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五行制化失调理论探析肺积病机及临证辨治。肺积包括临床常见的肺结节及肺癌,肺积病变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脾、肾、肝密切相关;主要病理因素为虚、痰、瘀、毒;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肺虚为本,并见脾虚或肾虚,有形实邪结聚为标;基本病机为肺虚蕴毒,制化失调,痰浊凝聚,瘀血内结;病情进展的关键病机为肺虚蕴毒,脏腑失调,湿邪夹毒,或湿邪夹癌毒,或瘀毒胶着,随气流行,循脉入络,痼结虚藏。其基本治法为攻补兼施、解毒散结、痰瘀同治。肺结节临证予分期论治;肺癌临证予益肺健脾补肾以培育根本,祛痰化瘀散结以根除痼结,行气利湿解毒以防治传舍,泻肺化饮息风以治标缓急,从而恢复五藏间协调平衡状态,防止疾病传变。从五行整体思路分析肺积病机及辨治,可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
癌毒是肿瘤发生和传舍(转移)的根本,贯穿肿瘤发生、发展的全过程。痰、湿、瘀等诸邪搏结、合酿癌毒是癌毒产生的病机。癌毒致瘤的核心病机涉及“正气亏虚” “痰瘀郁毒”。“络虚失约” “癌毒挟邪” “经络传舍”涉及癌毒传舍的核心病机。扶正抗癌是防治癌毒及肿瘤转移的治则;重视通络祛毒治法;重视复方大法、多法联用;重视“先安未受邪之地”的治未病思想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对肺间质纤维化与肺痹的关系进行论述,从毒、虚两方面探讨肺间质纤维化的中医病因及病机。认为毒损肺络、邪毒顽恶难解、痰瘀胶结、正气损耗是肺痹相关肺间质纤维化的病机关键;脏腑损伤增加毒邪化生,而毒邪内伏可进一步损伤脏腑之正气,终致毒、痰、瘀、虚互结,病势缠绵,变证丛生。因此,虚、瘀、痰、毒是肺间质纤维化发生发展的基本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正气亏虚,邪毒搏结"是肺磨玻璃结节的核心病机,其中正虚是内因,邪毒外凑是外因.内因正虚与情志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相关,外因邪实主要与感受烟毒雾霾、六淫邪气、电离辐射等有关.正气亏虚,卫外不固,邪毒乘虚而入,导致肺气郁闭,宣降失司,津液输布障碍,集聚成痰,痰凝气滞,痹阻络脉,痰瘀胶结,日久形成结节.据此确立了化痰活血、解毒散结及补肺益气的基本治法,临证常以散结汤为基本方加减化裁,收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基于中医“毒邪致病”的内涵、高血压的传统病机及现代医学发病机制等,探讨高血压的“毒邪致病”病机。认为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机体阴阳失调、气血失和而产生的肝阳、肝风、肝火、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蕴久稽留不去,可酿生“风毒”“火毒”“痰毒”“浊毒”“瘀毒”等毒邪,这些毒邪可损伤脉络,进而对机体各脏腑器官造成损害,并介导各种临床并发症的发生。基于“毒损脉络”病机,临床防治高血压时可以从“毒邪”着手,紧扣“毒损脉络”之病机,以“未病防毒,已病祛毒,祛毒护脉并重”为治疗原则,采用“解毒或祛毒”“活血与护脉”治法。基于“毒损脉络”病机防治高血压,可为中医药防治高血压及其并发症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6.
周围神经病变是紫杉醇药用后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症状缠绵难愈且容易复发。结合其临床表现,刘丽坤教授从中医学的“伏毒-络病”角度进行论治,认为药毒损络致络脉失和是核心病机,毒、瘀、虚是其发生、发展的内在病理因素。治疗上根据络病传变规律和不同阶段的伏毒病机特点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通达气络,调和营卫;慢性难愈期通阳化瘀,益气解毒;渐进肌痿期填益骨络,扶阳托毒,临床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7.
古代医家对于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多从肾论治、从痰瘀论治,现代兴起的"毒损脑络"理论是在古人认识其病因病机基础上,认为肾虚、痰浊、瘀血互相转化,交互为患,一起构成浊毒犯脑的病理基础,形成虚痰瘀毒恶性循环的有害网络。因"毒损脑络"与络病病理改变不谋而合,因此提出"化浊解毒通络法"是治疗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大法,以期为临床治疗血管性痴呆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8.
动脉粥样硬化的核心病机是脉郁毒损,其中脉郁是毒邪产生的内在和前提条件,毒损是推动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理变化的关键环节。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毒结于内,而机体症状不显,难以觉察,谓之伏毒;其初始伏藏,渐积转盛,延至后期,积久生变,毒性猛烈,谓之苛毒。同时在机体长期的邪正交争中,必然伴随着气、血、津、液的虚损以及湿、痰、瘀、热等实邪产生,使动脉粥样硬化病机虚实夹杂。"调脉以扶正,解毒以祛邪"应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大法。扶正法即通过调脉扶正、顺气活血,恢复脉之舒缩、充盈脉之气血、补益脉之正气、抵抗脉之毒邪;解毒法即解毒配合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等治法,清除病邪、解毒护脉,从而避免毒邪腐败脉道及痰瘀热邪阻滞脉络,使气机通调、脉道通畅,遏制疾病发展。  相似文献   

9.
浅析“肺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医学对“肺毒”的认识.方法:依据中医学理论体系,研究“肺毒”与病因的相关性、“肺毒”与肺脏生理病理功能的相关性、“肺毒”致病的一般性和特殊性,从整体层面认识并指导肺系病的诊疗.结果:“肺毒”形成病因主要有六淫、内伤、吸烟等;“肺毒”致病特征主要包括伏藏性、依附性、从化性、正损性、顽恶性;治疗方法主要有调气、解毒、扶正.结论:“肺毒”学说的构筑将为脏腑毒理论的建立提供理论模板,可为肺系难治性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理论依据,或为肺系病新药开发或诊疗方法优化提供理论借鉴.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基于中医伏邪理论探讨肺结节的辨治思路。 [方法] 从伏邪的角度出发,结合古籍文献及现有文献资料,考究伏邪致病的源流,探析伏邪致病与肺结节恶性转化过程的相关性,并对肺结节的治法及用药进行概括总结。[结果] 伏邪因虚而生,具有隐匿潜伏,逾期而发的致病特点,肺结节多因正虚邪伏而发病,正气亏虚,脏腑失衡是疾病发生的内在依据;痰瘀热毒积聚,伏于肺络,是肺结节恶性转化的病理基础。治疗上以扶正祛邪为主,把握核心病机,兼以顾护脾胃,予补肺健脾、化痰消瘀、清热解毒、散结通络等药物对肺结节进行早期干预,截断病势,扭转病情,以达到“既病防变”的目的,防止病情恶化。[结论] 从中医伏邪的角度探讨肺结节的辨治思路,能更全面地认识肺结节发病的本质,拓宽临床诊疗思路,有效地指导肺结节的预防与治疗。  相似文献   

11.
“毒损肝络”假说及其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毒损肝络”假说是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级博士生盂捷最先提出来的”。。他在“药物性肝病与毒损肝络辨识”(《中医药学刊)2005年第2期)一文中阐述了该假说的5个要素:①药毒侵入是直接致病因素;②病变部位在肝之络脉;③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内在因素;④毒损肝络是病机关键;⑤解毒通络是重要治则。随后,姚乃礼教授发表了“慢性乙型肝炎毒损肝络病机探讨”,结合古今文献论述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  相似文献   

12.
肺结节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根据国医大师周仲瑛教授复合病机理论,认为虚、郁、痰、瘀是肺结节形成的基本病因,痰瘀热郁、毒聚络损是肺结节癌变的关键因素;并根据复合病机理论从辨五脏以多脏兼顾、辨兼夹以多法并举、辨标本以扶正祛邪、辨转归以阻截传变四个方面探讨复法制方的基本思路,以期为肺结节中医辨治及组方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李国栋 《中医学报》2021,36(3):522-525
糖尿病肾病病机为气络失和后,络气不充或络气郁滞,导致津血运行不畅,化为痰瘀;痰瘀搏结成毒,毒、瘀、痰、滞相互为患,胶结于肾之络脉中,损伤络脉,耗伤络之气血津液,导致络虚不荣。络虚愈重,痰瘀毒滞愈重,如此反复,循环无端。糖尿病肾病以气络失和为本,痰瘀互结为标,郁而化毒为转折,毒损血络为要。临证中应抓住糖尿病肾病病机关键,健脾补肾、活血通络、解毒防变,方可获效。  相似文献   

14.
以“瘀毒互结”为探讨核心,通过梳理古代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提出“瘀毒互结”是结直肠癌的重要病机。在结直肠癌进展过程中,瘀血阻滞肠络而致糟粕不行,日久变生毒邪则蓄积于肠道之中,进而导致肠道菌群紊乱,这一进程与“因瘀致毒,毒复致瘀,瘀毒互结”相契合。因此,排便习惯改变是“瘀”的外在表现,肠道菌群紊乱是“毒”的内在本质。基于“瘀毒互结”在结直肠癌中的重要性,运用活血化瘀法。通畅血脉,选择以毒攻毒法消解蕴结于病灶局部之毒,达到标本兼顾的目的,这就是“瘀毒同治”的内涵。为临床上更加合理地运用“活血化瘀,以毒攻毒”法治疗结直肠癌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瘀血是血液凝滞体内而形成的病理产物与致病因素。根据临床实际,提出瘀血形成过程中存在“微瘀”这一早期病态,可存在于多种疾病的初起阶段,认为“微瘀”是血行轻微停滞或瘀血积于微处的一种病理状态,归纳其“有形而不易见”“积滞而未壅塞”“缠邪而久不愈”“作病而易夹邪”的病邪特征。间质性肺疾病(ILD)早期病情较轻,瘀血表现并不显著,但治以和络化瘀法可取得较满意疗效。因此提出ILD早期与“微瘀”密切相关,其核心病机在于经络相倾、气滞痰凝、微瘀初成,其咳嗽、气短、胸闷等症状,杵状指(趾)、听诊爆裂音等体征及影像学改变即“微瘀”之表现;进而以“微瘀”立论,探讨早期ILD的防治思路,采用和络化瘀法,通过益气、养血、活血、理气、化痰等治法以和调肺络,祛邪蠲浊,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终以化解微瘀渐成之态,逆转肺间质纤维化之势。  相似文献   

16.
基于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认为在肺小结节形成过程中肺气内虚无力或郁滞难行,乃肺小结节形成之初病变;气不顺则津停成痰,痰气胶着,日久可形成有形实邪;痰气不化,瘀血渐成,三者痹阻于脉络,可见肺小结节之貌或内部结构发生改变;邪气长居久积,渐生肺毒,与痰瘀搏结,耗伤正气,肺小结节恶化;人体正气亏虚为发病基础,贯穿于肺小结节发生发展的全过程。基于此,从气足不郁则疾不生、津行血运则化其形、除毒拔邪则防其恶的角度出发,对肺小结节的治疗进行探讨,可选用补肺汤、逍遥散、二陈汤、血府逐瘀汤等加减清热解毒药治疗。  相似文献   

17.
糖尿病肾病( Diabetic nephropathy,DN)由于消渴病日久,耗气伤阴,病情迁延,阴损及阳,渐致痰、郁、湿、热等病理产物瘀阻血脉,津血交换受阻,废物积聚日久成毒,毒(糖毒、脂毒)随邪生入络,伏藏不去。病变涉及全身脏腑和经络,故毒邪贯穿糖尿病肾病的始终,尤以”毒损肾络”为病机核心。现代医学认为,DN发病的过程中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产生炎症因子,继而加重肾脏病变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间质纤维化,也出现临床水肿、蛋白尿、血栓等表现。这与中医消渴病的“毒损肾络”病理变化相似。瘀阻血脉实质上就是肾脏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基本表现,也就是血栓和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8.
总结李如奎教授从毒论治神经系统疑难病症的学术思想,并举验案2则予以说明。认为毒邪致病依其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毒和内毒。内生之毒多因饮食或七情所伤,致脏腑功能失调,正常气血津液输布失常所致。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瘀血、痰浊日久,痰瘀互结,邪气蕴结不解可以转化为内毒。神经系统疾病多由内伤或外感六淫或毒素致病,脏腑功能失调形成的瘀、痰、毒等毒损元神或毒伤脑络是其基本病机;人老气衰,脏腑功能衰退,排毒乏力化生内毒。治疗应截断毒邪滋生途径,解毒排毒,祛毒护脑。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属中医学"咳嗽"、"喘证"、"肺胀"等范畴,病机归纳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本虚为肺、脾、肾三脏虚损,标实为痰浊、瘀血、毒邪损伤肺络,阻碍脏腑气机。"虚"与"瘀"、"浊"、"毒"相互影响,交互为患,形成恶性循环而损伤肺络,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及迁延不愈的根源。  相似文献   

20.
"炎—癌转化"即慢性炎症恶性转化。中医学认为,"炎—癌转化"的一般病因病机中先天不足、后天失养所致的正气亏虚是"炎—癌转化"的内在因素,气滞、痰浊、血瘀、毒瘀互结等邪气充盛是"炎—癌转化"的重要条件,而正虚邪实是"炎—癌转化"的最终环节。在临床治疗中多以活血化瘀、解毒通络兼以扶正为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