酸)类似物和干扰素均为一线药物[1]。但临床上应用核苷类似物和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存在明显个体差异,原因尚不清楚。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预测指标,能够在治疗的早期预测患者的长期疗效,将有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接受不同治疗方案的慢乙肝患者的血清白介素21(IL-21)水平,探讨药物对IL-21表达的影响。方法198
例非活动性慢乙肝患者分为干扰素治疗组(IFN, n=38)、核苷类似物治疗组(NA, n=72)和未接受任何抗病毒治疗对照组(Con,
n=88)。采用ELISA 法定量测定IL-21。肝功能指标均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HBV 血清标志物(HBsAg、HBsAb、
HBeAg、HBeAb、HBcAb)采用ELISA方法检测。结果对照组和干扰素治疗组IL-21 水平都显著高于核苷类似物治疗组(P<
0.05),依次为(102.29±14.03)、(123.01±38.26)、(48.10±7.06)pg/ml。HBeAg阴性组(n=105)的IL-21水平显著高于HBeAg阳性
组(n=93),依次为(114.83±19.88)pg/ml、(61.53±6.61) pg/ml(P<0.05)。IL-21与肝功能各项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免
疫调节剂干扰素可能具有上调慢乙肝患者IL-21水平的作用,而核苷类似物具有下调作用。HBeAg阴性组的IL-21水平显著高
于阳性组,表明HBeAg抗原表达时IL-21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19.
娄红梅  刘洪海 《广东医学》2012,33(9):1279-1281
目的 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自然变异耐药性,并对自然变异相关因素HBV DNA、HBeAg、ALT、AST进行分析.方法 选择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提取血清对HBV逆转录酶(RT)基因所有核苷(酸)类似物自然变异耐药突变10个位点进行检测,同时进行HBV DNA载量、HBeAg 、ALT和AST检测.采用焦磷酸测序技术(pyrosequencing)进行 DNA测序,数据分析采用PSQ-96MA型焦磷酸测序仪配套的分析软件进行.结果 102例未接受过抗病毒治疗的患者,95例未发生自然变异,7例发生自然变异,检出率为6.9%,其体内病毒常以突变/未突变共存形式存在.突变位点和突变形式均以M204V/I为主,相关耐药主要为拉米夫定和替比夫定.发生自然变异者与未发生自然变异者比较,HBV DNA载量、ALT、AS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变异者HBeAg阴性率高于未变异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4,P<0.05).结论 未经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确存在自然变异耐药相关突变,自然变异与相关因素HBV DNA载量、ALT及AST无显著相关性,与HBeAg相关.因此,抗病毒治疗前进行多位点耐药突变检测,并对自然变异相关因素进行分析,使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更加规范、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20.
王洪 《卫生职业教育》2003,21(11):102-102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主要采用免疫调节、抗病毒、改善肝功能和抗肝纤维化等综合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最主要和关键的治疗措施。本文主要介绍抗HBV的核苷类似物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进展情况。核苷类似物是近年来国内外抗病毒药物研究的热点,进展很快。目前用于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核苷类似物主要有以下几种。1拉米夫定(lamivudine)拉米夫定是新一代核苷类似物,具有强力抑制HBV的作用,是当前认为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自从美国批准拉米夫定临床应用以来,许多国家和地区先后得到批准,并积累了大量临床实践经验。近年来国内外对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