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白术一味,甘苦而温,具有健脾渗湿之功,为补气消谷之常品。清代著名医家陈修园奉之为“脾之正药”;《本草经疏》称之为“安脾胃之神品。”本品堪属临床医家健脾燥湿之必用药。细究白术之用法,临床多分为生用、炒用、焦用三种。生品入药,取其健脾力胜;炒后入药,为增燥湿之功。笔者认为白术宜生用不宜炒用。因为鲜者体润多脂液,气香味甘,生品入药实乃补脾之佳品,且健运脾胃之力极盛。《本草正义》谓“其气甚烈,故能振动脾阳,而又疏通经络,然又最富脂膏,故虽苦温能燥,而亦滋津液。”《本草求真》亦说“白术专补脾阳,生则较熟性更鲜,补不腻滞。”一旦炒焦,则使香损脂竭体枯,大失其意。  相似文献   

2.
中药材道地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道地药材的称谓来源道地药材或地道药材是中药的一种特有称谓,“真正名产地出产的且传统世所公认的优质药材”。道地药材的概念古已有之。最早见于东汉《神农本草经》:“药有……采治(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梁代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诸药所生,皆的有境界。”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药方》云:“古之医者……,用药必依土地,所以治十得九。”唐《新修本草》孔志约序曰:“动植形生,因方舛性。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宋《本草衍义》云:“凡用药必须择土地之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宋学杲《用药法象》云:“凡诸草木昆虫,产之…  相似文献   

3.
运用炒制方法将中药炒至散发出药香之气,谓之炒香。《修事指南》指出:“炒者,取芳香之性。”炒香不仅可以矫味、矫臭、赋色,而更足取者是取其气香色黄以健脾胃。脾主运化,喜燥恶湿;胃主受纳,喜香恶臭,故药物炒制后之气色颇顺应脾胃的生理特点。炒香类似烹饪,气香色艳味美之佳肴自然会反射性地促使  相似文献   

4.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明言:“咳血之原由于肺,吐血之原由于胃,人之所共知也”.然考张氏所举吐血诸案,尚包括支气管扩张咯血等.所以其言“吐血之原由于胃”之“胃”为中医之胃,非西医之“胃”.现将张氏吐血证治之要诀归结于下,以供临证时参考.1 镇冲气、降胃气为止血之要务,代赭石、半夏为首选之良品 张氏遵《内经·厥论篇》:“阳明厥逆呕血”之论,认为“阳明指胃腑而言,以传递、腐熟水谷为职,以下行为顺,乃有时不下行而上逆,胃中之血亦恒随之上逆,其上逆之极,可将胃壁之膜排挤破裂,而成呕血之证”,“治之者,皆当以降胃之品为主,而降胃之最有力者,莫赭石者也,故愚治吐衄之证,方中皆重用赭石”,又云“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降阳明胃气之逆者,莫半夏者也”.因此提出了“赭石、半夏以镇冲气,使之安其故宅”,“夫血为气之配,气为血之主,气安血自安矣.此所以不治吐血,而吐血自止也”.故张氏在其所订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健胃温降汤等皆用此二味以镇冲降胃.  相似文献   

5.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中药材是中医防治疾病的武器,武器的好坏决定着治疗效果。过去常以“地道药材”一词标志药材的品种和产地,货属正路,质量优良。按“道”者,乃古代划分的行政区域。“地道”一词始见于《周礼·地官篇》以示土特产之“正道”,在中医药书籍中,最早提到“地道药材”乃《千金翼方》之“药出州土”一节。后来的药店招牌亦以“地道药材”作宣传,中医用药为了强调“地道药材”常冠以产地,如杭白芍、川黄连、怀牛膝、云茯苓等。但有些中医药人员对药材的“地道”与否不予重视,且缺乏这方面的知识。只知药名,而不问其来源和质量,从而影响疗效。  相似文献   

6.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代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在临证配伍中颇多新义,现阐述如下。1 配半夏半夏,张氏认为;“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与赭石相伍有降胃气止血之功。在张氏所订吐衄方中,如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皆用之。在寒降汤中张氏效法仲景泻心汤,方中“重用赭石,以代大黄降逆之力,屡次用之,亦可随手奏效。”配伍半夏以治吐血,他说:“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  相似文献   

7.
郭毅 《四川中医》1998,16(1):2-3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医疗经验的总结,其中有关脑血管病的论述与治疗颇具特色,这方用药讲究实效,现撷其要略述于下,以供同道参考。1.审病因,分型独创张氏将中风分为脑充血与脑贫血两大证型,为有别于外风证而称之为内中风。根据其症状描述,其脑充血约相当于现代之高血压病、脑溢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等,脑贫血约相当于现代之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等。张氏多次提及《索问·调经论》所云:“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认为“血之与气并走于上”乃为脑充血之根本病因…  相似文献   

8.
赵自立 《天津中医药》1993,(6):48-48,44
一、募穴之意义徐灵胎:“募音暮,气所结聚处。”张介宾:“募为脏气结聚之所。”滑伯仁:“募犹募结之募,言经气所聚于此也。”总上所说,徐氏所言气之所聚结之处。而张氏认为是脏气结聚之处,张氏所言脏亦包括腑,此处为简言。而滑氏认为经气所聚于此,此说对后世颇有影响。现在以历代文献加以论证:(1)《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腹暴满,按之不下,取太阳经络者,胃募也。”《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以胆募俞。”此处胃与胆均为之腑。故内经以脏腑之气聚结处为募穴。(2)《难经·十七难》:“五脏募皆在阴。  相似文献   

9.
张锡纯系近代中西医汇通大家 ,他博极群书 ,笃于实践 ,遵古训而不泥古 ,每能发前人之所未发。兹就张氏《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运用赭石的经验略以探述。张氏认为“赭石 ,色赤 ,性微凉 ,能生血兼能凉血 ,而其质重坠 ,又善镇逆气 ,降痰涎 ,止呕吐 ,通燥结 ,用之得当 ,能建奇效。”临床上运用赭石 ,随心应手 ,每起沉疴。1 呕 吐 :张氏认为 :“从来呕吐之证 ,多因胃气冲气并而上逆。”“治此证非重用赭石不能奏效也。”故见呕吐 ,无论寒热虚实 ,必投以赭石 ,取其重坠降逆之性 ,每获良效。如治胆火上冲 ,胃气上逆之呕吐的镇逆汤 ,以赭石配半夏 ,…  相似文献   

10.
近代名医张锡纯制薯蓣半夏粥治疗胃气上逆,冲气上冲,以致呕吐不止,闻药气则呕吐益甚,诸药皆不能下咽者。张氏认为:“凡呕吐之人饮汤则易吐,食粥则可借其粘稠留滞之力,可以略存胃腑,以待药力之施行。”而且认为:“山药汁本稠粘,若更以之作粥则稠粘之力愈增大有留恋肠胃之功电。”笔者受此启发,凡遇重症呕吐患者,均重  相似文献   

11.
影响中药疗效的几个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临床医生对症开出的药方,患者服用后并没有收到预期的疗效,其中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药的质量、炮制、配用不合规范。本文就此谈几点体会。1 中药治病强调地道药材中医治病用药,历来强调“道地药材”。《本草衍义》说:“凡用药必择州土所宜者,则药力具……”。药理研究表明,药材传统产地的地理气候、水土中特有的微量元素决定着药材的特质。如《药典》规定,当归含挥发油应在0.4%以上,甘肃武都饮片含量为0.65%,云南丽江饮片含0.59%,而四川饮片仅含0.25%[1]。同一种药,产地不同,其疗效也不大一样。一些药材被异地移植、引种后,质量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2.
<正> 地道药材也称道地药材,是指在一定的地域内生产,且历史悠久,并经人们长期医疗实践证实,被公认为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中药材。我国历代医药学家,对药物的产地素来极为重视。《唐本草》载:“窃以动植形生,因方舛性,春秋节变,感气殊功,离其本土,则质同而效异。”元·李东垣谓:“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失其地  相似文献   

13.
张锡纯 (186 0~ 1933) ,号寿甫 ,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对后世影响很大。其中论及治肝之法 ,颇为独到 ,笔者就此归纳如下 :1 培土宁肝法适用于肝气不舒、肝郁脾弱、木郁克土 ,致脾胃之气不能升降、胸中满闷、饮食减少、常常短气等。张氏认为《内经》论厥阴治法中 ,有“调其中气 ,使之和平”之语。“调其中气” ,即为升脾降胃 ;“使之和平” ,即升脾降胃 ,而肝气自和平。《金匮要略》中“见肝之病 ,当先实脾”之义有二 :一是“肝病当传脾 ,实之所以防其相传” ;二是“实脾 ,即所以理肝也。”因此 ,张氏认为“欲治肝者 ,原当升脾降胃 ,培养…  相似文献   

14.
祖国医学十分重视对面部青、赤、黄、白、黑等五色的望诊,而《内经》对面部五色诊论述尤详,其内容散见于各篇之中。现笔者搜隐索微、核其主要浅析如下,以求教于同道。一、望五色之神气,辨正气之盛衰《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云:“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其气之津液,皆上熏于面。”《素问·六节脏象论》  相似文献   

15.
张仲景用药法度严谨 ,配伍精当 ,且疗效卓著 ,故一部《伤寒杂病论》为后世崇奉为“医方之祖”。其16 8种用药 ,每一味药物的配伍都蕴涵深刻妙义 ,如牡蛎为临床常用药 ,性味咸、微寒 ,归肝、肾经。今人多以其潜镇、软坚、敛涩之功而治疗阳亢神扰、痰核结块及体虚滑脱诸症。然在张仲景方中 ,其配伍则更具匠心 ,兹据张仲景所论结合历代本草文献的有关阐释浅述于下 ,冀对开拓牡蛎的临床应用有所裨益。1 化解湿热牡蛎性微寒有清热之功 ,味咸有破溃之力 ,故适用于湿热互结之证。《注解伤寒论》曰 :”牡蛎……咸以泄水气。”《本草纲目》云其 :“…  相似文献   

16.
近代名医张锡纯所著《医学衷中参西录》,在祖国医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在遣药组方上有独到的研究。他从人体脏腑的整体观出发,认为:“人之脏腑,一气贯通,若营垒连络,互为犄角。一处受攻,则他处可为之救应。故用药攻病,宜确审病根结聚之处,用对证之药一二味,专攻其处。即其气血偶有伤损,他脏腑气血犹可为之输将贯注,亦犹相连营垒之相救应也。又加补药以为之佐使,是以邪去正气无伤损”。这是张氏用药组方的指导思想。本文试就张氏用生赭石配伍方面,作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医学远在《黄帝内经》就有“五方用药各有所宜”的记载。至后世历代医家处方用药,则注重南北之分。因北方多陵丘,干旱,多寒冷;南方多湖泊,潮湿,多温热。在处方用药上,多有差异。近代名医衷中参西的先驱者张锡纯,早在二十年代末就提出“西药不尽宜于中人”之说。张氏根据《内经·至异法方宜论》“西方水土刚强,其民不衣而褐荐,华食而脂肥,故邪不能伤其形体,而病生于内,其治宜毒药,故毒药者,亦从西方来……。”张氏说:“盖凡人生寒冷之地且多肉食,其脾  相似文献   

18.
张菊人治疗眩晕四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菊人老中医为北京已故名医,以善治温病著称。《菊人医话》记述了张氏临床经验概略,弥足可珍。张氏从事医疗五十余年,临证用药颇有心得。现就临证运用“清上引下”等四法治疗眩晕,谈谈个人体会如下。一、眩晕病机历代医家对眩晕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上气不足,脑为之  相似文献   

19.
张山雷的用药经验散见于他的众多著作中 ,而《本草正义》则相对集中地反映出来。笔者研读此书有年 ,深感其中蕴藏着丰富的临床经验 ,足以指导临证用药 ,提高疗效。现选介数种为历代本草未载 ,或晚近本草方收录而有实用价值的药物 ,以期引起同道探索宝库的兴趣。1 西洋参《本草从新》及《本草纲目拾遗》开始收载 ,都认为有“补肺之功”。张氏认为其味甚苦 ,其性必寒 ,“不过苦寒泄火之品 ,唯肺胃有火 ,口燥咽干者 ,颇有捷效。虽似有生津止渴之功 ,其实仍以泄热见长 ,而清养肺胃 ,尚是因其降火而加之美名”。近代绍兴名医杜同甲曾称本品为“…  相似文献   

20.
宗气刍议     
<正> “宗气”首见于《内经》,认为其聚于胸中,有行心血、助呼吸之功。近代医家张锡钝对此颇多阐发,言:“肺司呼吸人所共知,而谓肺之所以能呼吸者……不惟业医者不知,即为医家知者赤鲜,并方书亦罕言及”,张氏所言之机即为宗气。他在《大气论》中发前人之未发,笔者通过学习,认为:人身之诸气,可概括为两种,一为先天之气,一为后天之气。二者之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为用,亦相互促进。也就是:后天以先天为本,先天以后天为养,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后天之间生生不息,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