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20):8-10+14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乳腺癌辅助化疗后的应用。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6月乳腺癌行辅助化疗患者共162例,采用抛银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予以PEG-rhG-CSF 100μg/kg每周期单次注射,对照组患者予以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 G-CSF)5μg/kg每日注射1次,连续7 d。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Ⅳ度中性粒细胞缺乏及延迟化疗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骨骼肌疼痛、发热、乏力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能够明显降低乳腺癌辅助化疗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及延迟化疗的发生,且用药更为方便易行,副反应小,患者的依从性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白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乳腺癌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PEG-rhG-CSF,对照组在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直至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结果:观察组粒细胞减少发生率12.5%,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50%,抗生素使用率5.0%,分别低于对照组的32.5%、15.0%和2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两组不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用于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疗效肯定,能降低粒细胞减少及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减少抗生素使用,应用方便,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和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8月入院接受TAC方案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共60例。30例为试验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30例为对照组,化疗结束后48 h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结果:试验组化疗间歇期中性粒细胞减少、感染病例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TAC方案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汪蕊  郭园园  李玉梅  刘静  苏方  杨燕  周争光 《重庆医学》2018,(22):2921-2923,2927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恶性肿瘤患者化疗间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将76例因化疗导致Ⅲ~Ⅳ级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恶性肿瘤患者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n=36)使用PEG-rhG-CSF皮下注射方案;对照组(n=40)使用rhG-CSF皮下注射方案.比较用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领域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第7~14天的躯体、角色、情绪功能和总体健康状况较对照组患者均明显提高(P<0.05),疲倦、疼痛、失眠和食欲丧失症状则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间认知、社会功能、恶心呕吐、气促、便秘、腹泻和经济困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rhG-CSF对恶性肿瘤化疗后发生Ⅲ~Ⅳ级骨髓抑制患者化疗间期的生活质量可能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5.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9,25(20):39-42
目的:通过比对不同频次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剂量密集型方案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进一步探索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乳腺癌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更加优化的给药方案。方法:选取接受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64例,随机分成对照组31例,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以10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小时给药。观察组:采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后,PEG-rhG-CSF:50μg/kg,皮下注射,于化疗后第24、72小时分别给药。以PEG-rhG-CSF对两组中性粒细胞数值的影响及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持续时间及发热的发生率及持续时间为观察指标,2周期治疗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在第1周期及第2周期化疗前其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在第1周期化疗后的第3、5、10天及第2周期中的第5、10天其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值较观察组下降缓慢,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第2周期中,两组化疗后第3 d的中性粒细胞数值比较变化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对照组7例患者因中性粒细胞数值<2.0×10~9/L推迟第2周期化疗时间,观察组则有5例患者推迟化疗。对照组及观察组中性粒减少症发生率及患者人数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对照组及观察组发热的患者人数及发生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发生发热的持续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结论:PEG-rhG-CSF低剂量多次给药后可升高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其疗效优于在剂量密集型化疗方案中的单次给药方式,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相关性发热的发生率更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注射液对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防治作用.方法 法将89例术后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PEG-rhG-CSF 100 μg/kg皮下注射1次)与对照组[rhG-CSF 5 μg·kg-1·d-1皮下注射,以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至最低点后连续2次其值大于或等于5.0×109/L为宜],比较两组患者疗效及安全性.结果 观察组第2个高峰ANC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率、抗生素使用率、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及其他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NC由最低点上升至大于或等于2.0×109/L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PEG-rhG-CSF 1次注射防治乳腺癌术后化疗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效果与rhG-CSF多次注射相当,且未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俞铭洁  吴雯婷  倪婷婷  胡庆伟 《浙江医学》2017,39(4):307-309,314
目的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预防中性粒细胞缺乏(粒缺)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或细胞学确诊的卵巢癌、宫颈癌患者共7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6例,实验组在化疗后72h一次性皮下注射PEG-rhG-CSF6mg,体重45kg以下的患者减半;对照组在化疗后72h开始予以皮下注射rhG-CSF2~5滋g/kg,1次/d。观察两组患者的中性粒细胞数,3、4度粒缺和发热性粒缺的发生率及持续天数,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费用开支情况等并作比较。结果在使用PEG-rhG-CSF及rhG-CSF预防性治疗的周期中,实验组和对照组中性粒细胞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和对照组3度粒缺发生率分别为11.1%和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与对照组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均相似(2.8%~8.4%vs2.8%~11.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实验组人均费用(3021.19元)和对照组(2773.18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G-CSF用于卵巢癌、宫颈癌化疗时,与rhG-CSF比较,不良反应及费用均相似,但使用相对方便,有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化疗后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的影响因素,对比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的临床疗效,观察PEG-rhG-CSF对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减少的一级预防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6月本院收治的接受高危FN(f...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37名乳腺癌女性患者,在乳腺癌根治手术后均接受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双周紫杉醇(EC-T)化疗方案,化疗后随机分成接受PEG-rhG-CSF预防的试验组和接受rhG-CSF预防的对照组,监测各个化疗周期两组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及持续时间,观察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7例患者,其中试验组22例,对照组15例。各化疗周期中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PEG-rhG-CSF组比rhG-CSF组低,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的时间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9)。两组生活质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剂量密集辅助化疗中能够降低3度、4度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且疗效优于rhG-CSF,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在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45例乳腺癌患者采用EC-T/AT/TC/EC方案化疗,化疗后48h单次皮下注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100μg/kg或6mg,化疗21d为1个周期。结果:出现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22例(48.8%),其中发热伴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4例(8.9%)。化疗结束到中性粒细胞出现最低值的时间为(7.78±1.80)d,IV度中性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1.2±0.8)d,中性粒细胞恢复>2.0×109/L的时间(2.5±1.1)d。23例(51.2%)在全程化疗中未出现粒细胞缺乏,并且治疗耐受性良好,提示PEG-rhG-CSF具有良好的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效果和安全性。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后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疗效肯定,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与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6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收治的恶性肿瘤患者51例,根据给药种类的不同,分为预防组(给予PEG-rhG-CSF,n=28例)与对照组(给予rhG-CSF,n=23),再根据各肿瘤的化疗方案对骨髓抑制的风险程度不同,将两组再分为低风险骨髓抑制组、中风险骨髓抑制组和高风险骨髓抑制组3个亚组.比较两组不同时间中性粒细胞绝对数(ANC)的变化情况,每个化疗周期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和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N)的发生率的不同,并对各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在第1化疗周期和第2化疗周期的第3、5、7、10和14天的ANC变化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C随治疗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时间的AN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和时间对ANC值有交互效应(P<0.05).两组低风险骨髓抑制组、中风险骨髓抑制组和高风险骨髓抑制组患者在第1化疗周期和第2化疗周期的第3、5、7、10和14天的ANC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亚组ANC随治疗时间发生变化,不同时间的ANC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治疗方式和时间对ANC值有交互效应(P<0.05).预防组患者在第1个化疗周期和第2个化疗周期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和FN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防组接受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1.42%(6/28),对照组为30.43%(7/23),两组不良反应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PEG-rhG-CSF能够有效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减少和FN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自身交叉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方案的化疗,其中试验周期给予PEG-rhG-CSF100μg/kg皮下注射一次,对照周期每日一次皮下注射rhG-CSF5μg/kg,直至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ANC)达低谷后连续两次检查≥5·0×109/L。结果入组104例肿瘤患者,在103个试验周期和100个对照周期中,ANC<1·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30·00%和20·00%,持续时间分别为2·39d和2·35d;ANC<0·5×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5·80%和4·00%;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13·59%和13·00%(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均为0。受试药和对照药的不良反应均为骨骼肌肉疼痛、乏力、发热、头晕等,发生率与严重程度相似。结论PEG-rhG-CSF一次给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与rhG-CSF多次给药相似。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初步观察我国自主研发的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预防化疗导致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效果。方法未经放化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乳腺癌患者接受2个周期相同剂量的紫杉醇/卡铂方案化疗,第1周期为对照周期,第2周期在化疗药物给药结束后48h给予PEG-rhG-CSF1次,初始剂量为30μg/kg,递增剂量依次为60、100和200μg/kg,每一剂量组4例受试患者,监测中性粒细胞变化。结果第1周期有7例患者因Ⅳ度中性粒细胞计数(ANC)减少应用了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第2周期仅在第1剂量组出现Ⅳ度ANC减少1例。第1周期未使用rhG-CSF的9例患者ANC均值最低点为1·37×109/L。第2周期4个剂量组的ANC均值最低点依次为0·77×109/L、4·54×109/L、3·00×109/L和5·56×109/L。结论PEG-rhG-CSF可减少化疗期间Ⅳ度ANC减少的发生率,升高ANC最低值,60、100或200μg/kg每个化疗周期给药1次能较好地预防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ylated 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PEG-rhG-CSF)预防乳腺癌患者化疗致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febrile neutropenia,FN)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院2019年1月至2022年3月183例乳腺癌患者接受非密集型AC-T方案(吡柔比星70 mg+环磷酰胺0.8 g+多西他赛100 mg,21 d/周期)、剂量密集型ddAC-T方案(吡柔比星85 mg+环磷酰胺1.0 g+紫杉醇290 mg,14 d/周期)及其他化疗方案(铂类、吉西他滨等)化疗后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化疗方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及第一周期与后续治疗周期FN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FN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 183例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预防性使用PEG-rhG-CSF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67.21%(123/183),Ⅲ级及以上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bsolute neutrophil count,ANC)减少在ddAC-T方案中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预防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随机对照,初治恶性肿瘤患者接受1个周期的化疗,其中治疗组化疗前给予rhG-CSF 150μg皮下注射1次,对照组不给予rhG-CSF.结果 入组60例肿瘤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WBC<4.0 × 109/L的发生率分别为20.00%和56.67%(P<0.05),Ⅰ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6.67%和20.00%,Ⅱ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0%和16.67%,Ⅲ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33%和10.00%,Ⅳ度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0.00%和10.00%,持续时间分别为1.27天和4.04天(P<0.05),抗生素使用率分别为7.69%和26.92%(P<0.05),发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3.85%和26.92%(P<0.05).结论 化疗前应用rhG-CSF能有效控制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发生,降低肿瘤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程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在乳腺癌化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外科2018年1月—2021年11月因乳腺癌行化学治疗的1 024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化疗后是否预防性应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 G-CSF)分为2组,518例不应用PEG-rh G-CSF(对照组),506例应用PEG-rh G-CSF(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化疗后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热、感染发生率,静脉抗生素应用率,再住院率及化疗药物减量或延迟率。结果 观察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热及感染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再住院率,静脉抗生素应用率,化疗药物减量或延迟率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EG-rh G-CSF的预防性应用能够显著降低乳腺癌化疗后Ⅲ~Ⅳ级骨髓抑制、发热、感染、再住院、静脉抗生素应用及化疗药物减量或延迟等发生率,对减轻患者化疗后身心创伤、保障化疗周期的足剂量续贯进行及优化乳腺癌管理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一级预防使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PEG-rhG-CSF)是否能改善患者的骨髓造血功能和生活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1月经本院病理证实为宫颈癌,有同步放化疗指征患者共58例。按病例处理方式的不同分为两个队列:①PEG-rhG-CSF组(PEG组):在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给予一级预防使用长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进行处理;②rhG-CSF组(G-CSF组):在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出现中性粒细胞下降才给予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hG-CSF)进行处理。两组队列各29例患者。采用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患者同步放化疗期间骨髓抑制,同步化疗次数及生活质量的差别。结果:PEG组出现Ⅲ~Ⅳ度粒细胞减少的比率明显低于rhG-CSF组(31. 8%vs 62. 06%,P=0. 007)。PEG组和G-CSF组中出现Ⅲ~Ⅳ度血小板下降的比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0. 68%vs 31. 03%,P=0. 551)。PEG组同步化疗>4周期的患者明显多于G-CSF组(P=0. 008)。生活质量QLQ-C30(V3. 0)评估显示PEG组疲劳乏力症状明显低于G-CSF组(P=0. 018),其他症状无明显差异(P>0. 05)。PEG组功能领域评估和总体健康状况明显高于G-CSF组(P<0. 05)。结论:在宫颈癌同步放化疗期间一级预防使用PEG-rhG-CSF,可明显降低同步放化疗期间重度骨髓抑制的风险,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该文旨在研究探讨应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抑制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便选出2013年5月—2016年5月在某医院使用多西他赛(docetaxel)75 mg/m2、环磷酰胺(cyclophosphamide)500 mg/m2化疗方案的100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化疗第1个周期结束后1~2 d内皮下注射rhG-CSF为治疗组,化疗后1~2 d内未皮下注射rhG-CSF为对照组,评估两组化疗后骨髓抑制的程度.结果 在应用rhG-CSF的50例患者中,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生率为24%,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为20%;在对照组50例患者中,二者发生率分别为80%和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与对照组化疗前白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8>0.05),两组化疗前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4>0.05);化疗后两组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浸润性乳腺癌患者在第一周期化疗后1~2 d内给予rhG-CSF,能减少白细胞降低比率,使骨髓抑制得以减轻,确保化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重组人粒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G-CSF)、重组人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Recombinant Human 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stimulating Factor,rh GMCSF)对肿瘤患者化疗后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86例肿瘤患者化疗后使用rhG-CSF、rhGM-CSF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治疗的情况。结果:43例患者经rhG-CSF治疗后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升高有效率为90.7%,rhGM-CSF治疗43例患者白细胞升高有效率为74.4%,两组治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rhG-CSF治疗后出现腹痛、腹泻、皮疹、肌肉骨骼疼痛、低血压、呼吸窘迫综合征等不良反应明显低于rhGM-CSF治疗组。结论:肿瘤患者化疗后rh G-CSF升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的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分析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在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320例拟行同一化疗方案的乳腺癌患者作为观察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患者各160例。观察组化疗1个疗程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对照组在骨髓抑制出现后给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观察比较两组的骨髓抑制、生活质量情况。结果:①化疗后,两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均下降,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化疗后,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降低,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应用在乳腺癌化疗后骨髓抑制的预防效果显著,早期应用,可提高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数目,提高生活质量,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