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 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之所由生。故《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明确指出:“真气又名元气,乃先身生之精气也,非胃气不能滋之。 胃病则五脏六腑失其化源,而五脏六腑的病变也必然会累及于胃。所谓“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  相似文献   

2.
裘叶忠 《河南中医》2003,23(4):21-21
东垣名著《脾胃论》十分强调脾胃病饮食治疗的重要性 ,为我们研究饮食保健和脾胃病的治疗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脾主运化 ,胃主受纳 ,一升一降 ,相互依赖 ,饮食水谷全由脾胃之功能 ,才能完成人体所需营养物质的运化与吸收。《内经》云 :“食入于胃 ,散精于肝 ,浊气归心” ,“饮入于胃 ,游溢精气 ,上输于脾”。脾胃为饮食转化之枢纽 ,气血津液生化之器。故饮食与脾胃有着必然的生理和病理联系。饮食调和 ,脾胃健旺 ,则元气充沛 ,生机蓬勃 ;饮食不调 ,脾胃损伤 ,则元气衰减 ,生机不足。元气根于脾胃 ,与饮食息息相关。故东垣在研究《内经》有…  相似文献   

3.
靳锋 《西部中医药》2002,15(6):16-16
《脾胃论》云:“元气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虚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并且《伤寒论》的基本治疗原则就是“保胃气”。王自立主任医师自幼熟读经典,深受张仲景“顾护胃气”学术思想的影响。王老认为,脾胃在人体生理、病理和疾病的治疗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是因为:①脾胃是人体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脏腑及机体的营养都依靠脾胃的消化功能。脾胃机能正常则人体气血充足,正气旺盛…  相似文献   

4.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相似文献   

5.
脾胃的重要性及其发病特点中医認为脾胃为仓廩之官,胃主納谷消食,脾主运化,为胃行其津液,并起益气、統血、主肌肉四肢之作用。土居中央,为万物之本,五脏六腑皆稟气于胃,脾之大絡通于諸經,是同为人“后天之本”,在人体內有其特殊而重要的地位。脾胃虽同为中土,仍各有特性,如脾为脏,胃为腑,脾为阴,胃为阳,脾为湿土,胃为燥土,脾气常升,胃气常降,它們是互相制約、保持平衡、相輔相成,而发揮其作用。  相似文献   

6.
治咳七法     
咳嗽一症,外感时病中有之,內伤杂病中亦有之,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并且不是只患了肺病才发生咳嗽,《內經·咳論》中說:“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說明咳嗽之症,包括很广,牵涉面很大。在治疗时,如果不辨病因病机,不讲理法方药,而只投所謂止嗽、鎮咳、祛痰、宁肺之品,籠統施治,輕則迁延不愈,重則变症百出,甚至成痨难救。所以治疗咳嗽,必須辨清內伤、外感、虛、实、寒、热,按其发病新久,輕重浅深,辨証施治。祖国医学对咳嗽的治疗,积有丰富的經验。  相似文献   

7.
“阴火”之說,創自李杲,在金元以前的祖国医学文献中,未見这一名詞。李氏《脾胃論》飲食劳倦所仿始为热中論提出:“脾胃气虛,則下流于腎,阴火得以乘其土位。”并拟訂了治疗阴火的“甘溫除热”法和有代表性的方剂——补中益气湯。阴火之名,虽創于李氏,其治疗法則实渊源于《內經》“劳者溫之”之旨,其方剂胎孕于仲景小建中湯。李氏并扩充了內容,如肺之脾  相似文献   

8.
饮食疗法(简称食疗)是祖国医学的瑰宝之一.深为人民所喜爱、“民以食为天”,人们必须依赖饮食物以化生气血.营养脏腑.脏腑得养则”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饮食物受纳不足或摄入不当.外感或内伤,均可影响气血化生.影响脏腑功能而生病变.可以通过食疗以补偏救弊,换言之,饮食疗法可以防病治病.今就食疗的理论基础和食疗保健作一初探.1.食疗保健以脾胃为首要饮食疗法为历代医家所重视,食疗保健则为人所共求.对于食疗保健,或以滋肾为主.或以健脾为法.笔者认为,食疗保健宜以脾胃为首要.因为痰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体正气的盛衰,“正气”即是“真气”.具有充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皮毛筋肉.维持人体正常生命活动.保护机体.抗御外邪的作用.是由禀受于先天,藏于肾中的精气(即元气),与源于后于,由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之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结合聚于胸中的宗气相合而成.因先天禀赋人不能自主.但不论先天强弱与否,必得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以充养、即后天可以养先天,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若脾胃之气不足,则元气无以充养而元气自衰,正气自弱.故正气的强弱与脾胃关系系密切.  相似文献   

9.
1论脾胃生理:土为万物之母,胃为一身之本刘完素对脾胃生理的认识,是将脾胃作为一身根本上去认识的。他认为脾胃属土,而土为万物之母,故他在《素问玄机原病式》中指出“土为万物之母,故胃为一身之本”[1]。而人之五脏六腑都有赖于脾胃之气,正如他所言“故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受气  相似文献   

10.
脹满蠱脹第十二(水腫参看) “脹为病,辨实虛。”“原註”:脹者,脹之于內也,虛脹,誤攻則坏,实脹,誤补則增。“淺說”:人体在由于各种病因作用之下而致之生理調節代偿功能失調,若干生理或病理产物不能得到正常排除,  相似文献   

11.
中医认为,人体的腹部为"五脏六腑之宫城,阴阳气血之发源";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胃所受纳的水谷精微,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脾胃又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只有升清降浊,方能气化正常,健康长寿快乐。  相似文献   

12.
李东垣在其代表作《脾胃论》提出了较完整的脾胃学说的理论 ,创立了一系列治疗脾胃病的有效方剂 ,被后世称为“补土派”。李氏创立的升阳益胃法为内伤杂病的证治开辟了新的途径。升阳益胃法理论基础脾胃元气论是东垣脾胃学说的一个中心内容。他认为元气是人体健康之根本 ,而元气之升发又源于脾胃之气。《内外伤辨惑论》说 :“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升发诸阳上升之气 ,此六者 ,皆饮食入胃 ,谷气上行 ,胃气之异名 ,其实一也。”因此 ,东垣提出的元气包括真气、胃气、谷气、卫气、荣气、清气、阳气、三焦之气等。分而言之 ,则成为各自…  相似文献   

13.
李东垣治脾胃,尤注重升降。脾居中央,禀气于胃而浇灌四旁,为和济水火之机,升降金木之轴。是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五脏生理活动的中心。而脾胃之升降,要籍少阳胆气的升浮,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故“脾胃不足之源,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当从元气不足升降浮沉法,随证用药治之。因而王鸣岗赞曰:“余尝考治脾胃莫详于东垣,求东垣治脾胃之  相似文献   

14.
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活动之根,是人们赖以维持生命的重要器官,故医家称之为“后天之本”, 祖国医学《灵枢··营卫生会篇》云:“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乃传于五脏六腑,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人体各脏腑组织必须依赖脾胃才能发挥其正常功能活动。水谷化生血液,是一个复杂过程,与五  相似文献   

15.
补和泻是中医治疗方法的基本大法,因为中医治病,采取增强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使病机获得好轉。凡人体中,具有机能活动力能够調和阴阳,使无太过不及,这种抵抗能力叫做“正气”。其召致疾病的內外因素叫做“病邪”颂宓恼蛔?抵抗力衰退,則病邪乘虛而入,所以有“正常不足,邪常有余”之說。人体和疾病作斗爭,所表现的各种症状,有虛实两种不同现象,大抵“有余屬实,不足属虛”。而补泻的原則卽是“实則泻之,虛則补之”。补泻的方法皆是因势利导,增加人体与疾病作斗爭的能力,故中医治疗疾病的八法中,汗、吐、下皆属于泻法,因为病位的不同,而作适当的措施。“清法”亦屬于泻的范畴,“溫法”則属于补,“和法”則有补有泻。药物有补泻,針灸亦有补泻,它是物理的刺激疗法,通过不同的各种手法,如刺激的輕重及留針的时間等等,而发揮其或补或泻的作用,以达到治疗的目的。但补泻二字所包  相似文献   

16.
历代以来 ,对脾胃功能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已多有阐发 ,其中尤以李东垣之《脾胃论》为精详。至清代叶天士始有脾胃分治之说 ,可见同为后天之本 ,脾胃在脏腑阴阳属性、体用等方面均有所不同。我们认为 ,阳明经腑 (胃 )在病机传变上的意义较脾更为重要 ,试阐述之。1 胃腑的生理功能是其病机传变的基础《灵枢·五味》指出 :“胃者 ,五脏六腑之海也 ,水谷皆入于胃 ,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指出了胃的受纳和消化吸收功能 ;《灵枢·营卫生会》篇曰 :“人受气于谷 ,谷入于胃 ,……其清者为营 ,浊者为卫”。提示胃参与了营卫气血的化生 ,故有“阳明…  相似文献   

17.
祖国医学对脾胃的重要性早有认识,《内经》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谷气通于脾”;“胃者,五脏六腑之海也,水谷皆入于胃,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华佗中藏经》:“胃者,人之根本,胃气壮,五脏六腑皆壮也。”此均说明脾胃正气之强弱与疾病之发生有密切关系。因此,调理脾胃的治则不但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应用较广,而且在其它系统疾病中也很重要,《内经》:“治痿独取阳明”;  相似文献   

18.
急性传染性肝炎是现代医学的病名,它系由于滤过性病毒所引致的肝細胞变質病;但因它在临床上出现黄疸(无黄疸型則不包括在內),故可列入祖国医学的黄疸門中。清代“医宗金鑑”說:“天行疫癘发黄,名曰瘟黄,死人最暴也”。指出黃疸中有一个类型是具有传染性的,这可能包括传染性肝炎在內。根据历代祖国医学文献的論述,黄疸的病因是屬“湿”(包括寒湿和湿热),发生病理变化的病所是在“脾胃”(脾与胃相表里,主中州,同司健运)。故而临床上多见“湿困脾胃,健运失常”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正> 从现存的医学文献来看,《内经》是记载脾胃生理、病因、病机等资料最早的一部书。从“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一过程看来,脾胃乃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内而脏腑经络的温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仰给于胃的纳谷和脾的散精,也就是《内经》所说的“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四肢皆禀气于胃”,“脏真濡于脾”,“脾主身之肌肉”。正由于“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所以脾胃一旦发生病变,不仅中州损伤,而  相似文献   

20.
李友余主任中医师 ,临证行医 3 6a,学验俱丰 ,尤在脾胃理论方面有较高造诣 ,对“气虚气滞”理论为主体的脾胃学说有所发展。其在临床辨证施治上特别重视脾胃 ,重视“留得一分胃气 ,便有一分生机”的学术观点 ,特别强调“人以胃气为本”。脾胃居于中焦 ,是人体气机升降之枢纽 ,能灌通其它四脏五腑 ,为气血生化之源 ,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之根 ,故称“脾胃为生化之源 ,后天之本”。根据“四季脾旺不受邪”的理论 ,认为脾胃虚弱 ,消化力差 ,又不注意节制饮食 ,那就脾胃更伤 ,消化不良 ,营养不足以供给体内的需要 ,自然体内元气因营养缺乏而不充沛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