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 毫秒
1.
笔者在解剖实验课上解剖一具男尸标本,发现其双侧胸骨肌未完全退化,并与双侧胸锁乳突肌相连变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1病例报告 例1,男,29岁,因“双上肢无力3年,握拳后不能及时松开,病程1年”,于2004年10月20日来我院外科专家门诊就诊。患者自发病后每遇冬季较重,握拳后不能及时松开,晨起较重,待反复做握拳松开动作后可缓解。病情逐渐进展,曾多次就诊无效。查体:神志清,表情淡漠,呈狭颌征,反应稍迟钝,语速偏慢,包括双侧大小鱼际肌在内的全身肌肉未见萎缩,上肢近端肌力正常,远端V级,下肢肌力正常。肌电图检查: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远端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减慢。双侧F波延长,出波率可,双下肢感觉及运动传导速度未见异常。双侧大、小鱼际肌静息状态3处以上呈强直电位,右胫前肌2处呈强直电位,左三角肌、左胫前肌、右股内侧肌1处呈强直电位,右三角肌未见异常。肌电图上的电位均为典型的肌强直电位,表现为持续的肌纤维电位,伴有频率及波幅的规律性变化及摩托车启动的声音,双侧大小鱼际肌轻微收缩时运动单位电位呈典型“窄小电位”。根据临床表现及肌电图结果诊断为强直性肌营养不良。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解剖1具成年女尸标本时,发现其双侧胸大肌表面出现不明肌肉1块,对称分布,暂命名"胸前肌"(图1),现报道如下. 该例双侧胸前肌均为阔肌,以腱膜起自胸骨角周围的胸骨侧缘及第2、3肋表面的胸大肌筋膜,肌束呈扁带状于胸大肌起始部的表面向外下走行,末端分为4~5个肌齿以腱膜止于第6~8肋的外面,下部的肌齿被胸大肌最下方的单独肌束覆盖.  相似文献   

4.
在一具约40岁男性尸体上,发现双侧掌腱膜变异并掌长肌缺如。为积累国人体质变异资料,现报道如下:双侧前臂前面正中线部位无掌长肌,桡侧腕屈肌与尺侧腕屈肌相邻,其深面为指浅屈肌。双侧掌腱膜较正常有掌长肌腱和腕横韧带相连的掌腱膜更为发达,甚为坚韧,直接连于腕横韧带。双侧掌  相似文献   

5.
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肌相连1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局解教学过程中 ,发现一例双侧副胸锁乳突肌与胸骨柄相连的变异 ,较为罕见 ,故报道如下。女性 ,70岁左右。变异肌肉位于深筋膜深面、胸锁乳突肌及胸大肌的浅表 ,呈“X”形 (附图 )。两侧副胸锁乳突肌于胸骨柄水平处以中间腱相连后止于胸骨柄前面 ,肌腹 (宽约 1.5cm ,厚约 1.0cm)向两侧外上方斜行约 18cm后止位于两侧颞骨乳突外侧面、胸锁乳突肌止点浅表。胸大肌浅表尚有两变异肌肉起于胸大肌下缘 (第 5~ 6肋间 ) ,向内上方斜行约 16cm后连于中间腱。右侧肌腹较大 ,下缘宽约 8cm ;左侧肌腹较小 ,宽约 4cm。中间腱又借胸大肌…  相似文献   

6.
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中腓骨肌功能的表面肌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评价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中腓骨肌的功能变化.20名单侧机械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的双侧踝关节在行走过程中模拟内翻动作时接受表面肌电测试,以患侧踝关节作为不稳定组,以同一患者的对侧无症状踝关节作为正常对照组.计算并比较两组踝关节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标化平均波幅和激发时间的差异.在模拟内翻动作中,不稳定组的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的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腘肌肌构筑学特征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点。 方法 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 染色法。 结果 腘肌为三角形扁肌,肌中间有两块并排的冠状位腱板。肌重(15.13±0.41) g,肌长(9.09±0.31) cm,肌纤维长(1.93±0.09) cm,羽状角(11.5±0.82)°,肌生理横切面积(7.17±0.13) cm2。支配腘肌的神经于该肌外侧缘入肌,入肌后分成上、下支2支,上支较细,支配该肌前上部,下支较粗,支配该肌前下部和后部。 结论  腘肌是羽肌,倾向力量型设计,肌内神经主要分布于肌的中下部。  相似文献   

8.
作者在解剖操作中于一男性尸体上发现一例双侧拇长展肌双肌腹、三肌腱,拇长展肌肌腹与拇短伸肌肌腹相融合变异,与早前报道的一例相关变异案例相比[1],此变异的肌腱数移行为3根(早前报道的为2根),同时出现了两肌肌腹融合的情况(早前报道并未涉及),故此变异类型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1一般资料左侧拇长展肌(图1)于肌腹中下1/3处分出第  相似文献   

9.
兔腭肌运动神经元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腭肌的运动神经元在脑干内的分布。方法:辣根过氧化物酶逆行追踪技术。结果:腭帆张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三叉神经运动核的腹内侧群。腭帆提肌和咽腭肌的运动神经元位同侧疑核的吻侧部。悬雍垂肌的运动元位于双侧疑核的吻侧部。舌腭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同侧疑核吻侧部和下舌神经核尾侧端的腹外侧部。结论:腭肌的运动神经元位于不同的脑神经核中,在各脑神经核中的分布有其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阔筋膜张肌构筑学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的研究,为阔筋膜张肌的临床应用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大体解剖法、肌构筑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结果(1)阔筋膜张肌肌重(46.25±4.8)g,肌长(16.42±0.6)cm,肌纤维长(4.54±0.5)cm,羽状角0°,肌生理横切面积(9.65±0.74)cm2;(2)支配阔筋膜张肌的神经来自臀上神经下支,从肌的后上部入肌,入肌后向肌下部走行,分成前后两大支,前支主要支配肌前半部,后支主要支配肌后半部。结论 (1)阔筋膜张肌是扁肌,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特征;(2)阔筋膜张肌肌内神经主要分布在肌中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测量腰大肌横断面积 ,探讨其与腰椎间盘突出的关系。方法 :随机选择 14 0例腰椎间盘突出病人和 72例正常对照组 ,在L4~ 5和L5~S1间隙水平测量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结果 :①正常腰大肌横断面积 (L4~ 5:男 15 .0 3cm2 ,女 8.6 0cm2 ;L5~S1:男 14 .42cm2 ,女 8.39cm2 ) ,男性较女性明显增大 ,但双侧腰大肌之间无显著差异。②双侧腰大肌横断面积的差值 ,腰椎间盘突出症组高于对照组。③男性组中的腰大肌横断面积 ,腰椎间盘突出组较正常对照组减小。结论 :双侧腰大肌不对称及腰大肌萎缩变细可能均是腰椎间盘突出的解剖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2.
人缝匠肌肌内神经、肌梭分布和神经入肌点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人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分析肌梭与肌内神经分布间的功能联系;测定神经入肌点,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缝匠肌的形态学特点,并以髂前上棘为骨性标志,定位缝匠肌神经入肌点;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缝匠肌肌梭分布;用改良Sihler's 肌内神经染色法,探讨10具尸体缝匠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结果:缝匠肌是1块由长肌束平行排列构成的带状肌.缝匠肌有2支1级神经支支配,发出分支支配肌的上、中和下部.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距髂前上棘(9.75±1.30)cm.结论:缝匠肌有2支一级神经支支配,神经支配有一定的区域性;缝匠肌肌内神经的分支分布与肌构筑学特点有关;缝匠肌的上部比中部和下部肌梭密度高;缝匠肌的神经入肌点集中在股前部上2/5区内.  相似文献   

13.
人冈上肌肌形态、肌内神经和肌梭分布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进一步探讨冈上肌的生理功能和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大体解剖法、改良的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HE染色法。结果(1)肌中部有一白色腱板,肌束呈辐凑状排列于腱板周围,似环羽肌。(2)肌内有三支初级神经支,其中肌中支最粗大,支配范围最广。在肌中部多形成交通支。(3)冈上肌的平均肌梭密度为63.94±4.73个/cm^3。结论(1)冈上肌是环羽肌,倾向力量型设计。(2)神经分支主要分布在肌内腱板的深面,在肌中部多形成神经交通支。(3)冈上肌与三角肌可构成“平行肌组”。  相似文献   

14.
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父女病例的临床与肌电图检查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兹有父女同患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现对其临床及肌电图报告如下:例1:先证,女,15岁,因尿失禁来院就诊,查体见双侧颞肌及胸锁乳突肌均显萎缩,呈“斧头脸”,握拳后两手不能马上松开,反复握拳数次后此症状逐渐减轻,直到消失。追询病史,此现象冬重夏轻,无叩击性肌强直,肛门反射消失。肌电图检查:所查肌肉有股直肌、胫前肌、腓内肌、拇短展肌、小指展肌。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应用MRI测量腰椎各椎间盘平面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并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2年4月—2013年1月行腰椎MRI检查的200例患者,测量腰椎MRI各椎间盘平面双侧肌间隙入口与中线的距离(D),并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q检验比较节段间差异,t检验比较左右两侧及不同性别的差异,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各节段D间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各节段D与患者年龄、身高、BMI的相关性。结果 腰椎各椎间盘平面肌间D从L1/2水平至L5/S1水平逐渐增大,不同节段间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左侧:F=3 614.84,P=0.00;右侧:F=3 411.34,P=0.00),但左右侧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仅与D2间存在相关性,而D2~D5间则两两正相关。男性与女性患者仅L4/5节段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4,P<0.01),其他节段D男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节段D与患者的年龄均无相关性。男性患者D1双侧均与身高呈正相关,女性患者D1L、D1R及D2L与BMI正相关,而D4双侧与身高呈正相关。结论 腰椎多裂肌-最长肌间隙入口位置与患者年龄、性别、身高、BMI等关系不大。在L1-3水平,肌间隙距离正中线较近,适合作单个正中切口;在L4~S1水平则应根据术前测量结果应用双侧切口。  相似文献   

16.
万斌  吕诚  刘德明 《解剖学杂志》2003,26(3):244-244
在解剖一尸体标本时,见其左侧的胸大肌下半缺如,且双侧胸小肌缺如,此变异情况较为少见,为积累资料并供临床外科手术参考,现报道如下:尸体系男性,约35岁,身长1.69m,发育正常,胸部未见手术疤痕。翻开其胸前区皮肤及浅、深筋膜后,见其左侧胸大肌起自锁骨内侧半、胸骨柄及第1~2肋软骨,止于肱骨大结节嵴,其下缘平  相似文献   

17.
双侧示指短伸肌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作者在解剖1例成年男性标本时,发现其双侧出现示指短伸肌并伴有示指伸肌缺如,属少见变异,出现率为2.0%,为积累国人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人股直肌肌构筑特征,肌梭的分布部位、范围及密度,进一步探讨股直肌的亚部划分,为临床外科提供肌形态学资料.方法:用大体解剖法观察20具尸体股直肌的肌构筑学特征;用组织学H-E染色法研究5具尸体股直肌肌梭分布.结果:股直肌是由短肌纤维和肌内腱板构成的羽肌,肌质量(158.7±10.5)g,肌长(30.2±2.0)cm,肌纤维长(6.7±1.8)cm,羽状角17.1°±2.3°,肌节长(2.03±0.07)cm,生理横切面积(22.38±3.10)cm2;股直肌肌梭平均密度为19.38个/克.结论:股直肌的上部比其中、下部肌梭密度高;根据股直肌的肌构筑特征结合肌内神经分支分布,进一步证实股直肌可分为外上和内下两个亚部,可考虑进行亚部化取材用于肌移植.  相似文献   

19.
患者 女 ,12岁 ,行走无力 ,容易摔跤。 10岁时跑、走比同龄人稍慢 ,并逐渐出现鸭步步态 ,上楼梯困难等症状。查体 :身体偏瘦。 Gower征阳性。双侧腓肠肌假性肥大 ,肩胛肌、骨盆肌呈轻度萎缩。智力、心肺功能及神经反射正常。肌电图示 :双侧腓肠肌肌源性损伤。血清肌酸激酶 (creatine kinase,CK)值 :95 0 5 U / L。上述临床症状同杜氏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DMD)。用14对 Dystrophin基因外显子引物对患者进行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检测 ,未见有缺失 ,并对其家系进行 5个短串联重复序列多态位点单体型连锁分析 ,母亲不是 DMD基因携带者。患者父母…  相似文献   

20.
人背阔肌肌内神经分布和肌构筑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目的:为背阔肌亚部肌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染色法和肌构筑法。结果:(1)支配背阔肌的胸背神经发出2~3支一级神经支入肌,入肌后发出呈树枝状分支分布到该肌,在肌中部构成网格状的神经分支密集区。(2)背阔肌内上部肌重(58.91±10.29)g、肌长(18.76±1.67)cm、生理横切面积(3.39±0.65)cm2,外下部肌重(119.60±20.89)g、肌长(29.33±1.70)cm、生理横切面积(4.69±0.92)cm2。结论:(1)背阔肌有恒定的肌内神经分支分布,可分为两个亚部:内上部和外下部。(2)背阔肌内上部在肢体运动中更多的维持肩关节的稳定;而背阔肌外下部则更多参与肢体的速度运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