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2.
胰和十二指肠损伤是严重的腹内伤,临床虽不多见,文献报道分别占腹外伤的1%~2%和3%左右,但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均较高。我院自1991年至1997年间收治21例胰和十二指肠损伤病人,手术后使用生长抑素(Somatostatin,SS),报道如下。1临...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诊断及外科冶疗结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总结1980-2002a经手术证实的十二指肠损伤患19例。结果:单纯十二指肠损伤4例,合并伤15例,其中2个以上脏器损伤10例,占52%。损伤部位以降部与水平部交界处为多,有14例,占73%。15例冶愈,治愈率为80%,有术后并发症6例,发生率为30%,死亡4例,病死率为20%。结论:掌握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特点,早期诊断,提高确诊率,根据伤情选择合理安全的术式,建立有效的十二指肠引流减压,及时冶疗术后的并发症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5.
十二指肠损伤11例其漏,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其解剖特点所致。11例均手术治疗,术后并发十二指肠瘘2例,腹腔脓肿1例,死于肠瘘2例,通畅引流减压要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诊断和适当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3例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经手术治疗,行十二指肠修补8例,空肠十二指肠Roux-en-Y吻合6例,十二指肠改良憩室化手术6例,改良憩室化再简化手术3例。治愈21例,死亡2例。十二指肠瘘死亡1例,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结论:十二指肠损伤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郭军  高春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12):875-876
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胰瘘的发生与胰管外引流及生长抑素应用的关系。方法对31例采用W h ipp le术式的病例作胰空肠端端吻合或胰空肠端侧吻合;16例胰管放支架管引流;所有病例术后完全静脉营养,15例应用醋酸奥曲肽注射液、生长抑素治疗。结果本组术后共发生胰瘘6例,发生率为19%。其中胰管放置支架管行外引流的16例中仅1例发生胰瘘(6.2%),而未放置支架管引流的15例有5例出现胰瘘(33.3%),两者差异明显(P〈0.05)。术后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3/15(20%)及3/16(18.7%),两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在未放置外引流患者中应用及未用生长抑素胰瘘的发生率分别为1/6(16%)及4/9(44.4%)(P〈0.05)。结论胰管外引流能明显减少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胰瘘的发生。生长抑素仅对防止未行胰管外引流的胰瘘发生有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6月至2006年7月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病例的临床资料及诊治情况。结果主要并发症及预后:肺感染4例,腹腔脓肿2例,9例均痊愈出院。结论对于十二指肠损伤,术中认真探查,诊断明确,处理恰当,术后十二指肠减压良好,再配合’I州等支持治疗,可望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论断及治愈率。  相似文献   

9.
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35例治疗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共收治外伤性十二指肠损伤35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提高十二指肠损伤的早期确诊率和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1992年1月至2004年8月收治的11例十二指肠损伤病人。结果术前确诊3例,术中确诊8例,漏诊1例。治愈10例,死亡1例。发生并发症4例。结论早期诊断,简单而合理的术式选择是治疗的关键。早期手术,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术后营养支持是降低十二指肠损伤并发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徐越超  张平 《吉林医学》2000,21(4):220-221
目的 :分析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的特点 ,探讨减少误诊的措施及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了经手术确诊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者 1 1例。结果 :本组全部病例并发其他脏器损伤 ,死亡率为 1 8% ,手术误诊率 9%。结论 :闭合性腹膜后十二指肠损伤 ,是一种严重的腹部损伤 ,病情复杂 ,死亡率高 ,因此充分认识其临床特征 ,对提高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诊断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8~2006年收治的32例十二指肠损伤诊治经过。结果:32例病人术前确诊8例,术中确诊24例,治愈28例,治愈率87.5%。手术后并发症出现14例,占43.8%,其中十二指肠瘘8例,占25%。结论: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的重要措施,早期手术和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比较经内镜内外引流术治疗不同病因、不同性质胆道梗阻的远期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总结2003-10~2007-12506例胆道梗阻施行十二指肠镜下各种胆道引流术的临床资料。结果506例中481例引流成功,成功率为95.1%,胆道梗阻症状得到缓解(黄疸减退、体温下降、疼痛缓解)。结论经内镜引流治疗胆道梗阻,具有创伤小、痛苦少、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疗效肯定等优点;注意引流部位的选择,可进一步提高经内镜胆道引流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收治的24例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术前确诊率低,合并伤多,损伤部位以降部多见,24例均经手术治疗,治愈22例,死亡2例。结论及时诊断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式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皮肤软组织外伤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应用微创美容技术修复急诊面部外伤的方法。方法对伤口进行彻底清创止血后,应用整形美容外科微创原则修剪伤口,一般的伤口用细针细线分层缝合,有皮肤缺损的伤口应用局部皮瓣或植皮修复。结果本组共治疗82例患者,79例伤口甲级愈合,随访6~18个月,无疤痕增生、挛缩,不需Ⅱ期整形。结论应用微创美容技术对面部外伤修复,美容效果好,患者满意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12例十二指肠损伤诊治报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十二指肠损伤12例诊断治疗体会.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治愈9例,死亡3例.结论 十二指肠损伤术前诊断困难,大多数难以术前确诊;尽早施行手术,选择恰当的损伤修复方式、有效的十二指肠减压和充分的腹腔引流是治疗的关键;积极的抗生素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以及早期使用TPN、TEN等营养支持是保证顺利康复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十二指肠憩室的临床特点及延诊误诊原因.方法:对43例我院1998年9月~2008年9月间收治的有症状十二指肠憩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3例患者入院均未考虑到十二指肠憩室,初诊都为常见的消化道疾病,经进一步的上消化道钡餐、十二指肠镜或ERCP检查才获得确诊;32例行非手术治疗,6例行十二指肠转流憩室旷置,l例行憩室切除术,2例行憩室内翻缝合术,2例行Oddi's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所有患者症状均获得缓解或治愈.结论:十二指肠憩室症状不典型,临床医师常对此症缺乏警惕性,容易延诊误诊.对大部分有症状的十二指肠憩室患者,内科治疗可缓解或控制症状,对症状顽固或合并有严重并发症则应选择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重度颅脑损伤患者营养指标的影响.方法 将58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分为全胃肠外营养组(TPN组,n=27)及肠内营养组(EN组,n=31),比较2组患者在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后第2周、第4周的营养指标变化.结果 营养支持前、营养支持第2周、第4周,TPN组体重为(62.8±3.3)kg、(61....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伤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合理的诊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外伤致闭合性十二指肠损伤的临床资料。结果全组无漏诊,术前确诊6例,早期诊断率100%,其余10例均于术中确诊;十二指肠损伤主要为降部及横部,共11例(68.7%)。全组死亡2例,共发生各种并发症11例次。结论早期诊断,选择合理手术方式、充分的十二指肠减压和腹腔引流、术后综合治疗可降低并发症,提高治愈率。  相似文献   

20.
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特大面积头皮撕脱伤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泓  杜晓扬  水庆付  钟晓红 《安徽医学》2014,(12):1687-1689
目的分期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VSD)治疗特大面积头皮撕脱伤。方法早期应用中厚植皮的方法修复颅骨膜或软组织存在的创面;颅骨外露部行颅骨皮质密集钻孔去外板至板障层,应用VSD敷料将整个植皮区及颅骨钻孔区创面完全覆盖并持续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去除VSD敷料,观察植皮片存活情况并换药至颅骨钻孔区肉芽均匀覆盖,后期中厚大张网状植皮联合VSD修复残余创面。结果 5例早期移植中厚皮片基本全部存活,后期中厚植皮成活90%以上。平均住院天数约为52 d。结论特大面积头皮撕脱伤患者在急诊或经治疗生命体征平稳后,行创面中厚皮片移植、颅骨外露区去外板至板障层,联合应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进行治疗,能够提高植皮片成活率以及植皮片存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