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总结林胜友教授从“阴火论”论治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诊治思路和临床经验。[方法]跟师临证学习,收集林教授应用“阴火论”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的验案,分析林教授以“阴火论”论治此类病证的中医机理及治疗思路,并举验案两则加以佐证。[结果]林胜友教授认为口腔溃疡是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病机为脾胃虚弱、中焦气机升降失司而致阴火上炎,其病机与李东垣“阴火论”有相通之处。林教授提出阴火辨证应审慎,不以单纯虚实论治,并总结归纳了“甘温补中、清泻阴火、升发阳气”的治则。两则医案,一属脾虚气弱、阴火内蕴;一属脾肾亏虚、阴火内生,分别以升阳散火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甘温除“阴火”,获得良好疗效。[结论]林胜友教授运用“阴火论”治疗恶性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临床效果明显,特色突出,为中医辨治肿瘤靶向治疗后口腔溃疡提供了新的诊疗思路,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基于文献分析近40年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临床疾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其组合规律,以期对规范化使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相关疾病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计算机检索和人工检索相结合的方法,对1975—2015年应用升阳散火汤治疗疾病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采用SPSS 11.5统计软件对该方治疗疾病的中医证素分布及组合进行频次统计、分析、归纳。结果筛选并整理合格文献77篇、合格病案128个,提取23个病性证素、17个病位证素。升阳散火汤临床应用的病位证素依次为脾肝表胃;病性证素依次为阴虚热=气虚=湿阳虚气滞血虚;常见证素组合中阴虚有热、气阴两虚、气虚伴阳虚、气虚有湿、阴虚有湿、气血两虚频次占前6位。结论通过证素分析说明阴火的形成与脾虚致阴火不降是有密切关系的,与升阳散火汤是方证相符的。  相似文献   

3.
"阴火"理论是李东垣对《黄帝内经》中"内伤发热"理论的认识与拓展,在其代表作《脾胃论》中有详尽阐述,并创载相关方剂10余首。从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汤、升阳散火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3方着手,探讨"阴火"理论在现代中医临床中的应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4.
谈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果创立脾胃学说的初衷与依据。探讨了《脾胃论》中的内伤热中证的病机即“阴火”所致,而阴火产生总属气火失调,详细阐述“阴火”产生的机理。提出治疗内伤热中证的两大法则即甘温除热与升阳散火,并取其代表方剂附以分析。简述李杲脾胃学说的沿袭与继承。  相似文献   

5.
易水学派医家李东垣主要的学术思想是脾胃论,其重视应用风药培植后天脾胃,升发清阳。升阳风药配伍“湿化成”等药物可达到益气升阳、升阳散火、微泻阴火的目的。李东垣辨证论治,制方非仅以益气升阳为主,兼湿浊、阴火等征象亦降浊、泻火,升降兼顾,使人体之气周流,足为后世医者效法。  相似文献   

6.
谢晓妹  赵唯含  冉静纯  王捷虹  刘力 《中医学报》2019,34(11):2329-2334
随着"带瘤生存"理念的提出,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肿瘤生长、发展及转移中的作用备受关注,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为胃癌的防控提供了新方向。中医药在防控胃癌的生长、进展及转归,或术后及放化疗后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等方面有独特优势,与调控胃癌免疫微环境密切相关,主要表现为增强免疫监视、克制免疫抑制、调控免疫逃逸,以改善胃癌免疫微环境,防控胃癌于早期。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①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形成和动态变化是多方面、多靶点的,涉及多种免疫细胞及细胞因子,其在胃癌发生、发展及转归中的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究;②中医药治疗方法众多,作用机制和靶点多样,中医药如何通过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防控肿瘤尚需更深入的研究;③目前对于胃癌肿瘤免疫微环境的研究以临床观察类居多,对胃癌分类分型及相关分子机制的研究较少,且临床观察样本量较小,对于全面揭示中医药的调控机制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未来需进一步拓宽肿瘤免疫微环境的内涵,持续完善肿瘤免疫微环境的中医本质,不断探究肿瘤免疫微环境在胃癌进程中发挥的作用,全面分析中医药调控胃癌免疫肿瘤微环境的具体机制,让胃癌的中医药免疫防治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7.
夏娟娟  谭颖颖  黄笛  许生 《中医学报》2020,35(2):266-269
慢性肾功能衰竭主要病位在于肾,但在慢性肾炎发展至慢性肾功能衰竭过程中,主要是因为脾肾逐渐亏虚,脾胃功能失调,导致湿热瘀血痰浊阻滞机体,进而成为尿毒症。李东垣以脾胃为核心辨证论治,提出“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之理论。“重中气”即注重脾胃中气之调理,并提出5个基本方剂,即湿胜者平胃散,气弱自汗者黄芪建中汤,脉虚血弱者四物汤,真气虚弱者四君子汤,小便闭涩者五苓散。“升阳气”即重视阳气的升发,重点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升阳益胃汤、升阳除湿汤等。“阴火”者,即机体因脾胃虚弱、气血阴阳不足、脏腑功能失调所导致的一种病理机制。“降阴火”即标本同治,既要调和脾胃,又要制约阴火,经典方剂为补中益气汤。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治疗过程中并发症较多,且容易反复发作,从李东垣“重中气、升阳气、降阴火”理论治疗,能有效调理脾肾功能,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8.
胃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五的恶性肿瘤,是影响人类生命健康的主要癌症之一。胃癌的发生发展离不开其所处的肿瘤微环境。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治疗均有密切联系。本研究介绍了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胃癌中的来源和异质性,回顾了其在胃癌发生发展及治疗中的作用及最新研究进展,以期为胃癌发生发展机制研究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演变过程与中医阴火病机理论存在相通之处。脾胃虚弱,元气不足,产生阴火;脾胃元气亏虚,升降失常,脾气下陷,"阴火"上冲,胃络损伤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的病机关键。阴火证治疗原则是益气、升阳、降火,从阴火论治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治疗提供一条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阴火理论是东垣脾胃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脾胃学说理法方药的各个方面。阴火"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的论述体现了脾胃元气充足对机体气机升降,心肾水火调和的枢纽作用,以补中益气汤为代表的甘温除热理论,从中焦脾胃入手,通过补脾胃、升阳气、泄阴火,可以达到交通心肾、交济水火的目的,为临床调理脾胃治疗复杂、疑难疾病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阴火”即内伤之火,其实质为脾胃亏虚,元气虚损所生之内热。“阴火”理论是李东垣提出并应用于临床阐明病机、诊治疾病、遣方用药的重要学说。其产生机制复杂,涵盖内容广泛,自古存在诸多争议,至今未有定论,临床价值尚未完全体现。补中益气汤既是东垣脾胃内伤学说的核心方,也是理解其内伤发热之“阴火”理论的关键。文章将通过探讨李东垣脾胃内伤理论体系中最重要的方剂“补中益气汤”的药物配伍特点及其理论基础,阐述李东垣脾胃观之“阴火”论的学术思想,以及“益气升阳”“甘温除热”的制方思想,浅析“阴火”理论的学术渊源,总结后世医家基于“阴火”理论的临床诊疗应用思路,以期为日后临床工作者应用“阴火”理论临床辨证论治、组方加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前肺癌的各种治疗方法大多集中于肿瘤细胞本身,对于肿瘤生存的微环境及肿瘤能量代谢关注较少。肿瘤能量代谢对肺癌的发生、发展、侵袭及转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而乏氧微环境可能是驱动能量代谢的关键因素,但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针对肿瘤微环境与能量代谢的关系及机制进行探讨,能够指导临床从能量代谢的角度寻求肿瘤治疗策略,为肿瘤治疗提供有效靶点。而利用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CT、磁共振成像等分子影像学检查方法对肿瘤能量代谢进行活体水平评估,能为临床提供一种无创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3.
“脾胃内伤”学说是李杲学术思想的核心,而“阴火论”,“甘温除热法”及在方药配伍上重视补益阳气和升阳散火相结合的观点,则构成了其学术思想中的三足鼎立之势。但因李杲对其“阴火”的阐述文字古奥,不易理解,致后世学者在探讨和解释“阴火”学说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如有认为“阴火”即是心火者(如殷品之等),有认为“阴火”即是越位之相火者(朱丹溪,赖文明等),有认为“阴火”即是相火而非妄动之相火者(任应秋)等等不一而足,其对立可谓尖锐,然究其“阴火”之源,结合历代医家的著述,上述诸观点未免失之偏颇。  相似文献   

14.
李东垣继承先贤理论,系统总结、阐发脾胃的生理功能与发病特点,形成了以脾胃功能为核心,气机升降为主线,甘温除热降阴火为具体措施的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目前肿瘤的中医治疗同样强调改善脾胃的功能及气机的升降,与李东垣学说颇有相似之处。因此,深刻理解李东垣"补中、升阳、降阴火"理论并灵活运用,对肿瘤的防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李东垣“阴火”学说刍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笔者根据李氏<<内外伤辨惑论>>和<<内经>>,<<难经>>等古典医著的复习,并参阅近代文献资料,认为李氏“阴火”系指多种致病因素而致脾气衰而出现内脏机能虚性兴奋之“火”。李氏所创立的补中益气汤,补脾胃滋阴火升降汤,升阳散火汤等,均突出“补气”为要旨,并按益气,升阳,泻火,顾护脾胃之阴的治疗“阴火”原则,应用于临床,确有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16.
柯韵伯借朱丹溪“气有余便是火”阐释对“阴火”的治法,提出“气上腾便是水”的创新性论点。笔者团队以“气有余便是火”为切入点,通过“气有郁便是火”“六淫皆从火化”观点,缕析“气上腾便是水”的概念。有别于“气有余便是火”之邪气有余导致的实火、壮火,“气上腾便是水”所论述的阴火应为命火有余而郁滞体内导致的虚火、郁火。治法以升发肝肾之中气为要,故要求病程较短,肾阴、肾阳未有较大损耗,但总以斡旋脾胃之气为根本。使用柴胡、升麻等上提中气,恢复脾胃的升降气机则可去除虚热,犹如水克火之理。本文阐释“气上腾便是水”的内涵,旨在拓宽临床诊疗思路,针对“气有余便是火”的部分错误性认知补偏救弊,并为“气”“水”“火”之间的哲学概念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李东垣强调脾胃不足、气虚下陷、阴火上乘是内伤杂病的核心病机;治疗重视补养脾胃,常用补脾胃(益气)、升阳气、降阴火(或散阴火)之法。在用药方面,常常升阳气与降阴火并进、扶脾阳与养胃阴兼顾、升清阳与降浊阴同施,且具有君药重、药味多、药量轻之特点。  相似文献   

18.
肿瘤细胞能量代谢异常是肿瘤细胞的十大特征之一。细胞的能量代谢气化作用相契合。肿瘤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重编程与体内微环境改变密切相关。这种改变的背后无疑是气化失常,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障碍,继而生痰、致瘀,纠结聚集,随气升降,至周身内外,使机体失去对体内微环境自净与重塑的能力,促使肿瘤细胞发生能量代谢重编程。遂笔者以此为切入点,运用中医药理论认识肿瘤细胞能量代谢重编程这一现象,为运用中医药论治肿瘤及相关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出自李东垣《脾胃论》上卷之脾胃胜衰论,并且本方为该书治疗脾胃病的代表方剂之一。李东垣将该方定名为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是与他本人的学术思想密不可分的。他认为“人以脾胃中元气为本”,而饮食不节则伤胃,劳倦过度则伤脾,脾胃受损使受纳运化失职,元气不足,终致阳气下陷,阴火上乘。故东垣以补脾胃,泻阴火,升下陷之阳气为法,创立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对于方名中之“阴火”二字,历代医家有不同说法:有人认为是一般大热烦渴宜用寒凉的实火;有人认为是常见阴虚发热而用滋阴的虚火;尚有医者认为是“阴盛格阳”的假火。我们更推崇如下一种观点:即阴火为饮食,劳倦失于调节,致伤脾胃,脾胃中元气下陷所导致肾肝的相火离位,上乘脾胃,干扰心包,所以谓之阴火;手足厥阴经脉上下相连,故又称“包络之火”。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从中医“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角度论述胃癌伴抑郁状态的产生和加重,以期为其中医治疗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通过查阅中医古籍和现代文献资料,搜集部分医家关于胃癌“因病致郁”和“因郁致病”理论的学术观点,并结合临床实践经验总结,探讨胃癌伴抑郁状态的诊疗。[结果] 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可归纳为以下方面:中气失运,升降乖戾为其根;瘀毒胶结,七情失常为其本;瘤结局部,毒溢血脉,病郁交夹为其标,据此胃癌伴抑郁状态的治疗应斡旋中气,畅脾胃之气化;调气开郁,调人体之升降出入;化瘀解毒,通人体之气血津液;形神同调,复人体五脏之元真。[结论] 瘀、毒、郁均是影响胃癌伴抑郁状态发生、发展与转归的重要病理因素,这三个因素常常互相影响,互为因果。从“因郁致病”和“因病致郁”的角度对胃癌伴抑郁状态进行探讨,不仅有助于完善胃癌伴抑郁状态的病因病机理论,也有助于为其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