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影响免疫组化染色结果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野  张伟  周永梅  赖日权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3,10(3):185-185,i058
近年来,国外一些公司推出了即用型抗体,使免疫组化染色变得非常方便和简单。但是,免疫组化染色成功与否,抗原决定簇的暴露是其中一个关键环节,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方法。用不同的修复方法所导致的结果亦不相同,考虑到抗原修复时内源性生物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建议在抗原修复时做阴性对照以排除假阳性结果,否则易影响诊断结果。现将我们的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合格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能正确反映抗原在相应特定组织细胞的特定位置中的表达情况.优化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各个影响因素如组织固定、抗原修复和抗体种类等,确实可以提高免疫组化染色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但并不能支持染色结果的准确性以及抗体和相关试剂的有效性,因而需要在每次实验时设立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来确保染色结果的真实性,以检测是否存在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免疫组化染色中对照的设置包括试剂对照和组织对照.  相似文献   

3.
免疫组织化学是应用免疫学原理,利用特异抗体与组织切片中的抗原相结合,附以可见的标记物,在组织原位使抗原抗体结合物显现出来。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因其结果定位明显,操作简单,实验室条件及设备技术要求不高,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及各种科研工作。但由于组织在福尔马林中固定,经常导致抗原决定簇被封闭,阻碍了抗原与抗体的结合。因此,抗原修复技术在免疫组化操作过程中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环节。我们针对不同的抗原,采用不同的修复方法,取得较为理想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正>在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是病理诊断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在日常工作中,如果免疫组化结果出现异常,临床上会复盘回顾整个免疫组化操作流程及各种影响因素,通常会考虑修复方式,修复时间,孵育时间等因素,不会考虑配制修复液的纯水离子浓度。2022年10月科室免疫组化结果出现定位不准确,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以及阳性强度不够,甚至假阴性结果,排除实验中操作流程及试剂效价对免疫组化结果的影响后,检测发现抗原修复液离子浓度(TDS值)偏高,遂溯源,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免疫组化结果与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收治的3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与骨髓免疫分型资料,对淋巴瘤细胞的病理免疫组化各抗原与流式免疫分型各抗原表达情况进行对比,了解淋巴瘤在进展到白血病期瘤细胞各个抗原表达率的变化情况。观察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病理免疫组化和骨髓流式免疫分型特点以及二者在淋巴瘤细胞白血病的诊断价值。结果 :所有淋巴瘤均达到白血病期,流式免疫分型结果与病理免疫组化结果基本一致。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显示,主要表达CD5、CD3、CD99、CD7、CD34、CD43等,其中CD5的表达率最高,其阳性率为100%; 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的流式免疫分型显示,主要表达CD7、CD3、CD2、CD5、CD11b、CD34及HLA-DR,其中CD7最为敏感,其阳性率为100%。T淋巴瘤细胞虽然在病理免疫组化和流式免疫分型中表达的抗原较为一致,但在不同抗原的表达率上存在差异。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显示,主要表达CD20、CD79a、BCL-2、CD10以及B细胞来源的霍奇金淋巴瘤细胞抗原PAX5等,其中CD20表达率为100%,高于其他抗原的表达率; B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免疫分型显示,主要表达CD19、CD20、CD22、CD79a、skappa及早期抗原HLA-DR等,其中CD19阳性率最高为94.7%。对比病理免疫组化和流式免疫分型的抗原表达结果 , 42%的患者伴CD20表达缺失,该类患者生存期显著缩短。结论 :T淋巴瘤细胞白血病患者中25%的患者伴随CD3的表达缺失, 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中42%的患者伴随CD20表达缺失。CD3表达缺失的T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无明显变化,而CD20表达缺失的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患者的生存期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6.
免疫组化技术已日益成为病理诊断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诊断方法,免疫组化结果的准确性和重复性至关重要。但免疫组化过程中操作步骤很多,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造成假阳性或假阴性,重复性差,给病理医师作出明确诊断带来困难,影响临床治疗。因此使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将免疫组化的操作过程标准化,以达到免疫组化的质量控制要求,已成为病理技术质量控制的必然趋势。随着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在活检组织中的成功应用,胸腹水脱落细胞的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也正逐步开展。我们对20例液基细胞学检查怀疑恶性肿瘤的胸腹水进行离心包埋切片,并采用全自动免疫组化染色仪操作,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抗原修复对端粒酶逆转录酶免疫组化染色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常规石蜡切片标本 ,一般均用甲醛固定 ,而经甲醛固定的组织 ,其抗原蛋白的氨基与固定液中的醛基交联形成羧甲基而封闭了抗原决定簇 ,使其免疫组化标记的敏感性明显降低。免疫组化染色的成功与否 ,抗原决定簇的保存和暴露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要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 ,目前常用的抗原修复法有微波、高压和酶消化等 ,它们对大多数抗体的标记是有益的 ,但是 ,有些抗体经抗原修复后不再发生反应或阳性率降低。端粒酶逆转录酶蛋白 (telomerasereversetran scriptase,TRT)是决定端粒酶活性的最主要成分 ,在肿瘤…  相似文献   

8.
探索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抗原修复方法的合理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理诊断中活体组织免疫组化技术已经相当完善,但是细胞免疫组化技术还不是特别成熟.主要存在两个问题:①如何充分暴露抗原决定簇,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使抗体大分子物质易于进入细胞,以便于抗体与抗原更好的结合;②恰当地固定,尽可能保持细胞的形态结构完整,防止脱片.我们针对现在常用的细胞免疫组化修复方法并结合活体组织免疫组化的修复方法做了比较深入的染色实验与研究,希望能找到对细胞免疫组化更为合理的抗原修复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穿刺深部病灶活检确诊淋巴瘤的价值。方法:21例患者,纵膈、后腹膜、肝、脾、肾、肾上腺实性肿块,在超声引导下用18G或16G活检枪穿刺取材,常规HE染色,光镜检查,部分加作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结果:超声引导下穿刺确确诊为恶性淋巴瘤15例,诊断阳性率71%(15/21),假阴性6例。其中1次取材阳性率54%,2次取材阳性率88%,2例重复活检患者均明确诊断。常规加免疫组化染色的淋巴瘤诊断阳性率81%。3例标本有淋巴瘤分型。结论:超声引导下淋巴瘤病灶穿刺活检,具有确诊率较高,并发症较少的优点,对淋巴瘤深部病灶的确诊很有帮助,多点取材、重复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有助提高淋巴瘤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10.
cyclin D1单克隆抗体的抗原修复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cyclin D1是细胞周期关键因子,在多种人类肿瘤中过表达。有50%~70%的套细胞淋巴瘤表达该因子,是目前套细胞淋巴瘤的诊断和细胞周期研究中常用的抗体。由于该抗体敏感性较差,如何制出满足诊断需要的高质量切片,是免疫组化中的难题。我科进行cyclin D1的免疫组化发现:常规修复条件下的阳性率很低,并常出现胞质表达或核、浆共表达,给结果判定带来困难。为此我们尝试应用多种抗原暴露方法,均不理想。直到使用了EDTA-Tris混合并碱化至pH9.0的缓冲液高压锅修复方法后,才得到较为理想的阳性结果。现特将操作过程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压锅水浴法修复组织抗原防脱片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用于免疫组化的抗体近千种 ,不同抗体对病理切片的要求不尽相同。有些抗体 (单抗或多抗 )必须在组织切片经高压修复后才能有效使用 ,如ER、PR、p5 3及一些多药耐药标记等。用于免疫组化的病理组织 ,经福尔马林固定后许多抗原决定簇被醛基交联封闭 ,无法与抗体结合 ,采用高温高压 (下称常规法 )处理这些组织 ,就可破坏醛基交联 ,使抗原暴露 ,从而与抗体有效结合。但是由于免疫组化操作步骤多 ,历时长 ,整个过程必须在有水的环境中完成 ,组织切片容易从玻片上脱落。曾采用几种常规组织抗原修复方法 ,防脱片效果并不理想。经过实践 ,…  相似文献   

12.
几种组织抗原修复技术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抗原修复技术暴露被封闭的组织抗原决定簇 ,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中的关键步骤。近两年来 ,我们对细胞不同部位的抗原采用各种修复方法进行详细对照 ,旨在探讨各部位抗原的最佳修复方式。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收集本校附属医院 1999 1— 2 0 0 0 12手术切除的胃癌、大肠癌组织标本各 10例 ,均用 10 %中性福尔马林或10 %福尔马林固定 12~ 2 4h ,常规脱水 ,包埋 ,4 μm连续切片。多克隆兔抗人bax、单克隆鼠抗人CollⅣ两种抗体购于北京中山公司 ;单克隆鼠抗人的CD44V6、CK、PCNA、Ki 6 7、p2 7、FN、lamin…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及融合基因API2-MALT1在MALT淋巴瘤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采用RT—PCR方法对60例MLAT淋巴瘤,对照组30例结外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和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石蜡包埋组织中API2-MALT1进行检测,以看家基因PGK作为内对照检测cDNA质量;采用半嵌套式PCR方法,对60例MALT淋巴瘤,对照组30例淋巴结反应性增生病例石蜡包埋组织中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进行扩增,以看家基因B-actin作为内对照检测基因组DNA质量。结果60例MALT淋巴瘤中42例检出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去除B-actin DNA阴性4例,MALT淋巴瘤中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检出率75.0%(42/56)。对照组3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重排检出率90.3%(23/30),反应性增生未检出重排。60例MALT淋巴瘤中6例检出API2-MALT1 mRNA表达,去除PGK阴性病例7例,MALT淋巴瘤中API2-MALT1 mRNA阳性率10.1%(6/53)。所有对照组未检出API2-MALT1 mRNA表达。结论半嵌套式PCR技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B细胞免疫球蛋白重链基因重排可用于MALT淋巴瘤和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的鉴别诊断。RT-PCR技术在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API2-MALT1 mRNA阳性率较低,但特异性强,可用于MALT淋巴瘤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4.
Fas抗原为细胞表面的一种凋亡信号受体,具有诱导细胞凋亡的能力,参与肿瘤的免疫调节。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51例乳腺癌手术标本的石蜡包埋组织中Fas抗原表达情况,探讨Fas抗原与乳腺癌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为乳腺癌的病理诊断、预后判断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20年在两所医院诊断累及乳腺的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分子检测技术对相关抗原及基因进行检测.结果 乳腺淋巴瘤常表现为单侧孤立性无痛性肿块,病理形态上肿瘤性淋巴样细胞呈弥漫性或结节状生长,病理分型以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为主,免疫组化主要表达B...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Primary effusion lymphoma,PE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报道发生于胸腔的PEL1例,对其胸腔积液进行细胞学涂片、沉渣包埋,采用免疫组化染色及原位杂交检查,从细胞学角度明确诊断原发性渗出性淋巴瘤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男性,84岁,临床表现为双侧胸腔积液,无明确肿块,全身浅表淋巴结不肿大,血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阴性,胸腔积液涂片可见大量散在分布的肿瘤细胞,瘤细胞形态一致,细胞浆丰富,深嗜碱性,核大,圆形或不规则形,核仁明显,核分裂易象,瘤细胞具有免疫母细胞、浆母细胞或间变细胞的特征。沉渣包埋免疫组化示瘤细胞人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和CD38阳性,CD138部分阳性、CD20、CD79α、CD3、CD7、CD45R0、CD30、间变性淋巴瘤激酶抗体(ALK)、细胞角蛋白(CK-Pan)、细胞角蛋白5(CK5)、细胞角蛋白7(CK7)、上皮细胞膜抗原(EMA)、甲状腺转录因子(TTF-1)、间皮细胞(Mesothelial Cell,MC)、钙视网膜蛋白(Calretinin),原位杂交EBER均为阴性,增值指数(Ki67)约70%。【结论】PEL少见,诊断难度高,其诊断依靠临床表现、细胞形态和免疫表型。  相似文献   

17.
抗原双重暴露在免疫组化染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免疫组化染色中抗原暴露是通过抗原修复达到的,是染色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为使石蜡切片中待标记的抗原获得充分的暴露,我们使用的抗原双重暴露方法取得了满意的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组织学类型、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收集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其进行HE染色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10例乳腺原发性淋巴瘤中9例为女性,发病年龄26~70岁,中位年龄51岁;1例男性,63岁。左乳3例,右乳6例,双乳1例;8例为临床ⅠE期,2例为临床ⅡE期。7例为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DLBCL);2例为黏膜相关淋巴组织结外边缘区B细胞性淋巴瘤(MALT);1例为外周T细胞性淋巴瘤。10例白细胞共同抗原(LCA)均(+);角蛋白、上皮膜抗原均为(-);B细胞标记9例CD20(+),T细胞标记1例CD3(+)。结论乳腺原发性淋巴瘤少见,术前诊断比较困难,准确的病理诊断及组织学分型对规范治疗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淋巴瘤累及骨髓的临床病理、免疫表型特征,探讨其在病理诊断和分型中的意义。方法 对188例淋巴瘤患者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的骨髓活检组织进行临床病理及组织学观察,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①本组188例患者的骨髓浸润模式以弥漫型(44.9%)与灶型(29.3%)多见,间质型(11.6%)、结节型(6.1%)、小梁旁型(5.1%)及结节/间质型(3.0%)较为少见;②本组病例的组织学类型多样,淋巴浆细胞性淋巴瘤最多见(21.7%);③与骨髓外的其他部位的淋巴瘤一样,骨髓活检组织中的各类淋巴瘤具有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学及免疫表型特点;④淋巴瘤累及骨髓病例多出现不同程度的纤维组织增生(75.8%)及造血组织增生低下(71.1%),部分病例可出现灶性、片状或弥漫性凝固性坏死(4.5%)。结论 大多数淋巴瘤累及骨髓病例可通过观察肿瘤的组织形态,结合免疫表型检测得到诊断和分型,少部分病例须结合淋巴结的病变才能确诊,个别病例虽可确定为淋巴瘤,但分型困难。  相似文献   

20.
<正>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是一种通过抗原抗体特异性反应来检测并定位蛋白的方法,目前广泛应用于组织病理学诊断[1]。抗原修复是免疫组化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已有文献针对现有的修复方式做了一个初步的比较,结果显示微波高压修复、微波热修复以及高压热修复在相同的条件下具有相似的结果[2]。然而,抗原修复过程中选择不同的缓冲液,可能对免疫组化结果产生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