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临床资料 2004-05/2006-12进行先天性心脏病手术患儿100例,男37例,女63例,年龄42 d~2岁,体质量4~8 kg,其中法乐氏四联症(TOF)16例,室间隔缺损(VSD)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VSD/PH)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房间隔缺损(VSD/ASD)17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VSD/PDA)11例,房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ASD/PH)11例,部分房室管畸形(TECD)8例,右室双出口(DORV)5例,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及动脉导管未闭(TGA/VSD/PDA)1例,法乐氏三联症1例,三房心1例.  相似文献   

2.
右腋下微创小切口在小儿心脏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153 例,男性 84 例,女性 69 例,年龄 9 个月~18 岁,其中:房间隔缺损( ASD)48 例,室间隔缺损(VSD)94 例,法洛四联症(TOF)6 例,VSD+ASD 3 例,右室双出口(DORV)1 例,Ebstein畸形 1 例.  相似文献   

3.
室间隔缺损 (VSD)修补术后发生残余漏是较常见的并发症。自 1986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 ,我科共修补 VSD32 3例 ,术后发生残余漏 2 2例 (6 .81% )。现就其发生原因及防治讨论如下。1 临床资料   2 2例中男 13例 ,女 9例。年龄 9个月至 19岁 ,平均 7.8岁。术前缺损直径 0 .2~ 2 .5 cm ,>1.0 cm者 19例。嵴上型2例 ,嵴下型 2 0例。手术直接缝合 3例 ,补片修补 19例 ;不停跳下修补室缺 1例。单纯室间隔缺损 11例 ,VSD伴肺动脉瓣狭窄 (PS) 1例 ,VSD加右室双腔心 (DCRV) 2例 ,法乐四联征 (TOF) 8例 ,术后回 ICU即于心前区闻及 …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心内隧道法手术纠治右室双出口(DORV)合并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VSD)的经验。方法:对12例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病人采用心室内隧道法纠治,其中艾森门格型7例,法乐四联症(TOF)型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室内隧道修复,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补片做内隧道将左室血通过VSD引至主动脉,根据病人情况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结果:早期TOF型1例病人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余11例均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内隧道通畅,无残余分流。结论:心室内隧道法是纠治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的满意术式。  相似文献   

5.
乔峻  王幼平 《新疆医学》1995,25(2):74-75
肺动脉瓣下型室间隔缺损(SPVSD)常伴有主动脉右冠状窦脱垂,并可伴发主动脉瓣关闭不全(AI),因而其病理和临床特点、外科手术及预后等方面与其它类型的室间隔缺损(VSD)有所不同。我科自1982年8月至1993年10月收治此类型VSD患者共60例,现总结诊治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心内隧道法手术纠治右室双出口合并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的经验。方法对12例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病人采用心室内隧道法纠治,其中艾森门格型7例,TOF型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室内隧道修复,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补片做内隧道将左室血通过VSD引至主动脉,根据病人情况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结果早期TOF型1例病人死于低心排综合症,余11例均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内隧道通畅。无残余分流。结论心室内隧道法是纠治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的满意术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介入方法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可行性。方法对27例室间隔缺损患者应用国产封堵器进行介入治疗并回顾分析其疗效。结果25例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治疗成功,成功率96%,2例嵴内型VSD中1例封堵成功,27例手术中2例并发一过性Ⅲ°房室传导阻滞。结论介入封堵治疗膜部和/或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嵴内型VSD介入封堵治疗需进一步提高封堵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心内隧道法手术纠治右室双出口(DORV)合并主动脉瓣下室间隔缺损(VSD)的经验。方法:对12例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病人采用心室内隧道法纠治,其中艾森门格型7例,法乐四联症(TOF)型5例。体外循环下行心室内隧道修复,经右心室切口用涤纶补片做内隧道将左室血通过VSD引至主动脉,根据病人情况补片扩大右室流出道。结果:早期TOF型1例病人死于低心排综合征,余11例均恢复良好,超声心动图示心室内隧道通畅,无残余分流。结论:心室内隧道法是纠治DORV并主动脉瓣下VSD的满意术式。  相似文献   

9.
①目的探讨体质量5 kg以下<6个月小婴儿室间隔缺损(VSD)的外科治疗和围术期处理方法,为临床提供理论依据.②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体质量5 kg以下小婴儿(<6个月)行室间隔缺损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20例,体质量<5.0 kg,平均(4.1±0.8)kg,年龄27~182 d,平均(131±17)d.所有病儿均易发生呼吸道感染,伴有肺动脉高压,其中膜周型VSD者20例,嵴内型VSD者1例,肺动脉瓣下VSD者12例,多发VSD者2例,VSD直径8~25 mm,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手术治疗.③结果术后早期死亡1例;出现并发症者13例,其中肺不张8例,低心排综合征2例,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1例,均经过治疗后痊愈出院.④结论只要把握好手术时机,掌握恰当的手术技术,完善围术期处理,体质量5 kg以下小婴儿(<6个月)室间隔缺损的外科治疗可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VSD)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63例VSD患者,其中53例为膜部型(17例合并膜部瘤),7例为嵴下型,3例为嵴内型。膜部型VSD使用对称型封堵器,其余类型的VSD使用偏心型封堵器,膜部瘤形成合并多孔型使用对称型封堵器或大边封堵器。结果左心室造影测量缺损直径6~16(9.6±2.6)mm,缺损上缘距主动脉根部2—6(3.9±1.7)mm。63例均封堵成功,成功率为100%。VSD封堵器直径6—16(10.5±2.6)mm。1例术中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术后随访6个月无明显变化。结论介入封堵治疗室间隔缺损创伤小,成功率高,手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使用特殊的二维超声切面显示先天性心脏缺损的形态学特征及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方法 二维超声心动图常规切面诊断43例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SD)和15例室间隔缺损(VSD)患者,再使用特殊的超声心动图切面显示ASD和VSD的平面形态学特征,在胸骨旁或心尖位置,使用房间隔切面、流入道和流出道室间隔,分别显示继发孔型ASD、膜周部和流出道或双动脉干下型VSD的平面形态学特征.结果 经常规二维超声心动图确诊的43例继发型ASD及15例VSD患者,应用特殊的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切面,有35例继发型ASD及10例VSD患者能显示这些先天性缺损的平面图像,通过平面显像,能成功评价缺损的大小、形状、边缘情况及与周边结构的空间关系,也能显示2个或多个缺损之间的关系.结论 经胸二维超声心动图不仅能显示ASD和VSD缺损的形态学特征,也能为临床决策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关于超声与射线引导下经皮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和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对室间隔缺损的对照研究.方法 选取140例VSD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甲组(超声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53例、乙组(射线引导下经皮VSD封堵术)45例和丙组(超声引导下经胸小切口VSD封堵术)42例.记录3组的手术指标及术后并发...  相似文献   

13.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嵴内型室间隔缺损(intracristal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IVSD)是开口在右室流出道的肌性缺损,位于心室流出道、室上嵴结构之内,属于漏斗型室间隔缺损、占室间隔缺损(VSD)5%-29%[1,2]。目前对嵴内型室间隔缺损进行封堵治疗的经验仍较少,中长期随访介入治疗后的效果和安全性资料缺乏。本研究介绍采用根据嵴内型VSD的解剖特点设计的零偏心VSD封堵器和对称型VSD封堵器治疗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的体会及中长期随访结果。  相似文献   

14.
引言 室间隔缺损(VSD)因为缺损的位置和缺损过大,很早便出现临床症状,尤其合并肺动脉高压(PH)后需要及早外科治疗,2003-03/2004-09,我们共对36例VSD合并PH患儿行体外循环下VSD修补术,占同期体外循环(CPB)心内直视手术的8%。  相似文献   

15.
收集我院自 1987年 1月~ 1999年 7月 ,体外循环围术期共 13例并发 度房室传导阻滞的病例 ,对其预防和治疗进行讨论。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6 95例需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术的患者 ,发生13例 (1.89% ) 度房室传导阻滞。其中 ,男 6例 ,女 7例 ,年龄 1~ 2 6岁 ,平均 (8± 4.6 )岁。房间隔缺损 (ASD) 1例 ,室间隔缺损 (VSD) 7例 ,法乐四联征 (TOF) 4例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 (CTGA,IDD型 ,肺动脉瓣闭锁 ) 1例。术前晕厥 2例 ,并发右束支传导阻滞 2例 ,左束支传导阻滞 2例 ,预激综合征 1例。1.2 手术方法  ASD采用补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介入治疗室间隔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06年3月-2008年8月,46室间隔缺损患者使用国产偏心型封堵器,其中21例为膜周型室间隔缺损,18例为嵴下型室间隔缺损,7例为嵴内型室间隔缺损。经胸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VSD)的直径为4~10mm,术中行左室造影、建立股动静脉轨道、经右心系统释放封堵器,并分别于术后2周、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结果46例中43例封堵器均成功置入。1例术中封堵器影响主动脉辩,2例出现较大残余分流而放弃介入改开胸手术,3例术后造影存在微量至少量残余分流,6个月后行超声检查分流消失。结论经导管植入国产偏心封堵器治疗V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介入治疗方法,操作简便,成功率高,近期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17.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5):418-420
目的探讨基于256CT数据行室间隔缺损(VSD)患儿病变部位三维重建在小儿VSD修补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集30例VSD患儿的256CT数据,在医用软件Mimics的帮助下行患儿病变部位的三维重建,依据三维重建结果利用快速成型技术打印患儿VSD的实体模型,进行术前评估病情、术中比对并指导手术、术后评判手术效果。结果 30例患儿均在VSD实体模型指导下完成VSD修补术,手术过程顺利。30例患儿术中所见VSD类型、缺损大小与三维重建模型一致。三维重建VSD实体模型测量室间隔缺损平均直径为(7.1±0.2)mm,术中实测VSD平均直径为(7.2±0.2)mm。结论基于256CT数据进行的患儿病变部位三维重建技术及快速成型技术能够准确地反映VSD类型、缺损大小,为其在心脏外科手术前病情评估及手术预演、术中指导、术后评估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8.
室间隔缺损(VSD)解剖复杂,常分为膜周型、双动脉下型、肌部型。介入封堵术中,膜周部型的易影响到希氏束,双动脉下型的易影响到主动脉瓣。其手术难度大、并发症多且严重,特别是嵴内型VSD、干下型VSD、巨大VSD伴肺动脉高压、隔瓣下型VSD等。近年来,随着器械、技术等的不断改进、提高,手术成功率明显提高,并发症明显降低。而Hybrid技术的践行,使复杂先天性心脏病的介入治疗近年来也取得了突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UCG)在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6年8月-2012年12月在广东省中山市人民医院行经导管室间隔缺损(VSD)封堵术的患者23例,年龄5~52岁,平均(31±17)岁,男性16例,女性7例,应用UCG对患者进行术前检查,了解VSD的位置、大小、缺损残端与主动脉右冠瓣间距离;术中UCG进行实时监测以及术后进行UCG复查,了解封堵器的形态、位置情况、各瓣膜返流情况、VSD有无残余分流。结果 23例VSD患者中,术前UCG提示:17例为膜周型VSD,其中7例合并膜部瘤;5例为嵴内型VSD;1例为心肌梗死后室间隔心尖段穿孔。术前UCG测量:VSD平均直径为4~9mm,平均5.9mm;与主动脉瓣右冠瓣间距离为1~5mm,平均3.5mm。术中左室造影测量显示:VSD平均直径为2~9mm,平均5.3mm。23例VSD患者中,有21例成功进行VSD封堵术。术中UCG发现残余分流2例(分流束分别约1mm、5mm)、轻度主动脉瓣返流1例、三尖瓣脱垂并中度返流1例,术后UCG复查无明显变化。结论应用超声心动图能对室间隔缺损患者进行封堵术前、术中、术后观测,是经导管室间隔缺损封堵术的重要观测手段。  相似文献   

20.
室间隔缺损(VSD)的传统治疗方法为体外循环(CPB)下外科修补和内科经心导管介入封堵治疗,但无论哪种方法均存在明显的缺点和局限性.近年来,采用经胸微创镶嵌治疗婴幼儿室间隔缺损日益得到重视,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1].本院2006年8月~2008年8月,经食道超声心动图(TEE)引导下,胸壁小切口于右心室表面穿刺用导引鞘管引导、置入封堵器完成室间隔缺损封堵18例,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