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87年Cox迷宫术被引进用于房颤的治疗。本研究对在作者研究所进行该手术的276例连续病例出现晚期房颤复发的预测因素进行评估。自1987年至2003年6月,共对276例患者(女性79例,男性197例,平均年龄55±11岁)行Cox迷宫术。其中33例行Cox迷宫Ⅰ型手术,16例行Cox迷宫Ⅱ型手术,197例行Cox迷宫Ⅲ型手术,最后30例患者行双极射频消融改良手术(Cox迷宫Ⅳ型手术)。有113例(41%)患者还进行了伴随手术,其中最常见的为二尖瓣手术(19%)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20%)。采用单变量分析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并以术前和围手术期变量作为协变量。对患者随访采用调查…  相似文献   

2.
目的: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心律失常,Cox迷宫Ⅳ手术是外科治疗房颤的常用手术方法,目前Cox迷宫Ⅳ手术后患者房颤复发的风险因素尚不明确。近年来,机器学习算法在提高诊断准确率、预测患者预后和个性化治疗策略方面显示出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评估Cox迷宫Ⅳ手术治疗慢性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疗效,使用机器学习算法识别心房颤动复发的潜在风险因素,构建Cox迷宫Ⅳ手术后房颤复发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和陆军军医大学附属新桥医院符合条件的慢性瓣膜病合并房颤且行瓣膜手术合并Cox迷宫Ⅳ手术患者555例,年龄为(57.95±7.96)岁,根据患者术后房颤复发情况分为房颤复发组(n=117)和房颤未复发组(n=438)。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窦性心律维持率,构建9个机器学习模型,包括随机森林、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极限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引导聚集算法、logistic回归、类别提升(catego...  相似文献   

3.
心房颤动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高,且房颤及其相关并发症对人体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近年来房颤的外科治疗在微创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取得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精进和手术设备的不断创新,房颤的外科治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对于患有心脏器质性病变,需要接受心脏手术的永久或阵发性房颤的患者应同期接受外科房颤消融,孤立性房颤目前也可以通过微创方法治疗。未来需要进一步研究确定杂交消融和机器人手术,特别是对于持续性房颤和持续的孤立性房颤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 多项研究表明,对于合并有明确房颤病史的患者接受心脏手术时,如对房颤不进行处理会降低患者生存率.文章评价改良Cox迷宫Ⅲ联合瓣膜手术治疗心脏瓣膜病合并房颤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至2019年6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66例术前合并慢性房颤的心脏瓣膜病患者,并接受心脏瓣膜手术联合改良Cox迷宫III(...  相似文献   

5.
心房颤动外科手术的发展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电生理学对房颤机制的深入研究和新型标测技术消融能源的发展,房颤的外科治疗不断取得新的突破.由Cox迷宫手术的复杂术式逐渐向左迷宫、放射迷宫衍变.减少创伤提高治愈率,成为房颤外科治疗不断追求的新目标.本文概述了房颤外科治疗的各种术式设计原理和房颤根治术新消融技术的应用及其疗效评价.  相似文献   

6.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房颤的非药物治疗近年来发展迅速.迷宫手术是最早的房颤非药物治疗方法之一,被称为外科治疗房颤的金标准.随着微创外科的发展,胸腔镜辅助下心外膜肺静脉隔离成为外科治疗房颤的新方向.内科导管消融房颤具有里程碑意义,多项随机对照证实导管消融显著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不高,并可以改善预后.植入起搏器等装置治疗房颤其疗效不肯定,目前并不推荐.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二尖瓣置换术中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18例二尖瓣置换手术患者同期进行射频消融术,均系风湿性瓣膜病变,房颤病史6~240个月,平均(58.6±3.2)个月,按照Cox迷宫Ⅲ型手术路径进行盐水冲洗射频消融.术后使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本组无手术死亡,射频消融时间(16±4.2)min.术后出院时16例恢复窦性心律,有效率88.9%.随访(36±7.6)个月,76.5%的患者保持窦性心律.结论 二尖瓣置换时进行射频消融术治疗房颤安全有效,中远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8.
心房颤动(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房颤患者发生脑栓塞、心力衰竭及心源性猝死等疾病的机率明显增加,致残、致死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类的身体健康。虽然抗心律失常药物可以使部分房颤转复,有一定的效果,但并不能降低各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之后,随着射频消融技术及外科技术的发展,房颤的治疗出现了新的转机,但射频消融及外科治疗房颤均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来随着技术的进步,研究的深入,开始探索通过研究房颤发生和维持的基质因素来预防房颤发作及复发的方法,如房颤的上游治疗等。本文就房颤的抗凝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射频消融治疗以及房颤的上游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马浩 《北京医学》2005,27(11):681-683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最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传统的迷宫手术(Maze手术)通过手术切割-缝合形成瘢痕以打断折返,是房颤外科治疗的主要术式,但由于切口多、手术费时、术后出血、传导损伤等并发症增加,限制了其广泛应用.近年来出现的各种能量消融方式,依据迷宫手术原理,利用冷冻、射频、微波、激光及超声波等对心肌组织进行消融,产生透壁损伤来代替手术切开,从而简化了手术,减少了并发症,并向不停跳心外膜消融和微创技术方向发展.现就能量消融在房颤外科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严重危害人类健康,早期有效控制房颤发作并减少并发症是治疗重点。鉴于导管消融是有创治疗手段,既往指南均推荐导管消融作为二线治疗策略。近年来随着导管消融技术的进步和优化,导管消融有望取代抗心律失常药物,成为心房颤动一线治疗方案。本文系统介绍了导管消融作为房颤一线治疗方案的探索,并探讨了有望成为房颤一线治疗的一些新技术。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典的"切与缝"考克斯迷宫Ⅲ手术是外科治疗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金标准,但因其操作复杂而未能被广泛推广。21世纪以来,外科射频消融手术极大促进了房颤的外科治疗,但适应证仍以合并器质性心脏疾患的房颤患者为主,在心脏直视手术同期施行消融治疗。随着微创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目前外科治疗房颤的范围正突破原有的适应证,向孤立性房颤的治疗领域扩展。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是临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房颤的治疗目前仍以药物为基础,近年来随着介入治疗的不断发展,从肺静脉口点消融、节段性消融、环肺静脉口的电隔离,到心房基质改良的应用,以及外科改良迷宫术等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已大大提高了房颤治疗的成功率并显著减少了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约占心律失常住院患者的1/3,并且有很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和健康。目前房颤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导管消融及外科消融等。由于房颤的病理机制尚不明确,建立动物房颤模型对于探索房颤发病机制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动物房颤模型的建立也有助于房颤的预测、预防、诊断和治疗等。目前在小型和大型动物中均成功建立了房颤模型。对房颤模型的研究主要包括电刺激诱发房颤、药物诱导房颤、创伤诱发房颤等方面,近年来基因工程技术也更多地被应用于房颤模型的建立。  相似文献   

14.
射频消融治疗局灶性心房颤动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纤颤(房颤)是最常见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并发症多,至今尚无理想的根治方法。外科式迷宫型手术及其改良术式由于创伤大、病死率较高而受限制;经导管线性消融因损伤时间长,且不能取得与外科手术相当的疗效而进展缓慢。1996年Haissaguerre等首先报道并提出局灶性房颤的概念,且成功地进行射频消融治疗,这一重要发现已被  相似文献   

15.
心房颤动(AF)是一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风湿性心脏病病人往往伴有房颤,在进行二尖瓣置换的同时,行房颤的外科治疗,将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通过外科手术治愈房颤以迷宫手术效果最好,但手术比较复杂,在临床上推广较慢。目前希望在维持迷宫手术疗效的前提下简化手术的改良方法,已取得了显著进展,我们通过使用AtriCure双极射频消融系统对手术进行改良,  相似文献   

16.
心房纤颤(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我国人群的发病率为0.77%左右,且随着人口不断老龄化,其发病率将进一步提升。导管消融治疗所获得的成功率本身已超越了单纯药物治疗所获得的成功率。导管消融是治愈房颤的有效方法。患者生存质量与房颤导管消融术后,患者的出院健康教育至关重要。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心内科近几年对150例房颤实施导管消融的患者,  相似文献   

17.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持续性快速心律失常。根据发作时的心电图即可确诊房颤,但是房颤的治疗却面临较多的难题。近年来房颤的治疗有很大的进展,本文仅对目前房颤的主流治疗方法——药物、外科、导管消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18.
心房纤颤是临床常见且危害严重的心律失常,发病率为0.5%,>60岁人群达6%以上,有器质性心脏病者发生率明显增加,需行二尖瓣置换手术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达50%以上.单纯的瓣膜手术,术后尽管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功能可得到明显改善,但大多数患者的心房颤动仍继续存在,在瓣膜置换手术的同时进行射频消融治疗房颤,是近几年来外科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合并房颤的较好方法,能使绝大部分患者恢复窦性心率及心房的正常收缩功能.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AF)是临床最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大约占所有住院患者心律失常诊断的1/3。在普通人群内有2%的发病趋势,并随年龄的增长发病率上升,65岁以上者发生率可达5%,有器质性心脏病者AF发病率上升。房颤需要长期治疗和随访,射频消融等新技术用于治疗房颤,但绝大多数患者还是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和电转复等传统治疗。  相似文献   

20.
<正>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长其发病率逐渐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增加社会经济负担。目前导管消融已经成为症状性房颤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尤其是对于不能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患者。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证明对于年轻且不伴有左心房扩大的阵发性房颤患者导管消融优于药物治疗~([1-2])。2014年AHA/ACC/HRS公布的房颤指南建议:对于Ⅰ类或Ⅲ类抗心律失常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