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前,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已在全国推行,这充分反映了党和国家十分重视中医人才的培养、提高工作。我国的广大在职中医人员为提高业务素质,寻找各种途径努力学习专业技术知识,而目前开考的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给他们创造了有利的学习机会与条件。目前,报考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考生人数之多是空前的。最近,辽宁省自学考试办公室遵照国家自学考试委员会的要求,安排了1990年下半年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报考工作。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报考对象,继续贯彻以培养在职中医人员为主的原则,即具有中医士以上专业技术职称或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年以上(含三年)的在职中医人员,名老中医(药)人员在职的子女,已开业  相似文献   

2.
经省教委批准,1989年我省开始举行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报考对象:1、具有中医士以上技术职称,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三年以上的中医人员。2、省定名老中医(药)师或具有中医、中西医结合副主任医(药)师以上职称人员的在职子女(具有高中文化程度)。3、开业三年以上并取得开业执照的中医人员及乡村医生。考试科目:必考科有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医古文、方剂学、哲学、中医内科  相似文献   

3.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和辽宁省卫生厅日前决定: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将于今年10月开考,并确定辽宁中医学院为主考学校。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只允许“三个类别考生”报考:第一类考生,为高等教育中医专业专科段自学考试的毕业生;第二类考生,为国家承认学历的各类高等院校中医专业专科毕业生;第三类考生,为已取得西医专科或本科学历并从事临床医疗工作的人员。高等教育中医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的课程及其学  相似文献   

4.
经国家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及上海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上海市将于1992年10月起开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本科段考试。中医专业本科段自学考试的报考对象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  相似文献   

5.
“自学考试园地”同读者见面了。这个专栏,将及时地向您传递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的有关考试信息,介绍中医专业的各科考试大纲。我们期望“自学考试园地”这个专栏,能成为您的知音,帮助您做好复习,以便迎接中医专业的自学考试。本期刊载的“《中医诊断学》考试大纲(草稿)”和“《方剂学》考试大纲(草稿)”,是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卫生部公布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的要求制定的,供读者复习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它既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既能检验历年来自学成才和跟师学徒的中医人员的水平,又能促进改善现有中医队伍的知识结构,提高现有中医人员的业务水平,是解决目前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适应“四化”建设的需要,加速造就和选拔高级中医人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7.
以前,中医工作中常遇到这样一些问题:有很多自学中医成才者,要求解决学历和出路问题;有不少老中医要求政府允许他们带徒(包括带自己子女),学成之后经考核予以学历承认;另外,全市四千多名中医里有半数是中级医士。为了提高中医队伍素质,解决中医队伍后继乏人问题,我们与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天津中医学院一起组织了中医自学考试试点工作,并于1984年4月开考。在天津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所开考的各专业中,中医专业是报考人数较多的一个专业,1984年上半年报考547人,下半年512人,今年上半年已达687人。考试内容均以现行高等中医院校统编教材为准,  相似文献   

8.
1992年11月10日至13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简称“全国考委”)联合在济南召开了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工作会议。这是继1988年11月天津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试点工作总结会议之后的又一规模较大、内容重要的会议。来自2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中  相似文献   

9.
天津市是开展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试点省市之一。经过三年多的时间,首轮考试已经结束。在1987年11月3日举行的首届毕业典礼上,93名学员获得了大专毕业证书。天津市还为学习成绩优秀的前三名学员颁发了奖学金。天津市有中医人员四千多人,其中中医士约占50%,且大多是“文革”期间的中专毕业生。为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一、指导思想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考试,它既是对社会自学者进行的高等教育学历考试,又是个人自学、社会助学与国家考试相结合的一种新的教育形式。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我国社会主义高等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开设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既能检验历年来自学成才和跟师学徒的中医人员的水平,又能促  相似文献   

1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在总结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于1989年2月10日联合下发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试点工作总结会纪要》。《纪要》充分肯定了三年多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试点工作的  相似文献   

12.
高等教育中药专业自学考试工作始于1978年,开考省份为黑龙江省。1988年9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全国考委”)下发“关于征求对中药专业考试计划的意见并同意北京先行开考的通知”,《通知》要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办公室,组织有关方面进行对《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药专业考试计划》的讨论,并规定本计划在正式批转之前,各地如新开考中药专业,可暂以此作为依据。  相似文献   

13.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是国家对参加自学考试者认定是否达到高等教育学历水平的考试。为了培养和选拔卫生事业所需要的中医师,壮大中医队伍.提高中医队伍的素质,1985年辽宁省开考了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现已考九科。目前,广大考生正满怀信心,积极迎接新课程的考试。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主考学校——辽宁中医学院,认真执行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批准的“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计划”,  相似文献   

14.
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制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编者注:见本刊1985年第7期第67页)的要求,在北京市自考办的直接领导下,于1985年10月中旬首次进行了北京市中医专业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由于《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中基》)是中医专业的主要课程之一,因此首先开考。我们在《中基》的命题过程  相似文献   

15.
信息窗     
三市二省举办中医自学考试高等教育是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座谈会,最近在成都召开。拟于一九八五年在北京、上海、天津市,四川、辽宁省举行高等中医自学考试试点。待总结经验后,逐步在全国各地铺开。关于申请参加高等中医自学考试的对象。会议认为,在没有全面铺开之前,目前暂定在在职中级中医人员,已经批准开业的(副主任中医师、中医副教授、中医副研究员)的子女中报考。这次中医自学考试,分为必考课和选考课。必考课包括:公共统考课、专业基础课、临床课。大专自学考试的必考课可定为:《哲学》、《古文》、《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  相似文献   

16.
一九八五年三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和卫生部联合颁发《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决定在北京、天津、辽宁、上海、四川五省(市)进行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试点,以期取得经验,逐步向全国推开。同年十一月,在天津组织  相似文献   

17.
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教育委员会自学考试办公室召集的“全国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工作会议”,于11月9日至13日在山东省济南市召开。会议的中心议题是,认真贯彻执行十四大精神,总结前一段开展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的经验并交流情况,以进一步加快自学考试发展的步伐,面向农村、面向基层,努力  相似文献   

18.
最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联合下发了《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试点工作总结会纪要》,其中明确指出:中医专业自学考试三年多的试点是成功的,考试质量是信得过的。要求在取得初步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慎重地在开考条件具备的省、自治区有计划地逐步推开。截至一九八八年底统计,全国共有十五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将开考或正在开考中医专业,他们是:北京、天  相似文献   

19.
加强临床实习和考核的组织管理是保证中医自考质量的重要环节北京市中医管理局(100006)祝静,马静,赵建宏根据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下发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医专业考试计划”,我市作为全国中医专业试点开考省市(五个)之一,十年来,严格实施了“高...  相似文献   

20.
辽宁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公布今年下半年及1989年中医专业考试科目和时间。今年10月29日考《正常人体解剖学》、《针灸学》,10月30日考《西医内科学基础》、《生理学》。1989年4月29日考《西医内科学基础》,4月30日考《医古文》、《中药学》。10月28日考《中医基础理论》,10月29日考《方剂学》、《中医基础理论》。辽宁省高等教育中医专业自学考试,自1986年开考以来,已有26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