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选取2002-08/2007-12在河南省血液病研究所收治的2例顽固性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分别来源于HLA半相合患儿母亲,外周血造血干细胞来源于HLA全相合的患儿同胞哥哥或妹妹。患儿1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4.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41×106/kg及0.11×105/kg;患儿2接受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与半相合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1×106/kg)共移植,输注的单个核细胞数6.5×108/kg,其中CD34+细胞和CD3+细胞分别为4.62×106/kg及0.12×105/kg。结果两例患儿均移植成功,随访2年来患儿状态良好、未给予其他任何治疗,无输血依赖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愈地中海贫血的唯一方法。观察应用强免疫抑制剂及胸腺球蛋白与减量的消胺为预处理方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移植后效应以及降低并发症的特点。 方法:选择2002-11于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血液科住院的11岁患者。出生时即诊断为纯合子重型β-地中海贫血。经患者家属同意和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对患者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供者为妹妹,血型相同,HLA配型全相合的杂合子轻型β-地中海贫血。预处理方案:氟达拉滨35 mg/(m2 d),马利兰 4 mg/(kg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00 mg/d。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150 μg/d×7 d;于移植前1 d至移植后1 d连续3 d采集细胞总量为:CD34+ 3.22×106/kg,单个核细胞4.52×108/kg,CD3+T细胞22.33×107/kg,当天输注。移植物抗宿主病的预防:环孢素A联合甲基泼尼松龙并渐减量,甲基泼尼松龙在2个月内停药。采用骨髓细胞的XY/XX的荧光原位杂交和微卫星法DNA指纹图检测植入证据。 结果:血小板和白细胞在移植后10,14 d最低值为:1.26×109 L-1, 28.8×109 L-1;移植后30 d,血小板> 50×109 L-1,血红蛋白> 60 g/L, DNA指纹图为混合性嵌合体,性染色体示供者细胞占96%。移植后44 d,血红蛋白< 45 g/L,XY染色体占94%,行动员供者干细胞输注,输注CD34+1.02×106/kg,单个核细胞1.20×108/kg,T细胞(CD3+)2.2×107/kg,2周后血红蛋白上升;移植后75 d供者嵌合体占40%,停用环孢素A,供者嵌合体上升至96%,移植后120 d,仍然为混合性嵌合体状态。无移植物抗宿主病、肝静脉闭塞病、出血性膀胱炎和感染的发生。 结论:以氟达拉滨和抗胸腺细胞球蛋白强烈免疫抑制剂、减量马利兰为基础预处理方案,实施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达到造血细胞在患者体内的迅速植入,减少移植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背景:感染肝炎病毒的血液病患者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存在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的耐药、药物持续时间、丙型肝炎病毒的靶向治疗等问题。 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再激活的预防措施。 方法:河南省人民医院2005-01/2008-07收治的5例感染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的白血病患者,均经锁骨下静脉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回输的单个核细胞数量为(8.6~19.3)×108/kg,CD34+细胞数量为(5.1~15.4)×106/kg。例1于初次诱导缓解化疗时开始应用拉米夫定,7个月后加用恩替卡韦,3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2×103 U/mL,此间白血病复发,再次缓解后进行移植。例2于诊断明确后给予格列卫+拉米夫定,2个月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 U/mL进行移植。例3于诱导缓解化疗开始应用拉米夫定,10周后乙型肝炎病毒DNA降至<1.0×103 U/mL,巩固化疗结束后移植。例4于CR1期移植,干细胞输入前1 d给予拉米夫定。例5于CR1期移植。检测5例患者的病毒复制及肝功能状态。 结果与结论:5例患者均完成9个月随访,全部获造血功能重建,均未发生肝静脉阻塞综合征,均未出现病毒复制增加或肝功能损害。例1在移植后单用恩替卡韦6个月后停药,例2于移植后8个月停用拉米夫定,例3、例4于移植后6个月停药,移植后4例患者乙型肝炎病毒DNA均持续小于1.0×103 U/mL。例5丙型肝炎病毒RNA持续<1.0×103 U/mL。拉米夫定可以预防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再激活,在拉米夫定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恩替卡韦可以实现有效预防。  相似文献   

4.
背景:造血干细胞移植是年轻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首选方法,但在中国多数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无合适的供者,单倍体相合或非血缘造血干细胞移植国内外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联合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报道少见。 目的:观察不同干细胞来源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疗效。 方法:10例(3~52岁)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分别接受了亲缘HLA相合(2例),单倍体相合(5例),非血缘(3例)的外周血和/或骨髓造血干细胞移植,其中5例患者同时联合了间充质干细胞共移植。预处理方案主要为环磷酰胺、氟达拉滨和抗人胸腺球蛋白,以霉酚酸酯、环孢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马利兰和CD25单克隆抗体;同基因的例5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抗人胸腺球蛋白+甲基泼尼龙。输注间充质干细胞的量为(0.27~1.85)×106/kg。接受和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组的患者回输的造血干细胞有核细胞分别为(7.4~17.38)×108/kg和(6.09~13.68)×108/kg。 结果与结论:除1例单倍体相合患者移植未成功,+36 d死于并发症外,余患者移植后染色体及DNA指纹检测等说明造血干细胞移植完全供者植入。移植后中性粒细胞达到0.5×109 L-1,血小板计数≥20×109 L-1中位时间分别为12 d和13 d;其中造血功能恢复快慢的趋势是同基因移植>外周血或/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单纯外周血或/和骨髓干细胞移植,而亲缘HLA全相合的52岁患者造血恢复最慢。非血缘移植例1、6患者发生了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移植的例2和例10患者发生了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后出现了局限性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余下患者移植后生活质量良好,无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除未接受间充质干细胞的例3患者移植后出现严重感染外,其余患者移植后再未出现严重的感染和出血。结果提示造血干细胞是安全,高效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方法,联合应用间充质造血干细胞者患者造血恢复快,移植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治疗重症肌无力 (MG)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的有效性。方法 MG患者 1例 ,用环磷酰胺 (CTX)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G CSF)联合动员 ,用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 ;用流式细胞测定动员后CD+ 3 4 细胞数和用体外半固体甲基纤维素培养法测定单核细胞集落形成单位 (GM CFU)数 ;用相对评分法评估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动员后单核细胞 (MNC)为8 0 8× 10 8/kg、GM CFU数为 7× 10 5/kg ,或集落数为 81× 10 5/MNC和CD+ 3 4 细胞数为 1 0 9× 10 6/kg。相对评分法患者的临床疗效为 7/ 8分。结论 CTX +G CSF能有效地动员外周血干细胞 ,可以为移植提供足够数量的造血干细胞数。  相似文献   

6.
海口市人民医院2003-11/2008-11收治的14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进行。具体预处理方案为阿糖胞苷2.0~3.0 g/(m2•d),×2 d,24 h持续静滴;马利兰4 mg/(kg•d) ×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甲基环已亚硝脲250 mg/(m2•d),×1 d;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4 d。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 ×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106/kg。结果14例患者完全植入,均获得造血重建,移植后11~25 d白细胞> 1.0×109 L-1,移植后11~51 d血小板>20×109 L-1。3例出现Ⅰ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出现Ⅱ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出现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3例出现出血性膀胱炎;所有患者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提示采用改良Bu-CTX2预处理方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白血病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白血病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减低预处理剂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方案剂量强度弱于清髓性移植且又强于真正的非清髓移植,期望在降低毒副反应的同时能够减少复发。评价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白血病的复发情况及主要影响因素。 方法:①对象:选取2003-03/2005-06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血液科收治的23例白血病患者,急性粒细胞白血病6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7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0例。供者同胞HLA全相合10例,同胞或亲缘供者不全相合12例,非血缘1例。供受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②实验方法:23例白血病患者均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方案,马利兰4 mg/(kg?d),2~3 d;环磷酰胺50 mg/(kg?d),2 d。其中19例患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加用氟达拉滨30 mg/(m2?d),3~5 d;10例患者同时加用阿糖胞苷(1.0~2.0)g/(m2?d),1~3 d。供受者HLA位点不合时用兔抗胸腺细胞球蛋白(3.0~5.0)mg/(kg?d),3~5 d。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行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4~5 d后连续采集2次,23例白血病患者输入CD34+细胞中位数为4.02×106/kg。采用骁悉+环孢素+短程甲氨喋呤方案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③实验评估:采用STR-PCR方法检测异基因造血干细胞植入证据。 结果:①造血功能重建检测:2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造血功能重建,无一例发生预处理相关死亡。经预处理后外周血白细胞最低值为(0.01~0.30)×109 L-1,血小板最低值为(5~20)×109 L-1;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1 d,血小板恢复到30×109 L-1的中位时间为术后12 d。术后30 d经STR-PCR检测22例患者为完全供者型,骨髓象均完全缓解,剩余1例复发患者未行STR-PCR检测。②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情况:23例患者中,9例(39.1%)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9例(82.6%)发生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③术后复发及生存情况:随访截止至2007-06-30,共5例患者复发,复发率21.7%,复发时间为移植后1~24个月;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2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1例,后3例移植前处于复发状态。移植前处于缓解期的患者其复发率为10%。 结论:①急、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缓解期患者采用减低预处理剂量的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方式,其术后复发率并未高于清髓性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且预处理相关死亡率低。②疾病类型的选择、移植时的疾病状态、适当的预处理强度以及移植物抗宿主病是影响术后复发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2004/2006宜昌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10例单侧受累帕金森病患者,男7例,女3例,平均年龄(64.2±8.2)岁,平均病程(10.2±2.6)年,均符合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组制订的诊断标准。按患者意愿,10例患者分为细胞移植组、对照组,5例/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方左旋多巴制剂进行药物治疗,细胞移植组在其基础上给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单个核细胞数为(5~8)×108/kg,CD34+细胞数为(4~8)×106/kg。与移植前比较,移植后1个月细胞移植组无明显不良反应,3例部分缓解,在UPDRS评分运动部分、运动迟缓、僵直、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有明显改善 (P < 0.05),2例未缓解;对照组2例部分缓解,3例未缓解。两组间除僵直指标无差异外,余指标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 < 0.05)。提示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对部分患者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非血缘及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不合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时,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疗效。 方法:2004-09/2008-11海口市人民医院采用环孢素A等五联用药预防非血缘及血缘HLA配型不合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13例。供受者HLA相合情况:非血缘供者7例,单倍型移植3例,人类白细胞抗原1个位点不合同胞供者3例。具体预处理方案为移植前7 d开始,环孢素A 5~10 mg/(kg•d),12 h静滴1次,2次/d,无呕吐后改为口服维持;移植前7 d开始,麦考酚酸酯1次/d;移植前5 d~移植前2 d予抗胸腺细胞球蛋白2.5 mg/(kg•d);移植前2 d~移植后10 d予白细胞介素11,1.5 mg/d皮下注射;移植后1 d予甲氨蝶呤15 mg/m2,移植后3,6,11 d各予甲氨蝶呤10 mg/m2静脉滴注。临床若无移植物抗宿主病出现,3~6个月逐渐减量至停药,单倍型移植者适当延长。移植前3 d,供者行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皮下注射,于用药第4,5天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分别于当天由锁骨下静脉输入患者体内,回输单个核细胞数为(7.82~9.11)×108/kg,CD34+细胞数为(2.9~7.7) ×106/kg。 结果:13例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为46%(6/13),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为8%(1/13)。随访至2009-04,除1例患者尚未能到公共场所外,余12例目前均正常生活或工作。 结论:环孢素A、麦考酚酸酯、抗胸腺细胞球蛋白、白细胞介素11及短程甲氨蝶呤联合预防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可获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背景: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是目前治疗恶性实体瘤的重要方法之一,干细胞动员与采集是决定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 目的:主要评价环磷酰胺,吡柔比星,长春新碱动员方案对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动员采集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35例患儿,确诊神经母细胞瘤 30例,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 5例,采用CDV化疗方案动员,观察采集干细胞效果。 结果与结论:所有病例化疗后第4~9天(平均6.5 d)白细胞< 2×109 L-1,给予粒细胞刺激因子5~10 mg/kg刺激造血,化疗后13~19 d(平均15.5 d)至白细胞> 5×109L-1后开始采集。所有病例均采集到足够的单个核细胞数和CD34+细胞,总采集次数1~4次,平均2.1次,单个核细胞:(6.1±1.2)×108/kg,CD34+细胞为(5.3±0.8)×106,锥虫蓝拒染率:99.5%(99%~100%),动员并发症少,患儿均能耐受。其中25例进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均获快速造血功能重建,白细胞开始回升(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0~20 d(平均14d)血红蛋白恢复(> 80 g/L)的时间为移植后10~30 d(平均18 d),血小板恢复(> 20×109 L-1)时间为移植后12~35 d(平均20 d)。结果提示CDV 方案可以安全有效地完成神经母细胞瘤及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患儿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和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