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减重步行训练对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64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减重组33例,行减重步行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照组31例,仅行常规康复训练。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改良Ashorth法肌张力评级和Holder步行功能分级进行训练前、后评定。结果经过4周治疗后,两组患者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和步行功能分级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但减重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肌张力评级、步行功能分级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战重训练加常规康复治疗时脑卒中偏瘫后下肢功能障碍的患者步行功能恢复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舒筋颗粒对脑卒中后肌张力增高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痛阅的影响。方法:将肌张力增高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舒筋颗粒组、巴氯酚组,分别治疗一定疗程后,进行后肢运动等级评分和痛阂的比较。结果:治疗后12d后肢运动等级评分改善程度经秩和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舒筋颗粒组优于模型组(P〈0.05)。治疗后3,6,9,12d与治疗前痛闽差值经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舒筋颗粒组、巴氯酚组痛闽差值改变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舒筋颗粒能改善肌张力增高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减少痛阈。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调神火针治疗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肌张力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调神火针治疗,45例)与对照组(普通针刺治疗,45例),两组均治疗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痉挛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表(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 FMA)评分]、痉挛情况[临床痉挛指数(clinic spasticity index, CSI)评分]及生活质量[日常生活活动功能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 ADL)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MAS评分均降低,观察组MAS评分为(1.79±0.55)分,对照组MAS评分为(2.07±0.58)分,观察组M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上肢、下肢FMA评分均升高,观察组上肢FMA评分为(41.28±4.09)分,对照组上肢FMA评分为(36.22±3.81)分,观察组FMA评分高于对照...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针刺联合应象刺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对照组18例。治疗组采用应象刺血和常规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巴氯芬治疗,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上肢肌张力的变化、运动功能的变化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1个疗程后观察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 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 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治疗后FMA、ADL评分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均有所改善,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肌张力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联合应象刺血可缓解脑卒中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状态,不良反应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中药解痉合剂结合运动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后痉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 方法:将60例脑卒中偏瘫后肌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进行运动治疗;治疗组30例,加用解 痉合剂治疗;通过Ashworth、CSS、FMA和ADL等方法评价上下肢功能或日常生活能力恢复情况,采 用表面肌电图测定上下肢的张力。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上下肢肌张力显著降低(χ2=11.072 或10.693,P<0.05),上下肢功能明显改善( χ2=7.052或6.916,P<0.05),日常生活能力提高( χ2= 7.527,P<0.05);减少上下肢肌的IEMG(χ2=12.526,P<0.05)的同时显著降低RMS(χ2=19.452,P< 0.01)。结论:解痉合剂可以改善脑卒中偏瘫后肌痉挛,其机制与其降低肌张力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对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疗效。方法 方便选取2021年7月—2023年6月于阳春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A组、B组、C组,每组40例。各组给予相同的基本支持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A组给予肌内效贴治疗,B组给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C组采取肌内效贴联合结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综合治疗。对比3组患者康复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功功能以及步行能力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1个月后,A、B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以及下肢运功功能评分显著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患者的步幅、步速、步频、步长显著高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卒中步态异常患者接受肌内效贴联合本体感觉强化训练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平衡能力、下肢运功功能以及步行能力,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7.
樊留博  刘素芝  刘莹莹  卢战  刘宝华  唐艳  金欢欢 《浙江医学》2015,37(20):1658-1660,1663
目的 观察应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评价膝关节控制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功能恢复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脑卒中痉挛性偏瘫患者74例,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3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治疗组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的基础上进行膝关节控制训练。分别于治疗前以及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行简化Fugl-Meyer下肢运动量表(FMA)、临床痉挛指数(CS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Barthel指数评定,监测患侧大腿主动肌、拮抗肌的sEMG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FMA、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疗前提高,CSI和ND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各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膝关节拮抗肌群中位频率(MF)、平均功率频率(MPF)协同收缩率明显增高,膝关节拮抗肌群平均肌电值(AEMG)协同收缩率明显降低(均P<0.05),且治疗组协同收缩率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膝关节控制训练能降低痉挛性偏瘫患者患侧下肢肌张力,提高下肢协调性,促进正常运动模式的建立,从而改善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躯干扳法治疗痉挛性偏瘫的效果。方法 48例脑外伤及脑卒中所致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正确肢位摆放、被动运动、牵张训练、神经促通抑制技术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中医推拿中的板法对躯干进行板牵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肌张力改善及日常生活能力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肌张力改善情况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结合躯干扳法治疗痉挛性偏瘫,可明显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相似文献   

9.
马凯敏 《中国现代医生》2022,60(11):112-115
目的:探讨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术(PNF)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浙江省丽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2018年1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120例,采用抛硬币法分为常规组(n=60)与PNF组(n=60)。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PNF组采用PNF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的差异。结果:治疗后PNF组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LE)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功能性步行量表(FAC)分级优于常规组,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MWS)水平高于常规组(P<0.05),治疗后PNF组改良巴氏指数(MBI)评分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PNF用于脑卒中恢复期相对于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提升步行能力与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MOTOmed对改善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从而确定其临床治疗意义。方法对治疗组20例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2次/d,30min/次)加常规PT训练,对照组进行常规的PT训练。治疗1个月后采用改良的Ashworth量表评价法;FugI-Meyer评价法;步行功能性分级及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组患者下肢肌张力、步行速度较对照组亦明显改善(P〈0.01);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治疗组为(2555±752),对照组为(20.53±3.45),FugI—Meyer平衡功能评分治疗组(10.43±2.99),治疗后为(8.98±3.18);经统计学分析,两者存在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通过对偏瘫患者进行针对性MOTOmed的下肢训练加常规PT训练,可以提高下肢灵活性、缓解痉挛;有助于下肢运动、平衡功能的明显改善,促进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减重步行训练(BWSTT)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肌张力的影响.方法 72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析因设计方法随机分为4组(每组n=18).常规治疗组(常规组)采用常规治疗;BWSTT组、肌电触发电刺激组(触发组)、肌电触发电刺激联合BWSTT组(联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相应治疗.并于治疗前后分别进行Fugl-Meyer评分、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及积分肌电值(iEMG)评定.统计学处理采用析因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治疗前各组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BWSTT组和触发组脑卒中患者下肢Fugl-Meyer评分均提高(P<0.01),CSI评分及腓肠肌iEMG数值均降低(P<0.05);使用肌电触发电刺激、BWSTT对Fugl-Meyer评分、CSI评分及iEMG数值存在交互作用(P<0.05),提示肌电触发电刺激与BWSTT联合干预对促进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更佳.各组iEMG结果与Fugl-Meyer评分和CSI评分一致.结论 肌电触发电刺激和BWSTT均可减低脑卒中患者肌张力,缓解肌痉挛,二者联合可以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iEMG在脑卒中肌张力评价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吴梦婷  金永喜 《浙江医学》2019,41(17):1868-1871
目的探讨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取10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对照组进行单纯康复训练,治疗组在康复训练基础上用肉毒素注射治疗,疗程共6个月。治疗期间采用改良Ashworth痉挛分级量表(MAS)评价患者肌张力、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价患者站立和步行能力、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价下肢运动功能、综合肌痉挛强度和足下垂的度数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均P<0.05),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MAS评分、GMFM评分、FMA评分、步行速度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肉毒素注射后无明显并发症,3个月后出现不同程度复发,重复注射后症状持续改善。治疗组显效率为52.00%,高于对照组的2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肉毒素注射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能有效降低患肢肌张力,提高患者的运动能力及步行速度,增加站立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踝足矫形器对脑卒中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训练基础上加用踝足矫形器,康复训练3个月后进行评定。步行能力用步行功能评定方法,用足印分析法测定时间距离参数:左右步幅、步频、自由步行速度,Fugl-Meyer下肢运动评定量表评估下肢运动功能,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平衡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量表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比较2组患者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治疗前2组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踝足矫形器能促进患者步行能力、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TX-A)注射对脑卒中后痉挛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37例患者,综合痉挛量表评分(CSS)≥10分,随机分为治疗组18例和对照组1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对下肢痉挛肌群进行分点注射BTX-A。2组治疗前、后采用CSS和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定下肢运动功能。结果:治疗2周和4周后,治疗组CSS评分和下肢FMA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CSS和下肢FMA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TX-A注射可以明显减低脑卒中痉挛下肢的肌张力,从而提高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5.
刘雪洁  王敏  朱贵芹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3):317-319, 324
目的观察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对脑卒中病人下肢肌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3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病人按电脑抽取随机分为常规组、电刺激组、MOTOmed组,常规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电刺激组采用常规康复及痉挛肌电刺激疗法,MOTOmed组在常规康复上增加痉挛肌电刺激及MOTOmed智能训练,每组各31例。采用改良Ashworth评定量表(MA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在治疗前、治疗8周后分别对病人下肢肌张力、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定比较。结果3组病人治疗后与各自治疗前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治疗后MOTOmed组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MAS、FMA及MB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且MOTOmed组病人疗效明显优于常规组及电刺激组(P < 0.01)。结论MOTOmed智能训练联合痉挛肌电刺激可明显降低卒中后痉挛病人下肢肌张力,改善病人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步行训练的时机选择对脑卒中偏瘫病人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病人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4例和对照组34例,观察组在早期肌张力不低下的条件下开始进行科学的步行训练,对照组在具备一定的条件(站立平衡等级超过3级、患肢能够支持3/4以上体质量、患肢具有主动屈/伸膝、屈/伸髋、踝关节背屈功能)后进行步行训练。2组在训练前、训练2个月后分别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athel指数(MBI)、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评定病人平衡功能、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以及步行能力。此外,通过10 m最大步行速度测定法获得病人的步行速度、步长和步频等步态参数来评价步行质量。结果:训练2个月后,观察组和对照组BBS、FMA、MBI以及FAC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训练后观察组的各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步行质量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步行训练时机的选择,对于肌张力恢复正常的偏瘫病人来说有重要意义,尽早开始科学的步行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的平衡及步行能力,进而提高病人的步行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多学科康复治疗脑卒中及脑外伤早期患者康复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A、B两组,(A为治疗组、B为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方法,治疗组采用针灸、床旁手法联合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康复治疗方法。结果运动功能评定按Fugl-Meyer(FMA)和日常生活评价(ADL)的Barthel记数记分法评定,肌张力评分采用改良Ashworth分级评定,对照组与治疗组FMA、ADL评分及Ashworth分级评定肌张力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脑卒中及脑外伤后,采用气压与电子生物反馈治疗可改善偏瘫患者肢体运动障碍,但配合针灸、床旁手法疗效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8.
董晓琼  吴月峰  张芳  范虹  朱童  许夏彬 《浙江医学》2020,42(14):1515-1519
目的观察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下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在绍兴市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脑卒中57例患者随机分为步行支持带组(20例)、踝足矫形器(AFO)组(19例)和常规治疗组(18例)。3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后偏瘫的常规康复治疗,步行支持带组患者联用步行支持带治疗,AFO组患者加用踝足矫形器治疗,常规治疗组患者只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前、4周后采用表面肌电测试和下肢简化FMA-LE运动功能评分量表评定3组患者的足背伸时胫骨前肌平均肌电值(AEMG)值和下肢运动功能。结果(1)治疗后3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及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及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患者的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值与常规治疗组、AFO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健、患侧足背伸时胫骨前肌AEMG比值与常规治疗组、AFO组相比均明显降低(均P<0.05)。(2)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评分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步行支持带组、AFO组患者的FMA-LE评分与常规治疗组相比均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步行支持带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同时较AFO可更好地促进胫骨前肌的激活。  相似文献   

19.
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下肢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长缨  杨标  古剑雄  曲建平 《广东医学》2012,33(11):1592-1593
目的 观察智能运动系统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脑卒中患者48例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观察组予智能运动系统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照组予综合康复训练.6周后以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下肢)、10 m最快步行速度法(MWS)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的肌张力、下肢功能、步行功能均较治疗前有改善(P<0.05),而观察组治疗后评分与对照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智能运动系统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基于双重任务的步行情景模拟训练对脑卒中患者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2022年12月红河州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64例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情景模拟训练治疗,治疗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及基于双重任务的步行情景模拟训练治疗,2组患者均治疗4周。采用单任务起立-步行测试(timed up and go test,TUG)及双任务TUG评估患者步行功能,采用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ugl-Meyer assessment,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FMA-lower limb,FMA-LL)评估患者下肢功能,采用Berg平衡量表(ber g balance scale,BBS)评估患者平衡功能,采用Barthle指数(barthel index,BI)评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单任务TUG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任务TUG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LL评分、BBS评分、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