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医疗损害赔偿的司法实践来看,存在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这很大程度上源自法律适用的混乱.正确适用法律,在医疗损害赔偿领域全面贯彻《民法通则》的实际赔偿原则,并以此促进机能比较健全的医疗责任分散机制的形成,才是比较合理的切实可行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文章界定了会诊的法律性质,认为会诊是民事合同行为,其兼具有非典型合同?诺成合同?要式合同?有偿合同等特征,并进一步阐述了会诊过程中医方相关民事责任问题,包括合同责任与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合同责任和侵权责任的类型?会诊医师的民事责任等? 相似文献
3.
在介绍远程医疗概念及发展的基础上,基于目前远程医疗行政指导性文件,结合各地开展现状,梳理各方法律关系,对涉及的民事责任予以界定,为我国完善远程医疗制度标准、大力推广应用远程医疗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2 年 4月 1日出台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四条第一款第八项规定:“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由医疗机构就其医疗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 2002 年 9月 1 日,《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随后最高人民法院在 2003 年 1 月6 日又颁布实施了《关于参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审理医疗损害赔偿民事案件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 2003 年12月 6 日颁布了从 2004 年 5 月 1 日施行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医疗侵权… 相似文献
5.
医疗损害纠纷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而医疗损害纠纷案件的处理一直是理论和实务中的一个难点问题。尤其是相关行政法规与《民法通则》存在冲突,实务中由于司法理念和对法律精神理解的差异,导致一些法院在审判工作中的法律适用不统一。《侵权责任法》的出台有望解决医疗损害纠纷案件法律适用"二元化"现状,但还有一些问题需要研究并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7.
医疗损害事件包括医疗事故、医疗差错和医疗意外。医疗损害事件发生后,鉴定的定性、定级,是解决此类事件的难点之一,鉴定结论的准确性是解决此类事件的关键。多年来,能否合理处理此类事件是患者及家属与医疗单位发生纠纷的焦点。1事件发生过程 1998年6月4日,产前检查正常,体质很好的某产妇住进云南省沪西县医院待产。次日按医嘱分4次在4小时30分内服用米索前列醇400微克后产妇剧烈腹痛,当日18时10分产下一男婴,发生产后大出血,此间只有一名护士在处理,随即产妇出现休克,21时左右院长和副院长来到病房,看到…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医疗纠纷频频发生,因为没有具体的界定标准,导致医患双方矛盾升级,医院对此大伤脑筋,而在审判实务中对于医疗机构虽未构成事故,但确定存在过失的,人民法院一般都判决医疗机构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责任,有的赔偿额往往高于医疗事故。为此,医院的院长和医师们应明确一个概念,不仅要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也要注意医疗过失行为的出现。 相似文献
9.
区分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并明确相应的责任,有利于妥善解决医患纠纷,缓和医患矛盾。本文对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从概念、构成要件和承担责任三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区别。 相似文献
10.
《侵权责任法》把医疗损害案件纳入到民事侵权的范围,统一了医疗损害的赔偿。实践中,对于医疗损害的鉴定目前还存在着两类主体和两种鉴定模式的争议。通过探讨构建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思路和原则,并立足于保证鉴定的公开、公正、科学和现实操作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以相对统一的思路构建国内医疗损害鉴定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我国因医疗损害而发生的民事纠纷愈来愈多。医患关系分析、医疗损害民事责任的性质及其构成等问题成了司法实践和法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法律和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所做的原则性规定存在冲突,导致审判实务中无所适从。因此,需要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基本问题出发,来把握审判实务工作。本文讨论限于医疗损害赔偿纠纷的过失认定和因果关系,兼议《条例》适用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吉林医学》2016,(7)
目的:比较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鉴定结论,分析医疗过错发生规律,促使医疗机构防范医疗过错、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并为完善医学会医疗损害鉴定提供建议。方法:采用描述性分析方法,比较医疗事故与医疗损害鉴定结论的相关内容及相关因素。结果: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和医疗损害鉴定所涉医疗机构主要位于市内六区;三级医疗机构在两种鉴定中占据70%~80%;法医参与医疗事故鉴定率为29.37%,法医参与医疗损害鉴定率为84.89%;医疗事故构成率为60.14%,医疗损害构成率为54.67%;一、二级医疗机构和近郊区、远郊县医疗机构是医疗过错较为高发的机构。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一、二级医疗机构和近郊区、远郊县医疗机构医疗安全与风险监控,提高其医疗服务水平,并进一步完善法医参与鉴定的相关制度。 相似文献
13.
医疗侵权行为的民事责任与举证责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医疗侵权行为 ,是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在诊疗护理过程中侵犯了病人的合法权益 ,并引起一定法律后果的行为。在这里 ,病人的合法权益有两种 ,一是生命权和健康权 ,二是其他人身权 ,如姓名权、名誉权、肖像权、隐私权等。 2 0 0 2年4月 1日我国正式施行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 ,其中第 4条第 8款规定 :“因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 ,由医疗机构就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及不存在医疗过错承担举证责任。”也就是说 ,2 0 0 2年4月以后 ,医疗纠纷诉讼实行举证责任倒置。 2 0 0 2年 9月 1日 ,我国新的《医疗… 相似文献
14.
王国平 《杭州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24(2):91-92
尸检即尸体解剖 ,是指对已经死亡的机体进行解剖、检验以查明死亡原因的一种医学手段。尸检对于解决死因不明或对死因有异议而发生的医疗事故争议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 ,医疗事故争议双方需要重视尸检的适用以及相关注意规则。1 尸检的适用及其意义卫生部《解剖尸体规则》规定 ,尸体解剖分为三种 :①普通解剖 :限于医学院校和其他有关教学、科研单位的人体学科在教学和科学研究时施行。凡死者生前有遗嘱或家属自愿提供解剖者、无人认领的尸体 ,可收集作普通解剖之用。②法医解剖 :限于各级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局以及医学院校附设的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医疗损害的特点及其法律意义。方法根据医学科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归纳医疗损害的类型和特点,结合法学基本理论以及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探讨医者对医疗过错损害应当承担的责任和方式。结果医疗损害包括医疗非过错损害和医疗过错损害,医疗非过错损害由医疗产品本身特性所决定,其后果只能由患者承担,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此不应当承担任何责任。医疗过错损害具有主观过失性、善意目的性、不可避免性和相对可控性,医者应当对医疗过错损害承担相应责任,但根据法律公平原则,医者对医疗过错损害所承担的责任应当是有限的。结论根据医疗损害的特点和法律公平原则,医者对医疗过错应当只按过错责任原则、过错后果责任原则、赔偿额与损害后果相一致责任原则、限额赔偿责任原则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埘行政责任则应当有错就承担;而刑事责任的承担则应当体现罪刑相适应原则及有限责任原则。 相似文献
16.
杨亚明 《中华医学全科杂志》2003,2(9):45-46
预防接种事故适用于2002.9.1日起实行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新《条例》提出新的要求如:举证责任倒置、病历要公开、告知风险的义务及医疗事故鉴定变化、医疗事故范围扩大。预防接种事故的特殊性,目前没有一部可以直接适用的专门的部门规章。接种双方的法律关系是民事活动中的平等主体。要鉴别那些不屑于医疗事故的情形。应重新制订新的预防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的专门法规。根据新《条例》规定医疗机构要做好一系列工作,应当设置质量监控部门或者配备专兼职人员,基层接种机构要成立专门的质控机构,强化计划免疫工作管理,加强法制教育和业务教育,建立保险机制,减少接种双方的信息不对称。 相似文献
17.
1997年10月1日实施的《刑法》,明确规定了"医疗事故罪";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细化并激化了医疗事故(损害)的行政、民事责任以及刑事责任;2004年5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实施,"医疗事故"赔偿再度被激化,"第三方化解机制"应运而生;2008年6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一)》实施,规定了"医疗事故罪"立案标准,医疗事故刑事责任追究难度增加;2010年7月1日实施《侵权责任法》,医疗损害的民事责任高度激化,"医疗损害鉴定"取代了"医疗事故鉴定",医疗事故的刑事责任及行政责任追究基本停止,医疗安全管理进入了"赔钱了事"的无序化时代,医疗安全形势愈加严重,患者在医院的医源性人身损害事件频发。这种"医疗损害去刑事、去行政的化解方式"对医疗安全管理造成的影响必须引起司法界和卫生界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医疗损害赔偿诉讼的增多,医疗纠纷的法律适用问题也成为法学界和实际审判中争论的热点,出现了分别适用《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这种“二元化”现象,致使与之密切相关的赔偿也遭遇了同样的问题。这一现象的出现与《条例》本身存在缺陷是密不可分的,笔者欲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20.
现行医疗法律制度的缺陷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 医疗事故的认定医疗事故的认定,依照目前《医疗事故处理办法》的规定是由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确认的,而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的组成虽然规定为由同级人民政府批准,但事实上的垄断性和行业性上的保护性是不言而喻的.故其结论的公正性又常常遭到当事人不认可,是引起缠诉不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