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黄芩素对致病性β-淀粉样蛋白(Aβ1-42)纤维形成及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硫黄素-T(Th-T)荧光分析法观察黄芩素对抗Aβ1-42纤维化效应;应用噻唑蓝(MTT)法,观察黄芩素对抗Aβ1-42对PC12细胞毒性的影响。结果 Th-T荧光分析显示:黄芩素对Aβ1-42纤维形成和聚集有浓度依赖性抑制作用,对预聚集的Aβ1-42纤维也有明显解聚作用(P<0.01);MTT法显示:黄芩素能显著降低Aβ1-42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P<0.01)。结论黄芩素在体外能有效抑制Aβ1-42纤维形成和聚集,并显著降低Aβ1-42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提示黄芩素有可能成为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芦丁对Aβ25-35肽段淀粉样纤维化及纤维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方法在pH值为7.4、温度37℃孵育Aβ25-35肽,采用硫黄素(thioflavin T,ThT)荧光和透射电子显微镜检测多肽的淀粉样纤维化;以淀粉样纤维处理PC12细胞建立的细胞损伤模型,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以评估芦丁对β淀粉样纤维细胞毒性的抑制作用。结果 Aβ25-35肽段在pH值为7.4、温度37℃条件下,经孵育60h左右形成淀粉样纤维;芦丁抑制Aβ淀粉样纤维的形成,破坏纤维结构,并降低纤维诱导的细胞损害。结论芦丁能够抑制Aβ25-35的淀粉样纤维化和破坏成熟纤维结构,并降低Aβ纤维的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3.
β-淀粉样蛋白(Aβ_(42))以其特有的一级结构使其易发生聚集和沉积,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AD)典型的及基本的病理学特征之一。这些Aβ_(42)的聚集体对神经细胞的毒性很大,其中Aβ_(42)寡聚体(Aβ_(42)O)为主要神经毒形式,最终引起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靶向Aβ_(42)O的制剂,不论是抗体制剂,还是化合物制剂,或来自天然药物组分,已有许多报道,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β_(42)O的进一步沉积(被认为是Aβ_(42)O的储存库),以及Aβ_(42)O的细胞毒性。然而,不同的制剂在结合Aβ_(42)O或Aβ_(42)时结合的靶部位不同,引起的效应或细胞保护作用也是不同的。由于Aβ_(42)O存在构象多样性,这是否会导致毒性效应的差异是个值得探索的问题。本研究利用不同的靶向Aβ_(42)O的抗体或药物制剂,研究了它们对Aβ_(42)O的定向靶向性和相应的功效,发现这些制剂的功效与它们靶向Aβ_(42)分子的位点之间有着复杂但统一的相关性。这些结果对抗Aβ_(42)O药物的定向设计或许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H102对Aβ42致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H102在细胞水平上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佳药物浓度及对Aβ42所致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H102作用于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制定浓度-药效曲线得出最佳药物浓度;将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细胞接种后分为对照组、Aβ42损伤模型组及Aβ42损伤加H102保护组,观察各组的MTT代谢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形态。结果:H102在10~160μmol/L浓度范围内均可增加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1),20μmol/L是增加细胞活性的最适浓度;与对照组相比,Aβ42损伤模型组MTT代谢率下降(P<0.05)、LDH漏出率增高(P<0.01),细胞突起损伤、死细胞增多,加入H102保护后可使上述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H102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轻由Aβ42所致的神经元毒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淀粉样β蛋白1-42(Aβ1-42)和thiorphan对恒河猴大脑海马神经元淀粉样蛋白、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以及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为注射thior-phan和Aβ1-42建立恒河猴AD模型提供数据准备。方法开颅后先注射thiorphan到猕猴的大脑皮质和基底核,消耗已存在的Neprilysin,然后再缓慢的注射孵育好的纤丝状Aβ1-42,后植入含有thiorphan的微渗透泵到基底核。HE染色观察海马结构病理改变。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猴子海马Aβ1-42、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阳性细胞的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海马CA1、CA2等区神经元萎缩,海马齿状回局部颗粒细胞丢失被胶质细胞取代;免疫组化结果显示模型组海马各区Aβ1-42、ChAT、GFAP阳性细胞吸光度(OD值)分别为0.59±0.05、0.21±0.04、0.19±0.04,与对照组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β1-42和thiorphan联合颅内给药导致恒河猴海马产生类似AD患者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体内和体外实验观察丹酚酸B(SalB,中药丹参的主要活性成份)对β淀粉样肽(AB)诱导神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用MTT测定和流式细胞仪分析PC-12细胞的存活和凋亡情况。用Aβ1-40或Aβ1-40和SalB孵育PC-12细胞,观察丹酚酸B对抑制Aβ聚集和纤维形成的作用。分离大鼠线粒体,测定钙离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褪黑激素对β-淀粉样多肽25-35片段(Nβ_(25-35)所致神经细胞毒性作用的影响.方法:用相衬倒置显微镜观察原代培养的神经细胞的形态;用噻唑兰(MTT)法、乳酸脱氢酶(LDH)测定及台盼兰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Aβ_(25-35)(20μmol/L)可引起培养的神经细胞数量减少,部分突起消失;台盼兰着色细胞数增加;神经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培养上清液中LDH释放量增加;褪黑激素(Ⅰ,10μmol/L)可抑制Aβ_(25-35)诱导的上述毒性损伤.结论:Aβ_(25-35)对原代培养的皮质-海马神经细胞有直接的细胞毒作用,褪黑激素对Aβ_(25-35)所致神经细胞毒性损伤具有剂量依赖性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颅内注射淀粉样β蛋白片段1-42(Aβ1-42)和thiorphan对恒河猴脑内Aβ表达的影响。方法将恒河猴随机分为模型组(n=3)和正常对照组(n=1),模型组开颅后于大脑皮质和基底神经节先注射thiorphan以消耗已存在的脑啡肽酶,然后缓慢注射纤丝状Aβ1-42,再植入含有thiorphan的微渗透泵到基底神经节,持续28d;正常对照组仅注射生理盐水。至50d时处死恒河猴,开颅取大脑,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等部位Aβ1-42的表达。结果正常对照组恒河猴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Aβ1-42免疫反应阳性,30个高倍视野(×400)的积分吸光度(IA)分别为0.22±0.06,0.20±0.04和0.19±0.07。模型组3只恒河猴海马、基底神经节和大脑皮质Aβ1-42免疫反应均明显增强,海马IA分别为0.57±0.05,0.60±0.05和0.61±0.05;基底神经节IA分别为0.62±0.06,0.63±0.05和0.65±0.05;大脑皮质IA分别为0.67±0.06,0.68±0.05和0.65±0.07。结论颅内联合注射Aβ1-42和thiorphan可增加脑内Aβ1-42的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丹酚酸B对淀粉样β蛋白的纤维形成及其细胞毒作用的影响。方法:将不同浓度丹酚酸B与淀粉样β蛋白(1-40)在25℃共同孵育,于不同时间取样品电镜观察纤维形成。用MTT法观察此不同时间点淀粉样β蛋白(1-40)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另将淀粉样β蛋白(25-35)预先老化7d,用MTT法观察此老化蛋白对PC12细胞的毒性及丹酚酸B的作用。结果:丹酚酸B10—100nmol/L可以完全抑制淀粉样β蛋白(1-40)25℃放置30h的纤维形成,对淀粉样β蛋白(1-40)25℃放置48及100h的纤维形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MTT法显示,经与丹酚酸B共同孵育的淀粉样β蛋白(1-40)明显较未与丹酚酸B孵育的淀粉样β蛋白对PC12细胞的毒性小。丹酚酸B1μmol/L可明显抑制预先老化的淀粉样β蛋白(25-35)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结论:丹酚酸B可抑制淀粉样β蛋白的老化及纤维形成,同时可直接抑制老化淀粉样β蛋白对PC12细胞的毒性作用。 (责任编辑 吴民淑)  相似文献   

10.
马志红  徐淑梅 《天津医药》2008,36(3):198-200
目的:观察H102在细胞水平上对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生长的影响,寻找最佳药物浓度及对Aβ42所致神经元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将不同浓度的H102作用于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利用噻唑蓝(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制定浓度-药效曲线得出最佳药物浓度;将人神经母细胞瘤株SY5Y细胞接种后分为对照组、Aβ42损伤模型组及Aβ42损伤加H102保护组,观察各组的MTT代谢率、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细胞形态。结果:H102在10-160μmol/L浓度范围内均可增加SY5Y细胞的存活率(P〈0.01),20μmol/L是增加细胞活性的最适浓度;与对照组相比,Aβ42损伤模型组MTT代谢率下降(P〈0.05)、LDH漏出率增高(P〈0.01),细胞突起损伤、死细胞增多,加入H102保护后可使上述指标恢复或接近正常。结论:H102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可减轻由Aβ42所致的神经元毒性。  相似文献   

11.
淀粉样β蛋白(amyloid-β protein,Aβ)在脑内的异常聚集是诱发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的重要原因,因此开发抑制Aβ聚集的药物是治疗AD的重要手段之一.前期研究发现托卡朋能抑制Aβ42聚集并降低Aβ42聚集物诱导的细胞毒性,但临床研究发现托卡朋有很强的肝毒性.为了降低托...  相似文献   

12.
刘思园  孙华  朱俐 《江苏医药》2012,38(6):641-643
目的研究二氢杨梅素(DMY)对Cu2+诱导的β淀粉样蛋白片段(Aβ1-40)聚集和细胞毒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硫磺素T荧光标记研究DMY对Cu2+诱导Aβ1-40聚集的影响,MTT法检测SH-SY5Y细胞活力的变化。结果 DMY能明显抑制Cu2+诱导的Aβ1-40聚集,对已形成的Cu2+-Aβ1-40聚集物有解聚作用,且能有效防止Cu2+和Aβ1-40共同诱导的SH-SY5Y细胞活力的下降。结论 DMY对阿尔茨海默病具有潜在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远志皂苷抑制β淀粉样蛋白片段1-40(Aβ1-40)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聚集状的Aβ1-40 25μmol·L-1诱导PC12细胞凋亡,然后将处理后的PC12细胞分为Aβ1-40模型组和远志皂苷50,100和200μmol·L-1组,同时设正常细胞对照组。采用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存活率;膜联蛋白-Ⅴ和PI双染法检测细胞凋亡率;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细胞凋亡基因Bcl-2和Bax及细胞色素c(Cyt c)表达阳性的细胞百分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PC12细胞中Cyt c的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β1-40模型组PC12细胞的存活率明显降低(P<0.01),为(31±7)%;Bcl-2阳性表达细胞率降低(P<0.01),为(23.9±1.9)%;Bax和Cyt c阳性表达细胞率升高(P<0.01),分别为(79.0±3.7)%和(49.2±3.6)%,Bcl-2/Bax阳性表达细胞比值为0.30。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远志皂苷50,100和200μmol·L-1作用24 h后,细胞存活率分别升高至(51±13)%,(64±7)%和(84±10)%(P<0.01);Bcl-2阳性率升高至(38.7±0.9)%,(53.7±1.6)%和(60.3±0.8)%(P<0.01),Bax阳性率分别降低为(60.8±1.9)%,(41.5±2.2)%和(32.7±1.4)%(P<0.01),Bcl-2/Bax比值亦分别上升为0.64,1.29和1.84;Cyt c阳性率分别降低至(45.4±3.4)%,(30.2±2.2)%和(27.5±1.0)%(P<0.05,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PC12细胞凋亡率和Cyt c蛋白表达水平亦明显升高(P<0.01);远志皂苷50,100和200μmol·L-1作用24h,PC12细胞凋亡率和Cyt c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降低(P<0.01)。结论远志皂苷对Aβ1-40诱导的PC12细胞凋亡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抑制Bax和Cyt c表达,增加Bcl-2表达和Bcl-2/Bax比值,从而阻断内源性细胞凋亡通路。  相似文献   

14.
五味子乙素对M146L细胞分泌β淀粉样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探讨五味子乙素对M146L细胞分泌的β淀粉样蛋白(amyloid β-protein,Aβ)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稳定转染人类阿尔茨海默病β淀粉样前体蛋白(Amyloid beta-protein precursor,APP)基因及突变型早老素1(prsenilin-1,PS1)基因的CHO(Chinese Hamster Ovary)细胞系(M146L),使之高效产生β淀粉样蛋白42(amyloid β-protein,Aβ_(42)),建立Aβ_(42)过度表达的细胞模型。加入待筛选的药物五味子乙素,用四甲基偶氮唑蓝比色法(microculture tetrazolium assay,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1.67,5,15μg·mL~(-1))对M146L细胞毒作用,应用ELISA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观察细胞分泌的Aβ_(42)的变化。结果:不同浓度的五味子乙素对M146L存活率没有影响,不具有细胞毒作用。5和15μg·mL~(-1)的五味子乙素对细胞分泌的Aβ_(42)有抑制作用,以高剂量组最为明显。结论:一定剂量的五味子乙素对M146L细胞分泌的Aβ_(42)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吡格列酮(Pio)对淀粉样β蛋白片段25-35(Aβ25-35)所致培养皮质神经元损伤是否具有保护作用。方法培养7 d的乳大鼠大脑皮质神经元,先加入Pio0.01,0.1,1和10μmol.L-1作用1 h,然后加入Aβ25-3520μmol.L-1作用24 h;或先加入GW9662 10μmol.L-1作用30 min后,加入Pio1μmo.lL-1作用1 h,然后加入Aβ25-35作用24 h。MTT法测定细胞存活率;Hoechst33258核染色观察细胞凋亡的形态学改变及细胞凋亡率;Western印迹法检测磷酸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的激酶4(MKK4)水平、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水平和Bcl-2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MTT结果显示,Aβ25-35可使体外培养神经元存活率明显降到(66.8±1.2)%,Pio 0.1,1和10μmol.L-1可明显对抗Aβ25-35诱导的培养神经元存活率下降,分别为(81.2±2.9)%、(87.9±2.2)%和(98.1±1.9)%,且呈明显浓度依赖性;GW9662能部分拮抗Pio的这种抑制作用。Hoechst33258核染色结果显示,正常培养神经元细胞核荧光染色均匀,只见到极少量细胞出现核固缩,凋亡率为(11.8±1.1)%。Aβ25-35作用24 h后,神经元出现核固缩或核碎裂的数目明显增多,凋亡率增加到(64.6±2.3)%,Pio 0.1,1和10μmol.L-1可明显抑制Aβ25-35引起的培养神经元凋亡率增加,凋亡率分别为(58.3±1.2)%、(52.6±1.3)%和(41.5±1.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Aβ25-35可使神经元Bcl-2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磷酸化MKK4表达及磷酸化JNK1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io能上调Bcl-2的表达水平,对抗Aβ25-35诱导的磷酸化MKK4和磷酸化JNK1表达水平增加。结论 Pio能够明显抑制Aβ25-35引起体外培养神经元的损伤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激活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上调Bcl-2蛋白表达和抑制MKK4/JNK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转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CPX)基因对神经毒物质β淀粉样肽(Aβ)诱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方法转染并筛选稳定高表达CPX基因的PC12细胞系,用神经毒物质Aβ处理细胞,观察其抗逆变致凋亡的能力。通过电镜、DNA片段化的测定、MTT比色微量分析及流式细胞凋亡率分析观察转基因后对Aβ诱发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结果加入神经毒物质Aβ后,未转染CPX基因的PC12细胞出现凋亡的特征性形态学改变,电泳可见断裂的DNA片段,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率较CPX基因转染组明显增加。MTT比色微量分析显示细胞活力下降(P<0.001)。结论Aβ诱导的神经细胞凋亡与活性氧的产生有关,转染CPX基因能对抗Aβ的神经毒性,保护Aβ所致的神经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金银花(Lonicera japonica Thunb.)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并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测试β-淀粉样蛋白聚集抑制活性。方法采用水提醇沉法对金银花干燥花蕾进行提取,并用D101大孔吸附树脂、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法和制备HPLC法对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与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NMR等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以姜黄素作为阳性对照来检测其中的木脂素类化合物(1~6)对Aβ_(1-42)聚集的抑制活性。结果共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forsythialanside C(1)、urolignoside(2)、icariside E4(3)、(7R,8S)-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4)、(7S,8S)-thre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5)、(7S,8R)-erythro-7,9,9′-trihydroxy-3,3′-dimethoxy-8-O-4′-neolignan-4-O-β-D-glucopyranoside(6),8-hydroxygeraniol-8-O-β-D-glucoside(7),kankanoside P(8),(2E,6Z)-8-(β-D-glucopyranosyloxy)-2,6-dimethyl-2,6-octadienoic acid(9),lamiuamplexoside C(10)。化合物1和2在20μmol·L~(-1)时的抑制活性分别为74.6%和85.2%,高于阳性对照姜黄素(62.1%)。化合物3~6表现出中等程度的Aβ_(1-42)聚集抑制活性。结论化合物1~3和7~10为首次从忍冬属中分离得到,并且研究表明苯骈二氢呋喃新木脂素糖苷类化合物C-4位与葡萄糖成苷后能明显提高对β-淀粉样蛋白聚集的抑制活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吡格列酮(Pio)对淀粉样β蛋白片段1-42(Aβ1-42)所致大鼠海马神经细胞损伤保护作用的信号传导机制。方法 SD大鼠左侧脑单次icv给予5μlAβ1-422.0mmol.L-1制备大鼠痴呆模型。65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Aβ1-42模型组及Pio20,40和80mg.kg-1组;Pio组大鼠在icv单次给予Aβ1-42前24h先ig给予Pio20,40及80mg.kg-1,每天一次,连续给药7d。Western印迹法检测海马CA1区磷酸化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激酶4(MKK4)、磷酸化c-Jun氨基端激酶1(JNK1)和磷酸化c-Jun的蛋白表达水平;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磷酸化JNK在小胶质细胞表达部位。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β1-42模型组大鼠icv给予Aβ1-42后,可引起海马CA1区磷酸化的MKK4,JNK1和c-Jun的表达明显增加(P<0.01);与Aβ1-42模型组比较,Pio20,40和80mg.kg-1可剂量依赖性地对抗Aβ1-42引起的磷酸化MKK4,JNK1和c-Jun表达的增加(P<0.01),Pio40mg.kg-1使磷酸化MKK4蛋白与总量MKK4蛋白之比从Aβ1-42模型组的1.02±0.35降低到0.44±0.06,磷酸化JNK1从0.94±0.17降低到0.55±0.05,磷酸化c-Jun从4.64±0.41降低到2.48±0.12(P<0.01)。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磷酸化的JNK主要在小胶质细胞表达。结论 Pio通过抑制小胶质细胞内JNK激酶信号传导通路的活化,对抗Aβ1-42引起的海马神经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过表达β淀粉样前体蛋白的SH-SY5Y细胞上(SH-SY5Y/APP695)观察葛根素对β淀粉样蛋白(β-amyloid protein,Aβ)生成的作用,探讨其防治阿尔茨海默病的机制。方法葛根素2.5,5和10μmol·L-1处理SH-SY5Y/APP细胞24 h,MTT法检测细胞活力,ELISA试剂盒测定细胞外Aβ1-40和Aβ1-42水平;Western blot蛋白质印迹法检测APP及β-分泌酶的蛋白表达变化;荧光法测β-分泌酶的活性;RT-PCR法检测β-分泌酶转录的变化。结果葛根素可剂量依赖性的减少SH-SY5Y/APP695细胞外Aβ1-40、Aβ1-42的水平;酶活性分析显示2.5,5和10μmol·L-1的葛根素分别抑制了15%,30%和40%β-分泌酶的活性。Western blot印迹结果显示,葛根素能剂量依赖性抑制β-分泌酶蛋白表达,2.5,5和10μmol·L-1的葛根素使β-分泌酶的蛋白表达分别减少至82%,71%和45%,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葛根素通过下调β-分泌酶蛋白的表达、抑制β-分泌酶的活性减少Aβ的形成,这可能是葛根素防治阿尔茨海默病作用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采用转基因细胞模型,考察通络醒脑泡腾片对Aβ生成和降解关键靶点的影响,探索其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作用机制。方法体外培养SH-SY5Y-APP和SH-SY5Y-C99细胞,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的培养液(含通络醒脑泡腾片血清0%~40%)干预48 h,采用MTT法确定无毒浓度,LDH法检测细胞活性,ELISA法检测Aβ_(1-40)和Aβ_(1-42)分泌量;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PP基因和蛋白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APP剪切片段sAPPα和sAPPβ蛋白表达;qRT-PCR、Western blot及荧光检测试剂盒分别测定BACE1基因、蛋白水平和酶活性;Western blot检测Aβ降解酶IDE和NEP蛋白表达;体外培养SH-SY5Y,通络醒脑泡腾片不同浓度的含药血清培养液孵育48 h,MTT法检测Aβ_(25-35)诱导后细胞存活率。结果通络醒脑泡腾片含药血清对SHSY5Y-APP和SH-SY5Y-C99细胞均无明显毒性作用(P>0.05);通络醒脑泡腾片含药血清可明显抑制SH-SY5Y-APP细胞Aβ的分泌(P<0.05),对SH-SY5Y-C99细胞Aβ分泌量无影响;对SH-SY5Y-APP细胞APP基因及蛋白水平、sAPPα及Aβ降解酶NEP和IDE蛋白表达均无明显影响(P>0.05),但对sAPPβ蛋白有明显抑制作用(P<0.05),且呈剂量依赖关系,对BACE1基因、蛋白水平、活性均有明显抑制作用(P<0.01)。此外,研究发现通络醒脑泡腾片含药血清对Aβ_(25-35)诱导的SH-SY5Y细胞凋亡具有保护作用(P<0.01)。结论通络醒脑泡腾片对β-分泌酶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能对抗Aβ神经细胞毒性作用,提示抑制β-分泌酶和拮抗Aβ神经细胞毒性是通络醒脑泡腾片发挥抗阿尔茨海默病的主要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